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治理与腭田的形成
二、江汉平原开发开放的新阶段南宋末,元江平原出现。在进入明代的关键时期,江汉平原的全面发展和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明朝的两个半世纪中,垸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改性和旧样品的分布元末动乱,破坏了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宋元以来垦辟的少量垸田也难免此厄运。到明前期,即洪武至成化初年,垸田才在和平环境中很快恢复起来,并得以顺利发展。最能反映这个阶段特点的,要属沔阳州(包括今洪湖及仙桃市)和潜江县。沔阳州、潜江县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心地带,河流交错,湖泊众多,地势最为低洼,解放以后都是垸田最盛的地方。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这一带还是围垦垸田的初兴阶段。童承叙《嘉靖沔阳志》卷8,河防志云:“元季,沔乘兵燹之后,人物凋谢,土地荒秽。明兴,江汉既平,民稍垦田修堤。是时,法禁明白,人力齐壹,,又,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故自洪武迄成化初,。”这段记载反映出:明前期的一百年间,沔阳一带还处于“垸少地旷”,“水患颇宁”的初步开发阶段,生产较为稳定。潜江县在成化以前分为五乡一坊,共48垸。直至正德年间仍是这个水平。48垸的详情,因年代历久已难悉知,幸万历《湖广总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该志卷32·水利各郡陂塘堤堰数“潜江县”条保留有37个“旧垸”、9个“新垸”的垸名,这很可能是正德以前48垸的一部分。因为(1)同书卷33·水利志“潜江县堤考略”中提到,万历年间该县有“百余垸,”表明编修者心目中的新旧46垸有别于后期的百余垸。(2)9个新垸并非建自万历年间。如白洑垸在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决堤千余丈。可知该垸至迟在成化六年前就兴建了。另,太平垸于正德中期进行扩建,垸堤由600丈增至1,600余丈。那么,这座垸田正德以前就应当存在。9个新垸很可能因建于成化至正德期间,有别于早期旧垸,故称为“新”。由于正德年间垸田发展的规模与成化前相比无大变化,因此,复原出46垸的分布状况,对我们认识初兴阶段围垦垸田的特点仍可有很大帮助。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对46垸复原并绘出略图之后发现,除白汉、沱沙2垸踪迹难寻外,其余44垸的分布很有规律(见图一)。东荆河以东垸田最多,有27垸,东荆河以西有9垸,汉江北岸为8垸。绝大多数沿河流两岸分布,其中尤以古芦洑河两岸最集中。明朝潜江县一带的汉江南岸的最大分流是芦洑河(见图二),而非今东荆河。由于芦洑河每年泛滥规模比附近其它河流都大,沿岸自然堤及周围的地势应比当时县内其它地方高些。垸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带有利的自然条件,最早集中围垦了垸田。图一使我们看到,潜江县大部分低洼湖区迄今仍是荒旷的湖荡,这同沔阳“垸少地旷”,“河湖深广”的状况是非常相似的。此外,地处江汉平原边缘地带的黄陂县也有了明初兴建垸田的记载。洪武年间开垦了军屯畈、冷家、同丰等垸。明朝前期,江汉平原垸田初兴、发展之所以比较顺利,原因是:(1)明初,政府就比较重视荆湖地区的开发。以减轻赋役,承认已开垦或将开垦的土地归农民自有,分别免除三年徭役或赋税的措施,招徕民众,刺激农民开荒的生产积极性,鼓励移民垦植。同时注意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建设,如永乐初年,就曾诏谕湖广地方政府加紧督修废弃的垸堤。安定统一的局面、优惠的赋役政策,和有力的政令措施,为大乱后垸田的复苏与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适宜的环境。(2)江西移民的大量迁入,补充了劳动力的不足。元末动乱期间,江西人为避兵灾开始大批迁入湖北。洪武、永乐年间,政府实行的“抽迁江右士庶,以实兹土”的移民政策,促进了江西移民湖北的运动更加高涨。其中,江汉平原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区。大量的江西移民组成了恢复垸田、进一步开垦垸田的生力军。关于这方面,将于另文详考。2.磷系的开拓性与江汉平原的垦辟童承叙在《嘉靖沔阳志》中记述了成化初年以前沔阳州垸田初步发展状况后,紧接着指出:“其后,佃民估客日益萃聚,闲田隟土,易于购致,稍稍垦辟。岁月寝久,因攘为业。又湖田未尝税亩,或田连数十里,而租不数斛。客民利之,多濒河为堤以自固。……夫,益高,。故。湍怒迅激,,主堤先受其害。由是言之,客非惟侵利,且贻害也。然大水骤至,汛滥汹涌,主客各垸皆为波涛,虽曰主客,亦匪客便也。……故。”江汉平原的轻赋旷地对外省移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新来的移民或自己集资购地围垦,或受雇于人开发湖田。成化以后,濒河沿湖的荒地渐被垸堤圈占,肥沃的土地资源得以大量开发利用,垸田面积迅速扩大。同时,蓄洪储涝的湖泊因此或面积缩小,或陆续消失。于是从成化初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内,水灾显著增加而且日益严重,这也正是垸田大发展必然要引起的新问题。公安、石首县开垦垸田的高潮比沔阳州来得早些。同治《长江图说》有一段很能说明问题的重要记载:“自虎渡口至洞庭,凡三四百里。……两岸圩堤相属,陂泽港汊无算。……唐宋之间,华容[雄按:在石首县东南,属湖南省]以西,寂无居民。……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人吏犹乘舟至县。正统中[公元1436—1449年],勑筑堤四十有七区。其后,土人增筑,盖百余区。巨者延亘十余里,小或数百亩。。凡此皆泥沙壅积而为之者,以其壅也而坝之、圩之,愈坝、圩而愈壅遏。”(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卷11·杂说·“虎渡大江径流”)从长江以南的虎渡口到洞庭湖,包括公安、石首二县,垸田的垦辟从正统以后渐进入高潮,以前“寂无居民”的荒湖变成了片片高产粮田。垸外湖区的淤垫,又为新垸的兴建创造了条件,垸田越增越多。汉江以北的天门县也出现了向湖区围垦的情况。成化以前,农民多集中在县南见龙山一带“依山以居。”[雄按:名为“山”。实为地势稍高的土墩台地]成化20年(公元1484年)后,知县姜绾开始迁移见龙山一带的农民到低洼的“县西隙地”居住,夯筑垸堤,开辟垸田。总之,成化至正德这50多年间,垸田分布范围迅速扩大,新耕地数量大有增加,形成了垸田兴建以来的第一个高潮,江汉平原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因之提高。据何孟春《余冬序录》(正德年间成书)卷59载。“(湖广)郡县赋额视江南诸郡所入差不及。而‘湖广熟,天下足’之谣,天下信之,盖地有余利也”(同治3年重刊本)这是我所见今存文献记载中关于这一民谚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知至迟正德年间,两湖粮食生产已有迅速增长,达到了足以面向全国提供商品粮的水平,而且潜力不小。江汉平原垸田的兴盛,显然对此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洪水灾害随之日益频繁。正德11年(公元1516年),江汉平原发生了明朝第一次特大洪灾,枝江、公安、江陵、监利、沔阳、钟祥、天门、汉川、应城等9个州县大部分房屋田产被毁于一旦。受灾面积之广,破坏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直到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沔阳知州储洵总结这八九年来的水灾情况时,还提到:“自正德十一年,大水泛溢南北,江襄大堤冲崩,湖河淤浅,水道闭塞,垸堘倒塌,田地荒芜。即今十年来,水患无岁无之。”据此可见,正德11年的洪灾实为江汉平原水灾加剧的一个标志,成为此后洪涝灾害不断的开端。垸田生产大发展带来的危机已经潜伏在第一个开发高潮之中了。3.荆江、渝江穴口的大量消失,助推了东南角、河港的大规模排垦嘉靖以后,由于移民继续大批迁入,垸田增长速度更快。潜江县已达“百余垸”。沔阳州也“百有余区”(13)。监利县“田之名垸者,星罗棋列。”平原中部这三个地势最低洼的州县发展势头如比之猛,其余州县更可想而知。垸田的分布也进一步向沼泽化的湖区和淤塞河港扩散。孝感县“近湖之田,先年原是湖地,夏秋皆水,冬春可行。仅出青草为肥田之用,无粮也。”这时被藩王逐渐开垦为垸田。汉川县白鱼垸原为汉江南河分流一个支汊。“隆庆时,白鱼赛淤阜成陆,障堤成垸。”细鱼垸“本湖渠,明万历年间因淤筑垸。”南河垸“隆庆间民人于湖渚障堤为垸,延袤八十余里。”其它大量的新垸也都主要兴建在原蓄涝湖区新淤湖滩和废弃河道,以致老垸的排涝发生困难,从而使生产失去稳定性。例如汉川县建垸较早的老实垸外“地淤稍高”的湖滩地上,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一下子兴建了教子台、太实、永固三个新垸,老实垸反低于新垸,“出口之处渐塞”,“受溃尤甚”。类似这种“客堤愈高,主堤愈卑”的现象,在江汉平原日益多见。荆江及汉江下游穴口于明代后期的大量消亡,最能反映垸田的发展规模和围垦特点。嘉靖以前,荆江两岸尚有采穴、油河、调弦、郝穴及新冲等众多穴口存在(21),仅公安县沿江就有十数口。汉江下游有铁牛埂、狮子口、小河口等二十余口,“汉水得有所分泄,以杀其势。”到了嘉靖年间,穴口大量消亡。在荆江方面,18年(公元1539年)堵塞监利新冲口(21),21年(公元1542年)堵江陵郝穴。同时前后,采穴、油河、调弦相继淤垫。万历年间,今公安县沿岸连亘数百里的江堤堵塞了十多口分流。汉江穴口绝大多数也堵塞于嘉靖年间(21)。导致这一地貌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在低湿、滨湖地区大量开辟了新垸田。汉江“九口”的堵筑就起因于平原内支河湖沼“泥沙填淤,军民占以为田,或更筑堤以障之。”监利新冲口分流地带“先年俱是荒湖渔课,”“原无旧堤”。堵口后“民渐开垦”。(21)“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渚,湖渚泄流于支河,支河泻入于江海。”平原内如果湖渚、支河逐渐淤塞消亡,那么荆江、汉江两岸的分流穴口的堵塞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嘉靖以后穴口的显著变化,充分反映出垸田大规模围垦低洼湖区和河港的趋势。面对垸田加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地方政府采取了“修决堤,浚淤河,开穴口”三个对策(56)。首先对堤防阻挡洪水保护垸田的作用给予了更充分的关注。江堤修建管理进入了新阶段。经嘉靖39年(公元1560年)、44年(公元1565年)45年(公元1566年)三次特大水灾,各县分修江堤又“迄无成功”之后,荆州知府赵贤于嘉靖45年10月亲自主持了庞大的江堤合修工程,“历三冬,至戊辰[隆庆2年,公元1568年],六县诸堤始就。”枝江、松滋、石首、江陵、公安、监利六县江堤连成一体,提高了防洪标准。此外,赵贤还扩修了汉江沙洋大堤,减少汉水对江陵一带的威胁。更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创立了“堤甲法”:“每计千丈设堤老一人,五百丈设堤甲一人,每十丈设一夫。令其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这样,就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堤工组织管理系统,使江堤修护制度化、经常化。其次,朝廷曾指示:楚北“治水之策,疏浚、堤防二者不可偏废。”开穴口、浚淤河就是“疏浚”的具体措施。天启年间,监利庞公渡得以重疏,明末汉江北岸潜江县泗港口也一度疏浚。其它穴口已难重开。疏河港看来并未得到认真贯彻,文献中未见记载。政府的上述对策显然未能减轻洪水灾害。历史事实是:嘉靖中叶以后,垸田生产进入了不稳定的年代。《川江堤防考略》云:“迨我国朝,六穴复堙其五,故堤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决后,殆无虚岁。而荆岳之间,几为巨浸矣。”田畴庐舍每至夏秋“悉成巨浸”的现象。遍及江陵、公安、石首、监利、荆门、潜江、天门及钟祥等县。沔阳县到万历末年已有“十年九涝”的民谚流传。总之,起于正德,甚于嘉靖的水灾,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延及江汉平原以后,大批农民死亡逃散,垸堤失修,垸田大遭破坏,废田还湖现象大量出现,垸田数目锐减,洪水又有了蓄泄之处,水患才得缓解。三、原代平原土壤的改造程度清朝,江汉平原垸田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其对平原地貌的改造程度,都超过了以往各代,由此引起的问题也暴露得更加突出。下面我们根据垸田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加以论述。1年生时期江汉平原岩物种的生存状况经过明末的动乱,“荆之凋敝极矣。”顺治6年(公元1650年)监利县还是“一望旷”,“敛赋无艺”。康熙初年,石首知县魏天申在一首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该县的凋零荒敝景象:“残邑无生聚,漫劳愿治奢。相依皆废屋,莫辨是官衙。地旷惟生苇,园荒学种瓜。招逋时不惮,增有几人家?”直到康熙年间,这种状况才逐渐改善。康熙13年(公元1674年),清廷渝令汉阳、荆州、安陆等府知府督率平原各州县官吏加紧兴修堤防。39年(公元1700年),又规定了岁修的时限和惩罚措施。政府对堤垸水利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垸田田生产迅速恢复。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沔阳州较彻底地清丈了一次垸田,柴山湖荒与垸田各有赋等,垸民的赋税与其所占土地的大小基本相等,“民易输纳。”(14)康熙30年(公元1691年),潜江县已有156垸,汉川县在康熙年间有36座官垸,8座民垸,河港通畅,湖泊众多。“是以水之来也有所分,其归也有所潴。于是高田为堤垸,下田为沮洳;高田多收籽粒,下田亦收菱芡凫雁鱼虾之利。”平原内高地为田,低地为湖的状况,到雍正年间仍大致如此。雍正10年(公元1732年),魏世雯由鄂城返石首,途经汉川、沔阳、潜江、监利等地,看到垸田区“防制划然,或循旧迹,或新堵筑,皆屹若金汤。”可见,此时江汉平原的垸田生产比较稳定,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尚不突出。所以,我们看到雍正年间一些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有关各年收成的奏折中,常出现“连年丰熟”之词。雍正年间,湖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大有增加。据11年(公元1733年)迈柱奏折记载:“近年湖北百姓咸知麦熟在伏汛之前,遇大水,二麦先已登场,足食无忧。遂将素未种麦之湖地遍处种麦。……向之废弃湖地,今如膏腴之产,同收地利。”麦稻轮作盛行,提高了垸田区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太平年月的休养生息,江汉平原又迅速恢复了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为湖广粮食大量外运,提供了坚实基础。“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之所仰给。”一旦湖广大米断运,江浙米价就会马上腾涨。没有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这个大粮仓,湖广很难承担如此重任。如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湖广调运浙江的十万石救灾大米,就主要出自湖北。十一年(公元1733年),支援陕西的四万五千石救灾粮,也以荆州、汉阳、武昌三府分担最多。这些事例可以表明,江汉平原的垸田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2.余论:“滩铋”的发现和限制了江汉平原湖的形成,成为了英美法上第一个禁开新所有权的主体,是一个非正义的《光绪年间》乾、嘉时期,围垦垸内外湖区和淤垫河港又一次掀起了高潮。江陵县东湖“渐为畎亩桑树”,红马湖、三湖“大半淤为良田。”天门县莱子、老鹳、岳港、龙潜、上帐、下帐等湖及潱马潭淤为平田,同样情况还出现在陡湖、河湖、双湖、石泉、烂泥、三角和龚家诸湖。“沔阳湖地淤筑成垸,”支河港汉“垦为阡陌,且各修垸堤障之,尽占水道。”大规模的围垦导致各县垸田数量猛增,江陵县大垸48,小垸百余。沔阳州则达1367垸。汉川县民垸增加到265个。天门县109垸。孝感县也有56垸。潜江县增长幅度不大,有160余垸(不包括区外独垸)。黄陂县兴建了邵公、理林、唐埠及东护等垸。其中,天门、江陵、汉川、沔阳等州县增长之快,由此所反映的围湖造田范围之广,都已远超过明代。明后期已出现过的老垸排涝日渐困难的问题,此时也更为普遍,更为严重。为了减轻水涝,一批老垸被迫废田还湖。汉川县汈汊垸的废弃最为典型。汈汊垸早在乾隆以前就一直是本县最大官垸,堤长7,500余丈,内包汈汉等13个湖泊。乾隆年间,其东、西、北三面垸外芦洲被辟为麦地,进而建成新垸。南面的彭公、蓼湖、香花三官垸每年又大量向汈汊垸湖区排涝,于是汈汊垸自身外排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乾隆26(公元1761年)29(公元1764年)、30(公元1765年)三次大水,严重破坏了汈汊垸的生产能力,每年赈灾费高于赋税收入,“通计节年赈贷浩繁,反倍于额征之数。”到乾隆32年(公元1767年),经部核实后,正式废垸为湖,形成今天汉川县最大的湖泊。江汉平原湖垦为田,田又废成湖的现象的日渐突出,是垸田大规模兴建剧烈改变当地河湖关系的必然结果。随着湖区垸田的发展,江堤外大片洲滩地也引起了沿江两岸各州县垸民的关注,“滩垸”开始较大规模地兴建起来。滩垸最早出于明末,清初仅极个别的县有所兴建,直到乾、嘉时期才成为各州县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如荆州万城堤外沮障河段有古埂、保障、谢古、由始等垸(25),石首县沿江两岸开垦了同仁等26垸(25)。围垦洲滩浪潮的掀起,主要是湖区垸田面积的迅速扩大仍未能缓解当时人多田少的压力和满足渴求增加耕地的愿望,人们才将注意力又转向了洲滩。否则,垸民们不会在直接遭受洪水威胁的经济收益安全系数低的地带大量围垦垸田。滩垸的初盛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它标志着湖区垸田已经饱和。为了保证垸田,尤其是老垸的稳产高产,解决已经出现的因垸田大增引起湖面缩小、垸外河系紊乱淤塞以致“水必与人争地为殃”的问题,清政府根据江汉平原地理、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采取了有别于明代的治理措施。垸田是造成平原河湖水系泄洪排涝蓄涝功能下降的直接原因,控制垸田的发展规模,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早在雍正12年(公元1734年),湖北布政使李世倬就对垸田的发展首先提出了“禁止私筑垸堤”的意见(30)。到乾隆年间,禁垸之声日高。乾隆9年(公元1744年),湖广总督鄂弥达预感到垸田发展过快会削弱平原内河湖的水利功能,到头来势必自食其果,反遭洪水之灾。于是,他提出不要与水争地,“俾水有所汇,以缓其流。”(31)4年后,湖北巡抚彭树葵更指出:“小民趋利者,始于岸脚湖心多方截流以成淤,随借水粮渔课四周筑堤以成垸。人与水争地为利,以致水必与人争地为殃。”因此当前亟应以现有垸田为准,登记造册备案,“此外不许私自增加。”不久这个奏折获准实施,成为江汉平原垸田开发史上第一个禁开新垸令(31)。从前叙垸田增长情况看,禁垸之策收效不太大,其因有三:(1)到嘉庆年间,江汉平原已成为全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共达10,584,265口,人口密度(28513)居全省第二位。为满足增殖人口的衣食所需,只有扩大耕地面积。而人口的增加又使扩大垸田分布范围成为可能。(2)有财力向湖区投资,兴建工期长、基本建设金额大的垸田的主要是地主。由于政府否认了私垸的合法性,那些实际存在的私垸就更可不纳田赋,只上缴轻微的水粮鱼课,这对有经济能力而占垦欲望又极强的地主来说,更是有利可图。这些在地方上有政治、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豪绅往往通过贿赂等手段,勾通官府,得以照常扩大私垸。(3)耕地面积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和人口增殖,是地方官员政绩突出的重要标志。在江汉湖区,又主要通过开垦垸田来实现,因此,政策的不统一,使地方官吏对禁垸缺乏长期一贯的负责精神,对私垸的发展听之任之者有之,暗中纵恿者有之。基于以上原因,江汉平原的垸田实际上是禁而难止。其次,为提高垸外河系排洪涝和湖泊蓄洪能力,对河湖水系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如划分潜江大泽口、天门牛蹄口为汉江分洪区等。嘉庆11年10月至22年3月(公元1806—17年)长期任湖广总督的汪志伊对四湖地区的大规模整治,成效较著。长湖、白露湖、三湖及洪湖低洼地带,到乾隆后期已成为江汉平原洪灾渍涝较严重的地区。因而汪志伊将它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嘉庆12年(公元1807年),他主持兴建了监利福田寺闸,第二年又在沔阳州新堤(今洪湖市)古“茅江口”建闸。与福田寺闸配套,在冬春两季依时先后启闭,分区调蓄,“内以宣渍潦,外以防盛涨。”同时,对福田闸以下洪湖周围的20多处淤河水口进行疏浚嘉庆14年(公元1809年),又主持疏通了联系三湖与白露湖的河流,讨称“汪新河”,使福田寺以上地区也得以治理。经过三年的努力,四湖地区垸外水系得到较全面整治,“水患稍息,著有成效”。此外,他对沔阳、潜江、天门等七个州县30多处主要淤垫河段的疏浚作出了统筹安排。第三,加强堤防建设。乾隆53年创立了堤防保固制度。重要的江堤堤段保固十年。保固期内如坍塌溃决,主修官员不论调任与否,一律按责任大小分别给予革职罚款处分。这样就加强完善了堤防修护的检查制度。汪志伊在任期间也对荆江、汉江大堤及沔阳、潜江、天门、汉川、云梦、京山、荆门等州县垸堤的加固培修做了大量工作。乾、嘉时期,虽然垸田的规模和围垦河湖的程度超过了明末,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其重要原因之一似即在于上述法令政策,尤其是水利工程措施的建设,多少缓和了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但我们也看到,江汉平原的水利治理仍缺乏总体规划,也做不到象明代长江下游圩田区横塘纵浦的河网化那样较为彻底的合理整治,因而就在垸田达到历史上第二个高潮,进入完全饱和状态时,渍灾的出现,标志着更大的危机已潜伏其中。3.缺堤、荒滩地清代后期,大多数县都有了垸田的官方统计资料。咸丰年间,监利县为498垸。同治年间,江陵179垸,石首县48垸,枝江县17垸,松滋县36垸(12)。到宣统末年,松滋增加到百余垸,公安县87垸。光绪年间,天门200余垸。潜江县“人稠地狭,绝少旷土”,黄陂县又兴建了保安、同兴、大兴、三合、忍公上垸等垸田。道、咸、同、光、宣五朝垸田的增长是在已饱和基础上对湖区河港的进一步围垦,其方式带掠夺性。或“随淤随筑”。(25)即“凡湖渠泽薮有为泥沙填淤者,即争垦筑垸。”或竭湖水造田。未成垸者始则业藕,久乃成田。。”(25)湖泊是盲目围垦的最大受害者,“昔之名湖者,大半已变为桑田,丈量起科,赋输朝庭”。江陵大军湖、永丰湖、台湖、玉藻湖、打不动湖,松滋谢家湖、雷家湖、杜家湖、张伯湖、天鹅湖,汉川泽湖、龙车湖、段庄湖、汪泗湖等因围垦而渐消失。“应城三台、龙骨,汉川汈汊、爪子,天门杨桑、高台等湖,昔皆渊深不测,潴积后泄,今大半淤塞,甚为麦地芦洲。”连一些废弃垸田形成的湖泊也被重新开垦。平原内蓄洪涝的调蓄区就这样被分割、缩小。如汉川县湖区原为钟祥、天门、潜江、沔阳等县的“汉渎尾闾,本不设堤。”乾隆年间始有在称作“厂畈”(即“顺水流行之区,”“无堤而不成垸者”)(16)的湖滩上筑堤围垸之举。从嘉道之际开始,围垦厂畈蔚然成风。嘉道年间,18里垸湖的滨湖厂畈先后兴建了苏家、常家5座垸田。道光以后,蔡家湖厂畈、莲子屯厂畈、长湾厂畈围垦了20多个垸田,“高者修堤,低者也修堤”的结果,使汉川县“上无所泄,下无所汇。”再如松滋县涴市区原先也是沟港纵横,垦田不多,柴山湖荒面积不小。后因江水长期倒灌泛滥,淤垫日高,同治年间陆续开垦。或依江堤而筑,或顺涴米河向南推进,把涴市调蓄区分割成片片农田。扩大耕地面积与保存必要数量的湖面以供调蓄洪涝的矛盾日益尖锐,“水无所容”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垸外河系的水利工程,如汪志伊主持修建的福田寺和茅江口闸,也因后人一味围垦,忽视疏浚而“年久损坏,不能宣畅。”这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又使垸田生产本身更加动荡不稳。滩垸的盲目围垦并不弱于湖区。有的“借官堤外防为名”而筑(25)有的“借修路为名,任意私挽。”(25)道光12年(公元1832年)9月,政府鉴于“江湖涨滩占垦日甚”,首次单独对滩垸颁布了禁垸令:“饬滨临江汉各州县,确查滩之已升科者,毋许挽筑私垸,亦不准以子母相生影射再报,及私行占垦。其报坍滩地,确切勘明,止准豁粮,不准拨准洲地。……嗣后查有续涨及甫经淤出洲滩各地,概作官荒,永远禁止认种升科。”咸丰、同治年间,又多次重申前禁(25),但都形同具文,愈禁愈增。“(荆江)南北两岸几于无段无洲无洲无垸。”滩垸的大发展巩固了洲滩地貌,不仅促进了河曲发育,而且对江面形成挤压,荆江因洪流量集中于现有江面而河床淤高日甚。至迟光绪初年,已成为“悬河。”堤内垸田如处釜底,江堤一旦溃口,对垸田的破坏力就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农业大学《现代逻辑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2025届初三第四次中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歌剧排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生活的艺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电视文体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中医药大学《声乐表演》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安徽省合肥新康中学初三中考模拟训练评估卷(1)生物试题含解析
- 2024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会议会务服务合同范本
- 周口市鹿邑县2025年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0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公共基础组-市级一等奖-(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报告
- 论王安忆小说《米尼》的女性悲剧
- 暂缓执行申请书
- 国际海事组织标准航海通信用语中英文对照
-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讲义
- 药物开发时的晶型研究详解演示文稿
- 幼儿园课件:《不动手打人》
- 拜耳零售终端工作流程
- 2022年高考真题-英语(新高考II卷)
- GB/T 5781-2016六角头螺栓全螺纹C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