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政府担保与银行危机_第1页
金融开放、政府担保与银行危机_第2页
金融开放、政府担保与银行危机_第3页
金融开放、政府担保与银行危机_第4页
金融开放、政府担保与银行危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开放、政府担保与银行危机

一、理论模型和模型建构在过去10年中,固定点率崩溃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1东亚危机后,把银行作为分析重点的主要有两类文献。其中一类就是以ChangandVelasco(2001)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性观点。他们沿着DiamondandDybvig的自我实现式多重均衡的思路,认为国外存款人或投资者的恐慌造成货币贬值和银行国际流动性不足,使银行系统在遇到挤兑时变得非常脆弱。引起恐慌的原因往往是一些潜在的经济问题或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自由化之前相比,银行系统变得更易受攻击了。这类文献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金融脆弱性。众所周知,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那么为什么危机是在东亚发生而不是在其它国家?显然金融脆弱性观点无法对此作出回答。另一类是以Corsetti,PesentiandRoubini(1999)为代表的道德风险观点。他们关注于政府担保或“裙带资本主义”(cronycapitalism)对银行部门造成的道德风险,并认为这是过度对外借贷、过度投资及经常项目赤字的共同原因。在政府担保下,银行借入过多的国外资金贷给国内居民和企业,使一些无利润的项目得到融资或再融资。当财政赤字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国外债权人不再愿意为亏损项目融资。为了维持偿付能力,政府必须实施适当的财政改革,且可能不得不求助于铸币税。最终,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造成本国货币的崩溃,进而引起银行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但RadeletandSachs(1998)观察到东亚走向危机的过程中,各种形式投资的增长速度都很快,但这些投资并不是都受到了政府担保。而且世界银行报告《复兴之路》也认为大量的不良贷款并不都是道德风险引起的,而大部分是危机的产物。也就是说政府担保造成的道德风险不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因而必定还有其它的原因。国内不少学者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钟伟和宛圆渊(2001)用软预算约束理论来构建金融危机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认为软预算约束导致的信贷膨胀和过度投资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因而,他们的模型本质上与道德风险观点是一致的。施建淮(2001)把JacklinandBhattacharya(1988)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认为金融部门脆弱的经济基本面是新兴市场危机的起因。但正如该文所指出的,经济基本面和纯粹恐慌都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把这两个因素统一到双重危机的解释中。通过把银行挤兑模型嵌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我们的模型完成了这一任务。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将DiamondandDybvig(1983)的银行模型嵌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从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出发构造了新的银行危机模型。模型证明,存在银行的经济体具有多重均衡性,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并不完全取决于独立随机变量的冲击,投资收益和投资清算损失的变动能够影响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把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和政府担保条件下。结果表明:国外间接投资规模适度的情况下,金融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银行系统稳定性;政府担保不会明显影响经济增长,但能够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第五部分运用模型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反思,并指出其对中国银行改革的意义。二、对金融脆弱性假说的解释力经典的DiamondandDybvig(1983)银行挤兑模型是对Minsky(1982)金融脆弱性假说的模型化。但是由于他们把引起银行挤兑的原因归结于独立外生变量(sunspot)的冲击,而使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显得非常薄弱。通过把这一模型嵌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使得我们能够从行为人的投资决策角度对银行挤兑发生的微观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一)结构的流动性风险模型为世代交叠(overlappinggeneration)结构。每个时期都有单位数量的新一代行为人出生,拥有一个单位劳动禀赋。行为人生存两期。每个时期同时存在单位数量的老年人和单位数量的年青人。整个经济无人口增长。效用函数为u(c1,c2)=(c1+ϕc2)1-δ1-δϕ={0概率为1-π1概率为π‚δ>0(1)δ是相对风险回避系数。c1、c2分别为行为人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费。年青人在做出投资决策前无法观察到随机变量ϕ,因而DiamondandDybvig(1983)的这一偏好结构体现了个人特性的“流动性风险”,但没有总的流动性风险。每一代都有(1-π)的行为人是“急躁”的(称其为0类型行为人),他们只能从第一时期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效用;还有π的行为人是“耐心”的(称其为1类型行为人),他们能从第二时期的消费中得到效用。预期效用函数为(1-π)u(c1)+πu(c2)(2)t时期出生的行为人在t时期的第一阶段工作,得到wt的工资。同时他们组成一个银行,银行将比率为q的存款用作投资,并存储余下的存款。在第二阶段,受到流动性冲击的0类型行为人收回存款和利息并消费。t+1时期第一阶段,t时期形成的资本与这一时期的年青人相结合并获得产出,1类型行为人取得投资收益并消费。年青人在第二时期成为老年人,并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投资额;二是企业平均资本量。人力资本h为ht+1=ΗˉΚσt+1kεt,0<σ、ε<1,(3)这里H是常数,ˉΚt+1是企业平均资本量,kt是t时期的投资。q为投资比率,则kt=qwt。第二时期第一阶段拥有人力资本的老年人雇用年青人进行生产,得到产出为yt+1=ht+1L1-θt+1,0<θ<1(4)这里Lt+1为企业所雇用的劳动数,Lt+1=1。生产性投资是非流动性。如果行为人在第一时期的第二阶段投资一单位产品,但在第二时期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前对投资进行清算,他只能收回x单位的产品,0<x<1。净损失为(1-x)。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劳动被无弹性的供给。所以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即wt+1=(1-θ)ht+1L-θt+1(5)这样,企业的收益(R)是Rt+1=yt+1-wt+1Lt+1=θht+1L1-θt+1(6)(二)银行tc2t时期经济增长模式分析假定每一时期的投资都没有残留价值,这样ˉΚt+1=kt,再假设σ+ε=1,所以ht+1=Hkt。将ht+1=Hkt和Lt+1=1代入(6)得,Rt+1=Hθkt。由于生产性收益大于存储收益,所以Hθ>1。最大化代表性存款人福利必须受约束于(1-π)c1t≤(1-q)Wt+xλqWt(7)πc2t≤Hθ(1-λ)qWt(8)c1t≤c2t(9)其中,Wt是所有t时期出生行为人的工资总和,也就是总存款额;2λ表示投资清算比例(0≤λ≤1)。(7)表示0类型行为人的消费约束。(8)表示1类型行为人的消费约束。(9)表示激励兼容机制。3最优状态下,投资不会被清算,即λ=0,所以得到(1-π)c1t=(1-q)Wt(7′)πc2t=HθqWt(8′)将(7′)(8′)代入(2)式,得到最大化问题maxq(1-π)[(1-q)Wt1-π]1-δ1-δ+π[ΗθqWtπ]1-δ1-δ解得q=ππ+(1-π)(Ηθ)1-δ把q代入(7′)式和(8′)式,得c1t=(Hθ)1-δ/[π+(1+π)(Hθ)1-δ],c2t=Hθ/[π+(1+π)(Hθ)1-δ],所以c1t≤c2t。激励兼容机制自动得到满足。经济增长率是gy=yt+1yt=ht+1ht=ΗqWtht=Η(1-θ)q=Η(1-θ)ππ+(1-π)(Ηθ)1-δ银行经济条件下,有两条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首先,银行的出现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由于没有投资被过早清算,从而扩大了投资规模促进了经济增长。(三)银行挤兑概率计算e假定在t时期第二阶段,1类型行为人观察到一个银行挤兑概率u,4并根据对u的预期E(u)做出是否从银行撤回存款。要使1类型行为人不会从银行撤回存款,E(u)必须满足以下约束条件(1-E(u))(HθqWt/π)+E(u)(xqWt/π)≥wt(10)不等式左边表示1类型行为人的预期收益,右边是他的存款额。求不等式得E(u)≤Ηθq-πΗθq-xq=Ηθ-[π+(1-π)(Ηθ)1-δ]Ηθ-x设ˉu为临界挤兑概率ˉu=Ηθ-[π+(1-π)(Ηθ)1-δ]Ηθ-x银行挤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gy={Η(1-θ)ππ+(1-π)(Ηθ)1-δu≤ˉux(1-θ)ππ+(1-π)(Ηθ)1-δu>ˉu(11)挤兑概率超过临界值时,所有的投资都将被清算,gy将小于金融自治下的经济增长率。所以,当银行挤兑概率很高时,人们宁可不需要银行的流动性保险。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通过建立银行来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没有成本的,必须以可能遭受银行危机为代价。(四)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与银行稳定性临界挤兑概率ˉu的大小可以表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ˉu越大则独立随机变量u大于ˉu的可能性越小,因而表明银行系统越稳定,反之亦然。由(10)得(1-ˉu)(R/π)+ˉu(qWt/π-L)=wt其中,L表示银行挤兑下的清算损失,即L=(1-x)qWt/π。对上式求导可得,∂u/∂R>0、∂ˉu/∂L<0。∂ˉu/∂R>0说明,增加1类型行为人第二时期的投资收益能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高的投资收益增强了存款人的信心,有利于银行系统的稳定。∂ˉu/∂L<0表明清算损失的增加降低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5投资清算损失增加表明投资风险在增大,风险增大使存款人的信心发生动摇,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一般情况下,投资清算损失不会有很大的变动,因而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主要由投资收益的高低决定。这样存在着银行系统稳定性与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根据(11)得到图1,其中H表示好均衡,L表示坏均衡。好均衡下,经济增长快,实际投资收益高,所以银行系统稳定性高;高银行系统稳定性使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因而又加速了经济增长。好均衡下,高经济增长与高银行系统稳定性同时并存。坏均衡下,经济增长慢,实际投资收益低,因而银行系统稳定性低,这反过来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少,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坏均衡下,低经济增长与低银行系统稳定性同时并存。命题1:影响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是投资收益和投资清算损失。命题2:存在银行的经济体具有多重均衡性。或是高经济增长与高银行系统稳定性相并存;或是低经济增长与低银行系统稳定性相并存。(五)外部性冲击决定银行危机发生的机制DiamondandDybvig(1983)证明:在“先到先服务”规则下,当受到外部冲击时,银行经济会转到一个坏的均衡——“银行挤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挤兑不可能完全取决于独立的随机变量。对图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引发银行危机的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下,银行系统稳定性并没有变化,引发危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受到了外部冲击。如图1(a)所示,由于t时期行为人对挤兑概率的预期E(u)小于临界挤兑概率ˉu,因而他们组成银行并进行投资。但如果t+1时期银行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实际挤兑概率u就有可能大于临界挤兑概率ˉu。此时,对发生银行挤兑的恐慌促使存款人纷纷从银行撤回存款,银行挤兑实际发生了。这正是DiamondandDybvig(1983)所力图证明的,仅仅因为恐慌使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危机发生了。但我们的模型表明还存在着引发银行危机的第二种机制。在这一机制下,银行系统稳定性下降了,即使没有受到外部性冲击,银行危机也会发生。图1(a)表示银行危机前的情形。此时E(u)<ˉu,表明经济体处于好均衡中,获得了高经济增长和高银行系统稳定性。但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投资收益下降或投资清算损失增加会使ˉu向左移,即造成银行系统稳定性下降。图1(b)表示银行危机发生时的情形。由于ˉu的下降,使得E(u)>ˉu,从而造成银行挤兑。对这两种机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种机制处于决定性意义的位置。因为只要银行系统稳定性程度足够高,即使受到外部性冲击,银行挤兑也不会发生。相反,如果银行系统稳定性不高,即使没有受到外部性冲击,银行挤兑也会发生。由于银行系统稳定性取决于投资收益和投资清算损失的大小,因而可以说,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决定了银行危机是否会发生。另外,当银行系统稳定性下降到一定程度,由于存款人的自我实现式预期,引发银行危机的往往是一些外部性冲击。所以,外部性冲击决定银行危机什么时候发生。搞清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机制,人们在银行危机面前将不会是无能为力的。一方面,可以实行必要的经济政策以提高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进而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府对银行的监管以减小外部性冲击对银行系统的破坏性。三、银行的投资组合假定:每一期银行最多能从国外获得贷款bWt。6t时期出生的行为人在t时期的第一阶段工作,得到w1的工资。同时他们组成一个银行,银行从国外借入b1Wt并进行投资组合决策,将比率为qO的存款用作投资,并存储余下的收入。第二阶段,银行又从国外借入贷款b2Wt,受到流动性冲击的0类型行为人收回存款和利息并消费。t+1时期第一阶段,1类型行为人取得投资收益并消费,同时银行归还全部贷款(bWt)。(一)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银行最大化存款人福利,必须受约束于以下条件(1-π)c1t≤(1-qo)(Wt+b1Wt)+b2Wt+xλqo(Wt+b1Wt)bWt+πc2t≤Hθ(1-λ)qo(Wt+b1Wt)b1+b2=bxqoWt/π<c1t≤c2t均衡状态下λ=0。由于国外直接投资对金融稳定影响不大,故假定(1-π)c1t>bWt,即流动性需求大于外资总额;此时,所有外资都将用于满足流动性需求,7则b1=0,b2=b。与上节相同,解约束条件下预期效用最大化问题,得qo=π+b[π+(1-π)(Ηθ)-δ]π+(1-π)(Ηθ)1-δ激励兼容机制xqoWt/π<c2t表明,1类型行为的消费必须大于他的投资清算残值,否则银行的建立对他来说将是无意义的。由第二个约束条件可知c2t=(HθqoWt-bWt)/π,代入不等式得,Hθqo-xqo-b>0。另外,为了激励1类型行为人进行投资,还必须满足约束条件c1t≤c2t,所以b≤π(1-π)[Ηθ-(Ηθ)1-δ][π+(1-π)(Ηθ)1-δ]-[π+(1-π)(Ηθ)-δ][π+(1-π)(Ηθ)]外资的引入增加了0类型行为人的消费,同时也增加了1类型行为人的还债压力,为了满足激励兼容机制,外资规模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与上节同,解得经济增长率为goy={Η(1-θ)π+b[π+(1-π)(Ηθ)-δ]π+(1-π)(Ηθ)1-δuo≤ˉuox(1-θ)π+b[π+(1-π)Ηθ-δ]π+(1-π)(Ηθ)1-δuo>ˉuo由于goy>gy,与封闭经济下相比,金融开放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开放使银行能够借贷国外资金来应付流动性冲击,更多的存款被用于投资。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平均资本量的提高,增加了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效率。(二)金融开放的影响要使1类型行为人不会从银行撤回存款,E(uo)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E(uo))[(HθqoWt-bWt)/π]+E(uo)[(xqoWt)/π]≥wt解不等式得E(uo)≤Ηθqo-b-πΗθqo-b-xqo,临界挤兑概率ˉuo=Ηθqo-b-πΗθqo-b-xqo国外间接投资规模适度前提下,金融开放通过两条途径对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一方面,金融开放提高了1类型行为的收益,从而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金融开放增大了1类型行为人银行挤兑下的损失,从而降低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对ˉuo与ˉu的比较,可以分析金融开放对银行稳定性的总影响。ˉuo-ˉu=xb(1-π)[1-(Ηθ)-δ]+bπ(Ηθ-1)(Ηθ-x)(Ηθqo-xqo-b)>0ˉuo>ˉu表明金融开放提高了临界银行挤兑概率。也就是,金融开放提高了银行系统稳定性。这说明,如果正常的投资收益能实现,金融开放使投资收益增加带来的积极效应大于挤兑清算损失增加带来的消极效应。命题3:适度国外间接投资规模条件下,金融开放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四、第二阶段:流动性+转移支付并消费假定:政府的工作为征税和实施转移支付。t时期出生的行为人在t时期第一阶段工作,得到wt的工资,并向政府纳税。其可支配收入为(1-ι)wt。8同时,政府宣布如果第二阶段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它最多能向银行提供总额为ωT的担保。3银行进行投资组合决策,将比率为qg的存款用作投资,并存储余下的收入。在第二阶段,受到流动性冲击的0类型行为人收回存款,同时获得转移支付并消费。t+1时期第一阶段,1类型行为人获投资收益和转移支付并消费。政府担保下,效用函数调整为u(c1,c2)=[(1-ϕ)c1+ϕc2+(1-ω)ιwt]1-δ1-δ{ϕ=0概率为1-πϕ=1概率为π‚δ>0(1′)(一)税收赋值结构2,2e3,5e10e,3.2e.3e10e,13e,13e,13e,13e,13e,13e,13e,13e,13e银行最大化存款人福利必须受约束于以下条件(1-π)c1t≤(1-qg)(1-ι)Wt+ωT+xλqg(1-ι)Wtπc2t≤Hθ(1-λ)qg(1-ι)Wtc1t≤c2t均衡条件下λ=0,得(1-π)c1t=(1-qg)(1-ι)Wt+ωT(12)πc2t=Hθqg(1-ι)Wt(13)把(12)(13)代入(1′),并最大化效用函数得qg=π-πι(1-ω){1-(1-π)[1-(Ηθ)-δ]}(1-ι)[π+(1-π)(Ηθ)1-δ]政府担保下的经济增长率是ggy={Η(1-θ)π-πι(1-ω){1-(1-π)[1-(Ηθ)-δ]}π+(1-π)(Ηθ)1-δug≤ˉugx(1-θ)π-πι(1-ω){1-(1-π)[1-(Ηθ)-δ]}π+(1-π)(Ηθ)1-δug>ˉug与无政府担保相比,由于税收的扭曲效应经济增长率下降了,ggy≤gy。9(二)政府担保率qg计算要使1类型行为人不会从银行撤回存款E(ug)必须满足以下约束条件(1-E(ug))[Hθqg(1-ι)Wt/π]+E(ug)[xqg(1-ι)Wt/π]≥(1-ι)wt解不等式得E(ug)≤Ηθqg-π(Ηθ-x)qg,所以ˉug=Ηθqg-π(Ηθ-x)qg由于∂ˉug∂ω=π(qg)-2(∂qg/∂ω)Ηθ+π(1-x)>0,另一面又由于∂ggy∂ω>0,短期内提高担保率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提高银行系统稳定性,所以长期来看ω趋向1。因而ggy=gy={Η(1-θ)ππ+(1-π)(Ηθ)1-δug≤ˉugx(1-θ)ππ+(1-π)(Ηθ)1-δug>ˉug所以,长期来看政府担保不会改变经济增长率。当ω=1时,u¯g=Ηθ-(1-ι)[π+(1-π)(Ηθ)1-δ]Ηθ-x>Ηθ-[π+(1-π)(Ηθ)1-δ]Ηθ-x=u¯u¯g>u¯表明,政府担保能够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命题4:政府担保对经济增长无明显影响,但能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五、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东亚国家纷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开放成为其经济的重要特征。另外,由于历史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原因,东亚国家的政府往往与银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造成金融部门存在非常严重的政府隐含担保。通过将基本模型扩张到金融开放和政府担保条件下,使我们可以对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有更本质上的认识。深入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可以对中国银行改革起到它山之石的作用。(一)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后的近十年时间里,所谓的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对这次危机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的金融脆弱性观点和道德风险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金融脆弱性观点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自由化包括金融领域中的一系列管制放松政策,金融对外开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文的模型,金融开放将会通过两条途径对银行系统稳定性产生影响。一方面投资收益的提高减小了金融脆弱性;另一方面投资清算损失的增大增加了金融脆弱性。ChangandVelasco(2001)关注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他们没有考虑到金融开放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金融稳定性。本文的模型证明:适度国外间接投资规模条件下,金融开放的总效应是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金融开放显得过于草率。同时,政府担保也不是银行危机的根本原因。10根据本文的模型,政府担保不仅不会降低银行系统稳定性反而能够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对以上解释东亚金融危机成因的理论进行反思。通过对本文模型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引起东亚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人边际收益由本文的金融开放模型可知,促进1类型行为人进行投资的前提是外资规模必须被限定在适度范围内。具体来讲,外资的引入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资的流入会引起本币的升值,因而提高了0类型行为人的收益;另一方面,外资的流入使银行能够使用国外资金来应付流动性冲击,更多的存款被用于投资,从而也提高了1类型行为人的收益。但是,外资流入对两类行为人边际收益是不一样的,即∂c1t∂b=(Ηθ)-δ(Ηθ-1)π+(1-π)(Ηθ)1-δ‚∂c2t∂b=(Ηθ-1)π+(1-π)(Ηθ)1-δ。由于∂c1t∂b>∂c2t∂b,外资规模的扩大最终将导致c1t>c2t,从而破坏了激励兼容机制。激励兼容机制的破坏使1类型行为只进行储蓄而不参与投资。投资额的下降使生产性收益减少,因而降低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引发金融危机。11(2)银行系统稳定性下降Krugman(1999)的收支平衡模型认为,企业投资收益下降造成的外资大规模撤离引发了东亚金融危机。12本文的模型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u¯/∂R>0,因而投资收益的下降会降低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对银行系统稳定性下降的担忧造成外资规模的减少。由于q0=π+b[π+(1-π)(Ηθ)-δ]π+(1-π)(Ηθ)1-δ‚b的下降使投资比率也趋于下降,从而造成投资收益Rt+1=Hθq0Wt进一步下降,投资收益的下降又使b降到更低水平,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所以,虽然本文的模型中没有汇率,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与Krugman的模型完全一致。(3)担保额持续上升的风险Corsettietal(1999)认为:政府担保造成财政赤字,为了维持偿付能力,政府不得不求助于铸币税。最终,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造成本国货币的崩溃,进而引起银行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本文的模型刚好相反,政府担保不仅不会降低银行系统稳定性反而能够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但本文的模型确实也证明,担保额的持续扩大将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