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伦理意蕴_第1页
老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伦理意蕴_第2页
老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伦理意蕴_第3页
老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伦理意蕴_第4页
老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伦理意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伦理意蕴

现代生态伦理的创始人施伟茨在《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第254页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人与人是平等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另一个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利奥波德在自己的著作《大地伦理学》第246页也明确指出:“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子与统治者,而是自然中普通的一员”,“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的正当与否”。这些观点在中国老子的自然哲学观思想中都有过类似的阐述。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知常知止”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生态伦理意蕴的集中体现是他的“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他认为,人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顺势而为,才能不损害自然环境,自然被老子视为“道”的最高原则。《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就是说,道和德之所以被尊重,完全是自然的状态,人是以地为法则,地是以天为法则,天是以道为法则,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的,所谓“道法自然”是指自然存在的天然状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后来把自然分为“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的那个“天然自然”。老子所说的并不是“自然”这一个词语,他在其他的地方还用“无极”“赤子”等词语,实际就是指的没有意识的自然状态。《老子·第三十七章》将它概括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前所述,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利奥波德就认为,人和自然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人并不比自然高明。这种生态智慧在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早就随处可见。《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明确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思是指,人和自然的其他成员价值一样,人不是自然的中心。老子认为,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了自然整体,自然界按照本身的规律运行,人也没有超越自然的特权,必须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和发展,这就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的精髓。这种思想是在自然没有遭受到现代文明破坏的“自然”状态下提出的。它们比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高明之处在于,老子自然哲学观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已经从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后来的人们能够按照老子的观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今天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生态问题。老子生态智慧最突出表现在于对自然的无限尊重。《老子·第一十七章》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二十三章》又说:“希言自然。”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老子构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老子消极无为思想的体现,是老子消极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自然流露。其实不然。老子在这里所表述的思想深意应该是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而生活,不要破坏生态整体的和谐。他把人和鸡、犬等放到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他认为用人与自然平等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将是一种理想的生态社会。老子的生态智慧还在于他所说的自然应该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化自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子所处的时代局限了他的自然哲学观不能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提并论,但是,老子的原生态自然不是说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说,人不能对自然妄加开发,作为老子生态智慧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是用“无为”来主张“无不为”。他认为,人作为自然的要素,在与所有自然之物和谐共处的自然状态中,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能动作用,不过,这种能动作用的发挥最终是以“道法自然”为前提。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这样,则可能由“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可以说,老子的这种生态智慧观所折射的唯物主义光芒使他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集大成者。严酷的生态危机已经迫使许多有识之士把眼光投向了老子。老子的生态智慧可以说是传统文明中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在生态文明时代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价值。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所表现的生态伦理意蕴,不仅使他的自然哲学观具有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且对于当代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是可以帮助培养人们的自然意识。自然意识的核心就是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前提应是人们的自觉意识养成。自然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仅凭有关部门的政策宣传是不够的。如果能使人们养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能够从文化层面和习俗角度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老子的自然哲学观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思想养料。人们在对古人思想的学习中,可能容易养成生态保护的习惯。这里还有一个心理习惯问题:古人都说生态保护很重要,我们难道不如古人吗?也许正是这种心理习惯,再加上对老子生态智慧的正确解读,可以促成现代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生成。二是有利于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的核心观念就是要求人们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不是把自然具有价值当作自己的理念,而是把人类具有唯一价值当作根本。它的理论危害在价值观上体现为将人类和自然划出了一条天然的鸿沟,使得人类的利益成为一切的中心;它的实践危害在当代世界已经造成了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水源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气温上升、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老子的生态智慧观折射出的生态文明观,虽然是原生态的文明观,但是,这种原生态文明观正是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基础。我们需要“人与自然和解”的人工生态平衡,在这种人工生态平衡没有出现之前,我们追求的当然是原生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即使人工生态平衡到来后,我们也需要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原生态平衡状态。这不是老子一个人的理想,而是人类追求的生态境界。只不过老子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来的生态社会,应该作为我们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基础,使生态保护观念在所有人的思想深处牢固树立。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可以成为中国生态保护观念的最早倡导者,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老子生态智慧中寻找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养料,并把这种思想养料内化为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二老自然的思想价值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生态伦理意蕴另一表现是他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他的生态和谐观又是建立在对“道”的深刻论述基础上的。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原,而且贯穿于天地人物,它是一,又是一切。《老子·第三十九章》指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在此,老子主张“道”生一,一也可以代表“道”的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观,已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前面已经说过,老子是主张人与自然一样属于自然界的要素。老子以“道“为本阐述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和谐观,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上,就是把人与万物放在平等的位置,要求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换句话说,老子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在对等基础上而不是对立关系中,人能够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规律,人更没有凌驾到自然之上的特权。老子的生态和谐观从尊重规律的角度给人们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思想。老子把“万物相系”当作自己生态和谐观的出发点。《老子·第四十二章》明确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之网环环相扣,互相联系,“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在此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生态和谐和生态平衡是保证自然万物延续下去的基本条件。老子没有把人游离于自然之网以外,而是把人当成这张网中的一个小结。对此,《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过说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种把人与万物放在对等基础上讨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观,使得老子的自然哲学观具有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也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不谋而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西方生态伦理学各种学派虽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很多时候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生态伦理学把自然当做人类认识的对象,现代生态伦理学有一种“生态中心主义”观点又将自然当作中心,要求人类保护自然而忽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老子的生态和谐观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认为自然界没有中心,这可能比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极端思想更符合辩证法要求。《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四十六章》指出:“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老子讲出了自己关于生态和谐的自然法则,并以此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这就构成了老子生态和谐观的自然前提。老子分析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是人的各种不正当的欲望。《老子·第二十一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类各种的欲望使得人们可以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对待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天然爱护之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老子对人类在各种欲望驱使下造成生态失衡的分析,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人类破坏自然将遭受自然报复的警告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其不同在于,恩格斯是在对工业文明进行认真研究以后做出的科学判断,老子是在传统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做出的预言;其相同的地方就是,两人对后来的生态现实判断一致,对出现的原因分析一致。我们无意把老子和恩格斯相提并论,但是,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所蕴涵的生态和谐观念对今天人们生态实践的现实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人与自然和谐既是现代生态伦理学追求的目标,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老子的生态和谐观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一方面,从价值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都有价值。老子没有把自然放到价值领域之外,这就证明自然在老子看来同样具有与人一样的价值,否则他是不会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的。现代人对此总有疑问,如果说自然有价值,那就等于说自然有意识,而自然确实没有价值意识,只有人才有价值意识。这个疑问在老子思想中可能无法得到解答,但是,如果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这个疑问就可以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一致的,只不过主观辩证法是通过概念的思维方式表达,而客观辩证法是通过外部必然性的形式表达而已,唯物辩证法把它们统一起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的价值意识是概念意识,它不能否认自然的客观价值存在的事实,换句话说,没有人类的意识存在,自然价值同样存在,只不过自然价值的存在是通过人类的主观意识表达出来而已。老子当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明,但是,老子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阐释就已经表示了自然具有价值的思想,这种判断除了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同以外,还能看到老子在远古时代对生态和谐的向往和憧憬。另一方面,从中心的层面来看,自然界本来就没有什么中心。老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和谐观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不存在中心,后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观念都与老子的生态和谐观相左。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能明确表示自然没有中心的观念?这值得后人深思。三增强了我国“天下为公”思想的内容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生态伦理意蕴最后表现的是他的“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如果说老子的生态智慧观和生态和谐观是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世界观的话,那么,老子“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就可以算是他的生态伦理观的方法论。老子的自然哲学观就是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老子的生态社会就是“万物自化”的自然社会。《老子·第三十七章》所说的“万物将自化”就是老子的生态社会的核心。他主张生态立国,主张经济的发展应当放到与保护生态一样的位置,甚至要把生态环境的爱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他的分配制度虽然有些空想的成分,但也是老子生态社会观的重要内容。《老子·第三十二章》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分配制度的基本点就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到突出地位,建立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因此,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老子构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实际就是生态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更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不过,他的表达不能和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相同,才造成了人们对他的表达作了消极无为的错误理解。在此,我们除了纠正人们对老子思想的错误认识外,更主要的是想把老子生态社会的精髓展示出来。老子的生态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益的基点之上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摆脱其空想的成分的话,那么,我们从中看到的将是中国“天下为公”思想的早期萌芽。老子的生态社会不仅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和谐,维护生态平衡,更可贵的是,他还强调开发自然要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这是老子“万物自化”生态社会观的又一重要内容。老子没有认为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而是积极有为的,只不过人类的自然行为要“知足知止”而已。这种思想的伟大之处应该是使他的生态社会观有了唯物主义合理成分。《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的贪婪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可能使生态社会遭受破坏,老子对人们因欲望对生态社会造成的危害十分痛惜,要求人们适可而止,注意对自然的资源开发的“度”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只有知足才能永久满足。对此,《老子·第四十四章》进一步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所说的“长久”就是生态社会建立的长久,应该是人们对自然资源攫取的“知足”和“知止”,没有这个条件,就可能毁损生态社会的心理基础。老子“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还是建立在人们热爱自然的基础上的,这与他的生态和谐观又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老子·第34章》有过这样一段话:“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