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大学之道》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①。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务无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愿之言,无入之耳;批扦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③。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节选自《墨子·修身》)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注释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畅之A四B支C接之D肌肤E华发F隳颠G而H犹弗I舍者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察迩来远”与《论语》十二章中的“迩之事父”中的“迩”意思不同。B.“其唯圣人乎”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问语气。C.“不足与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D.齐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这是治国的前提。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墨子先指出“战、丧、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着以此得出推论,对人们作出告诫: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骛远。B.第二段墨子认为君子可以使身边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既不听他人的毁谤之言,也不存伤害他人的想法。C.第三段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廉洁、仁义、关爱、哀伤,这是不能伪装的,必须自身具备,才能做到内心慈爱、行为谦恭、言辞温和。D.第四段墨子先从正反两面论证不修身的后果——“不达、不果、必几、必惰”等,最后总结:功成名就不会凭空实现,要能反省修身。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材料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节选自《大学》)材料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中庸》)注释①谦:通“慊”,满足。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序号写在答题线上。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君子F而后厌然G掩其不善H而著其善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指通过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究,开启智慧。清末亦称呼自然科学为“格物”。B.庶人:泛指无官爵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C.“人之视己”中“之”的义项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肺肝”比喻内心,如曹植《三良》中“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的“肺肝”也是这个意思,但《新唐书·袁滋传》中“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谓可见肺肝”的“肺肝”是“心腹”的意思。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三纲”构成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层层递进。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为政以德的施政主张。B.“八条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囊括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善其身”与“济天下”两个基本的人生面向,其中“治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C.“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后天人为的努力。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D.《中庸》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证方法,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到小的条件关系,或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可以剖析深刻,逻辑严密。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0.结合材料,用自己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材料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①然掩其不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②,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注】①厌:掩藏。②忿懥:愤怒。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小人闲A居B为不善C无所不至D见君子E而后厌F然G掩其不善。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万物,与《<老子>四章》中“物或恶之”的“物”词义相同。B.臭,是气味的统称,与“乳臭未干”中的“臭”词义相同。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庶人”原意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D.“家”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为屋内、住所,后有“家庭”“士大夫的封地”等多种含义。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材料一还运用逻辑推演提出了“八目”之说,其中“修身”是“八目”的核心。C.材料二认为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D.两则材料都强调应该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阐述“修身”与“齐家”“正心”二者之间的关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短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材料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节选自《大学》)材料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中庸》)【注】①谦:通“慊”,满足。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研究C.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符合,合乎D.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措施,举措17.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物格而后知至
/人而不仁,如礼何?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仁以为己任C.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8.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19.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虑”,指思虑,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虑”字意义相同。B.“大学”,即成人之学,也就是伦理、政治等学问,它与“礼乐射御书数”这样的“小学”相对而言。C.《大学》选自西汉戴圣所编纂的《礼记》,后来宋代朱熹将之和《中庸》及《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D.材料二中的“肺肝”比喻内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的“肝肺”也是这个意思。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纲”构成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层层递进。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为政以德的施政主张。B.“八条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囊括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善其身”与“济天下”两个基本的人生面向,其中“修身”既是《大学》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C.“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后天人为的努力。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D.《中庸》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证方法,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到小的条件关系,或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可以剖析深刻,逻辑严密。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2.结合材料,用自己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戴圣《博学之》)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形容词,指高尚、光辉,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的“明”词义不同。B.而,表承接,与《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而”用法相同。C.恐,指惊慌害怕,“恐”与《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的“恐”字含义不同。D.齐,使动用法,指使……和睦,与《谏逐客书》“却宾客以业诸侯”的“业”用法相同。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材料一第二段提出“八目”,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2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7.材料二画横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请结合材料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分析“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桃夭《诗经》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本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其中“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B.第二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以此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做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29.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硕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注】①贯:侍奉。②女:同“汝”。③逝:同“誓”。④爰(yuán):乃,于是。⑤德:感激。⑥直:同“值”。3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劳)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C.这首诗每章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E.文中“乐土”“乐国”“乐郊”是指没有自然灾害的地方。3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三、情景默写32.大学(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节选)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时,认为“,。”(2)《大学》(节选)中指出,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智慧,并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的句子是:“。”(3)《大学》(节选)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四、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3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
比喻
借代 B.引用
对偶
比喻C.引用
夸张
拟人 D.引用
对偶
夸张3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地、君、亲、师分别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个国家的象征,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五、语言表达36.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可增删词语。“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六、选择题37.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3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4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⑤迩之事父
迩:近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4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人而不仁,如礼何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七、名著阅读42.《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这种治学主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论语·为政》)材料二: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出则否。易墓(修治墓地的草木),非古也。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材料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43.孔子认为是仁爱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需要在的约束下才能产生价值。44.孔子一方面强调“无违”,另一方强调“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八、选择类4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根本原则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4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C.致知在格物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九、小阅读-课内49.《大学之道》中“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50.“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51.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大学之道》十、材料作文5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为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厦门大学准备举办一个德育论坛,邀请部分中学校长参加。育才中学校长应邀参加此次论坛,请你以他的身份写一个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EG2.B3.D4.(1)源头污浊的水,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2)从国家元首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5.①材料一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②材料二重点谈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6.CEG7.A8.B9.(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愚笨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一定会变得刚强。(或者:如果真能践行这个道理,即使愚笨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一定会变得刚强)10.①推究明白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②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③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11.CDG12.A13.D14.(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15.(1)“修身”是“齐家”的前提;(2)“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16.D17.B18.A19.A20.C21.(1)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22.①要学会致知格物。②要追求慎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③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23.C24.B25.D26.(1)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2)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27.①“此道”具体是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②原因: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能修养自己的品性。不断地修身,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28.B29.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30.BE31.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刻画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可以更好地抒情,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揭露和斥责。3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3.B34.①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
②更是一种伦理关系35.原文在阐释天地、君、亲、师的含义时单独成句,更具针对性,有强调作用,且句式更加活泼。36.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术。37.B38.C39.C40.C41.B42.①外在的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内在的终极目标是“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即修身养性,以诚立身,追求真理。②这种治学主张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43.孝弟(悌)礼44.不矛盾。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就应该合乎礼的规范,不可僭越,父母在世时要按礼来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也需要按照礼的要求埋葬、祭祀他们,此为“无违”。②材料二的语境是将举办丧礼的形式与表达哀悼的情感形成对比,孔子认为情感上的哀悼比丧礼的形式更重要,更能体现为人子弟者对父母的敬重。③孔子认为,应该先有内在的情感,才能在形式(礼)上体现,这才是真正的孝悌,才是仁爱之心的外化。④也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在“孝悌”认识上的通权达变。45.A46.A47.A48.A49.“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50.观点一
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1.2 水的三态变化(30课件)
- 20XX年1月华懋达集团年会庆典概念方案
- 2024年烟台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5.9-动态规划应用-最优二叉搜索树
- 2024年宣城客运资格证考试答题
- 2024年贵州客运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题目是什么题
- 吉首大学《结构试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当代中国电影》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机床夹具设计》试题4
-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文论写作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题库(官方版)-上单选题汇
- 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 化工公司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共1000题)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统编版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202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卷(附答案)
-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生物炭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融通地产社招笔试
- YDT 4565-2023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