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周秦汉唐_第1页
第五讲周秦汉唐_第2页
第五讲周秦汉唐_第3页
第五讲周秦汉唐_第4页
第五讲周秦汉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殷商与西周二、百家争鸣与秦汉文化三、魏晋文化:长江流域的开发四、唐代的制度文化:封建社会具有典型性第五讲从百家争鸣到大唐帝国一、殷商与西周主要讨论古代人宗教观念的变化

1、夏商周的宗教观2、从原始宗教观到上帝一元论3、西周的宗教思想特点:周人尊礼4、西周思想特点1、夏商周的宗教观

夏人尊命,商人尊神,周人尊礼夏人尊命:指在早期的巫术阶段,人们主要着眼于个人的命运,并要求与神沟通。还缺乏族群或者类的概念。由夏人尊命到商人尊神的演进(渐进);由商人尊神到周人尊礼的变革(革命)。2、从原始宗教观到上帝一元论(1)原始崇拜的三种形式A、自然崇拜:崇拜山、河、雷公、电母等超自然力量。B、图腾崇拜:类(族群观念)来源,“慎言图腾”,《史记》记载黄帝和蚩尤打仗时,率领“熊、罴、虎、豹”参战。C、祖先崇拜:(2)上帝一元神:最高有意志的神。3、西周的宗教思想特点:周人尊礼

第一:从直觉出发,提出天命转移的思想第二:上帝神和祖宗神的分离宗法制度;殷商的兄终弟及第三:敬德保民的思想----德、孝、礼

敬德保民的思想

敬德,就是强调统治者的伦理,必须遵照好的道德品行做事,好的道德品质就存于内心。(1)德:甲骨文,字源,徝--直。“德”就是“直”,“直”是内心的本来面貌,“直”加两点就是“真”。儒家强调道德来源你内心的本来面貌,后来也叫做“诚”,即诚实。西周就说要按照内心的道德要求去做而不能随意去做。

(2)孝:西周就产生以“孝”为“教”的思想,“孝”和“教”有字源上的关系,以“孝”为“教”就是统治者要把伦理行为(孝)贯穿到知识教育到中去,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既是君,还是师,这二者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后来古代文化的特色。(3)礼:就是供奉祖先,右半边是“曲”“豆”,就是供奉的这些东西,“豆”是一种祭物。

青铜器上面有铭文,在铭文里可以看到西周的这些思想---德、孝、礼等。西周思想是通过儒家得以保存,如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总结出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从原始宗教发展到后来的“德”的思想,“德”是超越。

王国维看到这些,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变化“莫剧于殷周之际”、“旧文化灭,新文化兴,旧制度灭,新制度兴”“纳上下于一道德之团体”(《殷周制度论》)----强调道德的重要。所以在《礼记.大学》中,传达了古代的这种思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君的要求。这种思想是社会统治的需要。

4、西周思想特点:

“上帝为虚,祖先为实,教化为本”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宗教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艺术化。即王权代替神权,师权来规范君权,看重学校与教育,将她放在政治与宗教的上面,主要讲师道与君道的合一-------政治伦理特征

二、百家争鸣与秦汉文化

1、百家争鸣产生的条件2、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先秦六家3、汉代的经学1、百家争鸣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2)社会的剧烈变动:礼坏乐崩(3)士阶层的出现:养士风气2、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先秦六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之要旨--儒、墨、名、法、道、阴阳。《汉书》:加农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九流十家,这四家不象六家有典型代表、思想和著作,穿插在六家之中。如农家,《孟子》就有许多和农家许行辩论的内容。(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墨家:墨翟(公元前468——376)(3)名家:先秦逻辑学派。名,概念。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战国人。(4)法家:(5)道家:老子、庄子。(6)阴阳五行学家:儒家

A、将巫史传统发展为礼乐文化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周易》中孔子的话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

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意为帮助统治者达不到数(数:用易的方法来计算)的阶段,只能算巫,如果只达到数而未达到德阶段,只能是史。孔子要由巫史的传统达到德的程度,巫→史→德。礼乐文化是和“德”对应的。孔子是继承了西周的思想,不是单纯地继承,而且改造了,改造到“德”的程度。这就是说儒家思想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继承和发展。

B、儒家用伦理来解释自然与人类社会,主张用伦理关系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用“仁”来突出道德自觉,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其魅力在于鼓励人的自我超越。孔子讲仁指个人,孟子就把仁变成统治者的行为,讲“仁政”。

墨家A、哲学思想,反对儒家,倡兼爱、非攻的和平理想。墨子是带有空想性质的和平主义者。B、墨子这一派是手工业者出身,他们对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有极大兴趣,并且做出了贡献,所以早期的墨家是中国最早的逻辑学的开创者。

墨家是以“兼爱”和“非攻”为和平理想,反对等级制度,但缺乏建设主张(等级制度不可能短期内废除)――局限性。墨家主张俭朴和苦行的生活。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手工业者的严谨使他们在逻辑上和科学上有独到的贡献。

名家

A、先秦逻辑学派,名,概念。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战国人。B、名家的产生,既有政治上的正名,也有司法上的刑名,最后演变为逻辑上的名辩。其特点是:名辩思潮以不合常识的命题的形式出现,目的是指出概念上的矛盾,防止把概念和对象混为一谈。

C、“白马非马论”

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看似荒谬的论题,实则这个讨论的意义在于指出逻辑上的矛盾。公孙龙以此说明“白马”与“马”两个概念在外延上的区别。在“白马”上体现“名形”、“名色“两个概念,也即“白、马”两个概念,是两个概念相兼容、相加的结果。意思就是“白+马≠马”,就是说为什么一个概念中可以容许两个概念的存在,“名形”和“名色”为什么可以在一个概念中兼容地存在,指出这个逻辑的矛盾。

这就是逻辑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矛盾----外延越小,内涵越大,在哲学上叫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法家

A、针对儒家,打破儒家的理想主义,有鲜明的实用功利色彩,思想核心是“法治”。在封建社会实际上是“人治”。理论重点:尊君权,主法术,禁私学,奖耕战,谋富强。法家的消极方面:强调君权,为君权提供理论。B、两派:A、商鞅――法家实践学派。《商君书》;B、韩非――法家理论学派《韩非子》:法(法令)、术(权术)、势(权威)封建社会是儒法兼用,或“外儒内法”

道家

A、道家主张回归自然,以自然(包含自然而然)为大道。哲学上主张执一反本,在社会理想上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世界。B、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对“道”的论述有一套严密的认识论理论,这套理论魏晋时期的思想家通过注解《老子》给予更多的发挥。C、反对儒家,认为儒家讲的“仁义”脱离了人的自然,脱离人的纯真本性,主张“全性保真”,D、《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嘘以浠,相濡以沫;莫若相忘于江湖”。阴阳五行学家

A、阴阳五行学家: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用来解释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变化及其规律。B、阴阳家把整个宇宙列入五行的顺序,认为五行有两种基本的运动规律: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克。比相生:一个接一个相生。间相胜:隔一个相克。循环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植物生长在土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C、这里用阴阳五行解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宇宙的结构,有其朴素的合理性,合理性在于解释自然现象。但用它解释人类社会,就提出国家、社会的变化也是按照五行的关系来变的,提出“五德终始说”,每一个朝代属于五行里的一行,崇尚一种德.“三统说”--黑白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