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的伦理心态与人性的自然生长_第1页
性善论的伦理心态与人性的自然生长_第2页
性善论的伦理心态与人性的自然生长_第3页
性善论的伦理心态与人性的自然生长_第4页
性善论的伦理心态与人性的自然生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善论的伦理心态与人性的自然生长

一、以伦理心态解释人善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性善理论的主要基础是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伦理的灵魂。这种伦理心理是社会生活和智慧思维的结晶(1)伦理心理学来自配根,但时间也是先性的。孟子不知道他的原因,所以他把自己的心称为“我有点”。后人也不知道他的原因,所以他们认为内心的心是自然的、自然的。这是我性善论研究工作的核心,有了这个基础,性善论中很多难题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是,仅仅如此尚不足以完全破解性善论之谜,因为还有下面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即:第一,人心向善是否还有更为原始的动因?第二,伦理心境是以什么为依托的?其所以提出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伦理心境为什么对人有吸引力的问题。依据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本心,良心本心之所以是向善的动因,是因为伦理心境在形成的过程中,将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内容带进内心,使人养成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受到这种力量的驱使,不受利欲的干扰,人们就可以成德成善了。但如果将视野进一步扩大,不难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儒学历史上特别重视人禽之辨,强调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差别。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人们更加看重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而不是重视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但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在动物界存在着大量“爱亲”、“互助”,甚至“自我牺牲”的行为,人虽然较一般动物更为高级,但在这些方面与其他动物仍然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如果仅以伦理心境解释向善原因的话,我们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根据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动物界并没有人类才具有的这种性质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智性思维,伦理心境只能对人类而言,如果只以伦理心境解释人心向善的原因,动物界中大量存在的上述现象又如何解释呢?就伦理心境本身而言,同样存在着一些疑问。依上所说,在伦理心境形成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内容会对人心有所影响,所以人们才有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向善而趋,但我们也应该承认,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一些不道德的内容并非对内心没有影响。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好的社会环境确实对人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有些人就是因为受到这些影响而去做恶事的。既然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内容与不道德的内容都会对人有影响,那么人们应该平均面对这两种内容才对,至少不应该过多偏向于道德的内容。但奇怪的是,人们向往的、对人有强烈吸引力的,一般总是社会生活中那些属于道德的内容,而不是那些不道德的内容,人好像自然就对伦理心境有兴趣似的,即使一些人一时糊涂,没有把握住自己做了恶事,过后也常常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以至做一些善事来洗涮自己的过错和罪责。如果仅以伦理心境为依据,这些情况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出于这样一个考虑: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基础,不能凭空而为。伦理心境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的结晶,这个结晶的过程理当有自身的基础,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伦理心境才能附着在上面,才能得到发展。就像朱熹讲理气关系时说的,理一定要“搭挂”在某种东西之上,不然的话,再好的东西也没用,也是白搭。那么,伦理心境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过。这一点不奇怪,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人以伦理心境来解说良心本心,毫无例外,总是把良心本心视为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那么这个“天生”就是它的基础,除此之外,再没有必要提一个基础问题,以节外生枝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研究之后,我彻底排除了良心本心是天生的这种可能性,证明良心本心只能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是后天的(但同时又是“先在的”),那么这种后天形成的伦理心境当然就不能凭空产生,应该有自己的基础。没有任何基础,没有一个源头,一片空无,却能形成伦理心境,这是根本无法想像的。二、伦理心态的基础:自然生长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承认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潜能或倾向。为了便于表述,我把这种潜能或倾向称为“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此处的“人性”有两个涵义:一是生,指生而具有;二是性质,指生而具有的性质。此处的“自然生长倾向”是指一种不需要外力强迫,自己就能生长能发展的倾向。合而言之,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就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一种不需要外力强迫,自己就能生长能发展的倾向。人们后来成德成善,虽然主要源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但也是顺着这种自然生长倾向而趋的结果,没有任何违逆不顺畅的地方。也就是说,道德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自然要求,成就道德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迫于外力的强制。反过来讲,人们后来不能成德成善,固然与良心本心的丧失等因素有关,但从根子上说,也是对这种自然生长倾向的一种违背。确定这样一种倾向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懂得,除伦理心境外,人的善性还有一个纯粹是人性的根源。这里所说的“纯粹是人性的根源”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人来到世间的那一瞬间,并不是完全空白的,本身就具有着一种生长和发展的倾向,它完全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人们向善的最初动因就来自这里。另一方面,确定这样一种倾向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伦理心境以什么为依托的问题。前面讲了,伦理心境不能建立在空无之上,必须有它的基础。在确定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倾向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就是伦理心境的基础。说得具体一点,伦理心境是人成就道德的根据,有了这种根据,人自然好善恶恶,但从源头处说,这种伦理心境正是顺着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发展而来的,是人性中的这种自然倾向的进一步发展。照我现在的理解,孟子关于“四端”和“才”的论述已经包含有这方面的思想了。四端是孟子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3.6)端是开始、初生的意思。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之端倪,人有这些端倪,就像人有四体一样。端不是死物,自然会生长会发展,顺着这些端去生长去发展,人就可以成就道德,成为善人了。这种端在孟子又叫“才”。“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11.6)“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11.6)“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11.7)在孟子学理中,才是草木之初的意思,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如草木之初一样,都有初生之质,都能够生长。孟子认为,就实际情况而言,人是可以为善的,所以才说一个性善,至于有人后来不善,不能成为好人,并不是他的才的过错,也不是他没有才,只是因为没有顺从这种才的方向去发展罢了。这些论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孟子看来,人出生之后,已经有了一些端倪,并不是空无一片。这些端倪就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的端倪,这些端倪就是才,就是人的初生之质,这些端倪和才本身就有生长发展的潜质与倾向,这些潜质和倾向是人向善的原始动因。一个人后来成就了道德,成为了圣贤,没有别的,只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倾向得到了充分发展,反之,一些人后来没有成就道德,沦为恶人,也不是他们另有什么恶的源头,只是他们的才没有得到好的发展,“不能尽其才者也”。我坚持主张,孟子的性善论并不是“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而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这是一个重要的理由。《孟子》中相关的论述很多,既有横向的,即证明成人都有善端,只要好好发展,善于扩充,都可以成就道德;也有纵向的,即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证明,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端,人成就道德只是顺着这些善端努力发展而已。下面一章就很有代表性:“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13.15)孩提之童,赵岐注为:“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二三岁的婴儿都知道亲爱自己的父母,孟子认为这是良能良知。稍大一点,到一定岁数都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孟子认为这也是良能良知。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一句。为什么婴儿都知道亲爱自己的父母呢?孟子认为这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不学而知不虑而能,当然是指生而具有。这就是说,在孟子看来,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爱其亲的潜质,后来的仁义礼智均是这种潜质发展的结果,即所谓“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13.15)。从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孟子确实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善的能力,这种能力叫潜质也好,叫倾向也好,总之是一种自身能够向善发展的东西,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人就可以达成善性了。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我所说的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不是刚好能够吻合起来吗?承认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倾向虽然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理论难题,但同时也将我们带进一个危险的境地。人为什么会有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怎样产生的?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很容易想到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说明。一段时间以来,随着西方进化伦理学的传入,以进化论解说性善论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对这种作法应该持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哲学思考必须有自己的起点,不能以另外一个学科的证明作为自己的起点,否则必将丧失自己的基础。拿性善论研究来说,如果我们以生物学的证明作为起点,那么我们所要探讨的就不再是现实的人何以具有善性的问题,而是人的进化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变化的问题,是人的遗传基因中有没有善的因子的问题。即使证明了人的遗传基因中确实有善的因子,还必须证明遗传基因中没有恶的因子,否则仍然无法说明人性为善,只能说明人性是善恶相混的。就算这些问题都清楚了,事情还没有完,还要进一步讨论遗传基因的基因是什么,这种情况套用庄子的话就是“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齐物论》)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会陷在论证的恶性循环之中,永远无法脱身。所以,对于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的来源问题,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生物学的证明,只能从哲学的意义上加以思考。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样一个现实,即:人是一种能生长的存在。在哲学上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证明人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承认人的这种存在是能够生长的,是一种能够生长的存在。这一点并不难证明,因为如果人作为一种存在不能生长,没有生长性,那么整个人类历史也就不存在了。既然人是一种能生长的存在,那么这种生长当然首先需要有能够生长的潜能或倾向,不具有生长的潜能或倾向,却能够生长,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我们也应该承认,在世界上,完全独立的个体是没有办法存在的,所以人在其生长过程中,并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是作为世代相继的一个分子存在的。既然人是作为世代相继的一个分子而存在的,那么其身上就一定具有有利于其族类生存和发展的潜能或倾向,否则人类早就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到现在了。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作为一个族类是实实在在地生存和发展着的,所以我们只能认为,人天生便有着一种生长和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有利于其族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人后来成为不善并不是因为没有这种倾向,也不是因为另有一个恶的源头,只是因为没有顺从自己原先具有的倾向去发展,或者说是没有让自己原先具有的倾向得到很好的发展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恶是可以轻描淡写、忽略不计的,只要放眼现实,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清醒地看到,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其力量有的时候甚至大得惊人。但是,坚持恶没有一个独立来源的立场却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论的彻底性,否则如上所说,我们不仅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恶的源头没有战胜善的源头,人类为什么没有因此而走向消亡,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因为那样的话,人的行善和作恶便只是由于两个源头在打架,要去除社会中的邪恶,根本性的措施不是在律法和教育上做文章,而只能是在遗传基因上想办法,如此一来,整个伦理道德哲学便完全没有意义了。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重要道理:人自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自身一定不是漫无方向的,一定带有一种生长和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族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这种有利于整个族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倾向,就是后来人心向善的最初的动因,也就是伦理心境形成的最初的基础。有人对上述分析可能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分析是多此一举,要证明性善,只要说一个良心本心即可,根本没有必要再多讲一个生长性倾向。对此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确定这样一种自然生长倾向是完全必要的,并不是叠床架屋,非如此我们没有办法解决上面设定的问题,即为什么伦理心境似乎天生就对人有吸引力的问题以及伦理心境是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更没有办法将成就道德视为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只能将由伦理心境而成就的道德视为由外力而来的强迫。当然,也可能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展开批评,认为我的上述分析软弱无力,无法真正证明人性中确实有这种倾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不过瘾。对这种批评我倒是必须坦然面对的,我愿意公开表明,尽管我承认人天生就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但强调必须将讨论严格限定在哲学范围之内,必须就此打住,老老实实承认这就是整个性善论研究的起点,再不能往前走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了。换句话说,我并不关心人性中这种自然生长的倾向实际是怎样来的以及都包含哪些具体内容,那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研究范围,我只是承认人天生就有这种倾向,只是承认这种自然生长的倾向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是承认这种自然生长的倾向就是人心向善的最初动因,只是承认这种自然生长的倾向就是伦理心境作为结晶过程所必须具有的那个附着之地,一句话,只是承认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就足够了,问题必须到此为止,不能再有更高的奢望了。这似乎是一种不圆满,但这种不圆满又是必须的,这是我们进行性善论研究必须预设的一个事实性的前提。三、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人的社会属性,也是性善论的基础我们既已通过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本心,又证明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求对这两个不同部分细加梳理,严格分辨。人性中有自然生长倾向,又有作为伦理心境的良心本心,这两个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良心本心的基础,良心本心是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的进一步发展。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不可能单独存在,一讲到良心本心其实就已经蕴含了人性中自然生长倾向的内容,所以这两个方面其实是一体的。我特别强调性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考虑的。但这两个方面的性质又有所不同。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天生的,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不需要人为努力同样存在。有人后来走向了恶,只是没有顺从这种倾向发展,或者说是这种倾向受到了损伤。良心本心则不是天生的,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人的一种影响,是后天的,但同时又是“先在的”,即所谓“后天而先在的”。换句话说,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完全是天生的,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作为伦理心境的良心本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我们既不能把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称为良心本心,也不能把良心本心叫做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是良心本心的基础,但只是一个基础,而不是良心本心本身;良心本心是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的发展,但必须是一个发展,其本身并不能完全归于自然生长的倾向。性善论之所以难以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孟子不自觉经常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混在一起。他有时说,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有时又说,恻隐、善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之心,强调这些是人的良知良能,是生而具有的,是“天之所与我者”,是“我固有之”的。这样人们很容易以为良心本心也是天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