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诗歌中的乡土情结_第1页
论中日诗歌中的乡土情结_第2页
论中日诗歌中的乡土情结_第3页
论中日诗歌中的乡土情结_第4页
论中日诗歌中的乡土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日诗歌中的乡土情结

由于偶然的原因,我最近读到了海子的诗。一读海子的诗,就受到极大的震动。我立刻想到的是王弼、李贺这样几百年一遇的早逝天才。我的职业是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几十年来关注的都是古代文学,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甚少了解。因了海子的诗,才读了他前后一批诗人的作品和有关他的评论,才了解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海子的诗曾受到一部份知识青年那样如痴如狂的热爱。在对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的简单回顾中,我朦胧的感到,海子的诗是会流传下去的。他以他独特的天才的创造,将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①1。海子除抒情短诗之外,还有长诗。不少评论者都认为海子的最高成就是他的被称为《太阳·七部书》的史诗。他自己生前也说过,他考虑真正的史诗。他最后的几年,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太阳·七部书》的创作上。这和他对于诗的理解有关。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个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所说的“大诗”②2,显然是指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他在《诗学:一份提纲》中说:“当然,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这是人类形象中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p.900)他还来不及完成他理想的大诗的创作,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太阳·七部书》只能看作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如果假之以年,或者他在史诗的创作上会有更大的成就。从他的现存作品看,我以为,他的主要的成就,是他的抒情诗,特别是抒情短诗。他还年轻,他有绝世的才华,有一腔如火激情,但是他的人生经验、他的思想的成熟程度,都还不足以驾驭深广宏大壮伟庄严的史诗①3。海子作为一位必将传世的诗人,他的诗所提供的艺术经验是极其丰富的。评论家们为此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海子自己特别强调诗的语言的吟咏,语言的魅力。而其实他的诗的非常特殊又非常富于个性的意象,他的诗的刀劈斧砍的力度,他的诗中生命与死亡相纠结的主题,他的诗中情思流动的特点,他的诗中类似于迷狂的心态,他的诗为我国诗歌史带来的独特的艺术创造,都值得认真研究。我想在这里探讨的,是他的诗的一个小的侧面:他诗中潜流着的民族血脉问题。海子无疑以一种十分开放的态度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他热爱歌德、荷尔德林、海德格尔、韩波、叶赛宁和凡·高。他对他们充满崇敬之情。《圣经》的影响也隐约地存在于他的诗中,西方的创世史诗、西方的“诸神”,显然也在他的诗中留下痕迹。他也接受了印度史诗的影响。许多论者已经注意到他的诗外来思想和诗歌体式影响的特征。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深入。但是,他诗中潜流的民族的血脉,却不大为研究者所注意。那种难以摆脱、无法回避、陪伴终身的民族文化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他那善感的、极度易于冲动的灵心中;潜藏在他的诗里。首先是乡土情结。海子的同乡诗人简宁注意到这一点,他说:“我几乎在你所有诗篇里都能辨认出一种安庆老乡古朴的声调,你写下的‘麦子’、‘夜晚,、‘月亮’、‘水’等等,都有着怀宁县丘陵黄土的骨血。”在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乡土情怀。他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的诗中便常常出现对于农村生活的忆念。亲情与故土,在这些忆念里被写得如梦幻般的美丽。他创造了几个饱含着这种忆念情怀的意象,如麦子、麦地、谷物等等。《麦地》:月亮下……睡在我的双肩(pp.100~101)这诗的本意似乎是要赞美在劳动中走向和平和平等的生活,因此在诗的结尾才写到在麦收时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才写到在月下,富人和穷人“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但是这诗的触发点,它的思绪引发的地方,明显的是乡情。必定是有了乡情的冲动,才联想到一种平静的生活的可贵。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点乡情的冲动,才把麦地的两个季节写得那样的美丽。写种麦的父亲那汗珠在月色的照耀下有如金子般闪烁;写看麦子的“我”在月下麦地的感觉宁静有如梦幻。这样的描写其中可能有着他少年生活的某种回忆。回忆总是较实有更为美丽。他的思乡情怀在这诗里被泛化了,扩展了,由家乡而及于大地。《五月的麦地》也是这样,他写到家乡的麦地,又想象着“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熟了麦子》写对于土地的眷恋。在《麦地与诗人》中,他把自己的痛苦与对故土、对生活的感恩借着麦地的询问表达出来。麦地成了他的乡土情怀借以抒发的很好的意象。不过这一意象的含义是泛化了的,是由故土情结生发出来的对于广大乡土的眷恋之情。他在《新娘》一诗中写故乡:“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许许多多的告别/被你照耀。”(p.7)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既可能是对家乡的真实忆念,也可理解为泛化的乡土。他写亲人也一样,一方面是对家人的深沉思念,一方面又可理解为广义的亲人。写麦地时写到亲人,也是泛化了的,由家人而及于众人。他写了一组诗《给母亲》,把母亲比喻为风、为水、为云、为雪、为语言、为井。如风之吹绿草原;如泉水之滋润生物;如云,“母亲,老了,垂下白发”;如雪,“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如语言,“语言的本身,像母亲,总有话说”。风、水、云、雪是母亲,母亲也是风、水、云、雪。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于所有母亲的赞颂。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海子怀念故土与亲人的诗,那思乡思念家人的情怀是深层的,是生发点,一旦生发,它便常常泛化。在我国古代的诗歌里,乡土情怀可以说无处不在。在我们民族的习语里,有“长安虽好,不如故居”的话。王粲在《登楼赋》里就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庾信的《哀江南赋》之所以哀感动人,也就是它的乡关之思。在古代的诗文里,对于故园与亲人的思念都是实指,王维的怀念故园窗前的一树梅花,温庭筠的怀念杜陵的满塘凫雁,刘兼《对雨》:“因忆故园闲钓处,苍苔斑驳满渔机。”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苍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肠断人不见,起行残日影徘徊。”朱熹《夜雨》:“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类例子数量极大,举不胜举。它们大都指称一物、一事或一境界,那一物一事一境界,都是故园生活中最难以忘怀、刻骨铭心之处。这一类的诗文,大都带着士人生活的印记,闲雅深情,境界也相对狭小一些。到了海子的诗里,思乡的情怀在表现上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故土情结隐入深层,实指变为实指之上的泛化,闲雅宁静变而为乡土的质朴。自其泛化言之,当间接的与现代社会乡土观念的淡化有关,更主要的是与海子的胸怀有关,他关心的是“人类”,而不仅仅是故土。自其情调的差异言,或者与海子的理想有关。他追求的是壮伟,他关注的是生命之力。他在他的诗学提纲中说:“因为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p.897)从指称与情调言,海子诗中的故土情结与传统诗文中的故土情结是完全不同了;但骨子里仍然是故土难舍的血脉在流动。海子故土情结的又一表现,是把思乡的我与故土都心象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中对于故土与亲人的思念,都是心象的表现,都经过情思的改造。但我这里所说的“心象化”,是指海子诗中故土情结在表述上带着很大的虚拟性。海子在抒发他的故土情怀的时候,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力度很大的感伤。他常常以一种难以避免无法抑制的悲情来写故乡、写亲人。这时候,思乡的我与故乡都已非具象之实有,而是一种意念,一种情绪,一种心象。《四行诗·哭泣》:天鹅像我黑色的头发在湖水中燃烧有两位天使放声悲歌痛苦的拥抱在家乡的屋顶上(p.402)在这里,我与家乡完全是一种悲情的幻象。这诗的初稿可能是另一首名为《哭泣》的诗:哭泣——一朵乌黑的火焰屋顶上有两位天使拥抱在一起哭泣——我是湖面上最后一只天鹅黑色的天鹅像我黑色的头发在湖水中燃烧哭泣——一朵乌黑的新娘我的泪水中有对自己的哀伤(p.165)这初稿比较粗糙,但它明白的以哭泣喻指天鹅,而哭泣是我对自己的哀伤,因此天鹅也就是自我哀伤的心象。诗无达诂,特别是海子的许多诗,都存在着多种解读可能性。我们可以把“天鹅像我黑色的头发在湖水中燃烧”中的“湖水”,理解为泪水之湖;把“我要把你接进我的家乡”中的“家乡”,理解为喻指心。而“屋顶”之上,也就是喻指心之上①4。而屋顶上拥抱在一起的两位天使,或者就可以解读为他的两位女友②5。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一首诗看作是他经历过失望、孤独、寂寞之后,心灵对于故乡的诉说。其中纠结着对于爱情、事业、生活的种种感触而生发的悲情。哭泣是我对自己的哀伤,天鹅是我哀伤的心象,当心灵因孤独寂寞无所归依的时候,故乡就是归着处。放声悲歌在家乡屋顶上的是一双泪眼。不论是作何种的解读,在悲情无所诉说之中,故乡可能是一个或隐或现的着落点。他是一位激情如火的青年,他热爱生活近乎疯狂,而未经生活的磨砺,往往就带来失望与感伤。他说:“随着生命之火、青春之火越烧越旺,内在的生命越来越旺盛,也越来越盲目。因此燃烧也就是黑暗——甚至是黑暗的中心、地狱的中心。”(《1987年11月14日日记》,p.883)黑到如火般的燃烧,既是青春的激情,又是死亡的阴影,既是希望,也是挫折与失望。而这如火的悲伤的心灵,落脚处便是记忆中的家乡。当难以抑制的悲哀笼罩心头时,家乡似乎是他唯一能够停靠的地方,失望、孤独、寂寞、漂泊无所归依的心魂,最后又总是回到家乡。《泪水》:在十月的最后一夜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一切死于中途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此诗作于1986年,编者西川先生在作年之后画了一个(?)号,说明作时尚存疑问。我觉得,作于1986年11月之前的可能性大。在海子的日记里,1986年11月18日这一天记着:“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在这段日子我们从他的诗里可见绝望和死亡的阴影不时笼罩着他的感情世界。这一年的6月,他写了《黎明》,用卞和的故事喻指自己在黎明之前被扼杀,“黎明之前的亲人抱玉入楚国/那是唯一的亲人/黎明之前双腿被砍断//那是在五月。黎明以前的深水杀死了我”(p.137)。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可能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写了两首《死亡之诗》,在其一中说:“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不被理解,可能使他敏感的心受到伤害,他在一些诗里提到他受伤的黑翅膀。也是在这一年,他在《肉体(之二)》中说:“迎着墓地/肉体美丽。”这一年,他甚至写了《自杀者之歌》,把各种自杀方式诗化如琴如南风如鸽。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内心一定经受着剧烈的震动,经受着感情的折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有如火的青春激情,他向往光明,太阳是他心灵的理想境界。他有着绝世的才华,有善感的灵心。因了这异于常人的敏感,易于被触动,也易于被伤害。他完全的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理想境界里,追求完美,而这完美究竟是什么,他又模糊不清,只知道那是完全属于太阳的光明的境界。他就在那个虚幻的境界里作心灵的驰骋。而当他一旦回到现实,他就坠入雾中,巨大的落差给他以激烈的震撼,他由是而感伤,由是而感到孤独与寂寞。当他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的心灵的归着处就是亲人与故乡。《泪水》所表现的,就是失望、寂寞、孤独的情绪激荡之后的自我认定,是这自伤的心象对于故乡的诉说,仿佛受尽委屈的游子,凄然来归。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是他的故土情结的又一种隐蔽的表达方式,内里是对于故乡的深情依归,表现却隐约起来,仿佛是另一个自我,是一个虚拟的故乡。海子诗中的故土情结值得注意的又一点,是给向往的故土蒙上了一层梦幻中的远古色彩。我前面说到海子的故乡又是泛化的,是广义的乡土。他要表现的是这块广袤的土地,特别是它之所从来。他说:“当前,有一小批年轻的诗人开始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皮肤,看一看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红色血块的心脏,看一看河流的含沙量和冲击力。……我决心用自己的诗的方式加入这支队伍。我希望能找到对土地和河流——这些巨大的物质实体的触摸方式。”(p.869)他眷念家乡,特别在心灵需要归依的时候;但是他又没有停留在狭隘的乡土观念上,他一再的说明,他要探究的是这块古老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和如何的走向未来。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原始的向往,原始的冲动,太阳、生命、河流、土地、家、万物一体。他心目中的这故乡又是原始的,原始的纯朴、原始的生命力、原始的宁静与原始的艰辛。他向往回归自然。在《重建家园》这首诗里,他表述了这样的愿望:“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p.358)如何来重建家园呢?就是让它回归自然的本然状态,不要人为的去干预它。所谓“生存无须洞察”,就是说不要去深究,一切让大地自己去呈现。所谓“放弃沉思和智慧”,就是《老子》说的:“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去智,民利百倍”。最后的一句,与《老子》中说的圣人为腹不为目有些相近。一种回归古朴自然的原始村落的理想乡土的意愿,影影绰绰的在他的心中徘徊。他经常的描述简朴的、带着原始生活色彩的村庄:闪光的牛角、少女走在雨后的路上、老奶奶在炕头上唱着民谣、提水的陶罐。他的心灵常常远离现代的喧嚣,去追寻故土原始的诗意而又苦难的风采。因之,他的故乡情结与原始的创造力、生命力、原始的纯朴、原始的宁静与艰辛是联系在一起的,既有现实生活的动人深情,又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不知道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占有半壁江山的道家思想,由于何种的原因,通过何种的渠道,传递到了他的身上。这一点与他对于历史的认识或者有关。何以在他对于故土的眷恋深情中,常常纠结着对于历史的悲悯情怀,大概可以从他对于历史的认识中得到部份的说明。这一点我将在下一部分中探讨。我们看海子的诗,常常为他那大气魄、大气象所震撼。他写创世纪,真是写得雷鸣电闪、刀劈斧砍。他写历史,那大手笔也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他骨子里的故土情结,却常常为人所忽略。我说的不是他的诗与古代诗歌中有着相类似的故土情怀。我是指更根本的东西:他身上流动着的民族文化的血脉。我们这个民族,是很重视亲情的。社会的基石是家庭,讲长幼之道,讲尊祖敬宗,讲亲亲,重视家族的承传。把亲亲看作是“庶民安而财用足”的基础(《大传》)。特别是儒家,这点更为突出。儒家讲仁,而仁的核心就是亲亲。《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亲亲,人也。”(《尽心》)亲亲是群体生活之一重要道德标准。重亲情,聚族而居,乡土观念也就十分的浓厚。源于农耕社会的这种观念进入文化传统,进入民间生活,也就一代代的传下来,农村更是易于保存这一观念的地方。虽然在现代社会里这种观念正在不断的淡化,但是它仍然是无形的维系我们的民族肢体的血脉。在中国人的内心里,亲情与乡土情结始终是精神世界里的根。数年前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曾经有过“文化断裂”一说。事实上所谓“断裂”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在,它的文化传统就会以各种的形态承传下去。只要还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所形成的种种行为、习惯、趣味、观念,就会或显或隐的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要断裂也无法断裂。海子长于农村,在他15岁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他生活在农村。安徽农村的生活对他的思想观念、人格情趣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对故乡是那样熟悉,那样眷念。在现代社会里更多的保存于农村的传统文化观念,当然也成了海子的一份思想遗产。海子的好友西川说:“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代序》,p.10)这就足够说明海子的故土情结的由来了。当然,海子的故土情结与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同样情思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他把它泛化了,他把思乡的我和故乡都心象化了,而且给向往的故土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远古的色彩,因之也就更内在而且更强烈更富于力度。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的表现之二,是他的诗中反映的历史观念,有着我国古代诗文和古代思想观念的明显影响。我初读海子的诗时,对于他那样醉心于创世说非常的惊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怎么会那样执著的去追问历史的所从来呢!后来慢慢的意识到,他对于历史的考问,是与他对于生命的探究联系在一起的。他对于生命与历史是怎么开始的,有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他用了许多的诗篇去表述他的这种思考。其中非常重要的几篇是:长诗《河流》、《传说》和《但是水,水》。在这些诗里,他以如火的激情,面对历史,以他自己的方式叙说历史。在他的叙说里,历史是一曲灿烂的生命和辉煌的死亡的悲歌。他以一种悲悯的情怀看历史。他看到的是创造历史的艰辛:“让人们含泪思念/抚掌观看/隐隐约约出现了平常人诞生的故乡/那是叔叔和弟弟的故乡/是妻子和妹妹的故乡/土地折磨着一些黑头发的孤岛/扑不起来/大雁栖处/草籽粘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四匹骆驼/在沙漠中/苦苦支撑着四个方向/他们死死不肯原谅我们/上路去,上路去/群峰葬着温暖的雨云/隐隐约约出现了平常人诞生的故乡。”(《传说》,p.215)平常人的故乡,历史,是在血汗中,在艰难前行中创造出来的。骆驼象喻支撑历史的脊梁,他们的献身换来了人们生存的故乡。在《河流》中,他写河流经过乡村,经过城市,见证欢乐也见证痛苦:“人们如歌如泣/人们撒下泥土/人们凿井而饮……号子如涌/九歌如兽……马蹄踏踏,青草掩面/牧羊老人击栅栏而泣。”(p.204)他把河流写成了一部历史,诗的结尾归结在历史的回顾里:编钟如砾在黄河畔我们坐下伐木丁丁,大漠明驼,想起了长安月亮那儿浸湿了歌声(p.205)黄河是我们的文化的母体,编钟象喻我们的文化遗存,伐木丁丁,我们从劳作中一代代走来,如今我们在黄河边上坐下来,回顾历史,而历史,“浸湿了歌声“。创造是歌,毁灭是歌,震撼是歌,怨愤也是歌。创造、毁灭、震撼、怨愤的思绪,交错在他对于历史的思索里。海子以悲悯的情怀看历史,同时也对历史作哲理的思索。他看到了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看到了有限与永恒。他写河流,从历史中滔滔流过,见证着历史的更替。《河流》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足以充实你也不足以破坏你/当另一种敲门声越来越重,你把岁月这支蜡烛吹灭/又点起了另一支岁月之光/你的真情在漩涡和叹息中被我一一识破,河流啊/春天战胜了法则,你踩着村庄走向比树和鸟还高的地方,走向比天还高的地方/我想起大地夹缝间大把大把撒开的花,年老的树木,刨土者和爬过门坎的孩子。”(p.196)在这段话里海子是要说明,一切都是短暂的,人们生活着,一天又一天,花和树,年年存在,劳作者和学走路的孩子,代代存在,河流见证着逝去的岁月,见证着万物和人生,一代又一代。海子对人生有限而万物长存的看法,来自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的一个古老的思想。这使我想起了杜牧的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卷三)这是杜牧在宣州水阁面对宛溪时对于人生与历史的一次沉思。人的一生在历史上不过一瞬间,而万物则是永恒的。六代繁华,留下的只有连天秋草!一切终将过去,只有溪水长流不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宛溪两岸,何年没有悲欢离合,何代没有人歌人哭?天淡云闲,鸟去鸟来,年年如此,代代如此。自其变者而观之,今日之鸟去鸟来、天淡云闲、人歌人哭,已非昨日之鸟去鸟来、天淡云闲、人歌人哭。杜牧另一首诗:“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卷二)岁月就消失在鸟背之上,而长空飞鸟,又何代无之呢!杜牧之前的陆机,把这一思想表述得更为抽象,更富于哲理意味。他说:“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野每春其必华,草每朝而遗露。经终古而常然,率品物其如素。”水虽长流,但今水已非故水;人虽逝去,而人世依旧存在。陆机之后的王羲之等人兰亭修禊留下来的诗和序对此有更为生动的表述。这种认知在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大量表现。海子的诗中也常常表现出这样的思想。《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p.177)无边的草原经历过无边的岁月,马去了,马又来了,一个马头,一个马尾,岁岁如此,了无尽期。而此刻我打马过草原了,我也必将消失在远方,眼前是千年万代永远如此的明月高悬的草原,而我却一路悲歌。面对永恒的岁月,他感到悲怆。类似的情思,在其它诗中也有表现。《青海湖》:“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只剩下青海湖,这宝石的尸体/暮色苍茫的水面。”(p.419)鸟群飞去了,是长空淡淡孤鸟没了,而青海湖却依然存留在暮色苍茫中,又是瞬间与永恒的对比。《酒杯:情诗一束·火热的嘴唇》:“那是花朵那是头颅做成的酒杯/酒杯在草原上轻轻碰撞/盛满酒精的头颅空空荡荡//火苗熏黑的山梁/帐篷诞生又死亡。”(p.399)《四姐妹》:“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p.445)都是类似的表述。《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大风刮过山岗上面是无边的天空(pp.477~478)白日之后是黑夜,收成之后是荒凉,人们来来往往,都在走着人生的无尽的路,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被深深的束缚在土地上,被束缚在生活里,“埋得很深”!而最后,必定走向一无所有。虽一无所有,仍然一路歌唱,走向无尽头的岁月。岁月无尽而人生悲凉。这就是他心中的人生,他心中的历史。他另有一首《献诗》,把这一思想写得更为哲理化也更为明确: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来自秘密传递的火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万物都在不断的循环中,不断的回到它的起点上。火回到火,黑夜回到黑夜,永恒回到永恒,就是这种循环。他在《土地·王》中说:“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所谓“再次开始”,当然也就是说生命原是从泥土开始,如今又回到泥土。这使人想起庄子的逻辑思路来。庄子不是说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吗?在庄子的逻辑思路里,生命的萌发就意味着它正在走向死亡,当其死亡时又意味着新的生命的开始。它是一个环,无起点也无终点,起点也就是终点。庄子这一思想逻辑的终极取向,是在说明万物本无差别,而万物无差别的认知,又是为了“休乎天钧”(《齐物论》),达到“坐忘”的境界。海子是读过《庄子》的,在《传说·沉思的中国门》中,他引了《庄子·天道》中的一句话:“静而圣,动而王”;在他自己十分看重的《太阳·七部书》中,贯串中心的是《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寓言。这都可以证明庄子对他的影响。他还写有《思念前生》一诗,明显的可以看出他对于庄子的思想有着一种直观的感悟:庄子在水中洗手洗完了手,手掌上一片寂静身子是一匹布水面上漂来漂去的声音(p.40)庄子不是藉助子舆的口说出来万物齐一因之应该安时而处顺的话吗?子舆说:“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大宗师》)万物本无差别,既可以是子舆,也可以是鸡、是弹、是车轮。海子对于庄子的描写,可以说是对庄子思想的神悟。他甚至在这诗里还加了一句:“也许庄子是我”。诗题叫思念前生,“也许庄子是我”就有了深的含义。我的前生是谁?我是庄子,还是庄子是我?我与庄子原无分别。这样的思维方法完全是庄子式的。何以感情如此激烈、如此执着于生活的海子,能如此神悟的接受庄子呢?我想,其中必有其道理。或者庄子那变幻莫测的神思曾经感染了他,因为我们知道,海子的神思也是变化莫测的。或者庄子对于人生的认识对他有过某些影响,比如说,在庄子的论说的背后,有着他对于人世的苍凉之感,在坐忘心斋的背后,有着人生的大悲哀①6。这一点有可能触动海子,引起他的共鸣。我们知道,海子是以悲悯的心绪看人生的。他向往太阳,希望自己能如太阳般的纯净光明。但是他又生活于自己构筑起来的完美的理想境界里,用那样一个理想的境界来衡量现实,因之也就看到了过多的黑暗。在他的诗中便冲击着一股巨大的悲情的力量。或者正是从这一点,他接受了庄子。但海子与庄子不同的地方,是他并没有像庄子那样走向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境界,他走向抗争,他有着强烈的人生追求。在巨大的悲悯情怀之中,燃起生命之火。他诗里写死亡,而死亡被写成如火焰般殷红;他写黑夜,那黑夜被写得黑到燃烧。在他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悲悯情怀之中,是浓到如酒、炽热到如火般的爱,一切起于爱,因爱而感到苍凉,因爱而生发悲悯。所有他涉及历史的地方,都是这种感情。在《河流(原代后记)》中,他询问:“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何处去?我们是谁?”(p.871)在《民间主题(<传说>原代序)》中,他也说:“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大鹏鸟和腥日白光,西方和南方的风上一只只明亮的眼睛瞩望我们。回忆和遗忘都是久远的。对着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那些平静淡泊的山林在绢纸上闪烁出灯火与古道。西望长安,我们一起活过了这么长的年头,有时真想问一声:亲人啊,你是怎么过来的,甚至甘愿陪着你们一起陷入深深的沉默。”(p.873)他对于历史反复的追问,而追问是由于一腔难以抑制的至爱深情。在《历史》一诗中,他就是以这样的至爱深情、满怀忧伤的回顾历史:岁月啊,岁月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带来的象形文字岁月啊到家了我缓缓摘下帽子合上眼睛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公元前我们太小,是说我们还没有成长起来;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是说我们过早的衰落了。我们没有过真正美丽的微笑的日子,但是我们还是开始了我们的历史。我们有了一个“家”,但是我们经历过过多的苦难。那浸透泪水的铜像,似是象喻虽经苦难却仍然坚强生存的民族。这个流泪铜像的意象对他有着甚深的感染,在《但是水,水》一诗的结尾,他特地引用与这一意象相似的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结束全诗。他太过象李贺了!前面我们提到海子醉心于追问历史从何处开始,“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现在我们要来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海子的历史观念中存留有我们的思想史上一种思想的遗存。在海子的创世说中,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历史的开始是和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水是一切创造的力量所在,天地万物始于水。《河流》叙述水带来生命,带来最初的生活:天地狭小,日子紧凑(p.185)他用一颗童心,想像远古的情状,把初民与水的关系,写得有如童话:有了水才有了语言,才开始了人类真正的生活;他想像是一对有情有意的人儿,饮了水之后,人类才开始繁衍的。他一再的叙说水给予大地的恩赐:河岸上许多高高立着的是梦面对沃野千里,你转过身去双肩卸下沉重的土地(p.189)他用芦花和少女来象喻水为大地带来的如梦般的美丽。他很爱芦花和少女的意象,有时甚至就用芦花来形容少女:“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村庄》)①7他把大地上一切美好有如梦幻般的事物,都归功于水的创造。而水创造了一切之后,留下了千里沃野,就“转过身去”,默默的走向远方。他不仅把水看作万物生长的本源,把水和历史的创造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把水看作一种精神的象征。他认为,大地如水,是包容的。他追求的是一种包容万物的精神。在《但是水,水》的代后记中,他说:“东方佛的真理不是新鲜而痛苦的征服,而是一种对话,一种人与万物的永恒的包容与交流。……这一次,我以水维系了鱼、女性和诗人的性命,把他们汇入自己生生灭灭的命运中,作出自己的抗争。这一次,我想借水之波,契入寂静而包含的东方精神,同时随河流曲折前行,寻找自己的形式:其中不同支流穿串其间不同种子互相谈话,女人开放如花,使孤独的男人雄辩,奔跑进爱情。”(p.877)在这个代后记里,他明确的表述了他写《但是水,水》的用意与写作的方式。这可能是一种尝试的方式,他要写出这种多声部的包容精神交错互联的丰富性,结果是使得明确的精神意蕴表现为晦涩难解的形式。从“实体”看,这首长诗写了水与人类的关系,从没有水的洪荒,到洪水:“沉了太阳,沉了灰烬/默默的水一流万里/转回故乡之前/流走了一些东西/我们怅然若失/另一些洪水之夜/我们似有所得/女人和我/寂寞的说着。”(pp.239~240)从水的到来到鱼,到人,“大约在第三天……或者第二十个世纪/死去的山洞或村庄在我的深处开满了鲜花/绳索如音乐散开,絮语:靠近大河/靠——近——大——河/至今故乡仍生长在黎明或傍晚,有时停止生长。/至今故乡仍远在高原南边或东边的河滩上生长。/至今故乡仍在有水的地方生长。/在苦难的枝叶间生长。”(p.245)这首诗的最后,写了万物和水的关系。这是从“实体”看。但是从蕴涵的精神看,则写了母性的伟大女性的平静而又涵育万物;写了诗人的精神。如果说《河流》是他的创世说的具体描述,说明万物生于水的话,《但是水,水》则是从水生万物上升到一种哲理的思索,上升到他对于东方精神的理解,把东方精神理解为水的精神。他对于水的这种认识,使我想起了《老子》中对于水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是善水的。他认为水近于“道”。海子或者受有老子的影响。如,他的《但是水,水》第四编就是以老子的“三生万物”为标题。这是《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一,由道而阴阳而万物,就是道生万物。这是老子的万物生成说。海子既引用老子上面这句话,为什么又反复的叙说水创造万物,水创造历史呢?这可能与我国文化史上一个甚为古老的思想有关。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的楚墓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在这批竹简中,有一篇《太一生水》。关于这篇《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一篇古老的宇宙生成论,是我国早期思想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我们且不去涉及这一文献的考古学上和思想史上的其他种种问题,我们只就它与海子创世说的思想渊源有关的问题来略加分析。《太一生水》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凔热。凔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太一藏于水,水就是太一的物质表现。犹如道生一,一就是道,并非一之外更有一个道。“反辅”之说,有学者解释为化生,非谓一物生一物①7。乃是太一自身的运动化生水。因为是“一生二”,(太一即水生天、生地)无法相辅,只能自身化生。有了二之后,就相辅而生了,所以后面便是一连串的相辅而生,由天地而神明,由神明而阴阳,由阴阳而四时,一直到岁年。岁年与农业收成有关,结论是太一(其存在形态是水)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换一句话说:水生万物。这是至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水生说宇宙构成论。《太一生水》,太一就是水,道就是水。海子似乎就是从这个角度把道和水统一起来,才引“三生万物”作为标题的。郭店楚简出土于1993年,海子自杀于1989年,他当然不可能知道有这样一种学说。先秦典籍中有涉及水与万物生成学说的,如《管子》。《管子·水地篇》也提到了水在万物构成中的重要性,《水地》篇说:水,具材也。……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