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_第1页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_第2页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_第3页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_第4页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页定义灸法艾灸灯火灸天灸外治方法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页艾灸疗法作用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页艾灸疗法分类

艾柱灸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灸艾灸间接灸隔姜、隔蒜、隔盐、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温和灸、盘旋灸、雀啄灸法温针灸针+灸其它灸法灯火灸、天灸等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4页常见灸法操作

直接灸:是把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化脓灸非化脓灸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5页常见灸法操作

隔姜灸: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隔蒜灸:可治痈疽肿毒、未溃疮疖。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隔附子饼灸:用治各种阳虚病症。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6页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常见灸法操作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7页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1寸许熏灸。常见灸法操作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8页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常见灸法操作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9页盘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重复旋转熏灸。常见灸法操作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0页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常见灸法操作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1页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施灸壮数大小、数量可依据病性、病势、体质、年纪及治疗部位而定。在肌肉浅薄处宜小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久病体虚者宜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施灸壮数选择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2页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普通施灸程序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3页①灸治适应范围普通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烧者,普通不宜用灸法。②施灸或温针时应预防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施灸时注意事项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4页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④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⑤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⑥对神昏、感觉迟钝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防止烫伤。施灸时注意事项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5页谢谢!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6页

痛经湖南省邵阳县中医院周多艳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7页主要内容痛经概述诊疗关键点中医治疗注意事项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8页概述定义:“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对象: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女性时间:经前——经期——经后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好发对象:青年妇女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19页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分类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或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前倾或后倾、子宫腺肌病等。概述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0页主要病因病机不通则痛---实证(气滞、寒凝)不荣则痛---虚证(气血不足)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1页诊疗关键点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2、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2页诊疗关键点

3、普通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甚者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4、妇科检验、盆腔B超扫描和腹腔镜检验有利于诊疗。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3页痛经虚实区分实证特点:

行经前期或经期、猛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虚证特点:行经后期、隐痛、喜按、色淡、量少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4页辨证

实证气滞血瘀:有血块,排出痛减,伴乳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寒湿凝滞:得热则舒,伴便溏、怕冷,腰脊痛,苔白腻,脉沉紧。

虚证气血不足:面色苍白,乏力,懒言,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5页中医治疗针灸治疗体针疗法其它疗法辨证论治(中药)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6页中医治疗

治法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针灸治疗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7页中医治疗穴位以足太阴经腧穴和任脉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穴位加减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针灸治疗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8页中医治疗

关元—任脉穴,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局部取穴)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止痛。(远部取穴)

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止痛效穴

十七椎—活血调经止痛(经验穴)针灸治疗主穴释义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29页随证配穴:腹胀----天枢,大肠募穴。胁痛----阳陵泉、光明。胸闷----内关中医治疗针灸治疗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0页实证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虚证操作:毫刺补法,加用灸法。中医治疗针灸治疗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1页

针刺操作针刺关元,宜用连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加灸法。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

中医治疗针灸治疗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2页穴位贴敷: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阿是穴。经前或经期用2cm见方“代温灸膏”贴敷。每日换l次。

中医治疗其它疗法1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3页皮肤针法:叩刺少腹部任脉、肾经、脾经和腹股沟部,腰骶部督脉、膀胱经,用皮肤针循经叩刺,中等刺激,腹部和背部交替进行,中度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中医治疗其它疗法2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4页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内生殖器、子宫、肝、肾、皮质下、肾上腺、神门。每次选3~5穴,中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也可行埋针、药丸贴压法。中医治疗其它疗法3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5页穴位注射:取肝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2~3穴,用黄芪、当归、红花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2ml。

中医治疗其它疗法4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6页皮内针法:气海、三阴交、阿是穴、地机。月经前1-2天,每个月一次,连续3个月悬灸拔罐头皮针:双侧生殖区中医治疗其它疗法5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7页寒湿凝滞治宜温经散寒,方用温经汤加减。气滞血瘀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温经止痛,方用圣愈汤加减。

中医治疗中药治疗

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8页注意事项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对继发性痛经、利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诊疗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诊治时要认真,必要时可请妇科会诊,切勿将宫外孕当成痛经治疗。艾灸和痛经专题知识讲座第39页注意事项治疗宜从经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