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电子版范本参考_第1页
高一化学教案电子版范本参考_第2页
高一化学教案电子版范本参考_第3页
高一化学教案电子版范本参考_第4页
高一化学教案电子版范本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物质的量2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1课时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教学设计】【课题】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新课标】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过程】【引言】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美国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 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 100多万种。【过渡】 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板书】 一、物质的分类【提问】 p3(交流与讨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板书】 物质 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提问】 课本p3(问题解决)相信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板书】 二.物质的转化【过渡】 初中我们就学习过单质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板书】【例】 根据这张关系表,我们来看P5钙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图,写出化学反应【提问】请把这些反应按初中所学的四种反应类型分类这些反应中那些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过渡】 我们把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钙和氧气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钙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的方法【板书】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 本质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在专题 2中进一步的介绍【化学史话】【思考】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液态氧,汽水,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冰水混合物,干冰,铁矿石,金刚石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小结】【作业】信息博览1.反应规律在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两种重要反应类型的规律与条件。(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规 律 反应条件H2+金属氧化物→金 (1)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水 属氧化物除外碳+金属氧化物→金 (1)高温加热;(2)K、Ca、Na、Mg、Al等属+CO2 的金属氧化物除外金属+酸→盐+氢气 (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金属+盐→新盐+新(1)盐可溶;(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金属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规律反应条件酸+碱→盐+水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酸+盐→另一种盐+(1)盐中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除外;另一种酸(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碱+盐→另一种碱+(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另一种盐淀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盐+盐→另两种新盐 (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2.两类反应的条件:(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问题解决:[问题1] 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答案:D[问题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问题3] 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学生自由讨论: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A.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实践巩固: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分析:冰和水仅是聚集状态不同,分子组成均为 H2O,冰水混合物应为纯净物;爆鸣气是指点燃时易发生爆炸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其他气体;纯净的空气本身就是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答案:A2.填表名称 生石 硫 硫酸 氖 氯化 碳酸 氢氧灰 酸 铜 气 铁 氢铵 化钠化学式类别3.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 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1)NaCl、KCl、NaClO、BaCl2 (2)HClO3、KClO3、Cl2、NaClO3(3)H34、H44、HCl、H24(4)浊液、POSiOSO溶液、胶体、水(5)空气、N2、HCl、CuSO42()铜、金、.5HO6汞、钠解析:仔细分析每组中物质在元素组成、化合价上的特点,找出其相似性,即可找出那一种不同的物质。(1)只有NaClO不是氯化物,即不是盐酸盐,它是HClO的钠盐、其中氯的化合价也不同于其他三种;(2)只有Cl2中Cl的化合价为0,其他均为+5价;(3)只有HCl为无氧酸;其余合理的分类也算是正确的如H4SiO4是难溶于水的。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4)浊液、溶液、胶体为分散系,是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物;(5)只有空气为混合物,其他为纯净物;(6)只有钠属于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的前面,其他的为不活泼金属,排在H的后面。也可以根据金属在通常情况下状态不同分类,汞通常情况下是液态金属。4.对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CO2+H2O====H2CO3化合反应D.NaCl+AgNO3====AgCl↓+NaNO3复分解反应解析:紧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可作出选择。但 C选项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选项,因为它貌似一个置换反应。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物质的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3、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 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进行计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标】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了解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分类和相互转化,在研究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原子、分子的量的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桥梁是什么呢?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过渡】 什么是物质的量呢?它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板书】 物质的量【讲解】 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板书】 二、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过渡】 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 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数目是多少呢?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板书】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讲解】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 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投影练习1】填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2.2mol氢分子含 个氢原子。3.1molSO24是 个硫酸根离子。【讲解】 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 并没限制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投影练习答案略】【投影练习2】判断正误,说明理由。A.1mol氢 ×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B.1molCO2 √C.1mol小米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评价上题,得出结论】【板书】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投影】 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1.1.204×1024个H2含多少 mol氢气分子?2.5mol的O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3.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投影练习答案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总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板书】 5.N nNA【讲解】 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有0.5molO2,0.01molH2SO4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投影练习】1.0.5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2.2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3.1mol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 ?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molH2O中呢?【投影练习答案略】【板书设计】物质的量二、物质的量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单位为mol-1。N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的N种A类。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5.n=【教学说明】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应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板书】 三、摩尔质量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1【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问题解决】1、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1)9.8gH24的物质的量。(0.1mol)SO(2)10.6gNa2CO3的物质的量。(0.1mol)(3)0.25molCaCO3的质量。(25g)(4)2.0molH2O的质量。(36g)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师】 巡视,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师】 请同学们完成“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2】2、根据上述计算,归纳物质的量( n)与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讨论,总结练习 1的思考方式,找出关系式。【板书】 2、数学表达式:M m,或 n m ,或 m n Mn M【问题解决3】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3)氯酸钾(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4)过氧化氢(H2O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师】 巡视,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练习结果,教师点评。【问题解决3参考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2高温(2)Fe2O3+3CO 2Fe+3CO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的量之比为:1∶3∶2∶3(3)2KClO3MnO2△2KCl+3O2↑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3(4)2H2O2催化剂2H2O+O2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1【师】 请同学们自已看书,讨论教材中例题。【例题1】 483g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和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多少?【解】Na2SO4·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2,摩尔质量为322gmol·-1。nNa2SO4m(Na2SO410H2O)483g1.50mol10H2O10H2O)322gmol1M(Na2SO4则Na+的物质的量为 3.00mol,SO42-的物质的量为 1.50mol,H2O的物质的量为15.0mol。N(H2O)n(H2O)NA15.0mol6.021023mol19.031024答:483g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为3.00mol,42-的物质的量为1.50mol,H2O分子的数目约为×24。SO9.0310【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板书设计】三、摩尔质量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 g·mol-12、数学表达式:M m,或n m,或mnMn M【教学说明】此课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有关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关系的推导。这往往是由于初中学习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不甚明了所致。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先复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另外,有关摩尔质量的单位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物质的聚集状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2、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教学重点】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教学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很多物质,比如我们呼吸需要的氧气、补充水份的白开水、建筑用的砖头等等。它们并不是由单个原子或分子构成的,而是它们的聚集体。【过渡】聚集体常有哪些形式呢?这是我们所要认识的内容。【板书】四、物质的聚集状态【讲解】象我们刚才所举的三个例子,其实就是物质的主要三种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板书】1、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分析】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过渡】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呢?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表 1-3,并得出相关结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讲解】三种聚集状态是由于在微观结构上存在差异,才导致了物质性质的不同。【过渡】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mol任何物质的粒子个数都相等,约为 6.02×1023个,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那么,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即摩尔体积)又该如何确定呢?【引导】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做桥梁把它计算出来。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还须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 还需知道物质的密度!Vm【教师】请写出质量(m)体积(V)密度(ρ)三者之间的关系,[]【交流与讨论】下面,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填写下表。【投影】物质摩尔质量/g?密度1mol物质的mol-1体积Al26.982.70g?cm-39.99cm3Fe55.857.86g?cm-37.11cm3H2O18020998g?18.06cm3..cm-3C2H5OH46.070.789g?58.39cm3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cm-3H22.0160.0899g?L-122.43LN228.021.25g?L-122.42LCO28.011.25g?L-122.42L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并参照课本上图 1-6的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示意图,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跟体积的关系。【学生讨论】【结论】 1.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的物质,体积不同。2.在相同状态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3.同样是1mol的物质,气体和固体的体积相差很大。【教师】请大家参考课本内容和自己计算所得数据,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投影】 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 ?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3.为什么相同外界条件下,1mol固、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而1mol气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却基本相同?4.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要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学生活动,回答】【老师总结】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粒子数的多少、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三个因素。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态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本身的大小,而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3.在固态和液态中,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体积的不同,而不同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4.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说到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外界条件。【讲解】 对于气体来说,我们用得更多的是气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且外界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体积,这给我们测定气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此,我们专门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重点。【板书】2、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V【讲解】 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符号为 nVm,表达式为Vm=【板书】 符号:VVmn表达式:Vm=单位:L·mol-1【讲解】 1.为了研究的方便,科学上把温度为 0°C、压强为101kPa规定为标准状态,用 S·T·P表示。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2.气体摩尔体积仅仅是针对气体而言。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只与气体的分子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讲解并板书】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或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22.4L)【投影练习】 判断正误1.标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 22.4L。(×,物质应是气体)2.1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未指明条件——标况)3.标况下,1molO2和N2混合气(任意比)的体积约为22.4L。(√,气体体积与分子种类无关 )4.22.4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 11.2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5.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 22.4L。(×,只在标况下)6.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 22.4L。(×,不一定)【板书设计】物质的聚集状态四、物质的聚集状态1、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2、气体摩尔体积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分散系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V表n达式:Vm=单位:L·mol-1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L。【教学说明】本课题立足于师生共同探究和讨论,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很好地理解了气体摩尔体积,但在课下对有关条件特别容易忽略。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强调外界条件对气体的影响。第一单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3、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新课标】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悬浊液:(如:泥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 10-7m的分散系作浊液;10-9~10-7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的分散系叫做溶液。【板书】五、物质的分散系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分类:溶液、浊液、胶体【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板书】2、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板书】(2)性质:丁达尔现象【演示】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设疑】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呢?【学生】用丁达尔现象加以区别【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2资料卡:胶体的应用【讲解】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过渡】虽然胶体很重要,但我们最常见的还是溶液【板书】3、溶液【观察与思考】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讲解】通过实验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叫做电解质溶液,不能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导电的溶液叫做非电解质溶液。【板书】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发生导电?【分析】水溶液中的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板书】4、化合物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过渡】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的状态下电离的过程如何表示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4的信息提示【板书】5、.电离方程式NaCl==Na++ Cl- H2SO4==2H++SO42-NaOH==Na++OH-【板书设计】物质的分散系五、物质的分散系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分类:溶液、浊液、胶体2.胶体: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性质:丁达尔现象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4.化合物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5.电离方程式NaCl==Na++ Cl- H2SO4==2H++SO42-NaOH==Na++OH-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课标要求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按物质的分类和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的顺序安排教材内容,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逐步深入。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专题1的第二单元中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的分离方法、物资的检验方法、溶液的配制和分析方法,能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情感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教材,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较多。教材通过实验,以“观察与思考”的方式呈现,依次引出了萃取、分液、蒸馏等重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层析法的发展与应用。学生可以对各种方法的适应条件、操作目的进行比较和归纳。教学重点:定性和定量分析难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课时具体安排:物质的分离与提纯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2课时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2 课时第一框题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过程方法: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情感态度: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设计:化学研究工业生产中经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如石油的分馏(放投影)。学生观看投影、教材图片,知道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经常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从中体会用实验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重要性。我们在初中化学中也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请同学回忆你了解那些分离、提纯的方法。学生回忆,举出过滤、结晶、蒸馏等多种分离的实验方法。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什么样的混合物能够用过滤方法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结晶方法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交流。知道过滤适用于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结晶适用于分离溶解度不同的物质,蒸馏适用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物质等。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整理归纳: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混合物的性质与分离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最后得到下列共识:不同的分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不同混合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实验探究:请同学讨论研究教材第21页“交流与探究”1。同学对结晶和过滤加深理解,并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巩固操作方法,理解注意事项。第二课时演示:溴水中溴的萃取实验。同学掌握萃取实验的原理、萃取和分液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演示:蒸馏实验。同学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实验仪器及其组装,加深理解蒸馏实验的原理。演示:纸上层析实验。使同学了解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选做,条件限制可以采用文字图片等辅助材料对层析实验做简单介绍)层析层析法也称色谱法,是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MichaelTswett发现并命名的。他将植物叶子的色素通过装填有吸附剂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同的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层析分离。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1944年出现纸层析。以后层析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薄层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等。层析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在两相(一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流过固定相,称为流动相)中的分布程度不同,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按层析过程的机理分类:吸附层析: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性能的差异,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分配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之分离。离子交换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凝胶层析:利用某些凝胶对于不同分子大小的组分阻滞作用的不同。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离子交换层析 吸附层析 凝胶层析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柱层析:将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达到分离。纸层析:用滤纸做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以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薄层层析: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铺成薄层,以纸层析类似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纸上层析是用滤纸作为支持剂(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一般认为主要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在本实验中,以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附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正丁醇或乙醇(都含有一定比例的水)等为流动相,酚酞、甲基橙混和物或红、蓝墨水混和物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原点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作用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原点时,试样中各组分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的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速度慢,移动的距离较近。这样,便把试样中各组分分开聚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这种分离过程叫展开。因此,流动相溶剂又叫做展开剂。当分离的物质是有色的,如甲基橙,层析后在滤纸上可以直接看出它的色斑。当分离的是无色的物质,如酚酞,就必须用显色剂使之显色。无色的酚酞可以用氨水使之显红色,所用的氨水就是显色剂。纸上层析可用于化学性质相近的混和物的分离,特别适宜于微量物质的分离和鉴别。而且使用的仪器简单,操作比较容易,重现性好。小结:已学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分离和提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纯的方法用于固液混合的分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离防止液体暴沸,温度提纯或分离沸点不 计水银球的位置,如蒸馏 如石油的蒸馏同的液体混合物 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度不同,用一种溶剂合下列要求:和原溶用四氯化萃取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液中的溶剂互不相碳萃取溴水里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溶;对溶质的溶解度的溴、碘液中提取出来的方要远大于原溶剂法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如用四氯化碳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内外空气相通。打开萃取溴水里的体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溴、碘后再分慢流出,及时关闭活液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用来分离和提纯几蒸发时,要用玻璃棒分离NaCl和和结种可溶性固体的混不断搅动溶液;当蒸KNO3混合物晶合物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八个字“不增、不减、易分、复原”。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信息博览什么是渗析?渗析与过滤有何区别?什么是升华法?桌面超级播霸.lnk课堂训练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C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C.酒精灯着火时可用水扑灭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浓硫酸2.实验室进行 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的位置③放上蒸发皿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3.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C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实践巩固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C )①漏斗 ②试管 ③蒸馏烧瓶 ④天平 ⑤分液漏斗 ⑥研钵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③⑥2.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 B )A.萃取操作必须在分液漏斗中进行B.振荡试管中液体时,手拿住试管,用手腕甩动C.用剩的药品应收集起来放回原试剂瓶中D.称量物质时先取小砝码,再依次取较大的砝码第二框题 常见物质的检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2-.CO32-+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学会Cl、SO4.NH4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过程方法: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教学过程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第一课时情景设计:在生产、生活及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化学中我们接触过那些物质的检验?学生讨论。实验探究:演示:课本24页活动与探究1。根据学过的知识请同学设计实验把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钾、硫酸钾四种白色化肥区分开来。通过实验检验同学们设计实验的正确性。交流讨论、整理归纳:一些物质的检验方法。铵盐是通过铵盐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时有氨气放出。如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的反应。(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试纸变蓝。人们常用氨的这一性质来检验铵根离子。盐酸、氯化钠、氯化铵等溶液中的氯离子能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上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能与氯化钡溶液中的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人们常用向溶液中加入酸性氯化钡溶液的方法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第二课时演示: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钾、硫酸钾的焰色反应。指出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焰色反应。根据火焰所呈现的特征焰色,可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交流讨论、整理归纳: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学过的几种物质的检验方法。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信息博览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常用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如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常用手段之一。对单一组分或混合物中各组分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较难分离并在紫外、可见区找不到明显特征峰的样品也可以方便、迅速地完成定量分析。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光声光谱、时间分辨光谱和联用技术更有独到之处,红外与色谱联用可以进行多组分样品的分离和定性;与显微镜红外联用可进行微区(10μm×10μm)和微量(10-12g)样品的分析鉴定;与热失重联用可进行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与拉曼光谱联用可得到红外光谱弱吸收的信息。 这些新技术为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使红外光谱法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催化、石油、材料、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红外光谱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用棱镜作为分光元件,其缺点是分辨率较低,仪器的操作环境要求恒温恒湿等 ;第二代是衍射光栅作为分光元件 ,与第一代相比,分辨率大大提高、能量较高、价格较便宜、对恒温恒湿的要求不高 ;第三代红外光谱仪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ourier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具有高光通量、低噪音、测量速度快、分辨率高、波数准确度高、光谱范围宽等优点。但是,通常的透射红外光谱,即使是傅里叶变换透射红外光谱 ,都存在如下不足:①固体压片或液膜法制样麻烦 ,光程很难控制一致,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另外 ,无论是添加红外惰性物质或是压制自支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撑片,都会给粉末状态的样品造成形态变化或表面污染 ,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本来面目”。②大多数物质都有独特的红外吸收,多组分共存时,普遍存在谱峰重叠现象。③透射样品池无法解决催化气相反应中反应物的“短路”问题,使得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物种浓度较低,影响检测的灵敏度。④不能用于原位(在线)研究,只能在少数研究中应用。因此,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应运而生。课堂训练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D)A B CD2.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222、SO4、S03、CO3Cl-。1)当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则不可能有______存在。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溶液中不可能有______存在。3)当溶液中有______和______的阳离子存在时,上述所有阴离子都不可能存在。解析:当溶液中有大量++22会生成气体H存在时,H与S03、CO3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2+222SO2和CO2;Ba可以分别和生成沉淀物;如果溶液SO4、S03、CO3中既含有Ba2+又含有Ag+时,上述所有阴离子都不可能存在。答案:()2、2()2、2、2()2S033SO4S0331CO2CO3Ba+、Ag+实践巩固1.要除去CO2气体中所含的少量 HCl气体,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通过(A)A.NaHCO3溶液B.Na2CO3溶液C.饱和石灰水D.氨水2.为了除去粗盐中2+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Ca、Mg、SO42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D)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①③3.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1)操作①可选择_____或_____仪器。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2)操作②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24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蒸发皿坩埚(2)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NO,以后3操作中无法除去3)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24已除尽4)除去过量的Ba2+减少一次过滤操作5)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第三框题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过程方法: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并以此进行溶液分析(中和滴定)情感态度:进一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设计: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对溶液进行定量分析、定量计算,必须一个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初中化学中学习过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分数是一个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但化学研究中更需要一个可以直接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请你设想怎样来建立这个物理量。并能进行溶液体积和溶质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学生类比到溶液的质量分数,就可以给出该物理量的定义,再与课本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进行比较。得出清晰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公式:C(B)=n(B)/V(溶液) 单位:mol/L(完成26页课堂训练1、2)课堂训练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 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交流讨论:通过溶液中的反应测定物质的组成,,首先需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标准溶液,再将标准溶液与待分析物质进行反应或进行比较,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确定物质的组成。演示并讨论:配制 100mlL0.100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配制溶液中哪些操作可能引起溶液浓度的误差?若取上述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25毫升未知浓度盐酸中,当滴加到盐酸刚好反应完,消耗标准氢氧化钠溶液24.50毫升。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讨论任何操作?第二课时演示实验:中和滴定。讨论课本第28页“问题解决”指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物质的组成的定量分析方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法是对于能定量进行的化学反应,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溶液反应,实验测定完全反应时消耗已知浓度溶液的体积,通过计算确定未知浓度溶液的组成。整理归纳:1.物质的量的浓度 C(B)=n(B)/V(溶液)2.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配制: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3.利用物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定量分析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4.工业烧碱2g,制成500mL溶液,取25mL可与0.1mol/L盐酸20mL完全中和,求烧碱的纯度?实践巩固把49gH2SO4配成2L稀H2SO4,稀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在200mL稀盐酸中溶有0.73g氯化氢气体,求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在标准状况下,11.2LNH3溶于水,配成400mL溶液,此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34. 37%的盐酸,密度为 1.19g/cm,求其物质的量浓度?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5.配制500mL0.2mol/L硝酸溶液,需要密度为 1.4g/cm3的65%的硝酸多少毫升?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能力方法: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3.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教学难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课时具体安排: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课时原子的构成 1 课时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对原子结构有个基本的认识。过程方法: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得出结论。多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最新认识成果。情感态度: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阅读讨论]阅读课本p26-27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电子运动的规律跟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截然不同;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一定的空间近似于分层排布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c.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讲解或印发教参 29-32中四元素学说等重要内容攻同学参考学习)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讲述道尔顿的探究科学的故事“微雨旁的大滴墨迹”)[科学探究]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模型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主要内 原子是不要再分的实葡萄干面包式 含核模型容 心小球存在问 不能解释ɑ粒子散 不能解释氢原不能解释电子存在题 射时的现象 子光谱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2.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18031904191119131926代元素化合时依的质量比例发现电ɑ粒子散氢原子光近代科学据子射谱实验关系主原子是不可葡萄干行星轨道要再分的实心面包式含核模型式原子模量子力学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内 小球 型容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键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二、核外电子排布[阅读课本]: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原子核+2+18+10He核电荷数Ne该电子层Ar上的电子+1+12+8HOMg1.[拓展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4)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 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 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 32个。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图的含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第3层第2层原子核第1层+15 2 8 5原子核带正电K层L层核电荷数

M层[迁移拓展]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阴离子失去电子+12282+1228MgMg2++826得到电子28+8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OO2-

结论

1、活泼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的电子的数目。Mg 失2e- Mg2+(带2个单位正电荷)2、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的电子的数目。O得2e-2-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Al、F、Cl、S等示意图。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Na+、Ca2+、Al3+等示意图。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F-、Cl-、S2-等示意图。[问题解决](1) 内容见课本、同学交流讨论(2)知识拓展元素化合价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①金属元素一般为正化合价, 失去电子的数目即为化合价的数值, 如Na、K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均为+1价,Mg、Ca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均为+2价,Al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均为+3价。②非金属元素既可以为正化合价也可以为负化合价, 活泼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的数值即为得到电子的数目。如: F、Cl易得到1个电子,最低化合价均为 -1价;O、S易得到2个电子,最低体例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价均为-2价。[小结]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年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主要理论依据或技术段公元前5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世纪利特的古代原子说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参考元素化合近代原子学说时具有确定的质量比的关系19世纪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末、20世式”或“西瓜式”原子结纪初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论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万物是由间断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割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①物质由原子组成;②原子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毁灭;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①原子中存在电子,电子的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1/1836;②原子中平均分布着带正电荷的粒子,这些粒子之间镶嵌着许多电子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英国物理学家卢瑟1911年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或“行星式”原子结构模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913年的原子轨道模型现代量子力学原子20世纪初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

参考α-粒子的散射现象运用量子论著观点研究氢原子光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作高速运动;②电子的运动形态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①电子在原子核外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一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②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电子运动的规律跟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截然不同;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电子在核外一定的空间近似于分层排布2.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练习]⒈金属单质Na、Mg能分别与非金属单质O2、Cl2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氯化物,请写出这些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Na2O、MgO、NaCl、MgCl2⒉根据Na、Mg、O、Cl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和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推断其氧化物和氯化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将结果填入下表:一些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元素 化合价 原子最外层电 失去(或得到)子数目 电子的数目NaMg 2O 6Cl -1[科技博览]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信息博览:新华网3月27日电日本奈良尖端科技研究生院的大门宽教授应用“圆偏振光光电子衍射原理”开发成功立体显微镜,能够把原子的排列结构扩大100亿倍,从而使人得以对微观世界的物质进行立体性的观测和摄影。据这位科学家提供的资料说,使用这种新型显微镜对钨的晶体进行的观测,发现了由4个原子构成的边长为2.74埃(1米的百亿分之一)的菱形结构。他说,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对物质的原子结构进行高倍率的观测,它的观测倍率要比现有最高水平的电子显微镜提高大约200倍,今后在开发超导物质等新功能材料及解析催化剂的反应机制等应用物理和化学领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思考]在199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ɑ粒子(质量为氢原子的 4倍,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 ,而四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ɑ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偏转,被笔直地弹回。根椐以上实验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 试写出其中的三点:(1);(2);(3);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知识技能: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X的含义,Z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⒉知道同位素概念。过程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情感态度: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三、原子的构成(通过几组幻灯片组织好教学)[讲解]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讨论 C-12指的是什么样的原子?[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探究法、情感体验法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阅读表1-7,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什么是相对质量?(1)收集材料:结合初中所学的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填写下表: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负电荷正电荷01.602×10-191.602×10-19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1.0071.008[阅读理解]课本29页—30页并得出结论[拓展研究][练习]以下练习供老师参考选用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11H,12H,13H氕(pie),氘(dao),氚(chuan)原子质子数中子数HDT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35Cl,37Cl12(A)1314F17176C,6C,6C9101918.998(19)Na16O11,171218O2322.989(23)88O,8Al1426.982(27)同位素:13质子数相同而27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同位素的特点:①天然存在的元素,各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含量占该元素总量的百分比(称为“丰度”,即原子百分比)基本上是固定的。②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元素:112种,同位素: 1800种)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③同来种,元所素得是的同数一值元素,的我不们同称核之素为之间的质互相量称数。谓,不指具体的原子。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 ,核外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的化合物,H2O、D2O、T2O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A+d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A⑵电性关系:X——元素符号A=A1×a1%+A2×a2%+A3×a3%+[小结]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小结] 原子的构成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掌握的关系式: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作业]1.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 电子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2.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3 3 +8 2 6 +12 2 8 3 +19 2 8 9A. B. C. D .3.某元素原子核外第二层电子数是其他层电子数的 2倍,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A.6 B.8 C.12 D.204.在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的元素是A.核电荷数为3的元素C.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B.核电荷数为14的元素D.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5. 在核电荷数为 1-20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共有几种( )A.3 B.4 C.5 D.66.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