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表征及成因分析_第1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表征及成因分析_第2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表征及成因分析_第3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表征及成因分析_第4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表征及成因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表征及成因分析

据教育部长刘大伟介绍,2000年至2003年,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分别增加到107万、115万、145万和212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2005年增加到338万。即6年大学生供给增长了215.9%,此数字根本无法和同期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我国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较快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继续扩招或是保持大规模招生将不会很快改变这种状况,这就意味着供需矛盾很难短时期消失。随着连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愈加加剧,究其原因,尽管社会就业体制和高校教育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它们,因为毕竟仍有相当多的优秀大学生就业非常理想。在一个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和思想观念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很难想象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大学生怎样去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买方市场,而就业竞争力缺乏正是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缺陷的外在综合表现。为此,从就业主体本身寻找原因反思缺陷弥补不足应该是积极而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一、个人能力和企业以就业岗位适应能力为应,是一个非就业人员“现代竞争战略之父”——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竞争力的概念是从企业角度去界定的,他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与行业中其他企业、潜在新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供应商和消费者进行博弈时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由企业的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机遇和政府行为等因素构成。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概念,楼锡锦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本文结合波特的竞争力定义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定义进一步深化,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大学生作为竞争主体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所积累的人文科学素养与竞争对手博弈去争取、适应意愿就业岗位、满足社会需求时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和表现,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实质。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包括确定就业方向的能力、抓住就业机会的能力和通过就业测试的能力;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包括展示职业素养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掌握岗位技能的能力、合作沟通共事的能力和钻研创新发展的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主要表征如下。在就业岗位获得能力方面:1.大学生对于工作和生活、职业和事业的关系认识不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方向茫然,盲目攀比,自我认识不足,只想要收入高、环境好、不辛劳的工作;但对究竟哪些单位与意愿相符并不清楚,更多地停留在道听途说的想象上,更很少有学生做过意愿单位的实地考察,也没有针对意愿单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2.对于参加招聘会或是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缺乏应对策略,应聘材料没有个性化特点,缺乏实践经历的证明材料;更有甚者,有的毕业生编造虚假奖励材料。他们不知如何抓住应聘的关键,不知如何突出个人的竞争优势,而是抱着随大流、碰碰看的想法,更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精心地准备,这样往往使他们与机会失之交臂。3.在参加就业笔试时,他们往往不知从何着手准备,对应聘单位事业发展目标模糊,对岗位所需素质理解偏差,面试时紧张无措,失礼、失态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主要地是他们就业心态调整不到位,要么轻视用人单位舍我其谁般的自傲自大,要么仰视单位企求留情般的自卑自弱,缺乏平等、坦然和自信的就业心智。在就业岗位适应能力方面:1.适应岗位能力不足。首先表现在职业素养上。他们缺乏追求事业休戚与共的敬业精神,缺乏热情谦和又不卑不亢的职业礼仪,“重享受、轻劳动”,“重地位、轻岗位”,“重眼前、轻长远”,这几乎成了通病。其具体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拖拉不及时、心理浮躁、怕苦怕累、劳动意识差、诚信素质缺乏、等等。2.专业素质偏低。不少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对本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学科发展方向知之甚少,对专业课的学习仅局限于教材,而缺乏主动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缺乏对已学过知识的能力训练,考试成为衡量记忆能力大小的工具。不少学生轻视公共课的学习,只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等工具课程的学习,忙于应付英语过级和计算机过级的考试,盲目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而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他们知识面狭窄,醉心于流行的快餐文化;而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却知之甚少,文秘素养、管理常识、法律基础和财务知识比较缺乏。3.专业技能较差,动手能力低下。部分大学生囿于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的灵活运用,使知识与能力严重对立。对教学实践环节走过场、混过关,对行业的具体运作所知甚少,不清楚行业所运行的软、硬环境状况,更不知行业发展的前沿和方向。4.合作精神淡化。不少学生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素质的养成,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对自然界的关心。他们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团结互助意识较弱,心胸狭窄,遇事斤斤计较,劳动纪律观念差,个性过强,做事不顾全局,不喜欢服从单位管理。5.钻研创新精神欠缺,独立思考意识不够。没有工作中学、工作中创、工作中比的钻研精神,只求满足于完成本职任务,而不愿多思、多想,懒于质疑,至于结合工作问题进行发明、创造的则更少。二、大学生经济理性思维和行动能力不足的原因任何单位都需要敬业、真诚、诚信、协作的人才。知识可以学习,能力可以培养,而职业品质的养成很难短训而就。如果只有学历,而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没有哪一个单位敢用他,因为没有人愿意拿单位的未来作赌注。武汉大学曾做过“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好的人才素质,比重为90.1%。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最不满意的10项内容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二。许多大学生还存在着能力缺陷。近七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分析和解决向题的能力”是人才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其次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实干”。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可能以为是急功近利的大社会环境、高校教学内容的迟滞及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社会就业信息不对称、社会就业资源不充裕等外在原因所致,但深思之,无论是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还是实践能力都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深切体悟、深入思考、理性选择和反复磨砺,外因固然可以影响,但决不是根本原因。我们以为更多的症结出在内因即就业主体本身上。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认为: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在舒尔茨看来,受教育者所形成的“价值能力”,实质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通过谋得较好的工作而获得比较高的工资收入。因而,可以说接受高等教育就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业则是通过满足社会和单位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而将教育投资转化为产出的过程,就业实质上是解决人才市场供需矛盾中的竞争性经济行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这个就业主体很少从经济学视角来思考、分析自己的求学目标、成才过程和学习结果,因而缺乏理性学习和自觉成才的内在动力,缺乏将经济理性思维转化为理性经济行动的能力。具体地讲:1.缺乏经济理性的思维习惯。对于“经济理性”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经济理性是指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该行动被“正确性”设计成为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其二,经济理性还意味着互利理性,即理性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利益发展。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往往仅限于“是什么”,少数人去想“怎么样”,很少人才会想“为什么”?极少人会想“我不认真听课我的机会成本会是多少?”对于一个定理,只求记住公式就万事大吉了,而至于这一定理在何种假设前提下成立则不去追究,换个前提条件就再也搞不懂了。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对知识一知半解,丧失思考的激情和动力,碰到问题或紧张出汗或茫然无措,不会分析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约束条件,不会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发生的前提、过程及成本,不会分析有利和不利结果转化的条件和路径;更不知如何在有利和不利的约束条件下获取最大的效用(成功),由此带来的只能是竞争力的劣势。2.缺乏经济理性的思维方法。究竟怎样进行经济理性思维,很多大学生也是一头雾水、不甚了解。我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我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即叙事推理和逻辑科学的模式。叙事推理是指根据有关事件的尽可能完备的已知真实信息和前后事件的联系来推理未来发展变化状况,而逻辑科学则是寻求普遍真实性条件,然后从时间与空间的事件之中根据逻辑模型推断科学解释。经济理性思维大多是后一种模式,也不完全排除前一模式。投入产出分析法、成本对比分析法、模型实证法等都是经济理性的思维方法。例如,对于就业目标,自己必须至少清楚目标单位的人才需求倾向和关键要求、自身满足需求的优劣势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自身的竞争成本等情况,只有经过进行整体系统分析后提出竞争策略,才能提高胜出的概率。3.缺乏经济理性思维转化成理性经济行为的能力。经济理性的思维习惯形成,经济理性的思维方法运用,能保证思考问题的准确度上升,也能促使主体眼界更宽、视野更远;但只有真正转化为理性经济行为,最终才能收获边际收益。在经济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找准方向后,就要想方设法整合各种可供自己利用的资源,尽可能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将设想变为具体的行动方案,细化成行动目标、要求和步骤,然后分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和调整行动方案,且对每种方案的可能结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计的竞争目标。三、学会理性决策,激励自己,满足社会理想基于就业是满足人才资本需求的经济行为,因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应更多地运用经济理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了培养经济理性思维,站在就业主体——大学生的视角,建议以经济学十大原理的领悟与运用为路径,来锤炼经济理性。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学会管理时间。时间是学生拥有最多也最需要科学配置的资源。科学地分配各课程的学习时间,课程和实践的学习时间是大学生最需要权衡的事情,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就等于在节约学习成本。学会合理配置学习时间,就会在工作中杜绝低效、拖拉和漫不经心等责任心缺失的现象。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学会核算成才成本。学习成才的成本不仅仅是指学费、书本费、交通费等,最大的成本在于:由于上大学而放弃工作所得的工资以及4年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即上学的机会成本,而住宿和伙食费却并不一定是成才的成本,因为在哪都要吃饭、睡觉,只有超出你日常的正常住宿、伙食开支才是求学成才的成本。如此一算,每在校一节课、一小时的成本就很昂贵,想想成才成本,就会增添学习动力,工作后就会加倍努力,否则收入根本不足以补偿求学成本。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学会理性决策。经济理性人都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作为决策依据的,对于一个求学者,只有你多上一年学的收益超过你多上一年学所花的学费及因上学放弃的工资后,你的求学才是理性而科学的。这个边际量的差额并不是大学4年都相等的,而是随着上学的年限增加可能会减少。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因上学所放弃的工资越多,只有你勤奋刻苦求学而获得的边际收益更大,才能跟上边际成本的增加,这样才能说明下一年的求学是理性而合理的,否则来年的学习就没有继续的理由。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学会激励自己。人可以被激励,也渴望受到激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述了自我实现的激励力量,在遇到困难时要时时以追求个人的社会价值来激励自己,给自己以奋发进取、勤勉工作的动力。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形成比较优势。通过各自比较优势的贸易交换会使双方得益,注意积累自我的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占先,才能在交往中获得尊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才能顺利利用各自比较优势相互帮助共同受益。团结互助的经济意义正在于此。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利己而后利他是市场经济的逻辑,即互利理性。市场在完全竞争中会自动导致高效率,在市场中要靠自己,不要有依赖思想,只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利己、利他,厚积人力资本是畅游市场的前提。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学会利用知识的外部性。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当你的知识足以用来科学发明创造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社会效应,可以造福他人、造福人类,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钻研创新都将为社会作出贡献。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学会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生产物品和劳务所得的收入越来越多,并不表明生活水准一定提高,食品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既指示了国家生活水平,也指示了你个人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