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教学课件项目九 中医护理技术部分之任务二 推拿疗法_第1页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项目九 中医护理技术部分之任务二 推拿疗法_第2页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项目九 中医护理技术部分之任务二 推拿疗法_第3页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项目九 中医护理技术部分之任务二 推拿疗法_第4页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项目九 中医护理技术部分之任务二 推拿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疗法第一节推拿康复疗法简介第二节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第三节推拿的禁忌证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第四节推拿功法第五节推拿手法第六节临床康复中常见症状的推拿治疗

第一节推拿康复疗法简介

推拿康复疗法是推拿疗法的重要分支,指治疗师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并让患者加以相应的肢体活动,从而减轻患者各种病痛、改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一、概念■中医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摩挲、乔摩、折枝、扶形等。■“推拿”一名首见于我国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由按摩改称推拿,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标志着推拿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二、推拿康复疗法的历史源流■推拿起源,可能萌芽于人类本能的自我防护。原始社会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拍打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当这种抚摸、拍打使疼痛减轻后,人类便从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由自发的本能行为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再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就成为古代的推拿。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3.两晋六朝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时期6.明清时期7.新中国成立以后

推拿治疗分为温、清、补、泻、通、和、汗、散八种基本治法,现将八法分述如下:

(一)温法:以摩擦、摆动、挤压类手法为主。治疗时手法柔和、缓慢、有节律且作用时间较长,使受术者局部有较深透的温热感。适用于阴寒虚冷等证。(二)清法:以摩擦类、挤压类手法为主。操作时多快速、重施具有一定爆发力,但要注意刚中有柔。适用于发热等疾病。

(三)补法:以摆动、摩擦类手法为主。操作手法柔和、频率缓慢、用力轻、顺着经络的方向、刺激时间较长。可健脾胃、强壮腰肾等,适用于虚证。三、推拿康复疗法的基本治法

(四)泻法:以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为主。操作时需运用较深重的力量,刚中有柔、频率较快、逆着经络循行的方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用于实证的病人。(五)通法:以摩擦、挤压、叩击类手法为主。操作手法刚柔并济,轻重交替。具有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经络不通的病症。

(六)和法:以震动、摆动及摩擦类手法为主。手法平稳而柔和、频率较为缓慢。具有和气血和脾胃、疏肝理气的作用,多用于半表半里证的治疗。(七)汗法:以挤压类及摆动类手法为主。操作手法宜柔和轻快,先轻后重。多用于风寒或风热外感的病人。(八)散法:以摆动类及摩擦类手法为主。手法要求轻快柔和。用于消瘀散结等。

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骨外伤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腹泻、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部疾患、神经衰弱、半身不遂、手术后肠粘连、截肢术后、截瘫、偏瘫、慢性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等都可以运用推拿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四、推拿康复疗法的适应症(一)操作方便:运用推拿康复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多凭医生的双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作用于患者体表,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较小,使用相当方便。(二)疗效显著:推拿康复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腧穴、经络,从而调整气机,疏通瘀滞、调和气血对患者的功能康复有着显著的疗效。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其他疗法之不足。五、推拿康复疗法的特点(三)施术安全:在运用推拿康复疗法时,只要手法应用恰当,操作仔细认真,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其他疗法安全可靠,使患者的感觉比较舒适,易于接受。(四)容易推广:推拿康复疗法的手法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大多数手法易于操作及掌握,便于推广应用,能够更好的服务人群。第二节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平衡人体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一、推拿的作用原理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机制手法刺激主要通过神经反射传导途径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手法能改变脑电波,抑制、兴奋大脑皮层。经实验证明:强手法刺激经穴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轻柔手法刺激经穴能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二、推拿作用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2)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各种推拿手法的刺激部位和施术穴位,大多分布在周围神经的神经根、神经干、神经节段或神经通道上,通过手法的刺激作用,能够改善周围神经装置及传导经络,可使周围神经产生兴奋,加速其传导反射。同时,通过手法对穴位的刺激,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治疗多种内脏疾病。如,手法刺激第5胸椎,可使贲门括约肌扩张。此外,手法作用于机体,还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供给状况,促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恢复作用。

(1)对血管的作用机制各种推拿手法对血管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管网重建以及恢复血管壁的弹性功能三方面。各种推拿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储备状态下的毛细血管开放,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推拿可引起一部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开放;实验证明,将家兔跟腱切断后再缝合,术后进行推拿治疗,发现治疗组跟腱断端中有大量小血管生成,说明推拿有利于血管网的重建。另外,推拿手法在人体体表组织上产生的压力和摩擦力,可有效的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减缓血管的硬化,利于恢复血管壁的弹性。对循环系统的的作用机制

(2)对血液循环的作用机制推拿对血液循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血液循环以及降低血液粘稠度。推拿手法虽作用于体表,但是其压力却能传递到血管壁,有节律的使血管壁受压与复员,当复员后,受阻的血流骤然流动,使血流旺盛,流速加快。另外,通过推拿手法有节律的刺激,迫使血液重新流动及提高血液流速,从而降低了血液粘稠度。

(3)对心脏功能的作用机制推拿手法对心率、心律、心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推拿对心脏功能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与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提高心肌供氧状况、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有关。

(4)对血压的作用机制推拿手法对血压的影响及其降压的作用机理与降低周围阻力,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血管顺应性,以及通过节段神经的传导反射而起的调节作用等因素有关。

(1)对胃肠蠕动的作用机制推拿手法直接刺激穴位,可加强胃壁的收缩能力,使平滑肌的张力、弹力和收缩能力增强,促进胃肠蠕动。

(2)对胃肠分泌吸收功能的作用机制推拿手法的刺激信号,通过植物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促使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同时推拿手法能改善胃肠血液淋巴的循环,而加强了胃肠的吸收功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机制

推拿手法可以调节膀胱张力和括约肌功能,故可用于治疗尿潴留和遗尿症。动物实验证明,按揉半清醒状态下家兔的“膀胱俞”,可导致平静状态下的膀胱收缩,内压升高。对泌尿系统的作用机制

推拿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表明,手法作用于人体背部两侧的膀胱经,可使正常人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吞噬指数(细胞免疫)明显增高,血清补体效价(血清免疫)明显提高。临床上采用点按迎香穴、按揉风池穴、拍打大椎穴、摩面可防治感冒,这说明推拿对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根据临床观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按揉脾俞、膈俞、足三里、擦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并结合少林内功锻炼后,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增强,血糖不同程度的降低,尿糖转阴。此外,推拿可用于调治更年期综合症的机理可能与推拿可使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提高以及血清降钙素降低有关。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1)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运用推拿手法可以促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及营养物质,并将组织液中的乳酸等有害代谢产物吸收或排除体外,从而消除肌肉的疲劳,提高肌肉的活力和耐受力。

(2)促进软组织修复临床上对肌肉、肌腱、韧带部分断裂者采用适当的推拿手法理筋,将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有利于减轻疼痛并与断面生长吻合。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机制(3)分离、松解粘连因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免疫功能改变而发生的肩关节粘连,或者是软组织损伤后,疤痕组织的增生、相互粘连,对神经血管束产生卡压,是导致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推拿手法中的运动类手法,可间接的将粘连撕离、松解;按、揉、弹拨等手法则可直接地使粘连分离,促使肌腱、韧带放松,起到松动关节的作用。(4)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骨错缝、筋出槽是推拿临床常见的急性损伤病理状态。运用整复类手法,能使筋、骨各顺其位,从而解除了对组织的牵拉、扭转、压迫的刺激,最终使疼痛消失。(5)调整神经根与压迫物的关系

经CT或MRI证实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疗效的获得主要是推拿可改变突出物的位置从而调整了神经根与压迫物之间的关系,使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6)解除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保护机制,然而持久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于期间的神经与血管,从而形成新的疼痛源。经过推拿手法的治疗,既可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痉挛,又可通过消除疼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痉挛。

(7)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软组织损伤后,血浆及血小板分解产物,形成许多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有强烈的致炎、致痛作用。推拿手法能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加快物质运动,也促进了对炎症介质的分解、稀释,使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8)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推拿治疗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静脉回流,因而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利于水肿和血肿的吸收。由于肿胀的减轻,降低了组织间压,消除了神经末梢刺激,从而疼痛得以缓解。(1)镇静止痛。某些疼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大脑皮层接受了恶性刺激信号,表现为异常兴奋状态。使用推拿手法可以产生一种良性刺激信号并传入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从而产生新的良性兴奋灶,当新的兴奋灶足以抑制原有的兴奋灶时,便可以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

(2)解痉止痛。某些疼痛症状的产生是由于肌肉受到了恶性刺激发生痉挛而导致疼痛。推拿手法的使用能够减轻或消除某些恶性刺激,从而缓解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镇痛作用机制(3)消肿止痛。某些疾病或者损伤造成一定部位的出血或者组织液的渗出,而导致了肿胀。因为肿胀的压迫刺激出现疼痛症状。推拿具有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和消散作用,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4)活血止痛。某些部位气滞血瘀也是导致疼痛的原因。推拿手法可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供给,加速有害物质的排泄,从而起到活血止痛的目的。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除了疼痛的感觉外,还常常伴有忧虑、恐惧与孤立无援的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影响疾病的治疗,不利于康复。因此,转移患者的忧虑、恐惧、孤独感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更好的促进治疗。在对人体施行推拿的手法时,患者会不自觉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手法作用的感受当中,同时推拿本身具有的舒缓作用,也使病人在接受推拿后逐渐放松了心情,从而暂时避免了忧虑、恐惧情绪的干扰。心理调节机制

此外,推拿的过程,是医生和患者亲密接触的过程,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让病人感觉得到关心与照顾,避免产生孤立无援的心理,更好的建立起抵御疾病的信心。另有资料表明,当患者获得镇静、安慰以及欣快感时,会使脑脊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增高,这说明心理调节与中枢控制机制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密切相关。总之,推拿作用机制的物理因素非常的复杂,它是以力学作用为主,结合能量、信息的调整,在力、热、生物电及生物场的综合作用下,起到改善皮肤、肌肉血液循环、加强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促进胃肠功能、兴奋或抑制神经、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并恢复其功能,从而产生消肿、止痛、镇静安神、活血祛瘀、解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一)治未病

治未病是推拿的治疗原则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金匮要略》亦有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推拿用于养生保健在历代医书中屡见不鲜,《诸病源候论》中所记载的自我推拿内容,多是关于养生保健的,如有45门、106侯病症附有“补养宣导”法,转录《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达270条。说明推拿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做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三、推拿治疗原则

(二)治病求本

是指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针对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原则时,必须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之间的关系。

1.治标与治本(1)急则治标急则治标是指当标病处于紧急的状态下,首先要治疗标病,其目的是抢救生命或缓解病人的最急迫症状,为治疗本病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小儿惊风发作时,首先要治其标,立即掐人中、掐十宣,待病情稳定后再审证求因。

(2)缓则治本缓则治本主要用于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时期,针对其发病原因进行根治性治疗。(3)标本同治即是指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2.正治与反治(1)正治,即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辩明寒热虚实,然后分别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正治法是推拿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寒邪所致的疼痛,可采用擦法、摩法以达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2)反治,是顺从疾病证候而治。主要是针对临床证候与病变性质不相符的情况。这是临床中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治法。临床常见的主要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如,小儿湿热泻泄,却不能用固涩之法,因湿热之邪因此而稽留不去,所以,当用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等清下之法,开门去邪,再配合摩腹、补脾经操作较为合适,此所谓“通因通用”。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正胜则邪退。因此,扶正祛邪的实质是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扶正的目的是为了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主要是祛除病邪对人体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的损伤,其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正气。扶正即是使用补法,祛邪主要是使用泻法。一般而言,具有兴奋生理功能、作用时间长、手法轻柔的刺激为补;具有抑制生理功能、作用时间短,手法重的刺激为泻。临床尚可见扶正祛邪并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症,在扶正与祛邪并用时,应注意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四)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机理是及其复杂的,但总体可归为阴阳的失调。因此,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推拿治疗的原则之一。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邪的过盛有余。治疗时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阳亢治以滋阴之法;如高血压属阴虚阳亢者,除使用常规手法外,可采用补肾经的方法即自太溪穴沿小腿内侧面推至阴谷穴,或按揉涌泉穴。阳虚阴盛治以温阳之法。如,阳虚而致五更泄泻,可摩揉关元穴、擦肾俞、命门。

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时,还应该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即是在补阴的同时,辅以温阳;温阳的同时,适当配以滋阴。(五)三因制宜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来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即是指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患者所处的季节和气候变化,根据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特点来调整治疗方案。

2.因地制宜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区别,因此,治疗手法应该因人而异。3.因人制宜即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按摩推拿过程中,更需要注意因人制宜。如患者体质强、施术部位在腰、臀部、四肢部病位在深层的,手法刺激量宜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轻浅的,手法刺激量宜重。第三节推拿的禁忌证及异常情况的

预防和处理

推拿疗法的禁忌证是指不适宜或暂不适宜进行推拿疗法的情况,一般来说,有以下情况者不适宜或暂不适宜选用推拿治疗。一、推拿疗法的禁忌证(一)未经诊断明确的各种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病患者,推拿疗法的运用会加剧脊髓的损伤。(二)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进行推拿治疗。如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此时,推拿的运用可使感染扩散。(三)各种骨折及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病症患者。推拿会导致骨质破坏。(四)严重的心、肺、脑病症患者不宜进行推拿治疗。(五)体质虚弱,身体承受不起手法的患者,不宜使用推拿手法。(六)部分肿瘤患者不宜在发病部位进行推拿治疗。(七)各种急性传染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出血期,不应使用推拿,以免贻误病情。(八)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的患者,推拿有可能会加剧局部组织缺血。(九)推拿部位有皮肤病变损害、烧伤、烫伤处不宜进行推拿治疗。因为,推拿手法可刺激皮肤加重皮肤损伤。(十)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的腰腹部、髋部不宜施行推拿手法,因为手法的刺激会有引起流产的可能性。(十一)精神病患者或情绪过于激动不能配合医生操作的患者。(十二)过饥、过饱、疲劳、精神紧张者,应慎用手法或暂缓治疗。

推拿意外常见情况有: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神经系统损伤,休克,内脏系统损伤。二、推拿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附件等。推拿最易导致的软组织损伤有:皮肤损伤、烫伤、皮下出血、椎间盘等组织损伤。

1.原因第一,初学推拿者,手法生硬,不能做到柔和深透,从而损伤皮肤,甚至导致皮下出血。第二,过久的手法操作,长时间吸定在一定的部位上,局部皮肤及软组织的感觉相对迟钝,痛阈提高,可导致皮肤损伤。第三,医者没有注意修剪指甲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破损。第四,热敷时,温度过高,或热敷时间过长,或在热敷时、热敷后再加用手法治疗,则容易引起皮肤烫伤。第五,在对颈、腰段脊椎推拿过程中使用过度旋转、侧屈、挤压类手法,从而引起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一)软组织损伤

2.临床表现皮肤损伤的患者,患部往往先有一阵较明显的灼热感或剧痛,然后可发现皮肤的表层不同程度破损。烫伤可表现为热敷局部出现红肿、水泡,甚至表皮脱落并伴有灼热感或剧痛感。皮下出血表现为皮下可见大小不等的瘀斑,局部疼痛,微肿,压痛,甚至关节运动可因疼痛而受限制。椎间盘损伤后,原有病痛加剧,运动障碍明显,出现保护性姿势和体位,局部深压痛、叩击痛,以及受损椎间盘相对应的神经根支配区有疼痛、麻木、皮肤知觉减退等症状和体征。

3.处理出现皮肤破损后应当保持伤口清洁,可在局部涂上红药水,避免在破损处继续操作,并防止感染。出现烫伤时,首先判断患者烫伤程度,若只是轻度烫伤,一般在局部涂抹油类就能自愈;如出现水泡,可首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患处,并以消毒注射器抽出水泡内的液体,不必剪去表皮,以免感染;如表皮已脱落,可修剪其边缘,再涂以龙胆紫或磺胺软膏,并加压包扎。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进行热敷以及局部按揉处理,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发生椎间盘损伤时,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重者,还需针对性选用镇痛剂、神经营养剂,并加适量镇静剂。如疼痛症状仍不能缓解者,选用局部封闭治疗或脱水剂、激素静脉滴注治疗。有典型脊髓受压症状,而经以上疗法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预防要求医者加强手法基本功的训练,正确掌握各种手法的动作要领,提高手法的娴熟程度,适当使用润滑介质。熟练掌握人体解剖知识,根据人体部位的不同,选取正确的手法。热敷的毛巾要求厚实柔软,热敷时不能把刚取出的热敷毛巾直接放在患者局部,而应该给患者做好热敷局部的铺垫,注意询问患者对温度的适应性,不能过热,且注意观察,及时调整。骨与关节损伤主要包括骨折和脱位两大类。

1.原因手法过于粗暴,或对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认识不足,被动运动超过正常关节活动度,而使骨与关节、软组织损伤。或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甚至误诊,施行手法操作造成病理性骨折和医源性骨与关节损伤。(二)骨与关节损伤

2.临床表现骨折后,患部会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而且,大多数可见肢体或躯干外形改变,而产生畸形。由于骨折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骨擦音。如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则会出现假关节活动。关节脱位后,患部会肿胀、疼痛,并出现功能障碍,畸形明显,每一种脱位都可出现特有的畸形,且不能改变。

3.处理如发生骨折,则要立即复位、固定,必要时请骨科会诊;如发生脱位,则要立即复位、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4.预防要求施术者对骨与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活动幅度有深刻的了解;治疗前,应仔细的诊察,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某些推拿的禁忌症;在推拿治疗时不乱使用强剌激手法及大幅度地超越骨与关节的活动范围的手法。

由于推拿手法使用不当或外力作用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两大类。其危害程度之严重,可居推拿意外之首,轻则造成周围神经、内脏神经的损伤,重则造成脑干、脊髓的损伤,甚至造成死亡。(三)神经系统损伤

1.原因手法使用不当或强行使患者做被动运动。

2.临床表现膈神经损伤时出现膈肌痉挛、呃逆。腋神经、肩胛上神经损伤时,出现单侧肩、臂部阵发性疼痛、麻木,肩关节外展功能受限,肩前、外、后侧的皮肤感觉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则会出现突发性原有症状加重,双下肢乏力、麻木疼痛。重则出现下肢瘫痪。

3.处理对于膈神经损伤,应避免劳累和运动锻炼,教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来对抗膈肌瘫痪。对于腋神经、肩胛上神经损伤,应使用轻手法推拿患者局部受损肌群,减少肌肉的萎缩,预防关节挛缩。同时患者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减少搬动,避免加剧出血,尽可能就地抢救。治疗以降低椎管内压力为主,必要时,可抗凝治疗。同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4.预防严格遵循在人体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操作。提高手法的技巧性及准确性。切忌使用猛烈而急剧的粗暴手法。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缺乏或有动脉血管硬化的患者,要避免对其颈椎部位重手法的治疗。

休克是由于感染、出血、脱水、心功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的一综合征。推拿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特殊的手法,持续刺激或在患者空腹、过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行手法治疗,可出现休克反应。(四)休克

1.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空腹、饥饿、剧烈运动后、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由于医者在推拿时运用的手法过重或推拿时间过长而致。

2.临床表现休克患者,由于脑缺氧,神经细胞的反应进一步降低,神经细胞功能转为抑制。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并伴有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紫钳、四肢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而快、血压下降、呼吸深而快、尿量明显减少等表现。

3.处理推拿治疗中,出现休克病症时应立即终止重手法的不良剌激,如仅表现为心慌气短、皮肤苍白、冷汗等症状,应立即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予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如症情较重应立即予以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运用血管扩张剂,以维护心、脑、肾脏的正常功能,必要时立即请内科会诊治疗。

4.预防为了防止推拿治疗诱发休克意外,临床上必须做到,空腹病员不予推拿治疗,剧烈运动后或过度劳累后的病人不予重手法治疗。当患者是初次接受推拿治疗或比较紧张时,应该耐心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对推拿的恐惧感。使用重手法刺激时,必须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内,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内脏包括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器官和生殖器官,这四个系统的器官大部分位于胸、腹腔内。推拿治疗中选择不恰当的手法,或在不恰当的时间进行操作,可造成内脏损伤。临床上常见的内脏损伤疾病有:胃溃疡出血及穿孔、闭合性肾挫伤。(五)内脏损伤

1.原因对内脏的解剖位置认识不清,在脏器位置使用了暴力手法或重手法。胃溃疡患者在饱餐后,或在溃疡出血期接受了生硬的推拿手法治疗,也可引起胃壁的挫伤和粘膜裂伤。

2.临床表现胃穿孔后,可有全身症状和腹膜刺激症状,腹肌强直,有剧烈腹痛,伴有压痛,呕吐,呕吐物内可含有血液,易发生休克。单纯性闭合性肾挫伤临床表现较轻,仅有腰部疼痛和暂时性血尿,较严重的损伤主要表现为休克、血尿、腰部疼痛剧烈、患侧腰肌强直,并有包块触及。

3.处理出现胃溃疡出血,应根据病情需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禁食,保持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以预防脑缺血。积极准备输液、输血,立即请消化内科会诊。出现肾挫伤,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抗感染和止血治疗,同时观察血尿变化,直至血尿消失。

4.预防了解内脏的解剖位置。在脏器位置禁用重手法和叩击类手法。饱餐后不宜立即接受手法治疗,胃溃疡出血期患者,也不宜接受手法治疗。

(一)辨证施法,严格操作。首先对于病情要认真诊察,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法。各种手法必须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做到心中有数。

(二)治疗时要全神贯注。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态度要严肃认真,精力集中,操作仔细,并密切注意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三.推拿疗法的注意事项

(三)手法力量要轻重适宜。手法力量是否得当,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治疗时即使选择的手法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掌握好手法的强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法的轻重程度,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耐受程度而定,要避免手法过重,防止加重原有的损伤。

(四)患者体位要安置得当。推拿前要把患者安置在合适的体位上,使患者坐卧舒适,治疗部位肌肉放松。

(五)医生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一个合适的位置与步态,有利于医生的发力和持久操作,随着操作手法的变换,医生的姿势也应随时调整。

(六)医生必须经常修剪指甲,保持双手清洁;手上不应当戴有其他饰品,以免擦破患者皮肤和影响治疗。冬天治疗时,双手要保持温暖,以免治疗部位受到凉的刺激而引起肌肉紧张。另外,除少数手法如擦、推、捏等法,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操作外,治疗时必须用治疗巾覆盖被治疗的肢体或局部。第四节推拿功法一、推拿练功与推拿的关系推拿练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方法,是传统中医推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功是为推拿临床服务的,推拿医生要达到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要求,就需要有相应的耐力和劲力。因此,需要养成勤于练功的习惯,为推拿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推拿与练功的关系非常的密切。练功的过程以及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推拿的技术。首先,推拿是运用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的一种疗法,而正确、熟练的技巧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需要培养推拿练功的习惯。其次,推拿是一项耗费体能的工作,推拿医生需要有强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灵活运用各种劲力,而这些劲力的获得也必须建立在推拿练功基础之上。第三,长期的临床工作对推拿医生的损伤很大,某些治疗方式容易引发推拿医生的执业病,而通过推拿练功可以使全身经络、气血流畅,五脏六腑调和,改善久站、持续性弯腰、腕部超负荷运动等造成的损伤。二、推拿练功的基本要求(一)每次练功之前,需要做好准备活动,避免练功过程中出现拉伤肌肉情况。练功结束后,必须进行全身放松。(二)据身体承受力以及体质情况随时调整锻炼进度,练功时间应当适宜,长时间训练时中间应当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三)练功应当循序渐进,强度逐步增加,不宜操之过急,要一招一式慢慢学,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四)每次练功过程宜全身练功与局部练功相结合。一般而言,全身练功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局部练功则能够有针对性的锻炼局部力量,如单纯的档势练习、步法练习等。通过这些局部力量的锻炼可以使下肢肌肉、韧带以及腹肌、腰肌、背肌等都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长期练习可使肌肉发达,力量增大。(五)因练功过程需要耗费一定体力,应注意及时补充营养,保证练功消耗的体能。

(六)练功要持之以恒。过硬的推拿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日积月累长期反复的练习获得的。因此,应当养成规律的练功习惯,如此方可长功力。三、易筋经与少林内功的动作要领

易筋经易筋经概述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变易筋骨的健身方法。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洗髓经和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人称是我国禅宗初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本节所介绍的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康复效果明显。动作图解如下:(一)功法预备势动作一: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上腭;目视前方。

动作二: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目光内含,心平气和。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势动作一:左脚向左侧开半步,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成开立姿势;两手自然垂于体侧。动作二:两臂自体侧向前抬至前平举,掌心相对,指尖向前。动作三、四:两臂屈肘,自然回收,指尖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合于胸前,掌根与膻中穴同高,虚腋;目视前下方。动作稍停。操作提示:要求松肩虚腋。两掌合于胸前,应稍停片刻,以达气定神敛之功效。本节动作通过神敛和两掌相合的动作,可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势动作一:接上式。两肘抬起,两掌伸平,手指相对,掌心向下,掌臂约与肩呈水平。动作二:两掌向前伸展,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动作三:两臂向左右分开至侧平举,掌心向下,指尖向外。动作四: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目视前下方。操作提示:两掌外撑,力在掌根。坐腕立掌时,脚趾抓地。自然呼吸,气定神敛。本节通过伸展上肢和立掌外撑的动作导引,起到疏理上肢等经络的作用,并具有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此外,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势动作一:接上式。松腕,同时两臂向前平举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目视前下方。动作二: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动作三:身体重心前移至前脚掌支撑,提踵;同时,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微收下颏,舌抵上腭,咬紧牙关。动作四:静立片刻。操作提示:两掌上托时,前脚掌支撑,力达四肢,下沉上托,脊柱竖直,同时身体重心稍前移。年老或体弱者可自行调整两脚提踵的高度。上托时,意想通过“天门”观注两掌,目视前下方,自然呼吸。本式动作通过上肢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提高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第四式摘星换斗左摘星换斗势动作一:接上式。两脚跟缓缓落地;同时,两手握拳,拳心向外,两臂下落至侧上举。随后两拳缓缓伸开变掌,掌心斜向下,全身放松;目视前下方。身体左转;屈膝;同时,右臂上举经体前下摆至左髋关节外侧“摘星”,右掌自然张开;左臂经体侧下摆至体后,左手背轻贴命门;目视右掌。动作二:直膝,身体转正;同时,右手经体前向额上摆至头顶右上方,松腕,肘微屈,掌心向下,手指向左,中指尖垂直于肩髃穴;左手背轻贴命门,意注命门;右臂上摆时眼随手走,定势后目视掌心。静立片刻,然后两臂向体侧自然伸展。右摘星换斗势右摘星换斗势与左摘星换斗势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操作提示: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自然呼吸。颈、肩病患者,动作幅度的大小可灵活掌握。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此外,可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右倒拽九牛尾势动作一:接上式。双膝微屈,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侧后方约45度撤步;右脚跟内转,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向前、向下划弧后伸,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右手向前上方划弧,伸至与肩平时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拳心向上,稍高于肩;目视右拳。动作二:身体重心后移,左膝微屈;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目视右拳。动作三:身体重心前移,屈膝成弓步;腰稍左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放松前后伸展;目视右拳。重复二至三动三遍。动作四: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收回,右脚尖转正,成开立姿势;同时,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下方。左倒拽九牛尾势左倒拽九牛尾势与右倒拽九牛尾势动作、次数相同,惟方向相反。操作提示: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腹部放松,目视拳心。前后拉伸,松紧适宜,并与腰的旋转紧密配合。后退步时,注意掌握重心,身体平稳。本式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可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此外,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第六式出爪亮翅势动作一:接上式。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右臂外旋,左臂内旋,摆至侧平举,两掌心向前,环抱至体前,随之两臂内收,两手变柳叶掌立于云门穴前,掌心相对,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动作二:展肩扩胸,然后松肩,两臂缓缓前伸,并逐渐转掌心向前,成荷叶掌,指尖向上;瞪目。动作三:松腕,屈肘,收臂,立柳叶掌于云门穴;目视前下方。重复二至三动三到七遍。操作提示:出掌时身体正直,瞪眼怒目,同时两掌运用内劲前伸,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注意出掌时为荷叶掌,收掌于云门穴时为柳叶掌。收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自然呼气。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亦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右九鬼拔马刀势动作一:接上式。躯干右转。同时,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左手内旋,掌心向下。随后右手由胸前内收经右腋下后伸,掌心向外;同时,左手由胸前伸至前上方,掌心向外。躯干稍左转;同时,右手经体侧向前上摆至头前上方后屈肘,由后向左绕头半周,掌心掩耳;左手经体左侧下摆至左后,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指尖向上;头右转,右手中指按压耳廓,手掌扶按玉枕;目随右手动,定势后视左后方。动作二:身体右转,展臂扩胸;目视右上方,动作稍停。动作三:屈膝;同时,上体左转,右臂内收,含胸;左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右脚跟,动作稍停,重复二至三动作三遍。动作四:直膝,身体转正;右手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至侧平举,同时,左手经体侧向上至侧平举,两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左九鬼拔马刀势左九鬼拔马刀势与右九鬼拔马刀势动作、次数相同,惟方向相反。操作提示:动作对拔位伸,尽量用力;身体自然弯曲转动,协调一致。扩胸展臂时自然吸气,松肩合臂时自然呼气。两臂内合、上抬时自然呼气,起身展臂时自然吸气。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转动的角度应小,且轻缓。本式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摩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玉枕关、夹脊关等要穴的作用。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第八式三盘落地势左脚向左侧开步,两脚距离约宽于肩,脚尖向前;目视前下方。动作一:屈膝下蹲;同时,沉肩、坠肘,两掌逐渐用力下按至约与环跳穴同高,两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外;目视前下方。同时,口吐“嗨”音,音吐尽时,舌尖向前轻抵上下牙之间,终止吐音。动作二:翻掌心向上,肘微屈,上托至侧平举;同时,缓缓起身直立;目视前方。重复一至二动三遍。第一遍微蹲;第二遍半蹲;第三遍全蹲。操作提示:下蹲时,松腰、裹臀,两掌如负重物;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下蹲依次加幅度。年老和体弱者下蹲深度可灵活掌握,年轻体健者可半蹲或全蹲。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不应前俯或后仰。吐“嗨”音时,口微张,上唇着力压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音从喉部发出。瞪眼闭口时,舌抵上腭,身体中正安舒。本式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地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外,亦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作用。第九式青龙探爪势左青龙探爪势动作一:接上式。左脚收回半步,约与肩同宽;两手握固,两臂屈肘内收至腰间,拳轮贴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然后右拳变掌,右臂伸直,经下向右侧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目随手动。动作二:右臂屈肘、屈腕,右掌变“龙爪”,指尖向左,经下颏向身体左侧水平伸出,目随手动;躯干随之向左转约90度;目视右掌指所指方向。动作三:“右爪”变掌,随之身体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脚外侧;目视下方。躯干由左前屈转至右前屈,并带动右手经左膝或左脚前划弧至右膝或右脚外侧,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目随手动视下方。动作四:上体抬起,直立;右拳随上体抬起收于章门穴,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右青龙探爪势右青龙探爪势与左青龙探爪势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

操作提示:伸臂探“爪”,下按划弧,力注肩背,动作自然、协调,一气呵成。目随“爪”走,意存“爪”心。年老和体弱者前俯下按或划弧时,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幅度。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身、左右探爪及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达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

第十式卧虎扑食势动作一:接上式。右脚尖内扣约45度,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同时,身体左转约90度;两手握固于腰间章门穴不变;目随转体视左前方。动作二: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提至肩部云门穴,并内旋变“虎爪”,向前扑按,如虎扑食,肘稍屈;目视前方。动作三:躯干由腰到胸逐节屈伸,重心随之前后适度移动;同时,两手随躯干屈伸向下、向后、向上、向前绕环一周。随后上体下俯,两“爪”下按,十指着地;后腿屈膝,脚趾着地;前脚跟稍抬起;随后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目视前上方。年老体弱者可俯身,两“爪”向前下按至左膝前两侧,顺势逐步塌腰、挺胸、抬头、瞪目。动作稍停。动作四:起身,双手握固收于腰间章门穴;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内扣约135度;身体重心左移;同时,身体右转180度,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右卧虎扑食势右卧虎扑食势与左卧虎扑食势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操作提示:用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年老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动作幅度。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本式亦可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

第十一式打躬势动作一:接上式。起身,身体重心后移,随之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放松,外旋,掌心向前,外展至侧平举后,两臂屈肘,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以两手食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7次(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动作二: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动作三: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成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目视前下方。重复二至三动作三遍,逐渐加大身体前屈幅度,并稍停。第一遍前屈小于90度,第二遍前屈约90度,第三遍前屈大于90度。年老体弱者可分别前屈约30度,约45度,约90度。操作提示:体前屈时,直膝,两肘外展。体前屈时,脊柱自颈向前拔伸卷曲如勾;后展时,从尾椎向上逐节伸展。年老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前屈的幅度。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本式亦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而“鸣天鼓”则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功效。第十二式掉尾势动作一: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闾。动作二: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动作三:头向右后转,同时,臀向右前扭动;目视尾闾。动作四:两手交叉不动,放松还原至体前屈。重复一至四动三遍。操作提示:转头扭臀时,头与臀部做相向运动。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动作应小而轻缓。另外,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身体前屈和臀部扭动的幅度和次数。配合动作,自然呼吸,意识专一。本式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此前各势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收势动作一:接上式。两手松开,两臂外旋;上体缓缓直立;同时,两臂伸直外展成侧平举,掌心向上,随后两臂上举,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动作二:松肩,屈肘,两臂内收,两掌经头、面。胸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少林内功

1、少林内功概述

“少林内功”相传是达摩根据少林武术动作演化而成,是一套强身健体的功夫。它和“易筋经”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林内功的运动特点是:以站裆为基础,着重锻炼下肢的霸力和上肢的力量、灵活性。霸力是指突然发生的强大的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暴发力,从组织生理学方面认为,暴发力是肌肉中红肌纤维收缩的结果。锻炼时,以意运气,以气生劲,循经络而达于四肢。练时周身用劲,但呼吸自然,不能迸气,即所谓“外紧内松”。

其常用基本裆势主要有站裆、马裆、弓箭裆、并裆、悬裆、大裆、低裆、磨裆、亮裆、坐裆等。常用功势有:前推八匹马、倒拽九头牛、凤凰展翅、霸王举鼎、顺水推舟、怀中抱月、仙人指路、平手托塔、运掌合瓦、风摆荷叶、两手托天、单凤朝阳、海底捞月、顶天抱地、力劈华山、三起三落、乌龙钻洞、饿虎扑食。锻炼时可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在基本裆势基础上配合其中若干功势进行锻炼。2、基本裆势(1)站裆势

动作一:左足向左平开一步,间距比肩稍宽。足尖内扣,足趾紧踩地面。动作二:两上肢后伸,两肩胛向脊侧内收,臂伸直腕背伸,掌心下按,指端朝前,四肢并拢,拇指外分。操作提示:做到三直四平。“三直”指:臂直、腰直、腿直。“四平”指头端平、两肩平、掌平、足平。本势是少林内功的主要基础功。经常练习该势,能够扶助正气、疏通经络及调和阴阳,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却病延年。(2)马裆势

动作一:左足向左平开一步,间距比肩稍宽,足尖内扣。动作二:屈膝屈髋下蹲,挺胸收腹,上身微向前倾。动作三:两手平放于两胯处,虎口朝内。操作提示:沉腰屈膝,挺胸收腹,两目平视,呼吸自然。本势是锻炼下肢的基本功,即所谓练“架力”的功夫。具有健腰补肾的作用。(3)弓箭裆势

动作一:左足向前跨出一大步,左膝髋屈曲,膝盖不超过足趾。右下肢伸直,足不离地,足趾斜向内侧。动作二:上身略向前倾,双手叉腰。操作提示:身体重心下沉,挺胸收腹,全神贯注。本势是裆势中的重要“运功”。“运功”指左右变换动作。该势具有提神活血、行气通经、却病延年的作用。(4)并裆势

动作一:两足跟分开,足趾互相靠拢,十趾紧抓地面。动作二:两臂微向后伸,两肩胛微向脊侧内收,腕背伸,掌心向下,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操作提示:两臂及掌用力、蓄腹收臀、足趾用力。本势为少林内功的基本功之一,作用与站裆势基本相同。(5)悬裆势

动作一:左足向左平开一大步,距离要比站裆势大而小于大裆势。屈膝屈髋约30度。动作二:两上肢后伸,肘关节微屈曲,腕关节背伸。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指端朝前下方,掌心向后下方。操作提示:同马裆势。本势是锻炼腰腿的基础功之一。经常锻炼该势,不仅能使身体外坚内固,而且能自然生力。(6)大裆势动作一:左足向左横跨一大步,间距是自身肩宽的一倍以上。动作二:膝盖伸直,双足用力踩地,脚尖内扣,两手臂撑掌。操作提示:两足用力,足跟不离地面。本势是少林内功的基本功之一。通过该势的练习能够增强腿部力量,是锻炼踝部耐受力的方法之一。(7)低裆势

动作一:并步站立,足尖相靠,足跟外蹬。动作二:屈膝下蹲,两拳由腰旁上举过头,拳心相对,双目平视。操作提示:两手用力上举,身体下沉,臀部不着地。本势是自身对抗用力的动作。具有周运气血、贯通百脉、壮筋健体、却病延年的作用。(8)磨裆势

动作一:右弓箭裆势,两手仰掌护腰。动作二:左手化俯掌向右上方推出掌根及臂外侧运动徐徐向左方磨转,同时身体向左旋转,右弓箭裆演变为左弓箭裆势,左手仰掌护腰。动作三:右手俯掌向左上方推出掌根及臂外侧运动徐徐向右方磨转,左弓箭裆演变为右弓箭裆势。操作提示:前弓后箭,重心下沉,磨转时以腰为轴。本势是是裆势中运功之一,具有提神活血、行气通络作用。(9)亮裆势

动作一:弓箭裆势,两手自腰间向前上方推出亮掌,指端相对,掌心朝上,目视掌背,上身稍前俯。动作二:换步时,向后转,两掌收回由腰部向后,左右交替进行。操作提示:两手用力上提,身体重心下沉。本势是自身对抗用力的动作。具有周运气血、贯通百脉、壮筋健体、却病延年的作用。(10)坐裆势

动作一:两脚交叉,盘膝而坐,上身微前俯。动作二:两手掌心朝下,腕背伸,使身体平衡,两目平视。操作提示:盘膝而坐,身不靠物。本势是做坐盘功架,是少林内功唯一不强调用力的一个姿势。具有调和气血、宁心怡神、阴阳平衡、水火自济、却病延年的作用。3、常用功势(1)前推八匹马

动作一:取站裆势,两掌徐徐向前直线推出,直至两臂伸直,拇指保持上翘,掌与肩平。动作二:随后屈肘收掌至胸胁处,恢复成站裆势。操作提示:前推时要求蓄力于肩臂,力达指尖。前推时呼气,收回时吸气。本势具有疏胸理气、健脾益气、开通关节、畅流百脉的作用。可作为气喘、不寐、胃病、高血压等病人及体虚者的锻炼方法。(2)倒拽九头牛动作一:取站裆势,两掌徐徐向前直线推出,边推边内旋前臂,至两手臂伸直与肩齐平时,拇指朝下,掌心对外。动作二:随后,五指屈曲呈握拳状,边屈肘收拳边外旋前臂,拳收至胁部时拳眼向上,恢复为预备式。操作提示:推掌过程中,要贯劲于双臂,力达指尖。握拳收回时,贯劲于肩、肘、腕部,力达拳心,呼吸自然。本势是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补肺益肾、内坚外固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肩痛、指麻木、气喘、失眠、体虚等病症。(3)凤凰展翅

动作一:取站裆势,屈膝下蹲成马步,两臂屈肘上抬取立掌交叉于胸前,掌背相对。动作二:双掌分别向两旁用力外推,推至肩、肘、腕相平,两臂极力伸直,形如展翅,拇指外分,余四指合拢,掌心朝外,头如顶物,两目平视。动作三:屈肘内收,旋腕,两掌徐徐收回至胸前成立掌交叉。操作提示:立掌交叉,用力外展,劲如开工。运掌过程中,要全身贯注,贯劲于双臂。推掌、收掌反复进行3~5次。本势具有内调脏腑、外舒胸胁、强心宣肺的作用,对心肺疾患有一定疗效。(4)霸王举鼎

动作一:取站裆势,两掌心向上置于腰旁。动作二:两掌缓缓上托,过肩后两臂内旋翻掌掌根用力外撑,直至两肘伸直,此时,指尖距离约三指宽。动作三:前臂外旋翻掌,两臂屈肘收掌至胁部。操作提示:两手上托时,掌根用力上顶,使两胁有牵拉感,下肢用力并紧,足不离地。本势锻炼重在自身的对抗用力,上肢用力上举,下肢用力踩地。具有增力却病、疏胸理气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肩痛、腰痛、胸胁不舒、气喘、不寐等病症。(5)顺水推舟

动作一:取悬裆势或马裆势,两掌向前上方推出,边推边内旋前臂,两臂上抬至手与肩肘相平时定式,拇指朝下,掌心向前,四指相对,如环之状。动作二:屈膝下蹲成马步,头勿低,身勿倾。动作三:两臂下放,前臂外旋,变立掌收回胁下。操作提示:前臂内旋、抬臂肘、屈膝下蹲要同时完成,运掌过程中,要全神贯注,贯劲于双臂,力达指尖。本势的练习有助于治疗不寐、腰背劳损等证。(6)怀中抱月

动作一:取悬裆势,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掌上提在胸前立掌交叉,掌背相对,指尖向上。动作二:两掌成立掌向左右分推至肘直,掌高与肩平,坐腕,指端向上翘。动作三:两臂下落,掌心向下、向内,同时直膝、上身略前倾,两掌由腹前抄抱,掌心向上。两掌随上身直立由下往上托至胸前仍成立掌交叉。操作提示:双手腹前抄抱时,蓄力于掌。本势具有松解粘联、滑利关节的作用。可用于患有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人。(7)仙人指路

动作一:取并裆势或马裆势,左仰掌上提至胸前臂内旋至四指朝上,拇指朝胸,四指并拢,拇指伸直,手心内凹成瓦楞掌,向前推出。动作二:屈臂旋腕,掌变仰掌,收回腰旁。右拳动作与左拳相同,双手交替进行。操作提示:两掌前推时,贯劲于双臂,力达指端。变拳收回时,以肘部统领,力达拳心。本势具有舒筋通络、却病延年、增力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患有肘、腕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人。(8)平手托塔

动作一:取站裆势,双掌心向上置于腰旁。双掌向前用力插出,使掌与肩平。动作二:屈臂收掌回到胁旁。操作提示:注意贯劲于双臂,力达指尖。挺伸掌、收掌、反复进行。本势具有却病延年、增强体质的作用。(9)运掌合瓦

动作一:取大裆势,双掌心向上置于腰旁。双掌变为俯掌向前平插,使掌与肩平。动作二:屈臂翻为仰掌收回胸前时,左掌再变为俯掌与右掌上下相合。动作三:左掌再向前推出,右掌不变收回腰旁。动作四:左掌推出后,俯掌变仰掌收回腰旁。操作提示:两掌相合时前推后拉有如用力搓物,腰部轻轻旋转助力。如此,左右掌交替推出收回。本势具有滑利关节、运行气血的作用。(10)风摆荷叶

动作一:取马裆势或站裆势,两掌心向上置于腰旁,用劲缓缓推动两掌向前,使两掌渐渐交叉(左在右上或右在左上),而后缓缓用劲使两臂左右外分。动作二:肩、肘、掌成一直线;头如顶物,目视前方,呼吸自然。动作三:两臂仍伸直,运劲慢慢内收至正前方,两掌交叉,左在右上或右在左上,然后缓缓用劲收两掌至腰部。操作提示:贯劲于双臂,力达指尖。本势具有调和阴阳、强筋健骨、周运气血、补益肾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喘、肺气肿、胸胁不舒、月经不调、腰痛、高血压等病症。(11)两手托天

动作一:取站裆势或大裆势,距离稍宽于肩,两掌心向上置于腰旁。动作二:两手缓缓上抬处于头前上方,四指并拢,拇指外分。动作三:两臂分别向两侧画弧下落回到原位。操作提示:上举时,运劲于指;收掌时,蓄劲于掌根,慢慢放下。本势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12)单凤朝阳

动作一:取马裆势,屈肘置掌于腰旁,掌心向上。动作二:左掌在腰部变俯掌,推向胸前右上方,再向下向左侧移动,移动到左手侧平举位,翻为仰掌收至腰旁。动作三:左右手轮流练习。操作提示:推掌时劲贯双臂,以掌小指侧为力点向外推出,力达指尖。该势具有滑利肩肘关节的作用。适用于患有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13)海底捞月

动作一:取大裆势,两掌仰掌提至胸前,指尖相对。动作二:两掌上托过肩后两臂内旋翻掌掌根向外撑,掌小指侧及掌根着力,至顶点时,两掌距比肩宽,两目平视。动作三:上体前俯,两手左右分开,近地后屈腕、掌心向上,两臂随势抄抱,目视两掌之间。动作四:十趾抓地,足跟用力外蹬,身体慢慢直立,同时两臂运动,掌心指端着力,随势经腹前慢慢抄起至胸部。操作提示:两脚掌踩实地面,膝不能弯曲。两掌上举时力点在掌小指侧、掌根,上体前俯时力点在掌小指侧。本势具有增力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腰痛、失眠、肩痛等证。因动作幅度较大,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应慎用。(14)顶天抱地

动作一:取并裆势,两掌心向上分置于腰旁。动作二:双掌缓缓上举至头部时,内旋前臂,掌心向外。动作三:两手左右分开向下抄抱,随势俯首躬腰,两掌下抄之势尽时,两掌相叠,如抱物之势上托至胸,随势抬头挺腰。操作提示:两手抄抱时有如怀中抱重物,缓缓用劲将其提至胸前。注意配合好呼吸。本势具有增力强身的作用。因动作幅度较大,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应慎用。(15)力劈华山

动作一:取马裆势,双掌立掌交叉置于胸前。动作二:两掌分别向左右用力推出,推至肩、肘、腕平时,立掌化为正掌。动作三:两掌上下劈动数次,屈臂收掌回腰旁,掌心向上。操作提示:两掌向左右推出时,贯劲于双臂,定式时力点在掌根。本势具有强身增力的功效。可用治肩痛、腰痛、失眠等病症。(16)三起三落

动作一:取低裆势,两掌心向上分置于腰旁。动作二:双掌内旋呈立掌徐徐向前推出,推出后,顺势收掌复原位。动作三:推掌、收掌往返三次,最后一次边向前推边起立直身,再收掌至腰旁。操作提示:上身保持中正,不可随意摇摆,十趾抓地,足跟用力外蹬。推掌时劲贯双臂。本势具有滑利关节、引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练习。(17)乌龙钻洞

动作一:取弓箭裆势,立掌置于腰旁。动作二:双掌自腰旁徐徐向前推出,推掌时,立掌变为俯掌,上身随势前倾。动作三:屈肘旋腕变为仰掌,收回腰旁。如此推掌、手掌反复进行。操作提示:弓步时需十趾抓地。推掌时身体前倾,贯劲于双臂。本势具有滑利关节,增强机体灵活性的作用。因该势活动幅度较大,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不宜练习。(18)饿虎扑食

动作一:取弓箭裆势,两掌心向上放于腰旁。动作二:双掌变立掌前推,边推边转腕化为反掌,上身随掌势而前倾。前推掌时,后腿不能屈曲,足踏实地。动作三:屈臂反掌变正拳收回腰旁,身体随收式而正直。操作提示:弓步时需十趾抓地。前推时,力达掌心、指尖,收拳时蓄力于肩,肘部统领。本势具有滑利关节,增强机体灵活性的作用。因该势活动幅度较大,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不宜练习。第五节推拿手法第五节推拿手法

按法以指或掌按压体表,称按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按法在《内经》中有多处提及其应用和作用,具有刺激强而舒适的特点,易于被人接受。按法又常与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1.指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操作

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掌按法应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用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要有缓慢的节奏性。动作要领

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不可突施暴力。不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手法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同时一定要掌握好患者的骨质情况,诊断必须明确,以避免造成骨折。注意事项适用部位: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络、穴位常用;掌按法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以及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作用:按法常用于头痛、腰背痛、下肢痛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头痛,可指按鱼腰、头维、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以通经活脉,安神定痛,可配合拇指按揉法按揉上述穴位;腰痛、下肢部疼痛,可掌按背部或腰部、下肢后侧,以通经止痛,可配合扌衮法等于上述部位施治;风寒感冒可掌按或指按背部膀胱经诸穴,以疏风散寒,温经通脉,可配合使用擦法,擦脊柱两侧膀胱经脉。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称为点法。点法首见于《保生秘要》,由按法演化而来,可属于按法范畴。点法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等特点,与压法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压法的着力面积较大,而点法着力面积较小。点法主要包括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等。临床以拇指端点法常用。点法拇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2.屈拇指点法:屈拇指,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拇指端抵于食指中节桡侧缘以助力。前臂与拇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3.屈食指点法:屈食指,其它手指相握,以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拇指末节尺侧缘紧压食指指甲部以助力。前臂与食指主动施力,进行持续点压。操作拇指端点法宜手握空拳,拇指罗纹面应贴紧食指中节外侧,以免用力时扭伤拇指指间关节。屈拇指点法,拇指端应抵在食指中节桡侧缘,如此则拇指得到了助力和固定。屈食指点法,宜手指相握成实拳,拇指末节尺侧缘要紧压在食指指甲部以固定和助力。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要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的组织深部,要有“得气”的感觉,以能忍受为度。用力方向宜与受力面相垂直。动作要领不可突施暴力。既不能突然发力,也不可突然收力。对年老体弱、久病虚衰的患者不可施用点法,尤其是心功能较弱患者忌用。点后宜用揉法,以避免气血积聚及点法所施部位或穴位的局部软组织损伤。注意事项全身各部位,尤其适用于全身阳经穴位及阿是穴。适用部位点法主要用于各种痛症,其疗效一般情况下优于按法和压法。胃脘痛,点脾俞、胃俞;腹痛,点足三里、上巨虚;头痛,可点鱼腰、头维、百会、太阳、风池等;牙痛,点合谷、下关、颊车等;落枕痛,点天宗、拇趾根部;腰腿痛,可点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等。以上各种痛症应用点法治疗,均具有通经止痛的作用,可用按法、压法及按揉法等于上述穴位处配合应用作用用拇指和其它手指在施术部位对称性的挤压,称为捏法。捏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要求拇指与余指具有强劲持久的对合力,所以需长期习练。捏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因拇指与其它手指配合的多寡而有三指捏法、五指捏法等名称。捏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面夹住肢体或肌肤,相对用力挤压,随即放松,再用力挤压、放松,重复以上挤压、放松动作,并循序移动。操作拇指与其余手指要以指面着力,施力时双方力量要对称。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性,用力要均匀而柔和。动作要领注意不要用指端着力。如以指端着力就会失去挤压的力量。操作时注意不要含有揉的成份,如捏中含揉,则其性质即趋于了拿法。注意事项

四肢部、颈项部和头部。适用部位捏法主要用于疲劳性四肢酸痛、颈椎病等病症。用于治疗疲劳性四肢酸痛,用捏法自四肢的近端捏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解除疲劳的作用,常配合四肢部拿法、理法等施用;治疗颈椎病,尤适于椎动脉型和交感型,以捏法自两侧风池穴向下循序捏至颈根部,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配合颈项部拇指按揉法及拨法、拿法等施用。作用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拿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根据拇指与其它手指配合数量的不同,而有三指拿法、五指拿法等。拿法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它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提捏并施以揉动。操作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不能用指端内扣。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性。动作要领

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注意事项

颈项部、肩部、四肢部和头部等。适用部位

拿法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临床应用比较广泛。颈椎病,可拿颈项部、肩井部及患侧上肢,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可与颈项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运动性疲劳,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与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应用;头痛恶寒等外感表证,可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以祛风散寒,多与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方法配合使用。作用

握住肢体的一端,做相反方向用力牵拉另一端的方法;或利用肢体自身的重量做反方向牵拉,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