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生命难以割舍之亲关于枝江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者余量致于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工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不得不把不满的孩子留下农村,留下了中国农村地区独特的“失踪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个规模庞大的留守群落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他们“成长的烦恼”不可小视。1980万,这是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推测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从1985年“打工潮”起,到如今,最早一代农村留守儿童已长大成人,开始走入社会。有专家呼吁,再过5年10年,更多的留守娃娃将会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再是一个教育问题,已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观注。暑假期间,我通过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枝江市仙女镇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一、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此次调研选取仙女镇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39个班级,总人数2613人(其中初中生1440人,小学生1173人)。近几年来,仙女镇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在2613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二、农村地区儿童形成的主要问题1.父母关爱学生的兴趣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是最严重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被访父母中,54%半个月或一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9%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回家看看。被访儿童中,只有11%家长记得孩子生日,并打电话回来给孩子祝福;57%认为监护人对自己约束较少,对自己学习不太关心,没有父母对自己好。他们中有48%遇到问题从不向任何人求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仙女镇老周场中学的调查表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我们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你想你的父母吗?请你写上一句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其中有64%的留守儿童的回答的中心意思是:非常想自己的父母,并希望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要外出打工。2.性格突出、性格恶化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性格形成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孩子成长缺乏足够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比其他儿童比例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容易溺爱孩子,他们相对落后的管教方式、观念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对孩子性格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一些外出打工父母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在家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爱都给孩子,孩子要干什么就给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特别是他们常常习惯于通过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补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内疚感。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3.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特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过低,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仙女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4.1%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5.9%。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自身的文化素质也较低。在被调查的监护人中,没有读过书的占49%,“读过书”,识少量的字的有33%。他们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在留守孩子中,大部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地挣钱,于是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4.加强与父母的交流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长期过程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好朋友,第二是自己较为信任的老师,第三在打电话时告诉父母,第四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5.行为方面的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而且由于缺少家庭的有效管教,也难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6.自我保护能力缺乏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普遍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39%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曾有过溺水、触电、食物中毒、车祸等意外事故的经历。在家里,“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在学校,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7.使用自由度高,导致“读书无用论”。在整体上,我国青许多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了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在许多孩子们的口中传诵着这样的一句话:“不读书等穷,读了书立即穷。”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23%理想模糊,对未来没有打算,22%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三、问题的原因1.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家庭化流动难以延续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2.农村教育观念淡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四、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留守子女”,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但这又是很无奈的事情,没有父母愿意漂泊异乡忍受分离之痛,是窘迫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更好的出路。调查中,有一位家长说自己常常陷入“留也不是,走也不是”矛盾之中。“留守”这个词的出现是因为有“外出”,因此解决矛盾的根本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留住出外务工人员,让他们在家依然有挣钱的门路,依然可以不为生计而发愁。据此看来,留守儿童非但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三农”的更好发展。只有在这方面做好了,只要把根本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但是,要想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十分不现实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它也将是伴随着“民工潮”的长期存在而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还应从制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来着力,逐步减少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大力推进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二)农村工作污染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的是扭转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生活、工作场所不固定,加之大多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都是些苦、脏、类的工作,非但工资不高,还要加班加点的工作,才能维持生计或略有赢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在家留守,即便带出来到了学龄,在城市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留守”家中的两亩薄田,在解决吃穿住行后,根本无法送子女上学。因此应充分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工作、收入状况,并改革城市的教育体制,能让住在城里的乡下孩子能轻松接受教育。(三)家庭关系的调整。在使用时,对子女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缺乏应有的督促和诱导,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四)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策略1.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并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与关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2.学校要通过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定期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一般几乎很少有家长会,初中也一般只是到初三开学时会开一次家长会。这样,学校与家长沟通十分少。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时机,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或是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与家长一起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使学校内外对儿童影响产生合力效应。3.建立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基本资料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4.注重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培训。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五)创设“留守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新高一数学初升高衔接《三角函数的概念》含答案解析
- 商场租赁合同诉状范本
- 班丹纳方绸围巾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活动构造地貌》课件
- 竹工艺品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电铁锅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乐器弦市场洞察报告
- 标枪课件教学课件
- 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DBJ-T15-60-2019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 医院消防改造施工方案
- 眼科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
- 期中(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3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课件【全套】
- 急诊科提高出诊车物品放置规范率PDCA项目
- 反渗透膜清洗合同
- 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ISO 55001-2024 资产管理-资管理体系-要求(中文版-雷泽佳翻译-2024)
- 脑挫伤课件完整版本
- 幼儿园班级幼儿图书目录清单(大中小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