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丹东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丹东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丹东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丹东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自测预测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指由中华民族创造或构建,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这些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之中,如“华夏”“节气”“清明”“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讲信修睦”等。这些术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上。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挑战,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自然有了差异。譬如,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上,热带和温带肯定不同,牧区和农业区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区域性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的特点逐渐积淀、凝结,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反过来又阐释、维护和强化着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各地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与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相互作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逐渐形成,并以术语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术语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当然,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终极基础,而许多先贤的提炼与升华,使这些术语具有了学术性、审美性甚至“神圣的”恒久力量。数量繁多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当代中国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供维方式、价值观念之变化乃至文学艺术、历史等各领域之发展的关键密码,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只有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的精世内涵,才能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尽如“和而不同”这一术语强调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它在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给子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强有力的批判。因此,在观察、思考、理解和体悟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时,必须理解中国自身的思想文化术语,弄清楚这些术语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面临哪些挑战呢?首先,与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翻译相比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相对缺乏语境的支持。因此,在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时,用词必须更加精准。其次,因存在文化差异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术语内涵,以看似对应的词语翻译却导致误读。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另辟蹊径。德国学者裴德思曾因不知如何翻译中国的“圣人”这个关键词而深感痛苦。为了了解“中国圣人”和他们开创的“理想国”图景,他决定到中国求学。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中国的“圣人”与西方基于基督教神学背景的“圣人”相去甚远,中国的“圣人”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最后思想文化术语起源的文化背景往往使其内涵超越词语本身的内涵。譬如,中国的“国家”有“家国同构”的内涵,一提到“国家”,中国人就能想到家国情怀或感受到家的温暖,而这些内涵在西方的“国家”这一词语中是不存在的。对此,在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时,我们要适当地补充释义。(摘编自韩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常用到这些术语。B.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存在差异,人类能形成多种文明与这些差异密切相关。C.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先贤们的提炼和升华增强了这些术语的审美性、力量等,有助于这些术语的传承。D.“和而不同”思想与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迥异,“不同”体现了对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强调整体的和谐共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从内涵、产生过程、整理、翻译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清晰。B.第二段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使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C.文章举裴德里专程到中国求学的例子,论证出国考察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途径的观点。D.文章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喻为“密码”和“窗口”,形象地阐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术不“章”而是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B.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量繁多,涉及哲学、文艺、历史等诸多领域,他国人民可通过这些表达极其凝练的术语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C.翻译思想文化术语面临语境不足的挑战,翻译整篇文章时面对的语境相对充足,可见,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D.在起源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国家”这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有“家国同构”的内涵,而在西方,国家”一词没有这一内涵。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B.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关注点主要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上,而杨乃乔关注的主要是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D.三则材料都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来谈典籍翻译问题,但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层层递进。B.材料一具体分析了杨译本和霍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C.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高度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D.材料三认为只要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就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7.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8.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有删节)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司马光传》)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由少年司马光“砸缸”的“哐啷”声引入,极具吸引力;以“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跨越时空,引出了主要人物老年“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管家背着司马光接收了王拱辰送的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主人砸缸,可见,与司马光相比,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这口摆在门口的大金缸,既与原来司马光小时候砸的水缸相衔接,又与此时此地司马光的清贫家境形成鲜明对照,情节设计非常巧妙。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同一人物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富有爱心智慧、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正廉洁、意志坚定。10.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然送来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充满着神秘色彩。B.“王家钻天”,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地段修建豪宅,和他之前的光辉履历形成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C.王拱辰这一人物虽未直接出场,但其形象鲜明而丰满,且具有动态发展变化,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D.结尾彰显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且凸显了王拱辰意图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11.文本一中,“缸”的意蕴深刻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2.文本一作者借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巧妙地展开想象,推陈出新,创作出了这篇“故事新编”小说。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尝君田文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令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注],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注]发漂:喻微小。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B.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C.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D.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鬼事耳”与“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独”含义相同。B.“固且以鬼事见君”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含义不同。C.“直使送之”与“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直”含义不同。D.“臣愿君勿受”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愿”含义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要到秦国去,很多人都未能劝阻他,他还用“除去鬼怪的事情没有听说过,人世间的事情全知道”这样的话制止苏秦的劝阻。B.苏秦用土偶人与桃梗的故事作比,让孟尝君认识到去秦国就如同进入虎口,性命堪忧,孟尝君接受他的劝阻,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C.公孙戍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楚王赠送的名贵象牙床,原因在于他认为接受这样名贵的礼物会有损孟尝君仁义、廉洁的美名。D.公孙戍凭借智慧说服孟尝君接受了自己的劝谏,而孟尝君又从中受到启发,把助己扬名止过、鼓励进谏的话语书写在门板之上。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

(2)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河上亭壁寇准其二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筛。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其四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B.“避暑行吟独杖筛”,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定风波》中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形象有相似之处。C.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D.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18.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屈原因为高尚情操而被奸佞反复指控。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后,“____________”,也不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