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海门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恶“死”之心。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弃,而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生”。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谓“死”这一问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生”与“道”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立教,他所“志”与所“弘”的“道”说到底乃是以“仁”为价值底蕴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B.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C.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D.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B.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C.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D.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3.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C.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D.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二: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之于读者,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读者与文学,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有一种很令人沮丧的阅读习惯:人们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文学作品富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意义。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文学的艺术价值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文学沦落为宣传的工具。这种比较浅薄和恶劣的阅读习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在文学经典那里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点灵光、一把可以拾起的记忆……莱昂内尔·特里林说:“文学是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这种多样性之价值的唯一武器。”我们倡扬人文教育,其目的不在于熟识作品名称、文人姓氏,而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摘编自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定意义上割裂了人本性的内在纽带,使人性异化,这不会因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B.断片化的人会丧失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他们的心理器官受到限制,无法超脱于现实,拥有自由的精神家园。C.文学具有特殊意义,可以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因而能够象征性地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进而守护人类灵魂。D.人文教育不同于常识教育,知道、了解和记忆不是目的,理解、思辨和体验才是意图,这是人文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库塞认为人对人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B.文学艺术审美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可见现代人心理疾病多发和这些人缺少文艺素养有直接关联。C.从阅读层面看,文学不应沦为宣传的工具,应让其独立存在,所以古人“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未必正确。D.文学阅读是寻找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这极好地阐释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观点。6.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观点的一项是(

)A.“郊行聊着眼,兴到漫成诗。”(杨万里《春晚往永和》)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D.“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鲁迅路口张承志①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着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②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座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③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④反省着对他的失言与败笔,我常自戒不该妄谈鲁迅。无奈乏于参照,于是又令人生厌地转回这里。我已经难改习癖,别人更百无忌惮。那么多的人都在议论鲁迅,那么多的人都以鲁迅为饭碗,那么多的人都自称鲁迅的知音——这种现象,一定使他本人觉得晦气透了。⑤不知到了毁谤的时代,一切会怎么样。⑥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⑦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又踩过蔡元培门前的湿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但我却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⑧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⑨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由于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⑩蔡元培、鲁迅、秋瑾、徐锡麟,都是绍兴人氏。彼此相距也较近。⑪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功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⑫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⑬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文本二:《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序(节选)汪辉①鲁迅时代的知识和文化活动与大学体制密切相关,但是,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活动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却是鲁迅式的“有机知识分子”逐渐分化和退场,并最终把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改造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媒体,特别是报刊,在鲁迅时代的知识和文化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这一现象却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媒体的特有的政治功能之外,它也日益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场所。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媒体直接地与社会、政治和公众建立有机的联系,他们的文化实践,特别是他们对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反思,成为有效的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动力。当代媒体推动“知识分子”的媒体活动的主要动力,却是支配性的市场规则,而不是反思性的批判功能。②上述变化如此明显地改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进入了日益细密化、专业化、科层化的社会过程,知识的生产也越来越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作为专业化的知识生产的最重要体制的大学,其根本要务即在培养与上述社会过程相配合的专业人员。对于这个社会过程的反思,特别是对于日益分化的知识的反思,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大学体制的主导方面,因为大学体制恰恰是以知识分化的日益细密化为前提的。体制化的知识生产不仅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有机部分,而且它的任务本身即是为这一进程提供专家的培养、知识的准备和合法性论证。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既然是体制化的活动的一部分,从而也必须遵循体制化的规范。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科学研究制度,都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日益带有学院的特征。③学院方式本身意味着作为职业活动的学术与一般社会文化活动的分离。更为重要的是,日益细密的分科通过知识的专门化把知识分子分割为不同领域的、难以相互交流的专家,而公众对于专家所生产的知识既无理解、也无批评的能力,从而知识分子与公众的有机性联系消失了。职业化的知识生产不仅压抑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能力,而且也使得民间文化彻底地边缘化了。因此,一方面,知识分子的反思性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日渐减弱;另一方面,公众与知识分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无以建立。专家文化加速了知识分子的精英化过程,使之成为远离公众、并居于某种控制地位的阶层。当他们成为各种法律、制度、规章以至价值的制定者的时候,他们也不再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随之转化成为社会控制的权力。当社会的重大变化来临之际,那些仅存的知识分子只能成为这种变化的被动的承受者,而无力发出自己的批判的声音——即使发出这种声音,也无法让人理解。④这就是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这一回头顶着万里晴空”和第②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形成对照,表达出“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的失望。B.文本一第⑦段划横线句子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既表达了作者对绍兴先贤们的崇敬之情,又突出了作者对鲁迅特别的情怀与思考。C.文本二第①段称鲁迅那一代知识分子为“有机知识分子”,是指除大学体制外,其思想活动还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的、有机的联系。D.文本二第④段“这就是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这个“当代情境”是指媒体特别是报刊,日益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主要场所。8.阅读文本一,有哪些具体原因让作者“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

9.“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暖味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见文本一),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我们重温鲁迅遗产”的当代情境。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楚昭王遭吴阖闾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申包胥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人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节选自洪迈《大义感人》,《容斋随笔》第六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B.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C.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D.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反矣”与“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两句中的“反”字含义不同。B.“今日与卿等诀”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诀”字含义相同。C.“朋友失意,尚可谢”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D.“河北四凶称王”与“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凶”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义的力量能够打动人心,唐明皇就使用理义的力量打败了叛军,制止了流言,说服了将士跟随自己入蜀。B.楚昭王深得民心,受父老乡亲拥戴,当他外出逃亡时,楚国父老乡亲纷纷跟随,后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得以复国。C.刘邦“入关”后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关中百姓非常高兴,民心所向,为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奠定了基础。D.项羽因“失理义”而失去了民心,大宋朝在靖康、建炎年间遭受了深重灾难,究其原因,也跟“失理义”有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

(2)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泉南作①张埜(元)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②声里,又听啼鹃③。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遂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蒲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行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明词人置身之处与感发诗情的地理环境,后文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入闽的艰难。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渲染了旅途环境的空寂苍凉。C.词人认为,他能有机会游览这奇境绝非偶然,是上天有意要他用文字来描绘这美丽山川,写成佳作流传海外。D.全词写景气势博大,激荡纵横,夸张和浪漫之笔为全词增添了瑰丽色彩,读来令人精神振奋。15.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连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意再提起战争,来表现战争之残酷的诗句是“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