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1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1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1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1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5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总时:4时使用人:备时间:第十五周上时间:第十六周第3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详细情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程度”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才能,进一步开展其数学应用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p与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程度”。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程度”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响问题就出现了偏向。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老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班交流〕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月工资/元600040001700130012023100110011005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xx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对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根底上,老师进展点拨: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1〕月平均工资20xx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程度更适宜?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程度更适宜些,因为平均数20xx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老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第三环节:运用进步〔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内容: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答案:A2.20xx—20xx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本213页〕3.〔1〕你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第四环节:堂小结〔5分钟,学生考虑问题,回忆〕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特征: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拟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拟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描绘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拟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局部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屡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映数据的平均程度。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本习题8.3。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教学目的:1、经历探究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才能。教学重、难点: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24637549〔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拟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3〕提醒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学生考虑后,答复。老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考虑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老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引导学生考虑,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三、课堂活动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拟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四、稳固练习1、练习十四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②指名答复,集体订正。2、练习十四第3题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3、练习十四第4题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小学数学教案篇3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才能得到进步。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互相关系的复习。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展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络起来。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才能的培养。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p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比照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进步学生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一样点:题中的数量关系一样,解题思路一样。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用乘法计算。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p问题的方法,在比照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稳固练习1.完成教材115页6题。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2.完成教材116页8题。(1)五年级同学搜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搜集了。六年级搜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搜集了,四年级搜集了多少个易拉罐?3.完成教材116页10题。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4.完成教材116页11题。(1)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84÷2=42(cm)长:42×=28(cm)宽:42×=14(cm)(2)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84÷(3+4+5)=7(cm)7×3=21(cm)7×4=28(cm)7×5=35(cm)]⊙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教案篇4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学习目的: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考虑,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学习重点: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习难点: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独学1.互动分享收获。2.质疑讨论。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5.独立考虑:〔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6.组内交流。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的:在详细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能正确进展计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青蛙的一些知识?〔学生互相说说。〕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青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每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除掉农田里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