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芣苢 插秧歌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芣苢 插秧歌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芣苢 插秧歌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芣苢 插秧歌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芣苢 插秧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芣苢插秧歌话题链接——劳动一、字之源【字源演变】会意字。金文从二火、从心,表示心里像着火一样。篆书像房屋着火用力去灭火。勞简化为劳。本义是劳累。劳的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另外还有辛苦、慰劳等含义。有人说,不是努力就会有收获而是用心才会有收获。那我们何不用心地去努力呢?【成语链接】犬马之劳: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晋书·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以“仁”著称。《礼记·檀弓下》:“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后以“帷盖”为受恩乞恩之典。日昃之劳:从早晨到午后一直顾不上吃饭。形容工作繁忙。语出《后汉书·陈元传》:“文王有日昃之劳,周公执吐握之恭。”指握发吐哺,就是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简化而来。劳而不获:付出了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二、句之美1.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顾况《过山农家》品读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山农的话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2.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品读这两句诗写的是船夫的劳动生活,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李绅写过两首《悯农》,另外一首相信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开始背:锄禾日当午……品读诗人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三、诗之韵乡村四月[宋]翁卷此人布衣终身。字灵舒。发现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了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赏读这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图画,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四、文之理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上的讲话典出魏晋陶渊明的《劝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解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一、识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①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伴读]①杨万里一直不断地向前辈学习讨教,但绝不局限在前人已有的条条框框中。正是始终秉持着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杨万里的诗独成一派。二、知背景《芣苢》《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插秧歌》《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他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②[伴读]②杨万里就是这么擅长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小情趣。三、明文体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诚斋体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③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伴读]③他说过: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你们知道这里涉及的诗人吗?(黄陈:黄庭坚、陈师道。陶谢:陶渊明、谢灵运。)四、拓知识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④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伴读]④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六义“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读xìng。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⑤,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伴读]⑤《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十个字概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⑥。[伴读]⑥有一副精绝的对联: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知道为什么叫四诗了吗?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⑦[伴读]⑦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种植水稻的步骤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五、理基础1.记字音①芣苢(fúyǐ)②掇(duō)③捋(luō)④袺(jié)⑤襭(xié)⑥兜鍪(móu)⑦胛(jiǎ)⑧莳(shì)⑨匝(zā)2.一词多义(1)薄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及贼前锋薄城下(迫近,靠近)③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轻视,看不起)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减少)(2)采①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②薄言采之(采摘)③兴高而采烈(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3)渠①唤渠朝餐歇半霎[第三人称代词,他(们)]②沟渠涨满无处泄(沟渠)③夫水激而流渠(迅疾)④问渠那得清如许(第三人称代词,它,指方塘)

附文白对译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芣苢结构图示填空:①②答案①概略叙述劳动②描述收盛动作主旨归纳《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结构图示填空:①②答案①雨中劳作②劝慰歇息主旨归纳《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章法各异,古韵悠长——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任务导引《诗经》是我国文化的源头,诗歌结构形式重章复沓,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而杨诗则即兴而作,语言通俗新鲜活泼,词意显豁,形象鲜明。在学习时要注意对这两首不同体裁诗歌的结构进行赏析。任务设计1.《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答案不能。这六字分三组,首先是“采”“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所以顺序不能更换。2.《插秧歌》形式自由,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展开描绘这幅劳作图的。答案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然后用雨天环境予以衬托,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辛苦,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由插秧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从而把劳动者的辛苦全都表现了出来,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以深化。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简析诗歌的构思之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任务探究二多种手法,异彩纷呈——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任务导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各种表现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学习本课两首诗歌时要注意赏析不同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答题三步骤第一步: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等。任务设计1.《芣苢》主要采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手法?请试作分析。答案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芣苢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2.《芣苢》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个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答案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效果: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她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六个动词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人们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3.《插秧歌》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再现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场景?答案①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唤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4.“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手法:比喻。“笠是兜鍪蓑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作用: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表达了对冒雨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关心。5.两首诗歌都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答案《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他的诗句重章复沓。第一章中,先以“采采”形容芣苢生长得茂盛,“采之”写出了采收劳动的情景。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重复第二句结构,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插秧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来自: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6.(拓展延伸)(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答案①兴②比③赋④比⑤兴(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二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材料三田上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裁有绝句有律诗,属于近体诗。解析“有绝句有律诗”错误,陶渊明的诗不是律诗,应该属于“古体诗”。答案D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崔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主题阅读与拓展——劳动最美通过《芣苢》的反复咏诵,我们似乎看到,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芣苢,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而《插秧歌》用浅显真实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到劳动教育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再到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劳动教育”可谓成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弘扬劳模精神①,激发奋进力量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大。习近平总书记24日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勤于创造、勇于奋斗”②的行动号召,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伴读]①劳模精神的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②说得太好了。确实,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是最美的身影,创造是最好的奉献。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平凡业绩,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精彩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③。人间万事出艰辛。迈向“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奋进力量,齐心协力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伴读]③这句话正完美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主力军作用。④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当好主人翁,团结有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定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始终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伴读]④提出第一个分论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⑤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力素质的竞争。只有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广大劳动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盯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步,勤学深钻,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伴读]⑤提出第二个分论点。马克思曾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要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要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权服务机制,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切实为劳动者排忧解难,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广大劳动者在共建共享中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伴读]⑥提出第三个分论点。因为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是激发劳动创造力的必由之路。聚焦一中国梦,劳动美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无数劳动者携手同心,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10天左右的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这背后是4万多名建设者的日夜奋战;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哪怕脸颊被口罩勒出印痕、双手被汗水浸到泛白,也要跑赢时间,“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提前复工为前方提供抗疫物资的快递小哥“我多跑跑腿,大家就可以减少出门的风险”;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排查,守住社区防控阵地……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无数劳动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为复工复产创造了条件。[伴读]⑦不一样的岗位,一样的劳动美。每个人都是战士,都并肩站在了我们前面。谢谢你们!聚焦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⑧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还明确,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要有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意见》还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保障条件建设,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伴读]⑧“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一定要赞美和歌颂劳动,倡导树立起热爱劳动的观念,并鼓励实施劳动教育。片段一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学先进赶先进,用模范榜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我们才会向目标一步一步靠近,梦想大厦才会一砖一瓦地坚实筑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正是亿万劳动者不辞涓流,不拒细土,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以苦干实干的作风,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放眼未来,只有充分调动和释放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万众一心,踏实努力,才能不断向世界呈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创造更多中国奇迹。[伴读]⑨确实如此,回望过去,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中国梦,劳动美。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亿万人民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进行伟大的劳动创造,只争朝夕,顽强奋斗,不畏险阻,勇毅前行,我们必将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节选自《依靠劳动成就光荣和梦想》片段二此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高尔基的声音:“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大家都学过历史,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我们隆重祭祀炎帝,他就是古代的劳动模范,尝百草,亲农耕,留下了一个披荆斩棘的先祖形象。我们读《诗经》,那里有排山倒海的劳动的声音。我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⑩,我们想象上海屋檐下的包身工的劳动场景,甚至,我们走进图书馆,翻阅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感受那么多马车夫、渔夫、木匠、伐木工等劳动者的多姿多彩,在我们成长的节奏和所受的教育里,劳动创造世界,不仅是名言哲理,而且是知识体系,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节选自《劳动光荣,从我做起》[伴读]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大致意思是脚下被太阳炙烤的土地蒸腾出丝丝热气,后背暴露在太阳下被阳光灼烧。时间:45分钟满分:68分得分:分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芣苢(fúyǐ)掇之(duō)笔耕不辍(chuò)B.襭之(jié)捋之(luō)捋胡子(lǚ)C.袺之(jié)兜鍪(áo)一霎间(shà)D.雏鸭(chú)肩胛(jiǎ)莳未匝(zhā)解析B项,“襭之”中的“襭”应读“xié”;C项,“兜鍪”中的“鍪”应读“móu”;D项,“莳未匝”中的“匝”应读“zā”。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C.笠是兜鍪蓑是甲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解析薄:语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A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五百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0篇,也称“诗三百”。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D.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解析应是305篇。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实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增强”改成“扩大”。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跟“和”搭配,应把“和”改成“还是”。答案D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观察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观察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体察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体察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解析“体察”是体会观察,比“观察”含义丰富,结合语境,选用“体察”。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语境强调区别大,选用“大相径庭”。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语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选用“发扬蹈厉”。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语境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答案D6.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解析语段内容分析的是五七言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答案C二、能力素养提升(50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芣苢》一诗,完成7~9题。(11分)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答案C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分)答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芣苢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芣苢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芣苢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芣苢,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阅读《插秧歌》一诗,完成10~11题。(9分)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B.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C.后四句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D.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解析D项,“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错误,本诗尽管写出了劳动者的辛苦,但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答案D11.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一下诗人笔下的“雨中插秧图”。(6分)解析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全家老少齐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的内容,要突出“用全副武装的士兵设喻以突出插秧的紧张而有序”的手法。答案清晨初起,原野蒙蒙,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二)课外阅读(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9分)伐檀①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①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原编《魏风》第六。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④稼:耕种。⑤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