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02PAGE第1页共14页设计说明本项目为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属于新建道路。项目位于成华区龙潭街道和成社区规划红线范围内,交通较便利。本道路起点接现状老龙青路,终点止于规划地块内,道路规划红线宽度12m,道路中线长度355.922m,本次设计道路不跨越河道。本项目不涉及桥梁。具体设计内容为: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照明工程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道路无路侧绿化带,本道路人行道宽度较窄(2.5m),根据《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相关要求,当人行道宽度小于等于2.5米时,可不设置行道树。为达到一体化设计效果,道路路侧建议由地块开发单位统一打造。本次设计不包含行道树设计。给水工程、燃气工程及通信工程不在我公司设计范围内。本图纸仅为道路工程设计图,其余专业设计详见相关专业图纸。第一章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1.1设计规范及依据1.1.1采用的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1)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2)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GB51286-2018(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6)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2012(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15(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10)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11)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B02-2013(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14)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15)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16)《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2019年)(17)《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技术规定》(2019年)(1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19)《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年版)(20)《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建委[2017]431号)(2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2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23)《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1.1.2设计依据1、业主下发的设计任务书及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周边道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文件;3、成都市成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以及本项目道路红线资料及现状地下管线资料;4、成都市成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本项目的《市政工程规划信息咨询意见书》;5、业主提供的1:500带状地形图;6、《风情小镇配套道路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7、《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城市道路各类设施设计、建设技术导则文件汇编》(2011);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9、现场踏勘资料。1.2采用的技术标准道路名称道路等级设计长度(m)设计时速(km/h)红线宽度(m)风情小镇配套道路支路355.9223012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设计车速30km/h。交通等级:中交通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路面设计荷载:BZZ-100KN道路最小净高:4.5m红线宽度:12m1.3初设意见回复及执行情况:1、道路应表达规划路网信息,近期道路类似于“断头路”,目前最小转弯半径,难以满足消防车转弯、回车需求;且需增设交通安全设施。T型路口未设置立柱式信号灯。说明未设计多杆合一的缘由。回复:终点转弯半径按R=12修改,已征询交管意见,路口增设信号灯管控;本条道路结合业主意见,不设置多杆合一。2、换填材料在地下水位以下建议采用透水材料,地下水位以上采取合格土。回复:按意见执行。工程地质2.1场地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2.1.1气象特征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1°C,极端最高气温39.43°C,极端最低气温-4.6°C;多年平均降雨量894.4mm,年降雨日104天,最大日降雨量167.0mm,降雨主要集中6、7、8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0~80%,;多年平均蒸发量871.7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3%;多年平均日照时间942.1h;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主导风向NNE。2.1.2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成都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扬子地台四级构造川西褶皱带的成都坳陷中,该坳陷的展布与成都平原基本一致。成都市位于成都坳陷的南隅,西距龙门山约50km,东距龙泉山成都坳陷新近运动以来,沉积了巨厚层的松散第四系沉积物,沉降活动强烈,而自上更新世至今,断裂及沉降活动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本场地距成都最近的地下隐伏断裂较远,属微弱活动的地壳稳定区,因此该场地的稳定性是良好的。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2.1.3场地沿线地形地貌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北湖片区的北湖生态公园,道路起点为现状景观大道。场地现状为拆迁区,交通便利。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单元成都平台三级阶地。2.1.4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埋藏物场地内无埋藏的河道、沟浜、防空洞、采空区、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适宜工程建设。2.1.5地层岩性根据钻探资料,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fgl)组成。场地岩土的构成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①:主要为房屋拆迁后堆积的建渣(砖块、砼块),呈褐黄、灰黑等杂色,松散,潮湿,其间充填粘性土,硬杂质含量大于40%,堆积时间2-3年,层厚1.50~3.50m。淤泥③:褐黑色,饱和,流塑状。其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含有机质成分,有腐臭味。主要位于场地内K0+150~K0+195区域的水塘、鱼塘、藕塘等位置。层厚1.20~1.80m。(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fgl)粘土②:褐黄~黄色,硬塑,上部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痕及其结核,顶部约1.0m左右土层受上层滞水下渗侵染,局部含水率较高,呈软塑状;下部含有较多灰白色条带,充填白色的高岭土,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具胀缩性。场地内连续分布,本次勘察未揭穿。各类岩土的分布、埋深及厚度变化详见附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部分钻孔柱状图)。2.1.6地表水和地下水(1)地表水场地内K0+150~K0+195原有水塘、鱼塘等分布较多。且部分区域地势低洼,有积水现象。(2)地下水场地内存在的地下水一种为赋存于人工填土、粘土中的上层滞水,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下渗补给,仅局部分布,无统一的稳定水面,水量较小,但疏干困难,对基础施工有一定影响;另一种为赋存于下伏基岩裂隙中,属基岩裂隙水,其富水性、透水性差,水量小,渗透系数一般在0.05~1.00m/d。由于泥岩为相对的隔水层,故疏干较为缓慢。本场地地下水类型较少,根据《供水水位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2.2场地岩土参数统计根据勘察所取得的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原位测试指标,结合地区已有工程经验,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列于表。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表5.2指标土名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承载力特征值γCΦEs[fa0]KN/m3Kpa度MpakPa杂填土①17.0/3390淤泥③17.5///60粘土②22.065209220注:本场地地处成都东部台地膨胀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时,粘土抗剪强度指标需打折使用,粘土粘聚力C采用32Kpa,内摩擦角Φ12度2.3场地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属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按表1“场地基本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区域,反应谱特征周期取0.45s。2.4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根据本次勘察结果,构成场地的岩土层类型较少,但各岩土层的分布、埋藏深度、层厚变化以及力学性质差异较大。现将各类岩土的工程特性评价如下:杂填土①:松散,以拆迁房屋的砖块、瓦片及砼碎块为主,结构紊乱,压实性、均匀性较差,承载力低,不可作为道路路基及雨污水管道的基础持力层,且对雨污水管道基坑开挖边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淤泥③:褐黑色,饱和,流塑状。其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含有机质成分,有腐臭味,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不可作为道路路基及雨污水管道的基础持力层,且对雨污水管道基坑开挖边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粘土②:硬塑,埋深小,厚度有一定变化,连续分布,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具弱膨胀性,承载力相对较高,可作为道路路基及雨污水管道的基础持力层。2、特殊性岩土拟建场地内主要分布的特殊性岩土为填土、淤泥以及具有胀缩性的粘土层。(1)、杂填土主要为房屋拆迁后堆积的建渣(砖块、砼块),呈褐黄、灰黑等杂色,松散,潮湿,其间充填粘性土,硬杂质含量大于40%,堆积时间2-3年。(2)、淤泥呈褐黑色,饱和,流塑状。其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含有机质成分,有腐臭味。场地内局部分布,仅见于水塘、鱼塘等区域附近。(3)、粘土呈硬塑状,褐黄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和白色高岭土,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部分具弱膨胀潜势,胀缩等级为Ⅰ~Ⅱ级。3、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1)、道路路基基础方案评价根据工程性质,结合场地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对本工程地基基础方案分析与评价如下:1)、起点—K0+030,挖方段,路面设计高程以下均为杂填土,厚度最大约为1.90m,以下为良好的路基持力层粘土,且勘探深度范围内无软弱下卧层。建议对表层杂填土进行清除并换填。2)、K0+030—K0+355.922,填方段,自然地面以下依次为杂填土和粘土,由于该范围对原低洼区域进行了堆填,故杂填土厚度达到了3.5m左右。建议采用换填或地基加固处理的方式。(2)、雨污水管道基础方案评价根据设计提供的雨污水管线预计埋深约为3.0-4.0m,雨污水管道底高程以下大部分区域为杂填土、淤泥层,局部区域为粘土层,对于基底下为杂填土、淤泥时建议采用清除并换填。对于粘土层区域则采用天然地基作为雨污水管道基础持力层。(3)、地基加固方案a.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本项目填土较厚区域可采用地基加固,针对本项目的地质特点,碎石桩复合地基是一种较适宜的处理软土地基方式,可以使地基的承载力增加,沉降量减少,防止地震液化的发生,同时亦可用于增大软弱土的整体稳定性,通过成桩过程中对周围土层的挤密、振密作用和靠碎石的压入获得加固效果,使软土地基的密实度增加;同时设置的碎石挤密桩增强体,本身又是一个良好的排水通道,它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有效地增强土体的抗液化能力,而且在荷载的作用下,碎石挤密桩增强体又与土层共同承担荷载作用,即形成碎石挤密桩复合地基。同时,根据成都市及项目周边相似地质条件的工程经验,碎石桩复合地基已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fsk”,可取100kpa。b.地基处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如采用换填和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期间应注意换填材料、碎石桩体材料的堆放,且上述方式的地基处理基本为干作业,施工期间应注意废气、扬尘会对大气的污染。施工工地周边应进行有效隔挡、减少弃土的临时堆放并及时清运,注意控制单车弃土的装载量,施工场地内应采取洒水等措施控制扬尘污染。c.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试验与检测碎石桩体材料应根据设计选用的振冲器功率选取适合的填料,并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施工完成后,应按照规范对桩体和桩间土进行质量检验,桩体可采用N6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桩间土可采用标贯、动力触探等方式。桩间土检验深度不应小于地基处理深度,检测数量不应小于桩数的2%。同时,碎石桩复合地基还应进行竣工验收,检测内容为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试验点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2.5结论及建议⑴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单一,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区域稳定性良好,无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地基稳定,适宜道路工程建设。⑵根据此次勘察成果,道路及雨污水管道的方案评价评价详见第六节。⑶本项目道路路基结构层以下首选砂卵石作为回填材料,根据勘探结合现场调查,本场地勘察深度内无砂卵石分布,无法大量提供,需外购。距场地较近的料场有大丰镇、三河场镇等地,距离约10~20公里。考虑到本区域无砂卵石分布,也无料场,用料砂卵石外购代价较高,设计单位也可采取就地利用本场地开挖的粘土。采用该填料时必须经过改性处理,改性方式可采用加5%~8%的生石灰进行机械搅拌,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压实。未经改性的膨胀土不得作为基坑和路基回填的材料。⑷场地路基土的干湿类型为中湿类型。⑸根据现场原位测试成果、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结合现场钻探及地基岩土层的埋藏分布特征,综合分析提出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前表5.2。⑹场区属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类别为Ⅱ类,由于场地内存在杂填土和淤泥,故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对杂填土、淤泥清除换填后可按照抗震一般地段考虑。场地内杂填土、淤泥为软弱土,粘土为中硬土。按第4.1.6条判定:属Ⅱ类建筑场地,建议本场地卓越周期采用0.123s。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等级为微腐蚀;地基土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等级为微腐蚀。⑻建议基坑施工尽量避开雨季,粘土层具弱膨胀性,施工时应注意基底不能长时间暴露或遭日晒雨淋,开挖后预留保护层,施工完成后宜及时封闭。基坑顶部严禁堆放弃土。临时支护及永久支护的坡度建议详见7.1章节。⑼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基底土质的检验、检测工作,确保地基能满足设计要求。若遇到地质条件异常(主要指钻孔和钻孔之间地段),应通知勘察、设计及相关责任主体单位现场会商处理,勘探孔之间地质异常较大时可进行施工勘察。⑽由于勘探孔间距较大,之间分布的不良土层分布无成层规律,若以勘察报告作为招标预算计算换填或地基处理工程量时应适当放大30%~40%。⑾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经图审合格后方可作为施工图设计之地质依据。

第三章道路设计3.1设计范围本道路起点接现状老龙青路,终点止于规划地块内,道路规划红线宽度12m,道路中线长度355.922m,本次设计道路不跨越河道。本项目不涉及桥梁。具体设计内容为: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照明工程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3.2道路设计3.2.1平面设计1、本项目严格按照规划给定的坐标控制点和规划道路走向定线。按照规划给定的道路红线和切角值控制道路红线。道路断面采用单块板,道路起点接老龙青路(湖光路),终点止于规划二类住宅地块内。为方便残疾人通行,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盲道宽度0.3米。道路设计范围与片区道路准确衔接,不重叠,不缺漏,保证片区道路连成一片。具体走向及实施边界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本道路坐标系采用成都坐标系。人行道上的开口应根据沿线各单位的具体委托进行开口,现阶段暂无需求。2.公交停靠站该道路无港湾式公共汽车停靠站,直线式公共汽车停靠站下阶段结合公交公司规划布设。3.行人过街主要路口行人过街通过人行斑马线过街。3.2.2道路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满足排水及规范要求进行拉坡,同时做到与规划结合,满足行驶舒适性及路线整体感观的要求。设计考虑因素:1.老龙青路施工图设计文件。1.本道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及永久性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2.本道路排水管线覆土以及过路涵洞等结构物对路面设计高程的要求。3.老龙青路现状高程。4.按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设计具体线型详见纵断面设计图。本道路设计高程系采用国家85高程系。纵断面设计中路面设计高程是指道路中线位置高程。本项目道路纵断面最大坡度为1.5%(顺接现状道路横坡),最小坡度0.3%。3.2.3横断面设计根据前期成都市成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发的本项目《市政工程规划信息咨询意见书》。本道路具体划分情况如下:2.5米人行道+7米车道+2.5米人行道=12m。道路为向外双面坡,坡度1.5%。人行道横坡均为2%,向内单面坡。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18cm。3.2.4交叉口设计交叉口设计在规划红线范围内进行,采用三次抛物线设计交叉口中线性曲线,保证交叉口路面的顺畅,增强行车舒适性。交叉口设计考虑排水问题,设计时避免在交叉口范围内产生积水。道路竖曲线避免在交叉口进行,尽量保证交叉口范围内设计线形与道路竖曲线一致。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标高协调等因素,以不影响干道道路纵坡,低等级服从高等级为原则,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采用等高线法,低洼处增设雨水口,以利于排水。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严格按照《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2019年)原则上采用一次转弯,减小道路转弯半径,使过街路线更短。3.2.5路基设计路基采用土质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车行道路床80cm采用连砂石填筑,压实度、各项见表3.2.5。填方路基填方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挖方中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强膨胀土、淤泥、有机质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当采用细粒土填筑路基时,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3.2.5的规定。填料强度CBR值必须满足规范要求,路基的压实度应符合《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版)》中规定,压实标准及填料最小强度见下表。表3.2.5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重型击实)%填料最大粒径填料强度CBR(cm)(%)填方路基0~30≥9510630~80≥9510480~150≥94153150以下≥92152挖方0~30≥9510630~80≥95104(2)挖方路基挖方路基应分层开挖,开挖至路床80cm底部标高应预留不小于30cm,待正式铺筑路基加强层前一次清理完毕。挖方应严格控制刷坡坡度,防止野蛮开挖,保持边坡的平整性、美观度,道路边坡坡度设计详见土方横断面设计图。(3)路基处治处置原则:依据地质勘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的路基处理意见,并结合相关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本工程道路路基处理如下:(1)新建车行道范围内路基设计标高下设置80cm路基加强层;(2)根据地勘报告,对于不良土厚度超过路床顶下80cm的,清除3m深度范围内不良土(即加强层底2.2m),采用合格素土分层回填,局部有上层滞水区域采用连砂石换填处置,处置范围详见道路纵断面图,由于杂填土分布不均匀性,工程量仅供参考,按设计原则进行处置,具体发生工程量以现场收方为准。(3)对于加强层下路基土为素填土以及换填3m后还有杂填土的路段,对填土进行冲击碾压,采用25KJ三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其双轮静重12t,行驶最佳速度为10~15km/h,冲击碾压后检测压实度合格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分布有膨胀性粘土,故施工过程中需注意雨水、地下水对沟槽稳定的影响,做好防范措施,雨季施工应采取防水措施,换填坑槽中严禁积水,顺道路纵向应设置临时边沟,地势低洼处根据可根据需要预埋管涵将水引出路基。基层回填要求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压实度等要求),还应符合相应的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等规定。路基处治工程量应结合地勘报告,以现场实际收方为准。(4)路基边坡及排水坡面防护:填方边坡采用1:1.5,挖方边坡采用1:1.5。考虑到道路沿线地块即将开发,边坡采用黏土夯实,喷草籽防护确保满足扬尘防治和水土保持要求。排水边沟:为保证路基稳定,施工期间在道路边坡坡脚设置土质边沟作为临时排水,边沟尺寸0.4X0.4米;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开发情况保留或填埋。3.2.6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原则、标准及结构组合根据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版),并根据本道路路面设计的原则:结构设计以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为基础,采用以路表回弹弯沉、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基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材料组成设计满足结构性功能与使用性功能的要求,沥青上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及温度稳定性,同时满足平整、抗滑、密水的要求,沥青下面层具有抗车辙、抗疲劳、密水的要求;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及抗疲劳要求;垫层材料要求水稳定性好。路面结构(车行道):道路路面结构组合为:72.6cm=5cmSBS改性沥青砼AC-13C+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6cm(ES-2)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4%)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碎石。路面用沥青、水泥、碎石、砂、矿粉等材料的质量应符合交通部有关行业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路基路面各结构层主要技术指标结构层土基垫层下基层上基层下面层上面层材料名称土基级配碎石4%水泥碎石5%水泥碎石AC-20CSBSAC-13C厚度(cm)--20202075回弹模量(MPa)≥30≥250≥1100≥1200≥1200≥1400弯沉值(1/100mm)≤230≤182.6≤62.1≤31.2≤26≤23以上压实度标准除沥青混凝土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密度、人行道基层为轻型击实标准外,其余压实度均为重型击实。路面用沥青、水泥、碎石、砂、矿粉等材料的质量应符合交通部有关行业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路线所在区域属于四川省沥青性能气候分区1-4-2,即夏热冬温湿润区,上面层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70号(A)沥青,下面层同样采用70号(A)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达到I-D级的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7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01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用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粗集料粒径规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执行。上面层粗集料应采用峨眉山地区产玄武岩石料,其质量技术标准应满足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8章节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表技术项目上面层下面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视密度不小于(g/cm3)2.602.50吸水率不大于(%)2.03.0坚固性不大于(%)1212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54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不大于(%)1518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35磨光值PSV不小于40--粗集料级配范围指标名称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052.30.150.075S10规格//10095-1000-150-5//////S12规格///10095-1000-150-5/////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细集料质量要求技术项目技术指标视密度不小于(g/cm3)2.50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矿粉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矿粉填料质量技术要求技术项目技术指标视密度不小于(g/cm3)2.50含水量不小于(%)1.0亲水系数小于1.0外观无团粒结块塑性指数小于(%)4粒径(mm)<0.60<0.15<0.075通过率(%)10090~10075~100AC-13C及AC-20C矿料级配范围:结构层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26.519.016.052.30.150.075AC-13C--10095-10042-5638-6827-3915-2510-197-156-127-8AC-20C10090-10076-8863-7546-8829-3919-2914-229-177-135-103-6面层SBS材料混合料性能要求:AC-13CAC-20C空隙率(vv%)3-6稳定度MS不小于98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1-16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75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1200流值FL(mm)2-4极限破坏应变25002000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20C:<45%沥青面层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0.60mm;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σ<1.0mm;极限破坏应变≥2500με(表层)。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面层抗滑指标上面层:SFC60≥50,TD≥0.6。基层及垫层:1)、级配碎石垫层级配碎石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6%,石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平整度不小于12mm。级配碎石的级配要求如下:级配碎石级配(垫层)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75液限(%)塑性指数垫层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28<92)、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采用符合GB175-2007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宜选用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的42.5级水泥。碎石:碎石用粒径大于6cm的卵石轧制,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最大粒径不能大于37.5毫米。水泥稳定碎石:压实度不低于97%(按重型击实标准),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Mpa。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要求如下: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底基层)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底基层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28<9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3)、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采用符合GB175-2007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宜选用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的42.5级水泥。碎石:碎石用粒径大于6cm的卵石轧制,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最大粒径不能大于31.5毫米。水泥稳定碎石:压实度不低于98%(按重型击实标准),4.5MPa≥7天饱水抗压强度≥3.5MPa。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要求如下: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基层)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基层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28<9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4)、稀浆封层本项目采用ES-2稀浆封层,矿料级配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中表7.2.6-1的要求①材料a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表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粘度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100g,25℃,5是)0.1mm40~100T0604延度(5℃)(cm)>20T0605软化点(℃)>53T0606b石料需满足《公路改性沥青路面工程技术规范》(JTJ036-98)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②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稀浆封层技术指标表技术指标要求磨耗损失(温轮磨耗试验)不大于800g/m2粘附砂量(轮荷压砂试验)不大于450g/m2稠度2~3cm③施工技术要求a、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b、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b、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d、稀浆封层施工可采用稀冻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具有良好施工和易性。e、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f、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g、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再铺筑沥青砼面层,碾压成型后即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压实度要求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3%~6%(马歇尔试验空隙率)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98%,下基层≥97%(重型击实标准)级配碎石:≥96%(重型击实标准)。人行道:结构层组合为:39cm=30*60*6cm芝麻灰仿花岗石预制装配式PC砖+3cmM7.5水泥砂浆找平层+15cm厚C15混凝土基层+15cm级配碎石垫层人行道土基抗压回弹模量不小于20MPa。土基压实度不小于90%。在平交道口,采用信号灯和斑马线组织行人过街,人行道上设盲道及残疾人坡道,人行道盲道斑马线处设置双排提示盲道。行道树:道路无路侧绿化带,本道路人行道宽度较窄(2.5m),根据《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相关要求,当人行道宽度小于等于2.5米时,可不设置行道树。为达到一体化设计效果,道路路侧建议由地块开发单位统一打造。本次设计不包含行道树设计。3.2.7盲道设施及无障碍设计本次道路设计设置有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盲道,盲道连续铺设,一般距绿化或行道树0.25~0.3m,盲道宽度为30cm。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残视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不得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若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需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人行道斑马线起点处提示盲道应双排设置。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坡度为1: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道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人行过街设施在梯道口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双排设置,与人行道相连。并按规定设置扶手、平台、无障碍标志等。第四章“海绵城市”设计4.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4.2设计原则1.考虑到高温、降雨量大、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条件差等地区因素,设计时不强调下渗回补地下水,强调以滞、净、蓄、用、排为主。2.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景观绿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3.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4.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5.人行道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6.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下渗雨水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7.依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4.3工程概况道路为新建道路,道路宽度为12米,建设场地内有广泛的膨胀性粘土。4.4“海绵城市”设计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新建市政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由于建设场地内广泛存在膨胀土,本次设计道路红线内不具备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后期由业主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片区海绵城市专项论证,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低于70%。片区场地内作为路基土的粘土为膨胀土,其设计以防水、控湿、防风化为主,不具备透水地质条件。人行道结构组合为:39cm=30*60*6cm芝麻灰仿花岗石预制装配式PC砖+3cmM7.5水泥砂浆找平层+15cm厚C15混凝土基层+15cm级配碎石垫层。第五章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程设计(1)街道一体化设计背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发展开放边界、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街道是中央城市工作的重要要求。《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推进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提升街道环境品质”,《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明确要建设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街道一体化设计是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实。目前,成都市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成网的阶段,市民出行方式正在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街道将回归市民的慢行空间、活动空间、交往空间和休闲空间。(2)街道一体化设计理念街道一体化设计充分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工作要求,以“公园城市街区场景理论”和“街道一体化”理念为指导,是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地。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下,成都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街道设计的总体理念、控制要素、设计引导等应突出以人为中心,为人设计街道,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在对成都街道建设现状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融入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体现成都公园城市特色的街道一体化工作和实施建设方案。(3)设计目标与原则设计目标:在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背景下,以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为总目标,通过编制《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加强街道设计与建设,明确街道设计要求,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设计原则1)统筹街道两侧空间及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2)倡导绿色出行、慢行优先,保障慢行安全3)塑造尺度宜人、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街道空间4)彰显街道的人文特色,促进街道与社区有机融合5)实现智慧化的街道服务与管理(4)工程概况“街道一体化”设计1)道路横断面“一体化”设计道路两侧地块未开发,尚不能确定可利用两侧地块建筑退距打造本道路慢行系统,因此本道路横断面按无可利用建筑退距进行划分。本次新建道路具体划分情况如下:2.5米人行道+7米车道+2.5米人行道=12m。第六章道路施工要点6.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单位应设置好临时水准点,并复测平面和高程控制桩号(按平面设计桩号布置),据此测出相应道路中心路面宽度及纵横高程等样桩,控制桩测量精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碍施工的建筑物、电力线等,该拆迁的均应拆迁完毕,不该拆迁的应做好保护工作,并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以利施工期间的积水排泄。6.2路基施工6.2.1填方路堤填方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草皮、树根、淤泥、垃圾、杂填土和耕作土等,清除深度≥0.5m,地面横坡不陡于1:5且基底满足要求时,路堤可直接修筑在天然的土基上。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0的台阶,台阶表面作向内倾的3%的横坡,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填筑应由最低一层台阶填起,并分层夯实,所有台阶填完之后,即可按一般填土进行。填筑路基两侧应增宽50cm,压实后进行边坡修整。土方路堤,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用透水性不良的土填筑路堤时,应控制其含水量在最佳压实含水量±2%之内。采用机械压实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土设计宽度,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填筑路堤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若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压实符合规定之后,再填上一层。不同土质混合填筑路堤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以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于路堤下层时,应作成4%的双向横坡;如用于填筑上层时,不应覆盖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②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别填筑,不得混填。每种填料层累计总厚不小于0.5m。③凡不因潮湿影响而变其体积的优良土应填在上层,强度较小的土应填在下层。6.2.2挖方路基土方开挖应遵照:已开挖的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应储存于指定地点;对开挖出的适用材料,应用于路基填筑,各类材料不应混杂;土方开挖不论开挖工程量和开挖深度大小,均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洞取土;路堑开挖中,如遇土质变化需修改施工方案及边坡坡率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6.2.3路基压实路堤、路堑、和路堤基底均应进行压实,压实度应满足本设计的规定。路基压实应采用机械压实。压实机械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规模、场地大小、填料种类、压实度要求、气候条件、压实机械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用铲运机、推土机和自卸汽车推运土料填筑路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