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_第1页
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_第2页
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_第3页
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_第4页
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

一、影子银行由膨胀式发展到全面破产的“破产边缘”影子银行的概念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麦卡雷在2007年联邦年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它被认为是一家市场上的非法行为组织,除了未经授权的短期资金外,它们还采用创新的投资和融资工具经营。这些机构和相关产品形成的市场统称为影子银行体系。2008年,时任纽约联储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一篇演讲中提出,“平行银行系统”是指独立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存在的“非银行”融资安排,尽管这些融资安排不是银行,但它们却发挥银行的功能,其规模和影响力非常巨大。影子银行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在美国,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兴起,影子银行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银行体系,逐渐成为与传统银行平行的信用创造主体。根据美联储的统计,截至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2季度,美国传统银行业的资产总额为12.8万亿美元,但由“政府支持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行人和投资银行等组成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资产高达16.6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由美国私人部门及“政府支持企业”发行的住房按揭支持证券(RMBS)市场规模高达6.7万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总规模达1.2万亿美元,商业票据市场达到了8000亿美元的规模。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合约名义价值更是高达684万亿美元,约为当期全球GDP的15倍。影子银行的发展使美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影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日益提高。但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把影子银行体系推向破产边缘,由此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和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极大冲击,并逐步蔓延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从历史的角度看,金融监管总是与金融危机相联系的,无论何时发生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易宪容,2003)。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也不例外,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在危机爆发的同时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危机前,大多数国家采纳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思路,资本要求主要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等的监管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监管当局过度相信市场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监管理念,忽视了市场主体在资本逐利动机下逃避监管的行为以及可能诱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但从金融中介和金融监管的理论看,影子银行所隐含的内在脆弱性并不属于完全的新生事物,其实质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所面对的潜在挤兑风险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二、影子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及其来源的“挤值”(一)银行的管理风险d-d模型早期的金融中介理论是从银行能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解释中介存在理由的,如Gurley和Shaw(1960)。相对而言,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动性保险模型(Diamond和Dybvig,1983)。在Diamond和Dybvig的流动性保险模型中,消费者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仅仅关心时期1(短期)的消费者,第二类是仅仅关心时期2(长期)的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面临着私人可观察、不可保险的风险。如果银行在对存款人取款实行顺序服务原则(SequentialServiceConstraint,SSC),则活期存款使经济主体能实现比在自给自足和没有中介的市场经济情况下更高的福利。因此,活期存款合约实现了充分信息下的最优风险分摊均衡(战略纳什均衡),此时,存在的一种有效均衡情况是:所有类型1的存款人在时期1取款,类型2的存款人相信银行经营是安全的,因而总是倾向于在时期2取款。根据大数定理,在时期1提款的比例为t时,银行只需要将其吸收的存款中t部分作为储备以应付类型1存款人的消费需要,其余部分存款用于长期投资。D-D模型说明,银行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契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贷款,这就是承担了将低流动性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转换职能,相当于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允许消费者在最需要的时候消费。但是,存款人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银行负债和资产流动性上的不对称使得银行不可避免的暴露于挤兑(BankRun)风险中。一般而言,存款人的心理会比较脆弱,一旦有不利于银行的信息,不管是真是假,最佳决策就是去取款。单个银行的挤兑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容易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的挤兑并引起大量银行倒闭,这就是“银行恐慌”(BankPanic)。银行倒闭和银行恐慌的成本很高,除银行股东、存款人、其他债权人和政府直接承担损失外,还会导致严重的负外部性,可能使得整个社会的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瘫痪,造成失业和经济衰退,甚至是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即便时时处于挤兑的潜在压力之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规模并没有缩减反而一直在增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中介风险管理功能的存在及其深化。Allen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Cost)的存在(包括信息了解、投资费用、监控成本、时间价值等),绝大多数投资者只是“有限参与”。相对而言,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优势,由它发行的金融工具已经“过滤”了绝大部分风险。银行管理风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管理风险的工具是非标准化的,能满足客户的差异化的特殊需求;二是银行在管理风险过程中,采取了风险内部化的方式。银行以存款形式吸收资金,承诺到期无条件偿还本息,然后将资金按约定条件贷给借款人,并以自有资本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这样,银行将所管理的各种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直接转换成自身所承担的风险,然后再以各种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因此,Merton(1995)在“金融中介的功能观”一文中,总结了金融中介的六大功能,并将“为管理不确定性和控制风险提供手段”视为其最为核心的功能。(二)资产证券化作用根据D-D模型的分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是内生的。银行是提供活期存款和非流动性资产的连接体,并且具有“软资产、硬负债”的特点,这也正是“挤兑均衡”必然存在的根本原因。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同样存在“软资产、硬负债”的特点,期限错配并诱发“挤兑”的潜在风险难以克服。Gorton和Metrick(2010)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资产证券化和回购(1)。尤其是后两者,塑造了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特征。在资产方面,由于影子银行同样需要覆盖资金成本并获得利润,所以其必须投资期限更长、收益较高的资产,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使得贷款等银行传统的资产项目转换为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等资产。在负债方面,以回购为代表的货币市场的发展,使得影子银行主要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从而形成期限更短的负债结构。更为重要的是,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渐行渐远,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功能,反而成为了诱发危机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金融创新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从理论上讲,金融创新应当基于盘活基础资产并分散风险从而提高市场效率,这样投资者能够根据基础资产的状况判断其衍生品的价值,衍生品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影子银行设计出的众多衍生品和交易方式,却与基础资产的联系越来越少,产品的供需都呈现“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就对影子银行造成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另一方面,交易对手集中于金融机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分散。资产证券化的本意是想通过引入资金实力雄厚、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共担风险以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但实际上反而使风险集中在金融部门。原因很简单,因为购买证券化债权的债权人主要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外国投资者等,总体上看,金融机构没有选择通过经济发展来均匀地分散风险,而是选择了用借来的资金购买彼此的证券。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资产证券化产生了负面效果,风险不仅没有得到分散,反而积聚在银行系统本身。简而言之,影子银行体系的“挤兑”与历史上发生的历次银行挤兑和银行恐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仅仅在于,过去的银行恐慌主要表现为个人挤兑,大量储户涌入银行,要求取回他们的存款。而2007年8月份出现的恐慌则是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的挤兑(Gorton&Metrick,2010)(2),因为机构自身成为了金融系统短期债务的主要持有人。(三)资本充足监管导致的监管困境与传统、正规、接受监管当局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比较,影子银行体系另外两大突出的特征是: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并长期处于监管的死角。尽管通过金融杠杆提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获利的模式之一,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重大的非预期损失时,将迅速丧失清偿能力。由于影子银行不需要像商业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因此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在现有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面临不同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规则,经常会导致监管当局的监管工作陷入“监管重叠”(Regulatoryduplication)和“监管真空”(Regulatorygap)的困境中,从而为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Regulatoryarbitrage)提供了空间。影子银行体系正是利用了这种监管困境,大量采用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并将很多业务转移出资产负债表,从而规避监管。高杠杆率和监管真空的存在,鼓励了过度信用扩张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致使影子银行体系对资产价格和流动性的敏感性逐渐扩大。在经济景气时段,这种过度状况往往被强劲有力的经济增长所掩饰。当经济运行到难以承受这种过度时,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去杠杆化成为提高偿付能力的必然选择,有毒资产遭到市场的普遍抛售,整个结构性投资工具和渠道体系开始崩溃,“挤兑”的巨大杀伤力就充分呈现出来,导致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三、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一年以来仍有重要特征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角度观察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投资银行、股票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所发挥的融资中介作用跟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异,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从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发展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2005年,截至2009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规模有667.83亿元;而截至2008年7月末,美国仅抵押债务凭证(CDO)的证券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9万亿美元。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还较小,流动性风险隐患还不够明显。认识影子银行体系,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还包括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部门及业务。它们同样不属于传统的货币银行业务范畴,却具有类似的职能。从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商业银行监管账户中交易账户几乎都可以归入这一范畴。在这些账户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表内的货币市场账户,表外的资产证券化、结构性票据、各种代理类交易账户,以及亦可归入中间业务中的金融顾问服务等。从这个角度讲,国内商业银行自2004年以来不断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具备国外影子银行体系和活动中的诸多典型特征。例如,一些货币型或利率型产品非常类似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大量挂钩型产品相当于结构化金融工具,规模庞大的信贷类产品则相当于简易型的信贷资产支持票据,其他一些产品则具有私募基金的性质。而且,银行机构与银行同业、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类机构之间的理财业务合作也已经全面展开。从总体上看,活跃于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工具与业务关系,在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简易型版本的对应(袁增霆,2011)。从规模上看,相对于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此类影子银行业务的数量并不大。但是,由于部分业务的开展是为了规避贷款规模控制,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的违规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因此,2011年年初,银监会开始将此类影子银行业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要求商业银行需在2011年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等等。四、监管建议(一)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时代背景影子银行体系的巨大风险以及其逃避监管的现实,使得功能监管的意义在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凸显。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的机构监管制度,在有效隔离各金融行业之间风险传递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一批金融控股公司也在试水混业经营,单纯的机构监管已经开始逐渐丧失监管效率。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功能监管的构建过程中,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之间如何取舍,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金融业而言,体制变革的风险往往是巨大的,相关法律的改变、资源重组、机构整合、社会观念更新等都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与磨合。因此,还是应采取渐进的改革思路,立足于现有的监管框架,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功能监管的实施框架,努力实现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有效平衡。(二)进一步发挥金融改革中的作用,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关注表内风险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对于提高金融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与国际情况不同,金融创新不足、盈利模式单一依然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表外业务不受监管资本的约束和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具有将表内风险资产转化为表外资产、弱化风险管理的倾向。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国情出发,根据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与市场接受程度相匹配、与投资者承受能力和监管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