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高斯》中的典故叙事模式_第1页
《姆高斯》中的典故叙事模式_第2页
《姆高斯》中的典故叙事模式_第3页
《姆高斯》中的典故叙事模式_第4页
《姆高斯》中的典故叙事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姆高斯》中的典故叙事模式

威廉菲尔丁被威廉斯科克称为“英国小说之父”,他独特而精彩的“散文有趣史诗”被认为是“英国小说艺术发展的高峰”。塞缪尔约翰森(se缪尔约翰森)认为,汤姆琼斯是“模仿自然的最佳艺术”。菲尔丁在《汤姆·琼斯》的开篇便将作家比作是“开便饭馆的老板”,“卖的饭菜,不是别的,乃是人性”。菲尔丁在《汤姆·琼斯》中富有想象力并大量规律性地网状般地运用典故修辞艺术技巧,对人性进行层层剥离,使其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伊丽莎白·韦伯认为:“典故的运用增添了小说的色彩,生动了小说的语言,当我们忘记或不知晓他们的意思时,他们在我们身上将失去语言的这种色彩和活力。”因此,阐述典故的含义,分析其网状结构的叙事模式,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小说内涵,发掘这部新体小说的特点。国外评论界对菲尔丁的小说叙事形式的研究很重视。例如,由JohnRichetti主编的2005年最新出版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中,JillCampbell提出了菲尔丁的新体小说叙事模式“典故网”(networksofallusion)102。他认为菲尔丁的小说叙事模式就像他的戏剧一样具有戏剧性的讽刺意味,体现了奥古斯都(Augustan)文学文化传统112。笔者在他的启发下,通过文本细读研究法,运用了中国文字的字形特点对菲尔丁的“典故网”叙事模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分析。1引用了《居心浚定》第1223—“串”字形连环典故网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菲尔丁引经据典,跨章节的运用不同文化典故,讽刺同一对象或同一主题,这个中心主体对象是一个中轴线把不同文化的典故串联在一起,形成连锁性讽刺批评模式。这种“串”字形典故网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讽刺批评的力度,把虚伪的人性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汤姆的导师屠瓦孔是一位牧师,他竭力反对优柔寡断的宽大,并认为这种宽大是不道德的,在他心目中只有鞭子。屠瓦孔牧师对汤姆的鞭打教育方法与教育目的是作者的重要嘲笑对象,作者跨章节地运用了圣经教义、拉丁谚语和俗语典故,对屠瓦孔这位爱体罚学生且贪婪无耻的伪神学家和伪学者进行了无情地嘲笑与批评。看猎场的黑乔治家里揭不开锅,他就和汤姆去偷猎,汤姆当场被抓,而黑乔治侥幸逃脱。汤姆宁愿被屠瓦孔打得皮开肉绽,抵死受刑,也不肯出卖朋友,说出与谁一起偷猎。汤姆的举动博得了奥尔华绥先生宅里所有佣人们的好感,汤姆在他们眼里从万人嫌变成了性格爽快的勇敢小伙子。奥尔华绥先生对汤姆的撒谎也表示了理解,并认为“为了替自己开脱而撒谎,和为了袒护旁人而撒谎,这中间有很大的区别”,“汤姆撒谎至多也是出于对信义了解不当罢了”124。因此,奥尔华绥先生对汤姆的过错不想再追究。屠瓦孔牧师对此很不满,他对汤姆真正善良的本性视而不见,坚持要严惩汤姆说谎的行为,并引用了所罗门以及旁人的许多话来证明自己教育方法的正确性。对此,菲尔丁进行了无情的嘲笑。“所罗门的话”指的是《圣经·旧约·箴言》第十三章第二十四节中的所罗门教义典故。古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说过:“不忍用棍子打儿子,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624所罗门教义阐释了对于儿子的严格教育方法,其严格的教育方法源于爱。可是野蛮的老学究屠瓦孔牧师毒打汤姆时“其凶狠与某些国家逼供时的酷刑不相上下”114。屠瓦孔牧师的鞭打教育法并不是出于爱心,因此也违背了所罗门《箴言》中的基本观点。因此所罗门教义典故的运用讽刺了屠瓦孔牧师的伪学者的形象。屠瓦孔牧师认为不去惩罚所犯的罪恶就是助长罪恶,看起来鞭打汤姆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其实不然。在第三卷第六章中菲尔丁对屠瓦孔牧师鞭打汤姆的真实目的进行了揭露。菲尔丁写道:“老实说,他每打一鞭子,就觉得是向那位寡妇献了一点殷勤。这样,他就能十分得体地引用那句鞭打人的老话:Castigotenonquododiohabeam,sedquodAmem.(打你不是出于恨,而是出于爱。——笔者译)”129这段引文阐述了屠瓦孔牧师讨好布利非太太的卑鄙手法。读者从中得知屠瓦孔牧师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地鞭打汤姆就是想成为布利非太太喜欢的人。这里引用的“老话”是指英国希腊研究的领军人物威廉·利利(WilliamLily)的《利利语法》中的古老谚语典故。所罗门的箴言与利利的古老谚语前后呼应,阐释的是“爱之深,恨之切”的道理,而屠瓦孔牧师心中毫无爱心与同情心,他的鞭打教育法是实现个人私心的手段,他的行为违背了教育者的初衷,背离了神学家的道德标准。屠瓦孔虽然被禁止为汤姆撒谎事件再操练他的手臂,可是,他很不甘心。在第三卷第五章菲尔丁评论到:“可是俗语说得好:‘有心打人,不难找到棍子。’他当然也不难找到教鞭。一旦教鞭抓到手,谁也不能老挡住屠瓦孔,不让他去责打琼斯。”124这里“有心打人,不难找到棍子”的典故源于俗语,言下之意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菲尔丁的这句俗语揭露了屠瓦孔牧师的伪清教徒的形象。屠瓦孔牧师是一位深刻懂得新教的教育家,对汤姆的棍棒教育法却成了他的“一种单纯的癖好”124。菲尔丁认为屠瓦孔牧师对待汤姆的行为不是一位真正的基督教徒的行为,因为他把“善良的天性忘得一干二净”20。菲尔丁之所以对屠瓦孔这种卖弄学识的学者进行如此犀利的讽刺,是因为菲尔丁痛恨虚伪的宗教观。菲尔丁是启蒙思想家,其作品反映了启蒙主义的主要特征,即用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唯心主义,否定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其作品的讽刺与批评对象直指封建堡垒的精神支柱——教会;以信仰自由反对宗教压迫和宗教偶像。对以屠瓦孔牧师为代表的伪神学家和伪学者的批评是小说的重点内容之一。菲尔丁小说运用了《圣经》教义、拉丁谚语和俗语典故,形成了多文化层面的剖析。屠瓦孔牧师的教育方法与目的就好比“串”字形典故网的中心竖线,在结构上把分散在不同章节里的典故串联起来,形成了强有力的“串”字形连环典故网的讽刺批评模式,起到了对屠瓦孔本性进行层层剥离的效果,提高了讽刺与批评的力度,使英国18世纪虚伪的宗教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2《调整说》内容的运用“王”字形典故网指在同一段落的上下文中,连续运用三个不同文化的典故,对段落主题进行阐释。换言之,这个段落主题就是字形中的一竖线,像一根中心轮轴把三个典故连成“王”字形典故网,构成网络式的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在结构布局上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有时叙述的中心点放在第二个典故上,前后两个典故起到阐释或评论的作用;有时运用连接词将三个典故相连构成递进的文体效果;有时三个典故相继展开构成平行的文体效果。“王”字形典故网不仅能加强讽刺与批评的效果,在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度上发挥了一般叙述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为了对屠瓦孔鞭打汤姆的真实目的进行剖析,菲尔丁运用了“王”字形典故网,彻底揭露了他的贪婪和虚伪的本性。在第三卷第六章中,菲尔丁运用了文学、宗教和法律三方面典故。首先,菲尔丁“借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良心的问题’”128。莎士比亚《奥瑟罗》第一幕第二场中奥瑟罗的旗官亚果说道:“我干的是打仗的行当,也曾杀过人,/可是我总觉得良心不能容许/存心杀人。”菲尔丁借用这个典故是想指出亚果杀人,作了不道德的事,但是内心仍存愧疚,良心有些不安。然而,读者可以通过莎士比亚的文学典故来比较屠瓦孔牧师的内心世界,对于为了私心糟蹋汤姆的行为,他没有良心的自责与不安,因为他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能在《圣经》上找到理论依据,求得心理平衡。其次,菲尔丁借用《圣经》讽刺道:“《圣经》里规定不得贪图邻人的财物,而说道女眷时并没提姊妹,因此,屠瓦孔认为在别人的姊妹身上打主意是合法的。”129这个《圣经》典故指的是《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十诫”中提到的教义,“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72。寡妇布利非太太“一向不曾以美貌见称”128,屠瓦孔爱上了她的财产继承权,因为乡绅奥尔华绥先生没有子嗣。因此,可以看出屠瓦孔追求乡绅奥尔华绥先生的妹妹就是为了金钱的目的,就是贪恋人的“所有”,是违背《圣经》道德观的。然而,神学家屠瓦孔却不是这样理解《圣经》教义的。第三,作家及时地借用法律典故讽刺道:“Expressumfacitcessaretacitum”128。这句拉丁文法律条文意思就是:立法者一旦把他的全部意旨明确规定下来,就不能再任意去解释了。言外之意就是《圣经》教义不能妄加阐释,屠瓦孔也不能容许别人再任意去猜测他的行为不端了。以一个段落为一个单元,菲尔丁以《圣经》典故为中心,其前运用了来自莎士比亚的文学典故,其后运用了法律典故,以剖析屠瓦孔的行为为中心竖线,构成了“王”字形典故网,集中火力地暴露了屠瓦孔虚伪和贪婪的本性。屠瓦孔牧师自以为抓住机会就糟踏汤姆准能深深赢得布利非太太的欢心,其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适得其反。因为汤姆就是布利非太太婚前的私生子,不过这个秘密直到她死后才揭晓。布利非太太(当时的白丽洁·奥尔华绥小姐)收买了一个好姑娘珍妮·琼斯为她顶了罪名。奥尔华绥先生在他的书房里审讯了私生子案件,白丽洁·奥尔华绥小姐通过她哥哥书房门上的孔眼监视着审讯的进程。珍妮·琼斯没有出卖她,还请求老爷同意隐瞒了孩子爸爸的名字。白丽洁小姐不由得破颜而笑了,对于这一笑菲尔丁在同一段落里连续运用了两个希腊文化典故和一个基督教《圣经》典故叙述道:“读者莫以为她曾嫣然一笑,像荷马称维纳斯为爱笑的女神时叫您摹想的那种浪笑;也不是赛拉芬夫人从剧院包厢里发出来的那种粲然一笑。不,白丽洁小姐的这一笑倒不如说宛似威风凛凛的蒂色芬(或是他姐妹中间的一位)带有酒窝的面庞上泛起的那种笑容。”35第一个典故中的维纳斯,在希神中称为阿佛罗狄忒。“爱笑的维纳斯”涉及到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故事,她是阿勒珊德罗斯(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保护神。荷马提到阿佛罗狄忒是个“爱笑的女神”,曾“到达阿勒珊德罗斯的富丽的宫殿”;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中荷马再次提到“爱欢笑的阿佛罗狄忒前往塞浦路斯”。这时的阿佛罗狄忒因为和阿瑞斯偷情被她的丈夫赫菲斯托斯的罗网牢固的缚在了床上,在众神的劝说下,巧匠赫菲斯托斯打开了罗网。荷马让读者想到的阿佛罗狄忒的欢笑是一种放荡的笑。这个希腊神话典故的运用可能暗示了白丽洁小姐未婚生子的行为,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是不道德的,是放荡的行为。第二个典故中的赛拉芬(Seraphina)指的是“炽天使”,即基督教九级天使中的最高位天使,其本性为“爱”,象征着“光明”、“热情”和“纯洁”,赛拉芬的微笑是纯洁美丽的。这个《圣经》典故的运用也许暗示了白丽洁小姐的错误是出于爱情的冲动,其秉性是好的。第三个典故中,蒂色芬(Tisiphone)或是她姐妹中间的一位的笑容会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蒂色芬和她姐妹称为复仇三女神,传说她们身材高大,眼睛血红,长着狗的脑袋和蝙蝠的翅膀,一手执火炬,一手执著用蝮蛇扭成的鞭子。她们是黑夜的女儿,任务是追捕并惩罚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人,无论罪人在哪里,她们总会跟着他,使他的良心受到痛悔的煎熬。因此只要世上有罪恶,她们就必然会存在。蒂色芬或是她姐妹中间的一位的笑容可能暗示了白丽洁小姐心中的自责与不安。菲尔丁运用“莫以为”,“也不是”和“倒不如说”等表达法连接了这三个典故,起到了递进的文体效果;“笑”是中心轮轴竖线,把这三个典故连成了“王”字形典故网状结构,集中展示了白丽洁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网状结构的典故修辞法对于描写人物的外貌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菲尔丁在描写小说女主人公苏菲亚的外貌时在同一段落里运用了三个文学典故,构成了网状叙述模式。菲尔丁自上而下描写了苏菲亚乌黑的头发、新月的双眉、闪光的黑眸子、端正的鼻子。“嘴唇正像约翰·塞克林爵士的诗里所描写的:双唇竞嫣红,/上唇似微薄;/下唇非独厚,/实为蜂所蜇。”153接着,菲尔丁描写她的椭圆形的脸、微微笑出来的酒窝、大小适度的下巴、俊美的面部和像百合的肤色。“每当她由于运动或害羞而脸上发红的时候,连银朱也比它不上。人们一见,不禁要朗吟端恩博士的名句:她那纯洁而雄辩的血,/在脸颊上发言,那样清晰,/你几乎可以说她的肢体也会思想。”154最后描写了她的纤秀的脖子,特别是白净的胸脯:“NitorsplendensPariomarmorepurius.放射出比培乐岛的大理石更加皎洁的光辉。”154对于嘴唇、面容和胸脯的描写,运用了三个文学典故加以强调。嘴唇的描写引用了以词藻美丽著称的英国抒情诗人约翰·塞克林《婚礼民谣》中的诗句;面容的描写引用了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灵魂的历程:第二周年纪念》中的诗句;胸脯的描写引用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颂歌》中的诗句。三个文学典故从内容上形成平行结构,共同描写了苏菲亚嘴唇、面容和胸脯的自然健康之颜色美。颜色美是中心竖线,把这三个典故连成了“王”字形典故网状叙述模式,提升了语言的描述力度,描绘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丽图画,赋予了人物一种神圣之美。3“工”u-“内是工”字,n“工”字形夹击典故网指在邻近段落的上下文中,对于同一对象前后夹击运用典故修辞格,形成前后对立、前后呼应或因果关系的讽刺批评模式,借以达到其嘲笑与批评的目的。菲尔丁在第三卷第二章中为了揭露了奥尔华绥先生的邻居魏斯顿乡绅的本性,巧妙地前后两次夹击运用了典故修辞格。首先,他引用了印度文化典故,把魏斯顿乡绅比作“印度拜尼教徒”111。因为印度的拜尼教徒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个支派,属印度西北部素食商人阶层。魏斯顿具有印度拜尼教徒的保护动物的癖好,但是他与印度拜尼教徒不同之处在于,只保护自己林子里的动物不受他人侵袭,而不包括自己对动物的宰杀。菲尔丁运用印度文化典故来讽刺这位乡绅,其目的是要揭露这位乡绅自私和虚伪的本性。紧接着,在下一个段落里,菲尔丁又引用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文学典故:“Frugesconsumerenati.生来就是为消受地上的果实的。Ferasconsumerenati.生来就是为消受旷野里的走兽的。”111这个典故来源于贺拉斯《书简》(Epistles)中的两行诗,其目的就是揭露这位乡绅腐朽奢侈的本性。菲尔丁在上下段落里分别运用了印度文化典故和贺拉斯的文学典故,在结构上形成夹击,在内容上形成了对立,构成矛盾,前者指戒肉者,后者指食肉者,而两者同指这位乡绅;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典故的所要展示的中心主题,也是字形的中心竖线,构成了“工”字形夹击典故网的叙述模式,加强了讽刺批评的艺术效果,揭露了乡绅类人物自私和腐朽的真正本性。在第十二卷第二章中相邻的两段文字里,菲尔丁再次运用了“工”字形夹击典故网,讽刺了乡绅魏斯顿狩猎成性的“猎人”本性。首先,菲尔丁运用了《维纳斯和猫》的寓言典故,讲的是:“爱神维纳斯按照多情的恋人的愿望,把葛丽马勒金从一只猫变为美女。但她依然保持着猫性,所以一瞥见耗子,就记起往日的狩猎生涯,从丈夫的床上跳下来去追那只小动物。”686这个寓言告诉世人:“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菲尔丁运用这个寓言典故的目的是要讽刺乡绅魏斯顿遇到了狩猎的场景,就勾起了打猎的兴致,忘掉了本该做的事情,加入了猎人对猎物的紧张追逐,且顾不得什么仪态和礼节,甚至连人的基本职责都置之度外了。他本该做的事就是去追赶抗婚离家出走的女儿苏菲亚。他爱他的女儿,他爱他的猎犬像爱女儿一样,所以遇到狩猎就忘了父爱与职责。接着,菲尔丁在下一个段落里又运用了一个文学典故:“倘若我们把本性关在大门之外,它仍会从窗口钻进来。猫变成了太太,它却依然是捉老鼠的行家。”686这个文学典故来自英国政论家罗杰·列斯特朗爵士(SirRogerL’Estrange,1616—1704)《伊索寓言及其他著名神话作家道德沉思录》中的一段深刻感悟。菲尔丁前段运用了《伊索寓言》中“维纳斯和猫”的寓言典故,后段运用了罗杰·列斯特朗爵士的文学典故,在内容上形成了前后呼应,对于人的本性难移的议论是连接前后段落的叙述焦点,是字形的中心竖线,在结构上构成了“工”字形典故网的叙述模式,加强了讽刺的力度,对揭露乡绅类人物魏斯顿的本性提供了充足有力的证据,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