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牛之道”到“养生之主”论文_第1页
由“解牛之道”到“养生之主”论文_第2页
由“解牛之道”到“养生之主”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解牛之道”到“养生之主” ——“解牛之道”微课教学浅谈摘要:微课教学是当下智慧课堂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主流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它短小精悍,要点突出,针对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适合语文课文的一些专题或知识点分析。比如学习《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时,我们利用微课教学对“解牛之道”这一情节内容作重点分析探究,以此为突破口,来深入解读课文主题即庄子的哲学话题“养生主”,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关键词:微课突破口分析探究解牛之道养生之主“小课堂大教学”的微课是当下网络短视频时代流行的一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主流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微课教学的理念是以小见大,用微课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较短、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流媒体播放。高中语文课文除了诗词,大多数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看似不适合微课教学,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人云“窥一斑而知全豹”,只要我们老师能精选教学内容要点,找准突破口,亦能使课堂教学简短而高效,完成课文素养目标。例如,在讲解《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课教学对“解牛之道”这一情节内容作重点分析探究,以此为突破口,来深入解读课文主题即庄子的哲学话题“养生主”。由于课文是节选《庄子-养生主》的部分内容,主题理解难度相对加大,涉及庄子哲学核心观点“道”以及由“解牛之道”如何领悟到“养生之主”。课文主体是由“解牛之美”和“解牛之道”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画面感很强且富有音乐美,主要是为了渲染庖丁解牛技术的出神入化的境界,“技人合一”的境界即“道”的境界。而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文惠君的一个目瞪口呆性的提问“善哉!技盖至此乎”——牛啊,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啊?先看丁子回答他技艺为何如此出神入化——“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含义深邃,当你理解了整篇文章内容之后,就会有字字珠玑、振聋发聩之感。丁子是这样解释他为何技艺能如此出神入化——我学习杀牛,追求的是杀牛技术之上的“道”而非“技”,或者说他在杀牛过程中悟“道”了。有人又会问,“杀牛技术之上的道是什么呢?”不错,庄子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是要你起疑问,让你思考什么是“道”。庄子借丁子之口在接下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由“技”到“道”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就是出神入化的“人技合一”的“道”的境界!这里就是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停止活动了,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正如小李飞刀蒙面亦可百发百中。 那么怎么才能练就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解牛之“技”后面的“道”:“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句话透露了一切技艺练就的密码——依照天然规律去练!掌握牛体的客观结构规律,下刀而行,批郤导窾,无所障碍,游刃有余。从而十九年之刀若新硎初试。有人就问了“我不如文惠君,他听了庖丁的一席话,得养生也,我还是不能完全明白“解牛之道”和“养生之主”到底是如何勾连相通的?”

事实上在“庖丁解牛”故事之前庄子还有一段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普遍认为大概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倦神伤,既然如此你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十分危险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三句事实上是养生的关键,而且很难理解,学术界有很多不同解释,一般认为就是,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贪图名节,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罚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虚之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可以保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侍奉父母,就可以终享天年(百岁)。这段话就如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紧接着庄子开始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证明或形象阐释这个论点。那么我们现在梳理一下,庄子到底是怎么用这个故事来形象阐释他的养生的观点。首先,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不可能追求到所有知识,也不应该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否则是很危险的。我们要像庖丁一样通过一个技艺即一块知识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道”的境界,甚至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逍遥游的境界。其次,解牛的过程我们要“依其天理”“因其固然”、“官知神行”。以庖丁用刀分解牛体过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为人处世、保养精神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比如我们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我们要遵循人际交往规律,不虚伪不浮夸,真诚待人,肝胆相照,不争名利;我们要遵循学习规律包括各学科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等等,总之我们要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变化与发展,忘却情感,不为名利,不为外物所滞,避开是非矛盾的纠缠,方能在人生长河中“游刃有余”,方能身体健康青春永驻,天性保全,侍奉双亲,颐养天年。甚至如果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还能达到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逍遥游之大道。至此,我们通过“解牛之道”这一段的深刻分析,了解了庄子的养生之主。由于微课时间有限,我们对本文主题的探讨还是不够拓展深入,但已经完成教学素养目标。类似这样的微课程还可以运用到很多课文上,比如本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中曾皙的“暮春之志”的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赏析;《鸿门宴》课文中“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片段的分析,都可以尝试用微课教学,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