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诗教理论与诗歌创作教育_第1页
孔子的诗教理论与诗歌创作教育_第2页
孔子的诗教理论与诗歌创作教育_第3页
孔子的诗教理论与诗歌创作教育_第4页
孔子的诗教理论与诗歌创作教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的诗教理论与诗歌创作教育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独特的教育传统。“中国有确切文字可考的历史中,最早地有意识地开展诗歌教育的人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认识到诗歌的多种作用,提出了诗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诗歌教育理论。”孔子有关诗教的观点大多见于《论语》中。本文通过分析《论语》等古代典籍,旨在阐明孔子系统而深刻的诗教理论及其对当代诗歌教育的意义,即诗教的内容要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方法系统和灵活,诗教要“温柔敦厚而不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诗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一、关于“思想+艺术”的出品目录孔子开诗教之先河,他的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是为学生选择、编写诗歌教材。孔子编出的这个教材即《诗三百》,这一点从史书的记载“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史记·孔子世家》)可以得到证明。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三百》的思想性就是完全排它的儒家的“礼”。我们可以从“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中(《史记·孔子世家》)得到证明,还可以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论语·为政第二》)再次得到确认。“无邪”就是正,孔子认为《诗》感情真实、思想纯正,读《诗》者可以受到同样的影响。“可施于礼义”的目的就在于“进行教化,使儒教的义理深入人心”。这种做法产生的另外一个效果是使“儒教的伦理纲常和名教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入了丰厚的人文精神”。《诗经》的艺术性就是诗歌所具有的典范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具体地说,“《诗经》是中国由口头文学向书写文学转化的第一部诗集,它吸取了民歌的全部优良品性,又经过艺术加工。它运用口语,是经过提炼加工的简洁生动的艺术语言;它与乐曲密切结合,韵律自然、灵活而变化多端,节奏琅琅上口而铿锵悦耳,重章叠韵,它们源自民歌而又加工提高为有强烈音乐性的优美的抒情诗。”我们今天开展诗教,也应该多编几本像《诗经》那样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教材。首先,这些教材的全部内容(作品)要象《诗经》一样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性,象孔子那样旗帜鲜明地非“礼”莫“入”。近年来很多中学、大学的教材借“艺术性”之名把一批“思想好”的作品删了出去。如果是非教材性的诗集,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既然是教材,就不应该回避“思想性”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教典籍就一定要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一定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这些教材的全部内容(作品)要象《诗经》一样具有经典的艺术性。如果有些作品的“思想好”但“韵律”有欠缺,那我们完全可以象孔子那样“弦歌之”,从艺术性的角度加工它,提高它。再次,诗教的教材应当容纳现代诗。因为孔子编《诗三百》也是兼顾古今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史记·孔子世家》)现代诗也是“风、雅、颂”之一,也记录着百年以来人们的心声,不可或缺。二、诗歌教育方法必须体系和灵活性孔子是第一位在教学实践中教授弟子学习诗歌的伟大教育家。他教授《诗》的方法不仅全面系统,而且灵活。1.孔子的指导思想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仅仅是这段话,就已经表明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以严缜的辨证思维、洞若观火的敏锐,指明“六经”之得失,并谆谆告戒自己的弟子,要达到“深于《诗》”的境界才算是实现了诗教的真正目的。根据上文提及的《诗》、《书》、《乐》、《易》、《礼》、《春秋》,可以断定孔子这里说的《诗》就是他自己编定的《诗三百》。如上面所述,孔子编辑《诗三百》时是有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即“取可施于礼义”者。辨证地看,正是这个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不仅使受教者“温柔敦厚”,而且也有了“近愚”的可能性。孔子认为《诗》之失是愚。愚,戆也(《说文》)。戆,迂直、不知变通也。其道理在于:温柔敦厚必由直,过而迂。因为长期为“思无邪”所潜移默化,因而“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这是被孔子肯定的,是孔子《诗》教要达到的最基本目的。孔子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理论,其实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观点,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不管语文教材选编哪些诗歌,限于教学目的、所选篇幅总要有所偏重、有所强调,不可能包罗万象。因而必然存在有所不及之处,甚至存在缺陷。但关键是教师应该象孔子那样能够洞悉到所编教材的缺失,以期既能以教,又防其失。单纯一种价值观的灌输固然是必须的,但长此以往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就有可能被禁锢,如果不加以点化,就有可能愚若胶柱,泥古不化。因此我们提倡的诗教其实是要不愚,通过诗教不仅要使人的思想升华,更要使人的思维方式灵活变通。2.启发、感悟、思考等方面的教育目孔子在诗教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论语·学而第一》中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八佾第三》中又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从上面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以启发的方式与弟子论《诗》。孔子之所以高兴地赞扬子贡、子夏,因为他非常欣赏两位学生在理解《诗》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我们应该认识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诗歌教育中既是启发学生的方法,也是诗教的重要目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学诗过程中的核心意思是联想和想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是学诗的方法,联想力、想象力的提升是学诗的结果。联想力的培养重在调动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把记忆中的知识与新学的内容串连起来。“而想象则是一种再创造,侧重于从一个或多个信息纵横深入,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比联想更高了一个层次。”杨叔子先生说自己喜欢古典诗词的原因是“姑且不讲文学中、诗词中直接表达出的那种令人感动的世界观、人生哲理,像文天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诗词中间还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深的含义,可以给人以启迪,给后人留下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去填充、去发挥、去开拓”。诗是独特的语言艺术。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老师教学生赏析诗时,不一定要逐字逐句的讲满,要留有空白,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情、诗意。3.关于“学”“思”和“行”“学以致用”是孔子教学的重要目的,其诗教也莫不如此。如他自己所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第十三》)在先秦时期,《诗》的学习与内政外交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达政”和“专对”乃是诵《诗》者的学习目的所在。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够达政专对,学习再多的《诗经》篇章,也没有什么作用。表明孔子要求学生学《诗》能随机应变地运用。孔子诗教理论中的“学以致用”思想,对我们当前诗歌教学中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孔子的答案很明确——“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第一》)。有学者对孔子的这个教学方法做了很好的总结:“如果把‘学’和‘思’作为孔子教学过程的第一、二阶段的话,那么,‘习’和‘行’就是第三、四阶段。在第一、二阶段中,孔子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在第三、四阶段则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躬行践履。”从上述总结我们认识到,就诗歌教学而言,第一、二阶段的“学”和“思”是学诗的基础,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容易做到;第三、四阶段的“习”和“行”是学诗的提高阶段,既需要掌握写作诗歌的一定技巧,又需要不懈努力,最终才能有所收获。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是学习写诗的方法和开端,要真正写诗就需要自己创作。系统研究古代诗歌教育的学者明确指出:“古代的诗歌教育将读诗与写诗相结合,使得读书人从儿童起就开始学习写诗的技巧和方法。如蒙学阶段进行“属对”和“声律”训练,为写诗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我们现在教学生写诗不一定完全像古人那样遵从古代的平仄和押韵,在诗歌的写作方法上应该有所变通。需要指出的是,老师应当如何示范写诗、如何评点学生的习作。笔者认为应该从诗的本质方面找线索。“形象在小说中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诗歌中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也就是情景相生情景契合的‘意境’。意境之中,以意为主,以境为辅”。因此示范写诗,实则应当示范如何建立情绪、志向与环境的联系,以托物言志;评点习作实则应当评点其有没有构建出诗性的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诗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一种综合型教学形式。会用诗、写诗,就能“赋诗言志”。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三、孔子的“诗可以兴”理论诗教在我国教育史的不同时期,尤其是古代,尽管其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却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诗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有学者认为:“诗教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对此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第十七》)显然在孔子看来,诗教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必须的教育。诗歌语言精炼、声韵优美、饱含情感和哲理,“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也就是说,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诗歌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对此孔子已有深刻的见解。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诗教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所谓“诗可以兴”,我们理解为诗“可以通过具体的譬喻和生动的联想,来感发和振奋我们的心志情意,使我们从感性的‘美’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识”。从《诗》以来的诗歌大多具有“兴”的艺术特点。所谓“可以观”,便是观风俗之盛衰。从《诗》开创的“诗言志”,到“缘事而发”,“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中反映出人民的心声,反映了社会生活面貌。执政者从中可以考见得失,读者也可以了解民风民俗。所谓“可以群”,是指通过学诗,加强人际交往。所谓“可以怨”,孔子认为在统治者内部应该实行和而不同的交往方式,虽然不能犯上作乱,但是可以加以委婉的讽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人心灵受到痛苦的折磨时,也可以通过读诗,作诗,宣泄心中的怨愤与苦闷,从而获得精神的平和与宁静。孔子还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和《诗》囊括的社会科学知识,谈了学好《诗》的更广泛意义,即近则可以在家“事父”,远则可以“事君”,可以了解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的动植物知识。孔子把《诗》论述为“兴、观、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可以“多识”,说明“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今天的教育者或许多多少少能从孔子的上述理论中受到一些启发。我们不仅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重视学生的诗歌教育,我们还应认识到诗歌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诗篇或展示出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或反映了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的本质,或饱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伟大精神,或凝聚了闪光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诗歌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诗歌欣赏与学习的事,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诗的兴趣和鉴赏诗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感悟诗中的真、善、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