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和地位第一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为正确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有必要先了解社会治安的含义。一、社会治安的含义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当代有关著述,在我国古代汉语中,“治”与“安”二字,很早就使用,但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如《周易·系辞下》论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君子安而不忘危”。从语问含义上说,“治”,是相对于“乱”而言,意思为治理、有秩序;“安”,是与“危”相对,意指安定、安全、安稳。“治安”,是指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所谓天下大治,即天下太平也。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治”与“安”二字连起来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在其《显学》中,写道:“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所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西汉时期的贾谊在其《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中系统阐述了“治安”之策:“臣以为事势可谓痛哭流涕长太息,而进言者曰天下已安已治,非愚则谀。因陈治安之策。”“夫以天下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乩为治。”“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共力。”(夏非:《治安管理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4一5页)。现代意义上的治安,也即社会治安,一般是指由具有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内容的国家法律法规所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及与之相应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所维护和建立的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通常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社会治安秩序,即社会治安状况,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秩序好坏和社会安定与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国家法律法规(主要是刑事和治安方面的)所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所维护和建立的社会客观状况,是破坏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社会消极因素与其解决方式方法之间矛盾斗争的情况和局势。二是指社会治安问题,集中表现为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的消极因素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社会治安既是一个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社会治安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代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三是指社会治安工作,即防控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活动,是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防范和控制的工作。社会治安作为一个大概念,具体可包括城市治安与农村治安,社区治安、社会面治安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等,从不同的时空等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综合治理一词,作为一个一般概念来说,主要是指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治理那些单个方面、单一手段和方法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说,综合治理是符合辩证法的,也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比如,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就主张表里结合、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重在调养,综合施治、辩证施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小国特色的政治、法律概念,其含义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和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分析判断社会政治稳定状况和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总结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实践经验,适应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而提出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方针。这也就是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既是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综合防治的战略方针,也是运用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问题的重大工作任务。其实质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及时对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多环节的防治活动,根本目的是堵住导致违法犯罪的漏洞,立足于预防,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治理,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长期稳定。(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象地说,就是“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综合性——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手段而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充分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多策并举,综合施治,讲究策略,统筹兼顾,注重实效。2、广泛性——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参与的力量而言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党政军群各方面都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和任务,公民个人也都有维护社会治安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统一性——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而言的。由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内容错综复杂,必须有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整合力量、形成合力。这也是由我们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4、系统性——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和环节而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系统工程,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而的工作环环紧扣,相辅相成,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统筹协调,不可偏废。5、开放性——也可称之为动态性、时代性,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而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不是就治安抓治安,而是立足于“大治安”,立足于保持社会持续、动态的和谐稳定,服从、服务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适时调整工作重点,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和客体(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权、责、利的各方而力量,包括领导决策主体、组织实施主体及其他参与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层次性和统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党委、政府——各级党委、政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决策主体,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中,居于特别关键的领导地位。“保一方平安”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领导、决策、指挥职责。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经费保障上,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动态,及时做出重大工作部署,认真组织指挥贯彻实施,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和检查督促,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2、党政军各有关部门和各人民团体——党政军各有关部门和各人民团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具体实施者和重要的参与力量。其中,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是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职能部门和骨干力量,起着主力军的作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方面担负重要职责;党政军各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都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的共同社会责任,既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结合本身业务,认真抓好本系统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主动承担起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整体责任,又要抓好本系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发生重大犯罪和重大治安问题。3、企事业单位——各企事业单位根据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和2004年《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的规定,都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切实加强内部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各项安全防范工作。4、公民和群防群治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公民和群防群治组织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主体和基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量源泉。维护治安人人有责,每个公民都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勇于同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加社会有关方面组织的各项综合治理活动。基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组织是维护社会治安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宣传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治安巡逻、看门护院、安全检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法制宣传活动,协助政法部门打击、预防违法犯罪和加强治安管理等职责。因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各级综治委、办的职责任务,而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作配合,综治部门主要是发挥参谋助手、组织协调、桥梁纽带和督促落实的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具体职能部门的工作。(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客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客体,是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是通过实行综合治理所要整治、防范和解决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违法犯罪问题——违法犯罪是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的违法问题,主要是指违反同家有关治安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危害社会管理秩序、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财产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和现象。违法问题的社会危害程度虽没有犯罪问题严重,但其数量大、危害而广,与日常社会秩序和群众安全感关系密切,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突出,因而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客体之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的犯罪问题,主要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和现象,是危害社会秩序的极端形式和最严重的突山问题,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群众的安全感。2、治安灾害事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的治安灾害事故,主要是指涉及社会治安管理的交通、消防等社会灾害事故,特别是造成较多人员、财产损失的交通、消防等人为灾害事故。3、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的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是指那些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如果预防和处置不当,就可能导致发生“民转刑”案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4、公共安全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指的公共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造成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是指为了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的总称。根据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规定,结合工作实践,归纳起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主要有政治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和教育手段。(一)政治手段——政治手段,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主要内容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为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而制定和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组织领导作用等。政治手段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具特色的重要手段。(二)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运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来对社会治安进行治理、防范和控制的措施与方法。主要内容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宣传等方面,包括:通过立法,确认正常的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明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通过执法、司法活动,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通过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人们守法、用法,依法办事、合法维权。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法律手段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日益重要。(三)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运用行政权力、行政法规和行政处罚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适时做出部署和工作安排,并通过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关行政管理规章,从人、财、物等方面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各级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管理活动,发挥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预防、发现、打击和控制危害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检查考核、评比表彰、行政处罚等措施,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四)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经济调节和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和影响人们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财政经费和物质保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与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严格兑现奖惩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手段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运用得越来越多。(五)文化手段——文化手段,是指通过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持。(六)教育手段——教育手段,是指通过对全社会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纪律等教育活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力·法:教育失误是引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教育手段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筑牢预防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进行道德、法制和纪律等教育,增强人们道德、法制观念和法律、纪律意识,讲究道德、遵纪守法。第二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基层广大群众和实际工作者创造的丰富经验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保障工程和基础工程。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和社会生活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而逐步形成并明确提出和确立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人财物大流动,社会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社会管理难度增大,那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加之“十年动乱”,造成的教育失误、道德滑坡、法制遭破坏、社会控制力弱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刑事发案大幅上升,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社会治安工作在领导、管理、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单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单一手段难以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有效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各部门协作配合,坚持专群结合,全社会齐抓共管,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保障。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由这一主要矛盾及其制约的各种矛盾,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诱发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和矛盾纠纷的综合影响和集中反映,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综合症”,必须有针刘·性地采取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治理和控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增多;利益格局的调整明显加快,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大;社会的动态性明显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经济社会活动更加纷繁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化,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些新特征和基本国情,必须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不动摇,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向前发展,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与中国特色礼会主义事业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没、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安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社会平安、秩序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着力解决社会治安巾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和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需求,把保障社会平安、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在党的所有工作中,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坚持报务改革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更加有力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保平安、求安宁的需要,增强群众安全感,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源头预防,着眼于社会长期和谐稳,在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环节上狠下功夫。实现全面的和可持续的社会稳定;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打击与防范、管理与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重要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仅要着眼于维护社会稳定,更要着眼于消除不和谐因素,更要着眼于增加和谐因素;既要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实现全面的和谐稳定,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动态的和谐稳定;既要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现实问题,又要分析深层次原因,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研究长远性的治本措施,实现可持续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伟大创举,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矛盾纠纷大多是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为我们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铲除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条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制度保证。违法犯罪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这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亡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犯罪的根本原因。能够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我们能够在党政统一领导下,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治理和解决包括违法犯罪在内的各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为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从中国社会治安工作具体实际出发,适时做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伟大创举,既是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并且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逐步成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创新和发展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既是做好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原则,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政法部门等专门机关是社会治安丁作的职能部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力军,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中起着骨干作用。但是,由于社会治安问题的复杂性和维护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工作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单靠专门机关是不可能完成这一繁重任务的。“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维护社会治安与社会稳定的力量源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质是群众工作、民心工程,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致富求平安的新期盼、新要求,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平安的受益者,也是社会平安的建设者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检验标准,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足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准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是把专门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优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源泉紧密结合的重要形式,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创新和发展,既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治安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渠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的组织协调优势,手段、方法统筹兼顾的整体优势,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等制度优势,以及群防群治队伍网络的优势,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没和社会和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虽然是1991年才颁布的,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历程却可追溯较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的形成、方针的提出和实际探索的阶段(1979—1990年)这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是:伴随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适应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明确提出了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治理方针;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体制,设立了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开展了工作探索,初步总结了一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型经验;许多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逐步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政法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政法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开展“严打”斗争的同时,注意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作用;理论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而为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丁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路最先是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提出的。1979年,针对改革开放之初青少年违法犯罪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宣部等8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要求全党动员,书记动手,依靠学校、工厂、机关、部队、街道、农村社队等城乡基层组织以及全礼会的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这里虽然没有提到综合治理一词,但体现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的思想。1981年,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政法委《京、津、沪、穗、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纪要》,提出了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任务,强调“争取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各级党委来抓,全党动手,实行全面综合治理”。这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综合治理”一词来概括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内容。文件强调,在整治治安中,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把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采取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措施和多种方式,推广适合各种情况的安全保卫责任制,把“综合治理”真正落实到各个方面。198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明确了把打击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要环节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严打”方针。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政法委《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第一战役总结和第二战役部署的报告》,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抓住打击、预防、改造等各个环节,通过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达到控制犯罪,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并把犯罪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此后,针对为期三年“严打”斗争并未能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甚至刑事发案又出现大幅度反弹的情况,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一手抓“严打”、一手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的“两手抓”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内涵。198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各级党委统一负责,党委、政府都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可以建立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自此,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休制,设立了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的阶段(1991—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同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精神,围绕解决那些一两个部门难以解决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狠抓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和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是每年围绕一两个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主题,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专门文件,层层部署抓落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逐步建立健全。1991年1月,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首次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同年2月19日和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律保障。同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与中央政法委合署办公。自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991年12月,中央综治委制定下发《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1993年11月,中央综治委会同中央纪委、中组部、人事部和监察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有力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和责任机制的落实。特别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写入了新修改的《党章》总纲,进一步明确了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2、组织开展重点治乱。在中央综治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决定》”精神,针对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状况,围绕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齐抓共管,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治乱活动。如,1991年至1993年,中央综治委先后部署开展了反盗窃专项斗争,重点治乱活动,打击取缔卖淫嫖娼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围歼车匪路霸、整顿铁路治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限期扭转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状况,集中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特别是针对农村治安混乱状况,1994年6月,中央综治委会同中组部、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在江苏省吴江市联合召开全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农村治安整治。11月,中央综治委、公安部、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治保会工作的意见》。这次农村治安整治工作充分体现了各部门齐抓共管、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特征。3、大力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门工作。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重点、难点问题,中央综治委分别会同公安部、劳动部、司法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先后于1995年7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召开全国流动人门管理工作会议,1998年10月在上海市召开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验交流会,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0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经验又流会,分别对这几项专门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同时,研究制定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针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较弱的状况,中央综治委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于1996年6月在河北承德市召开全同深入持久开展“严打”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会议,1997年9月在山东威海市召开全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1999年7月在山东东营市召开全国企地共建安全社区工作现场会,对以基层安全创建为载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推进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并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意见》。5、部署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针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条件下社会矛盾纠纷突山的新情况,为推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中央综治委于2000年8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对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深入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新世纪我国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形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而建没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围绕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深化平安建设三大方面,进一步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面部署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2001年9月,在总结过去十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对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2、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02年4月,中央综治委在上海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2003年9月,中央综治委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的经验,对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从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打击、防范、控制相结合,全时空、多于段、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保持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3、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着力维护社会稳定。2003年11月,中央综治委与浙江省委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2004年6月,中央综治委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作会议,总结推广“枫桥经验”,研究部署进一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在基层的落实,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源头预防,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和工作制度,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深人开展平安建设。自2003年9月中央综治委“南昌会议”总结交流了“平安江苏”建设的经验后,全国不少地方先后开展了平安建设活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经验,研究制定了《关于深人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并于2005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意见,对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建没,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4月、2007年4月和2008年4月,中央综治委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建没活动,先后在江苏省苏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召开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开展平安建设工作的经验,进一步部署深化平安建设,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平安建设活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开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平安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明显增多,从而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5、狠抓考核评比工作,促进各项措施落实。2003年9月,中央综治委印发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比标准》,对完善综治工作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综治工作评估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作出了规定。其后,中央综治办及中央综治委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和其他参与考评工作的成员单位,每年都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制定下发考评实施细则,认真开展考评工作。各地也层层开展综治工作考评。通过考评,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有力地推动了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机构、编制、经费等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了“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稳定观,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投资环境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摆上了重要位置、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责任制进一步落实,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形成;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水平、“严打”整治斗争水平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内容、形式、层次和要求等方面都有了新发展,由对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治理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由基层安全创建升级到大范围的平安建设,带动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经过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的探索和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党委和政府的全局工作之中,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必须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始终坚持以基层平安建设为重点,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必须始终坚持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建设、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些经验是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
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黄一义
编译什么是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调整公司企业各方参与者关系的规范,这些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股东;(以CEO为首的)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及其成员。这些参与者决定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要在这三方面参与者之间建立起两种有效的负责任(accountable)的关系,即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股东对董事会的有效制约。经验表明,股东积极行使其所有者权力参与公司事务,会使公司管理层更加负责且更加关注公司的业绩,因而对股东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回报。美国的一家大型信托机构棗拥有1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加州雇员退休系统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参与使美国公司新增利润达1.5亿美元。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
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对维持一个公开、公平的资本市场是必须的,是资本市场吸引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并保持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规范。它包含如下要点:可信赖性(Accountability)对股东的义务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必须对股东负责。尤其是公司董事在以下几方面有特殊的责任:(1)树立公司的战略观念,以确保股东长期价值的增加成为公司的首要考虑;(2)依据第一项要求,对其自身以及公司管理班子的绩效进行持续的评估。对股东提出的关于公司状况和管理层绩效的问题,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保持开放性并使之易于得到解答,董事会应当向市场披露其做出一些重大决定的方式,这些决定涉及公司经理的薪酬如何确定,公司的战略规划,新董事的提名和公司经理人员的任命和考核等。新董事侯选人的背景,包括其与公司的经济关系也应向公司股东披露。监督董事会应当具有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的能力,股东对董事会应具有同样的能力。为此,股东应能通过适当的投票程序行使其权力。经理的薪酬建立可信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管理层的薪酬应与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透明度公开性一个自由、有效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在公开性的基础上。如果一个市场不能使投资者对其公开性具有信心,投资者就会退出这一市场。会计准则目前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这使国际投资者的有效分析难以进行。公司应努力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性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与无损检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刑法》课程教学大纲
- 仁爱英语单元、话题同步测试题-七年级上册
- 2024年出售杉木方木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电泳漆设备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土地转让合同范本
- 辽宁省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供电营业厅培训
- 云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含答案)
- 中国石油行业金融季度研究报告2012年二
- 质量总监考核表
- 台背填土现场质量检验报告单
- JJF(电子)0036-2019 示波器电流探头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课件
- 蓄水池防水施工方案
- 隧道的衬砌计算(85页清楚明了)
-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上册全册课件PPT
- Q∕GDW 10202-202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规范
- CNAS-CL01:2018(ISO17025:2017)改版后实验室首次内审及管理评审资料汇总
- 护理不良事件-PPT课件
- 商业银行两地三中心数据容灾备份方案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