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镜中病毒的研究_第1页
电子显微镜中病毒的研究_第2页
电子显微镜中病毒的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显微镜中病毒的研究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它经常出现在自然界,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由于其非常小(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所以直到近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才在形态结构、遗传方式等方面有了详细的研究。根据其侵害对象的不同病毒可分类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人类病毒、昆虫病毒、细菌病毒、真菌病毒、类病毒等。就其构成而言,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因而根据其核酸特征又可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双链DNA病毒。1烟草花叶病毒传播管理系统检测1892年Iwanowski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滤过性;1896年德国人AdofMayer首先提出烟草花叶病(Mosaikkrankheift)的名称,他将病株汁液注射到健康植株内,使健康植株产生同样的症状,证明了用接触的方法可以使这种病害传染;1898年荷兰的Beijerinck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为“传染活液”,称之为滤性病毒,确立了只能在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一类,当时认为是最小的微生物———病毒。现在认为: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做为遗传信息的载体,经过基因复制表达,产生子代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然后再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体。近百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世界各国学者相继发现和研究了许多病毒,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供的资料,目前大约已发现病毒有54个科(或组),109个属(群或亚组),随着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将会有更多的病毒被发现和认识。2病毒的一般属性由于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它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为下列几方面:2.1感染病毒可以通过果汁、接触传染,还可以通过唾液、移植植物病毒和媒体感染昆虫、泡沫等2.2过滤即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非细胞形态的滤过性微生物。2.3稳定的一般和双质体病毒作为生物体,大多数对外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比别的微生物强,但也有少数病毒离体后,很快就伤失活力。稳定性一般和病毒的失毒温度、体外存活期及对一般化学物质的反应有关。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除垢剂常用是病毒的消毒剂。2.4后底片的复制病毒的增殖主要靠核酸,增殖方式不同于真菌和细菌,必须依赖于活体细胞才能完成。一般采用样板复制的方法,好象印相片一样,先有底片,再复制出相片来。病毒先利用自身的核酸链做模板,复制出新的核酸链,再利用新的核酸链继续复制,如此反复进行。新的核酸链形成后,由这种核酸链的特性诱导各种氨基酸组成肽链,从而形成蛋白质的壳层。由于病毒增殖的核酸及蛋白质来源都是以破坏活体细胞的核酸及蛋白质为代价,因而对活体细胞的损害较大。3水生植物的产生病毒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而且种类也很多,侵害的对象有多种,有危害植物的,动物的,昆虫的,细菌的,真菌的,人类的等等。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是安全的,也有部分病毒对人类是有用的,如可以用来筛选疫苗,用作转基因工程的栽体等,只有少量的对人类构成危害,但就是这少数的病毒给人类造成无数次的灾难。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堪斯洲一军营的流感病毒,随着一战的爆发传入欧洲,导致流感大范围流行,仅西班牙就有大约800万人受感染,疫情在1918年11月结束时,估计共有2省100万人死于流感。虽然流感病毒至今仍阴魂不散,但人类不再害怕,因为人类已经能有效控制它了。天花病毒也曾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阿兹特克帝国(今墨西哥)传入美洲,导到近300万印第安人死亡,阿兹特克帝国不攻自破。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许多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病菌对人类的威胁与祸害由来已久。当某种传染病首次侵入人类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往往造成爆发大流行,但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一次次战胜瘟疫,赢得胜利的结果。人类曾经无数次战胜各种传染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的变化,同样会有一些新的疾病出现,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勇敢的面对新的病害,用科学的方法去防治它,人类就一定能战胜各种疾病。历史上曾经肆虐人类的天花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后死亡率很高,有时能达40%,严重破坏人的容颜,造成心理上极大负担的麻子就是感染天花后留下的点点疤痕。整个人类世界都曾受过天花的严重威胁,中世纪时期有10%的居民死于天花,平均五个人就有一个麻子。法国皇帝路易十五、英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及中国清朝的顺治皇帝都死于天花。俄国历史上曾有50万人死于天花的记载。人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曾经猖獗流行,不可一世的天花,要归功于英国人真纳(E.JENER)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和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传说宋真宗时丞相王旦之子王素就是因为被峨眉山高人接种人痘而免于天花之灾。有确切史记是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在今安徽省太平县一带开始的流行人痘接种法,接种的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四种。并形成了以“松江派”为代表的成熟理论:“奇苗传种愈久,则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这正是现代人工减毒培养疫苗和免疫学的鼻祖。后来(大约在1689—1762年)中国的人痘法逐步传入欧洲,牛痘的发明者真纳正出生在那个年代。真纳本是一位人痘接种内行,专门负责给人们种痘,偶然机会使他发现牛痘和人痘同样能防天花,而且比人痘更安全。公元1796年5月14日真纳大胆地给一位8岁儿童詹姆斯.菲普斯接种牛痘,从而揭开了人类消灭天花的大幕。终于在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告:天花已从地球上消灭。目前,仍有许多病毒在困扰着人类,如艾兹病毒(ADIS)、埃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