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的文化意义莫砺锋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思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唯独杜甫是个例外,他一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在于杜甫具有特别深厚的仁爱精神,他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杜甫的有些作品在描写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在内。但是杜甫还有很多诗歌并没有这样一种隐喻意义,他关注的就是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有一次他坐船从一条河上经过,看见船前有一群小鹅游过,他对这群小鹅非常喜爱,担心它们体小力弱,担心他们被狐狸抓去。他说:“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节选自《杜甫十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出发点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B.与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相比,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利益,对个体是忽略的。C.儒和道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其中儒家是核心,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D.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才能构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B.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C.杜甫以平民身份而注重修身养性,展示儒家典范人格,这更显得难能可贵。D.“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委婉地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持杜甫“体现了儒家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C.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D.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将杜甫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提倡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莫砺锋为什么说“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其依据。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山的姑娘冯积岐那年,正值绿肥草壮,朋友撺掇,我爬了一次南宫山。游人不多。我和朋友走走停停,走了将近一半路程,到了一个平坦处,我们准备坐下来休息,这时只见一个背着背篓的姑娘朝我们走来。她的左手按在背篓“绊儿”的下半部处,右手提着一个“T”形拐杖——我知道,它是用来在歇息时支撑背篓的。随着一股浓重的汗味儿,姑娘来到我和朋友旁边,她把手中的“T”形木拐杖支在背篓底下,站直身子。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出于好奇,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她抬头看了我几眼,一笑;那一笑,笑出了腼腆、羞涩。这姑娘瘦瘦的,如同支撑背篓的“T”形拐杖,她看似身单力薄,唯有嫣红的脸庞荡漾着青春。我一看,背篓的两个“绊儿”已失去竹篾的本来色泽,呈现着浅浅的肉色。姑娘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她两鬓的头发被汗水洇湿了。姑娘,你多大了?十九岁。干这活儿几年了?五个年头了。一次能背多少斤?八九十斤。一天背几趟?四五趟。累不累?累,习惯了。说累,是真话。从十四五岁就背负着艰难的生活,负重而行,能不累吗?习惯是很可怕的。长时间住在井里,就习惯了天如井口大;和牛羊住在一起,就习惯了兽的味儿。十九岁,本该在大学校园学习,姑娘却习惯了劳累,习惯了负重而行。不用问,她是穷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使她走了背山这条路?我正要开口,一姑娘抓住背篓下的“T”形拐杖,要走了。我和她并排而行,依旧是,我问一句,姑娘答一句: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吗?叫李秋红。是本地人吗?是。你呢?我老家在农村,如今住在省城里。我一看,你就不是农民。我当了二十多年农民,不信,叫我替你背一程。姑娘摇摇头:会弄脏你的。姑娘的话一出口,我羞愧难当——我年轻时,也是背过山的,柴捆子压在脊背上,能听见自己牛一般粗重的喘气声。我抓住了背篓绊儿,非要背一程不可。姑娘急忙说,不行,不行。这时候,一声“嗨!”石头一样砸过来,我急忙松开手。我和姑娘急忙退到路边,只见两个壮实的中年人抬着滑竿,从我们身后赶上来了。滑竿发出的吱吱声,如同锋利而晃眼的刀子划过心间。我抬头去看,滑竿上的男人大约五十岁,肥胖,秃顶,随着滑竿的起伏,滑竿上的男人把傲慢、张狂从滑竿上摇落而下,撒在路边的草丛中。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姑娘的呼吸十分均匀。上了几个台阶,姑娘问我:你咋不坐滑竿?我说,我是抬滑竿的那一类人,不是坐滑竿的。姑娘说,你骗人,我爷爷才是抬滑竿的。你爷爷?他抬过滑竿?不是抬过,是抬了大半生。他还健在吗?在。家里还有什么人?奶奶和一个弟弟。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我扭过头去,姑娘依然和我并排而行。终于到了山顶。姑娘交了她所背的货物。朋友给我和她照了一张合影(我至今保存着这张照片)。还要去背一趟?再背一趟。你背上山的货物恐怕有一座小山那么大了。是的。我说:你能不能找个比背山轻松的活儿干?姑娘又是一笑:这活儿累是累,但自在,我想背几趟就背几趟,再说,习惯了。又是一个习惯了?我心中泛起了酸楚的滋味儿。姑娘朝我们挥手道别。姑娘背着背篓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轻纱般的山岚中,消失在美丽如画的景致中,消失在扯不断的生活中。十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上过南宫山。当年的姑娘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她结婚了吗?她有儿女了吧?她的儿女不可能和她一样,也在背山吧——我一厢情愿地想着:姑娘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得很好了。(原载《今晚报》,转载于《小小说选刊》)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爬南宫山时,游人不多,“我”和朋友们停下休息,姑娘手中的“T”型拐杖,都为下文两者的交流提供了合理性。B.文章写“我”爬山时跟姑娘聊天,交待了年轻“姑娘”为生存而“背山”的缘由。C.姑娘在不同情形下两次说出“习惯了”,这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冲击。D.姑娘用喘气声作为封条堵住了自己的嘴,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男性,这次爬山却见到一个姑娘,既照应了题目,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B.文章多处使用语言描写,一问一答之间,“背山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C.背山的姑娘对那位坐滑竿的男人“看也不看”,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D.文章塑造“背山的姑娘”这一形象,即使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有侧面烘托的手法。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背山的姑娘”怎样的生活态度?9.全文以平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背山的姑娘”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我”对“背山的姑娘”的情感态度。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以大理少卿召,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弃疾豪爽尚气节,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B.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C.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D.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的是“皇帝所在地”。B.缓急,意思是“紧急的事情”,“缓”是助词,本身无义。相同的现象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多以它为词的别名。如《稼轩长短句》就是以辛弃疾的号命名的词集。D.谥,谥号,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文中指朝廷赐予辛弃疾“忠敏”的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为耿京掌书记时,奉表归附宋朝,得到宋高宗的召见和嘉奖,他受命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但耿京已被张安国、邵进已杀害。B.湖南连结两广,与溪峒蛮僚相接,僚人因为风俗顽劣剽悍,时常骚扰地方,辛弃疾建议朝廷创建一支专由帅臣调度的军队,威服夷僚。C.辛弃疾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他肯定北方人重视农业,养生手段不求助别人,所以贫富比较均衡,因此用“稼”来命名轩。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同事吴交如死后没有棺材收殓,他赠助钱财并报执政赏赐银绢;朱熹死时,门生旧友不敢送葬,他写悼文哭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14.辛弃疾在湖南为政时为何要专门建湖南“飞虎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孟冬寒气至诗刘铄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明月照高楼,白露皎玄除。迨及凉风起,行见寒林疏。客从远方至,赠我千里书。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一章意不尽,三复情有馀。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言虚。注:《孟冬寒气至》诗与《涉江采芙蓉》诗都属于“古诗十九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拟”为“拟古”,即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可知该诗创作年代应在东汉以后。B.诗人在首句用“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为主人公营造了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C.有客人为主人公带来了千里之外的书信,书信中反复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思念与情义。D.从诗歌中可知书信内容既写了过去的美好,又写了现实的困境,但却没有提归期。16.诗的最后,主人公为何在读了远方来信之后发出“无使甘言虚”的感慨?请分析其中意蕴。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比如《涉江采芙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2)《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感叹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3)“月”在白居易《琵琶行》中是重要的意象。诗人江头送客,醉酒惨别,黯然神伤,不禁吟咏“__________”;琵琶女颜色老去,委身商贾,独守空船,不由感叹“__________”。六、选择题18.下列词语不属于外来语的一项是(
)A.沙发
B.巧克力
C.逻辑
D.蟋蟀七、选择类19.下列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缩小的一项是(
)A.江
B.河
C.菜
D.谷八、选择题20.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准确恰当的一句是(
)A.所以表现在作品里,歌颂的是人民,诽谤的是鬼子。B.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同学们运动的期间。C.三十万人的会场如今竟似在无人之境。D.我的家庭阻止我参加文工团,真让人失望。九、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在大约3亿年以前,银杏类大家族里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在世界各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到了1.7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称霸,“银杏家族”也达到了鼎盛。到了约1.4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地球的气候变得干冷,被子植物很快(
)适应了新的环境,一跃成为新的“宠儿”。(
)裸子植物,例如银杏类植物,就没能适应新的环境,(
)被被子植物抢了生存空间,没卷过人家,银杏家族(
)没落了。压死银杏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还是来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席卷欧美大陆,气候剧变,海陆变迁,银杏家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欧洲、北美及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的银杏类植物纷纷灭绝。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孤独的存活至今,成了和大熊猫一样的“活化石”。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才
而
还
终于B.就
但
却
终于C.就
而
还
逐渐D.才
但
却
逐渐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地上银杏才幸免于难,成了活下来的家族中的唯一孩子。B.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C.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地上银杏才幸免于难,成了家族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D.而由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银杏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幸免于难,成了活下来的家族中的唯一孩子。2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十、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校举行“校园年度魅力人物”评选。在给候选人民主投票过程中,有同学看重学业成绩,有同学看重才艺特长,有同学看重组织能力,有同学看重形象气质。那么,评选魅力人物时更应该看重什么呢?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此的观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
3.D
4.作者通过将杜甫在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作品上,在安史之乱后的反应上,在针对南诏战争的态度上,在“恻隐之心”的关注对象上与其他人的对比,充分说明杜甫在仁政、仁爱之心、民族尊严等各方面都最能体现儒家精神。
5.①杜甫的“仁爱之心”超越了因夷夏之辨而产生的民族范围,而是同样能关怀其他民族人民的和平生活。②杜甫丰富了孟子的“恻隐之心”的内涵,将关注点推广到宇宙间的所有生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对个体是忽略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可见儒家并没有完全忽略个体。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可知,儒家同样注重思想和理论阐述。B.“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说法有误。原文“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只是作者莫砺锋的个人看法。D.“委婉地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可知,“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重点展现的是杜甫关怀弱小的慈悲之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表达了对官吏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儒家精神。B.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儒家精神。C.意思是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体现了仁爱的儒家精神。D.这是诗人以沙鸥自况,表达自伤飘泊之意。不能体现儒家精神。6.D7.C
8.①表达了她爱自由,不愿受拘束的生活追求。②表达了她随遇而安,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9.①初见是好奇,与“我”之前见过的都是男挑夫的情况不同。②再是感同身受,“我”能感觉到她的累。③第三是“我”对她“习惯”式生活态度的酸楚。④第四是后来,“我”祝福她现在的日子过得轻松,好很多。【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错误。原文“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可知,姑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背山的劳累无法让她腾出精力与游客攀谈,而非不愿意再与“我”说话的意思。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错误。原文“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可知,姑娘不看滑竿是因为习以为常,态度也并非鄙夷。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原文“这活儿累是累,但自在,我想背几趟就背几趟”可知,姑娘不愿意受拘束,不愿意接受必须要做什么的约定,表达了她爱自由,不愿受拘束的生活追求。由原文“再说,习惯了”可知,她背山五年后已经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并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表达了她随遇而安,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由原文“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出于好奇,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可知,初见是好奇,与“我”之前见过的都是男挑夫的情况不同。由原文“说累,是真话。从十四五岁就背负着艰难的生活,负重而行,能不累吗?”可知,再是感同身受,“我”能感觉到她的累。由原文“习惯是很可怕的。长时间住在井里,就习惯了天如井口大;和牛羊住在一起,就习惯了兽的味儿。十九岁,本该在大学校园学习,姑娘却习惯了劳累,习惯了负重而行”“再说,习惯了。又是一个习惯了?我心中泛起了酸楚的滋味儿”可知,第三是“我”对她“习惯”式生活态度的酸楚。由原文“十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上过南宫山。当年的姑娘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她结婚了吗?她有儿女了吧?她的儿女不可能和她一样,也在背山吧——我一厢情愿地想着:姑娘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得很好了”可知,第四是后来,“我”祝福她现在的日子过得轻松,好很多。10.C11.D
12.A
13.(1)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就从众人中捆绑他离去,金将没能追上。(2)南方人多经商,故而不利农业,再加上兼并的忧患,就有贫富不均了。
14.①风俗顽悍,武备空虚;②军政之弊,士卒不堪一击;③辎重受损,为害不小;④壮我军武威,威慑獠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军政之弊,在于统兵将领不能长期任职,士兵被差出或私自占有用于役使,几乎没停止过。士卒则以优闲自得,躲在大营里为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不查问。“统率”是词组,统辖率领、统兵将领。不宜断开,排除AB。“略无”是词组,全无、毫无、几乎没有。不宜断开,排除A。“窠坐”是“利”的宾语,“利”是意动用法,构成动宾结构。不宜断来。排除BD。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重点词的含义的能力。A.
正确。B.“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中的“缓急”意思是紧急的事情,“缓”是助词,本身无义。句意:遇有战事等紧急情况士卒不堪一击。“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单指“异”,不同。“同”是助词,本身无义。句意: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去来江口守空船”中的“去来”意思是来,“去”是助词,本身无义。句意:我来江口独自守着空船。C.
正确。D.“谥,谥号,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错误。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其次是中谥或平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最后是下谥或恶谥,带有批评的性质。可知“褒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错误,还有中谥、下谥。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受命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错误,原文是“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可知是高宗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众中”,从众人中;“缚”,束、捆绑;“即众中缚之以归”,省略句,“(辛弃疾)即)众中缚之以归”;“不及”,赶不上、没能追上。(2)“末”,古代指工商业、经商;“病”,弊、不利;“患兴”偏义副词,指“患”,祸患,灾祸;“侔”齐等、相当。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从“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僚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接,獠人时有骚扰风俗顽悍,朝廷武备空虚。可概括为:风俗顽悍,武备空虚。从“军政之敞,统率不一……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军政的弊端在于统兵将领不能长期任职,军队中教阅废弛。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等紧急情况士卒不堪一击。可概括为:军政之弊,士卒不堪一击。从“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调大军,从千里之外来讨伐,军威已挫,辎重也受损失,为害不小。可概括为:辎重受损,为害不小。从“庶使夷僚知有军威,望风慑服。”专门建湖南“飞虎军”,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可概括为:壮我军武威,威慑獠人。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豪杰纷起抗金。耿京聚兵于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归宋。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辛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辛弃疾,高兴地接受了耿京的奉表,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此时,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北返到海州时,与随行者商量:“我遵主帅之命来归朝,不料事态有变,何以复命?”于是,与海州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约定,直奔金营,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就从众人中捆绑他离去,绑着他离去,金将没能追上。张安国被送往行在,斩首于市。朝廷仍授给辛弃疾原官职,改任为江阴佥判。调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被召入朝任大理寺少卿,又调为湖北转运副使,改为湖南转运副使,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接,獠人的骚扰偶有发生,不只因其风俗顽悍,也是朝廷武备空虚所致。于是,辛弃疾又上疏说:“军政之弊,在于统兵将领不能长期任职,士兵被差出或私自占有用于役使,几乎没停止过。士卒则以优闲自得,躲在大营里为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不查问。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等紧急情况士卒不堪一击。甚至调大军,从千里之外来讨伐,还没开仗,则军威已挫,辎重也受损失,为害不小。希望照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军的样子,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只隶属三牙、枢密院,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人多经商,故而不利农业,再加上兼并的忧患,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又对宰执说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绍定六年(1233),赠为光禄大夫。德祐初,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为“忠敏”。15.B16.“无使甘言虚”意思是,不要让你的甜言蜜语变成空话。女主人公清醒地意识到,书信中的思念与情意只是甜言蜜语,没有归期,所有的誓言都可能是空话,“无使甘言虚”表明这个女子对感情有美好的期盼,更有清醒地认知。【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错,原文“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是男主人公离开的时节,而此时是孟冬时节,所以,“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不是营造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无使甘言虚”意思是,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能源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
- 临时炊事员聘用合同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多场景条款
- 拍摄场地短期租赁合同
- 工厂营销承包合同协议
- 铺位租房协议合同
- 中介合同纠纷调解协议
- 购车协议电子合同
- 琴行上课合同协议
- 饭店装修协议合同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知足与进取(附思路指引、立意参考、结构建议、4篇范文示例)
- 2025年第33批 欧盟REACH 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247项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考二模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高校班干部培训
- 房 产 税教学课件
- 工贸行业隐患排查指导手册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3年江苏省五年制专转本英语统考真题(试卷+答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20S805-1 雨水调蓄设施-钢筋混凝土雨水调蓄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