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2.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3年同步练习卷(1)(含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2.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3年同步练习卷(1)(含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2.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3年同步练习卷(1)(含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2.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3年同步练习卷(1)(含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2.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3年同步练习卷(1)(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2.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3年同步练习卷(1)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22.0分)1.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上述规定的推行()A.旨在弥补科举取士的不足 B.反映出封建伦理根深蒂固

C.有助于各地积极兴办学校 D.满足了新政对人才的需求3.1911年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丁文江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A.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B.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C.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仍然存在 D.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近代教育中4.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类

别主

施政治改革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裁撤冗衙冗员军事改革废武科,设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兵勇,设练兵处教育改革废除科举考试,派留学生等经济改革制定商律,设立商部,力行保商之政社会改革允许满汉通婚,解除妇女缠足,禁止鸦片A.有利于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 B.加速了清王朝走向崩溃灭亡

C.是清朝维护专制统治的骗局 D.标志着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5.《鲁迅日记》载,民国元年8月“22日晨见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佥事”,按当时官制()A.文官考试由考试院负责

B.文官考试制度已建立

C.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D.所有官员均需考试选拔,方得任用6.1906年12月,孙中山首次公布了他的五权分立、考试权独立的新政治方案。孙中山所说的五权,是指考试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和监察权。为了实施五权分立,孙中山主张国家应设立一专门的机构即考试院来独立行使考选权。这反映孙中山具有()A.革命性 B.妥协性 C.创新性 D.民族性7.如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A.政事堂铨叙局负责考试 B.官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C.女子参加考试尚未实现 D.文官考试制度尚未建立8.“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等政治体制的弊端。”该讲话()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想

C.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9.中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需坚持的原则是()A.又红又专 B.任人唯贤 C.党管干部 D.德才兼备10.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

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11.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

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12.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13.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1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15.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16.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17.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18.宋太祖在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此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可见宋代殿试制()A.降低了选官的标准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弱化了吏部的职能 D.阻断了师生联系19.据记载,汉代刺史必须谙熟法律条文,刺史“循吏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其职掌为“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反映出汉代刺史()A.权重秩卑的特殊性 B.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C.监察职能的专职化 D.行政管理的高效性20.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产生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影响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D.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21.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从船舶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等各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严密管理,防止舞弊。同时,重视海关人员的素质操行考核,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这主要反映了()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清政府旨在建立廉洁政府

C.中国重新掌握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对外政策灵活多变22.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选官似乎又回到了东汉混乱局势。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摸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选机构独立化、事务官与政务官分离、按职位分类、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取代四书五经等。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不仅在考试形式、考场管理、考官、应试资格、法规等方面都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自1927-1937年录取各类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外交人员及其他专门技术人员等1072人,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及影响。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1905年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所以培养人才更多的是用新式学校。这是导致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人数巨大增加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

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不是导致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

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思想解放,不是新式学校和学生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后期废除科举考试对我国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可知,清政府的学制改革增加了功名获取的渠道,增加地方的录取名额,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调动各地积极兴办学校的热情,C项正确;

“癸卯学制”结束了科举制,排除A项;

“癸卯学制”是对传统科举制的突破,说明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封建伦理,排除B项;

“癸卯学制”实行时间过长,还没等到人才培养出来清政府就灭亡了,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征和清末新政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D【解析】A.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B.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

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传统教育体制的存在;

D.从材料中“游学毕业考试”、“格致科进士”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近代教育中间。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清末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化社会发展,故A正确;

清末新政的改革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从这些改革中,我们无法看出其加速清王朝走向崩溃,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末新政是维护专制统治的骗局,排除C;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主要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社会改革的作用。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清末新政时期社会改革的客观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5.【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元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实行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C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由铨叙局负责,排除A;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建立,而材料时间为1912年,排除B;

当时还没有建立文官制度,谈不上考试,而且材料体现的是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佥事,采取的是任命的方式,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材料中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考试权独立”“国家应设立一专门的机构即考试院来独立行使考选权”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创新性,故C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他的思想的建设性,而不是革命性,故排除A;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五权分立、考试权独立”“国家应设立一专门的机构即考试院来独立行使考选权”。

本题主要通过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此时期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合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B项正确;

负责考试的是考试院,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女性参政情况,排除C项;

材料与地方自治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选官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解析】A.材料涉及到的是权力集中和,政治体制的设立,不是设计思想的解放。

B.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要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和专断家长制作风,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原则,应该是党在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

C.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的宪法,材料涉及到的是政治权力的,集中问题。

D.提出依法治国应该是90年代,材料应该是在文革刚刚结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文革结束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来分析材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9.【答案】C【解析】A.又红又专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我国科学技术人员的评价,故排除;

B.任人唯贤是科学的选官制度的标准,并不是党对公务员的指导原则,故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对公务员的领导和指导坚持的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故正确;

D.德才兼备是我国对官员的要求,而不是党对公务员的指导的原则,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侧重于考查的是我国公务员制度。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0.【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辞退制度、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可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故D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排除A;

材料与干部选拔民主化及公务员素质不断提高的说法无关,故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公务员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D【解析】A、材料体现的重点是科举制度对新式学堂推进和开展的阻碍,排除;

B、材料未涉及新旧教育体制矛盾调和的问题,排除;

C、材料中指出: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说明科举制度有国家的支持,排除;

D、材料展示的是科举制度对新式学堂开展与推进的阻碍,正确;

故选D.

材料涉及“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可见当时科举取士的观念在学子的思想观念影响深刻,可知这一观念对阻碍了新式学堂的推进与开展.

本题以科举制度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新式学堂、科举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故D项正确。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不符,A项排除;“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北大实施的,B项错误;

科举制度的正式废除是在1905年,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末教育改革。解答本题要结合清末教育改革的相关内容作答。

​​​​​​​本题考查清末教育改革,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阅读和理解能力。

1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国家官员不仅仅依靠选举,还应该与科举考试相接合,更有利于选拨人才,即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孙中山主张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主张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选官思想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4.【答案】C【解析】由题干“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C项正确。

题干中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A项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B项排除。

题干与政党政治无关,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因为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制度腐败,使郁达夫名落孙山,怀才不遇,故B项正确;

题干反映北洋政府存在文官选拔,排除A项;

郁达夫是著名的文学家,排除C项;

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政府腐败,与制度本身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结合题干“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本题结合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并排除错误选项进行作答。

1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两大地方军阀在选人用人时具有地域乡谊的偏向,说明其宗族地域观念浓厚,故C项正确;

题干未体现采用文官选任制度,排除A项;

题干强调军阀的宗族地域倾向,并非对选任制的蔑视,排除B项;

此时国民政府已形式上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结合题干“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本题结合材料信息及近代官员选拔制度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腐败问题,排除A项;B、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的干部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

本题考查我国的干部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殿试制度拉拢了科举士子,有利于皇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科举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循吏而从事,案法而治官”以及“其职掌为‘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汉代刺史监察范围广泛,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刺史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的重心在刺史的职权范围,排除C项;

“行政管理的高效性”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可知,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改革文官制度,公开考试竞争,择优录取,不受党派影响,保持中立。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增多,需要更加专业的文官来管理,成为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B项是主观因素、CD项是客观因素,都不符合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变化的规律,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特点,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特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从船舶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等各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严密管理,防止舞弊。同时,重视海关人员的素质操行考核,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创建了一整套海关制度,A项正确;

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是被迫之举,与建立廉洁政府无关,排除B项;

清末政府关税被西方列强控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外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的海关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的海关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解析】致力于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由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