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鲟鱼养殖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我国鲟鱼养殖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我国鲟鱼养殖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我国鲟鱼养殖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我国鲟鱼养殖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鲟鱼养殖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钓鱼鱼是世界上的一种植物。我国有关鲟鱼的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始于建国初期,而开展养殖技术研究则相对较晚。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的渔业科技工作者先后攻克了野生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的幼鱼人工饲料驯化、亲鱼培育、全人工繁殖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个鲟鱼养殖种类,形成了完整的养殖技术并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国外优良鲟鱼种类(或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近年来,自主培育出多个适合我国养殖的鲟鱼杂交品种;建立了养殖鲟鱼籽酱加工生产线,人工养殖的鲟鱼籽酱已进入国际市场。鲟鱼养殖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鲟鱼养殖的兴起,强大的市场需求加速了鲟鱼养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短短十几年,鲟鱼养殖从无到有,推广到除西藏以外所有的大陆省和直辖市。至2008年,中国的鲟鱼养殖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鲟鱼养殖总产量的83.3%(FAO资料),成为世界最大的养鲟国家。在自然资源无法继续提供高档鲟鱼籽酱产品的今天,我国每年加工出口养殖的鲟鱼籽酱稳步增加。另外,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加大了放流鲟鱼的规格和数量,提高了人工增殖保护效率。我国在鲟鱼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09年世界鲟鱼大会首次在中国武汉召开。本文回顾了我国鲟鱼养殖研究发展历史的5个主要阶段,分析和介绍了现有养殖种类、养殖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1社会养殖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第一阶段:资源调查和人工繁殖试验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鲟鱼研究的重点是自然资源调查和人工繁殖。在此期间,详细调查了长江和黑龙江的鲟鱼资源,1956~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对野生施氏鲟亲鱼进行催产,首次成功获得了人工繁殖的鱼苗。第二阶段增殖放流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重点研究了野生鲟鱼资源的增殖放流。在此期间,长江葛洲坝工程局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研究所,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在勤得利建立了施氏鲟增殖放流试验站。通过捕获野生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而获得苗种,向天然水域放流、增殖。第三阶段人工养殖1990年,湖北省水产部门第一次从美国引进匙吻鲟(Polyodonspathula)受精卵,在仙桃市水产研究所孵化,培育成鱼种。随后的10年间,陆续引进匙吻鲟受精卵计100万粒,培育的鱼种分别在池塘、水库和湖泊中养殖,目前,匙吻鲟养殖已推广到10多个省市。1990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始进行野生施氏鲟驯化养殖和活体取卵技术研究,1992年,首次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驯养施氏鲟幼鱼获得成功,并向全国推广。1993年,大连瓦房店与俄罗斯合作建立鲟鱼养殖场,引进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和杂交鲟养殖。1995年,北京小汤山从德国引进养殖设备和西伯利亚鲟苗种进行养殖。199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在北京房山建立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该中心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于一体,对我国鲟鱼养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阶段:养殖鲟的人工繁殖和规模化生产2002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采用活体取卵手术方法,使养殖成熟的施氏鲟产后亲鱼存活并再次参加繁殖[4.7]。至今,培育的施氏鲟亲鱼已连续10年重复产卵5次。国内许多养殖场除培育施氏鲟亲鱼、繁殖外,还开展了西伯利亚鲟、小体鲟、俄罗斯鲟、杂交鲟和匙吻鲟等人工繁殖。目前,北京、四川、江苏、浙江、湖北、黑龙江和山东等地有20多个养殖场,进行鲟全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基本摆脱了对野生资源和进口的依赖。第五阶段:鲟鱼籽酱的生产和出口随着鲟养殖群体的不断扩大和陆续成熟,养殖目标转向加工和出口鲟鱼籽酱。2006年,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首次加工出口养殖鲟的鱼籽酱0.5t,5年累计出口11.2t。目前,国内已有4家较大企业获得了鲟鱼籽酱加工和出口许可,年生产和出口超过10t。2中国的水产养殖及其主要类型2.1新疆的长江白地震分布地球上的鲟形目鱼类共约27种。据记载,我国分布有8种,其中黑龙江流域2种,长江流域3种,新疆3种(表1)。长江流域的3种鲟均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人工增殖放流研究外,禁止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其中长江白鲟(Psephurusgladus)资源严重枯竭,已经多年见不到活体;新疆的3种鲟分布在与哈萨克斯坦相通的额尔齐斯河和依犁河的支流中,偶有发现,种群数量极少,没有实际产量;只有黑龙江的施氏鲟和达氏鳇群体数量较大,构成我国鲟自然产量的主体,建国后最高年捕捞产量452t(1987年),目前仍有一定产量。2.2养殖产量的确定我国试养的鲟多达十几种(表2),经过养殖条件和市场的选择,目前形成养殖产量的种类主要有施氏鲟、鲟鳇杂交种(A.schrenckii×Husodauricus)、西伯利亚鲟和匙吻鲟,约占鲟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3水产养殖3.1不同苗种来源的投资比例我国鲟养殖所用的苗种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捕捞野生亲鱼,人工繁殖获得;二是从国外进口受精卵,人工孵化获得;三是通过养殖成熟亲鱼的人工繁殖获得。1998~2008年,三种来源的鱼苗比例,随着养殖的深入和进口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图1):2004年以前,黑龙江野生鲟鱼苗占比例最大,是养殖的主体;养殖初期鱼苗完全是野生和进口鱼苗,2003年以后,养殖成熟亲鱼繁殖的鱼苗开始进入养殖市场,逐步取代了进口和野生鱼苗,2006年,人工繁殖的鱼苗约占养殖用苗的50%,目前约占85%左右。3.2手术和产卵技术我国养殖鲟的人工催产剂是LRH-A,最初采用杀死野生鲟亲鱼后取卵的方法。1994年,突破了从野生亲鱼活体取卵。2002年,在养殖鲟第一次成熟和人工繁殖操作中成功地使用了活取卵手术。目前可根据亲鱼的情况,选用输卵管切割和剖腹2种技术方法,手术成功率可达100%。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杂交鲟等养殖种类实现了重复产卵。其中施氏鲟间隔1年产卵一次,最多的已经重复产卵5次;西伯利亚鲟每年产卵,最多的已经重复产卵6次。3.3施氏地震苗种放养野生幼鱼接受配合饲料是养殖的基本条件。1992年,施氏鲟首次实验室内驯养成功后,至1998年,规模化驯养成活率达到62%以上,用于其它鲟的苗种培育:3.3.1活政策饲料和配合饲料的交替投喂鱼苗开始外源营养时,先用鲜活的水蚤和水丝蚓投喂1周左右,再由活饵和配合饲料交替,逐步过渡到完全投喂配合饲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不易接受人工饲料的野生种类,如鳇、鳇鲟杂交种、施氏鲟等。3.3.2直接投入食物鱼苗开始转为外源营养时,直接用适口的人工饲料投喂。这种方法适用于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小体鲟等。3.4用鱼生产3.4.1京、河北、鲁、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浙江、福建和湖北我国大陆省、直辖市几乎都有鲟鱼养殖,集中在北京、河北、山东、广东、浙江、四川、福建和湖北。南方地区商品鲟养殖以施氏鲟和黑龙江的鲟鳇杂交种为主,北方地区以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为主。3.4.2养殖的积极性低以流水、微流水池塘和网箱养殖为主,静水土塘养殖的很少。为生产鲟鱼籽酱,大水面放牧式养殖已在北方一些地区开始,但受苗种来源的限制,投放低值的小体鲟为主,试验规模尚小。3.4.3水产养殖4中国三尖子育种发展4.1美国鱼籽酱市场发展现状1998年,食用鲟的市场主要在国内,价格为1400元/kg,2001年后,养殖产量的迅速增加,价格降至50~60元/kg,至今基本保持这个价位。而鲟鱼籽酱是欧美传统的高档营养食品,随着世界鲟捕捞产量的下降,国际市场的价格随之攀升,目前高达600欧元/kg。2006年,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养殖鲟鱼籽酱生产线,创立了自主鲟鱼籽酱商业品牌(KalugaQueen),开始连续出口。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和成功出口的事实,使我国鲟养殖的目光聚焦国际市场,纷纷开始扩充亲鱼群体、建立加工厂、疏通出口渠道,已有多家养殖企业获得了鲟鱼籽酱加工和出口许可,为鲟鱼籽酱的养殖生产做准备。4.2水库放养开展社会观察经过10多年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积累,鲟苗种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不仅摆脱了对自然和进口苗种的依赖,一些养殖场的鲟苗种生产已有剩余。为生产能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环保产品,许多生产和科研单位开始在大、中型水体(主要是水库)中进行鲟的放养。虽然效果尚不明显,但大多数生产者已清楚地看到,在大水面中养殖鲟,即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出接近自然的高品质鲟产品,是鲟鱼养殖产业康健发展的重要出路。4.3发酵鱼的放养近年来,出于对大型水体环境的保护,投喂式的网箱养殖受到更多的限制;流水养殖耗能大、成本高,北方地区积极开发鲟鱼的静水土池塘养殖,试养施氏鲟、匙吻鲟和杂交鲟等,取得一定成果。近3年,黑龙江省部分鱼场的试验表明,在不用增氧机的情况下,单养施氏鲟食用鱼产量可达400kg/亩。北方养殖鲟有明显的水温优势,只要大规格鱼种培育和越冬技术得以突破,开展静水土池塘养殖无疑是一条可行的生产方式。5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建议5.1发展原、良种场亲鱼养殖我国主养的施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鲟等的成熟时间均在7年以上,加之养殖历史短,生产企业的亲鱼贮备量小、分散,尽管建立了几个不同级别的原、良种场,但养殖种类的系统选育工作仍处空白状态。目前,有亲鱼的场家都搞繁殖生产和鱼苗销售,特别是一些引进鲟本身就是杂交种,遗传背景不清,无序杂交的情况也非常普遍,种质退化、生产性能下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尽快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规范现有原、良种场的技术管理,查清亲鱼和后备亲鱼的遗传背景,建立亲鱼档案,逐步开展系统选育工作;2、原、良种场定期补充主养鲟原种,扩大亲鱼群体,实现有选择、有计划地繁育和扩大生产,保证良种供应;3、建立苗种市场准入制度,严禁没有资质的场家生产和销售鲟苗种。5.2全宿主苗种的诱导鲟的全雌养殖是生产鲟鱼籽酱的发展趋势和世界鲟养殖研究的热点,可以通过全雌制种和雌雄早期鉴别实现。培育全雌苗种主要有2种方法:一是雌核发育后,经外源激素诱导生产的伪雄鱼与正常雌交配产生;二是在鱼苗性分化早期用组织学、激素测定、超声波方法、特异性蛋白测定法等直接诱导。笔者在外源激素诱导、组织学鉴别和卵黄蛋白原免疫鉴别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无适合规模生产的成熟技术。5.3合作养殖的形式和目实践证明,鲟大水面放牧式养殖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在“三北”和西南地区的大中型水库,是自然生产鲟产品的理想途径。在众多鲟中,匙吻鲟是唯一与鳙鱼相似、食浮游动物的种类,是北方大水面放养的最佳选择。我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引进了匙吻鲟,但由于群体数量少,苗种价格较高以及其它原因,没有在大水面中规模投放,而是主要养在池塘中,有的甚至放在流水池塘或网箱中用人工饲料驯化养殖,效果不佳。发展鲟的放牧式养殖,需要扩大匙吻亲鱼群体,增加繁殖生产能力,加强规模化放养的研究工作。5.4鱼类越冬分析止水池塘单季养殖施氏鲟商品鱼已经在黑龙江省取得成功,但距规模化生产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最突出的是鱼种的越冬问题。鲟鱼虽为北方的鱼类,冰下越冬不是问题,但其毕竟多为河道型种类,耗氧水平较常规养殖鱼类高得多,对规模生产下的越冬条件有特殊要求,如水质、溶氧、越冬鱼种规格、越冬鱼池载量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技术标准的充分量化,是发展北方止水池塘鲟鱼养殖的前提,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5.5以企业分散生产和交易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我国的鲟养殖产业发展速度空前,但由于养殖分散、技术粗放、集约化程度快速提高,养殖水体的内、外源污染加重,爆发性疾病频率发生,病害防治技术滞后,病急乱用药、禁药不禁现象比较普遍,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实例不少见,行业自律至关重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养鲟国家,也将成为鲟鱼籽酱生产和出口的大国,这已引起国际鱼籽酱生产商和鲟贸易组织的高度关注。而我国目前仍是以企业分散生产和交易的单打独斗。势必潜在着两大隐患: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