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_第1页
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_第2页
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_第3页
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_第4页
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是考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但我们更重视的是考试的结果和考试带来的出路,而不是着力建立一套从初级到高级的与教育节奏相适应的考试体评价系,这就是我国考试发达而教育落后的原因。新课标为我们走出这个旧模式提供了历史机遇,使我们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这也许就是新课标的新时代意义。一、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历史背景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关系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长远发展,对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内容、结构等方面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注重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积蓄力量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际上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反映。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上,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水平差距上;不充分主要体现为普及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终身发展所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进一步强化等。4经过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对推动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还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够强、与考试评价制度匹配度不够高、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面对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形势和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挑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5课程是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总纲,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最终都需要通过课程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和高考综合改革是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两大任务。这次课程改革,正处在两大任务的交汇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主动适应全面普及的要求,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6当前世界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繁杂、斗争尖锐严峻,青少年学生所处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我们必须要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强化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让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好中国底色、展示中国面貌、彰显中国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首次构建了由“共同基础”和“选择性课程”组成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发展的课程;首次构建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为学生根据自身性向发展,有针对性地选课提供了清晰的课程清单;首次明确将学分作为判断学生达到毕业水平、日常学习、有个性地学习的计量单位;学分与课时的衔接促进了对学生个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性化学习的教学管理;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确立为必修课程,赋予15个学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首次规定: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首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出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在学生选课前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首次提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政策;首次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为验证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可测可评性以及水平划分的适切性,组建了20个学科测试组,在考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命题、试测,并以浙江、甘肃两省为主体延伸到19个省区,覆盖130所学校4万余高中学生进行大规模测试,全面验证了各学科标准文本初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1明确了普通高中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在培养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概括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2对于各个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凝练了本学科的三到六个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达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般为4—6个。学科知识需要经过学习和理解、应用和实践、迁移和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才能完成从具体知识到认识方式的外部定向、独立操作和自觉内化。知识只有变为自觉主动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才能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学科知识要经过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到观念化再到自觉主动的认识方式,才可能转化成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外显为能力表现。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的学习任务群:课程中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是不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是不把训练当做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例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数学学科: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选修课程分成五类,A数理类;B经济、社会类;C人文类;D体育艺术类E大学先修类数学补充初高中衔接内容突出内容主线: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强调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注意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贯穿始终修订后必修内容是高中毕业要求,10学分→8学分(减少36学时)设置了“预备知识”: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一元二次函数与方程(一共19学时)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英语学科: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物理学科: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学科: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原有问题:化学1课时特别紧;学生实验不重视;有机内容和要求不太合理知识点导向、偏重具体知识学习要求模糊修订重点:打通模块边界,合理统筹课时;删减调整具体物质性质的知识;规定学生实验及探究;适当加强有机化学的初步认识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明确学业要求。通用技术: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信息技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体育与健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美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内容重组或教学化处理强调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教-学-评一致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知识条件化:从何而来?补充背景知识•知识情境化:到哪里去?创设真实情境•指向目标的教材处理的技术–新增–删除–更换–整合要深刻认识和反思当前考试评价背后所蕴含的教育观和学习观知识传递与讲授强调碎片化知识或孤立技能的反复操练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实现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对接。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构建课程内容,提出教学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从而引导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关键环节,切实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3将课程标准与高考制度完整地结合起来,改变了当前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学业质量观,创建了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关注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实践。强调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教师要把学习变成问题解决和完成项目的过程。

既强调对学生宏观层次的能力水平测量评估,又重视对学生微观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测量与评估,对测量结果给予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提供认知诊断信息,报告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工策略等,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试题的测试任务应融入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问题的提出应针对本课程标准各主题内容标准和学业要求,突出核心概念与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认识发展水平,与所要测试的核心素养和测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和结构差异、合理的测试任务”。

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某一学科的课程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两个方面的变化。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多少;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学业质量要体现发展程度、行为变化、量和质,所以学业质量要划分水平,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举例:以“时空观念”“的水平2和水平4为例学业质量要求水平2合格水平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4高考水平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知识经验是学科能力素养的内涵基础•首先,学科核心知识是学科能力的经验基础(学科能力的内涵是系统化和类化的学科知识经验)。•学科能力是指个体能够顺利地完成特定的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具体包括定向调节机制和执行调节机制。其中陈述性知识是定向调节机制的经验基础.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执行调节机制的经验基础。不同知识的认识功能和素养发展价值不同,统摄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具有更强大的功能价值。知识的功能价值只有在学科能力活动中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合理的认识方式(认识角度、认识思路和思维方式)才能彰显。所以,选取大概念以及知识结构化和功能化,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关键每个学科有其特定的认识和研究领域,有其特有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需要独特的认识事物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即比较特定的学科认识方式和推理模式。特定领域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思路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并相互匹配,学科的核心知识具有重要的认识方式功能,提供核心的认识角度,形成重要的认识思路和推理路径。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并进行了水平划分(一般为3—5级),明确了学生在完成学科课程学习之后应该形成的学习结果表现标准,同时作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不是如下模式下的“学业质量”◦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强调孤立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的深浅或多少◦采用现有纸笔考试理念和形式进行评价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者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语文学业质量的五级水平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语文学业水平表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必修要求)1-1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留心观察生活,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主动将自己的积累用于语言理解和表达。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有反思和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学习。举例:以“时空观念”“的水平2和水平4为例学业质量要求学业质量要求水平2合格水平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学业质量要求学业质量要求水平4高考水平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2-1具有主动积累的习惯,能进一步扩展语言积累,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其中的联系。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具有反思并整理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3-1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总结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4-1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有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能发现所学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各类联系,对学过的重要作品和具有典型性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深自己对各类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在整理过程中,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组织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实现沟通交流。能自觉、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帮助他人共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4优化了课程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坚持基础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选择性,适当增加选修课程,丰富了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提供了更多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课程。课程结构的调整——增加选择性•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学考内容;毕业依据;高职高专录取依据全面裁军学分88(116)•选择必修——差异发展;必修的递进或拓展;选修选考高考和选择性学考内容;本科录取依据学分42(22)•选修——个性化需求;拓展延伸交叉应用—校本课程学分14(6)毕业基础学分144校本课程计入综合素质评价5为实现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明确必修课程是各地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是高考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主要依据;选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考对接。6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改变学习动力机制•现有教育动力:外压、诱惑——低效、低能、自私•启蒙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新制度:选课指导、生涯规划、走班教学•让学生自己选,知行合一,过程很重要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发现兴趣、找到潜能、学会担当、读懂自己才能悦纳自己、拥抱世界,才有幸福人生、远大理想•“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适合”才有人的充分发展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完成从“外压”向“内生”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7优化了课程内容,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性和时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等要求全面落细落小落实,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发展的新成就(如,思想政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素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列为必修,设置“政治与法治”模块,强调了“四个自信”“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内容;语文课程增补了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专门设置了革命传统、传统文化等学习任务群;地理课程强调“一带一路”等学习;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程中增加了有关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等新科技内容;在历史、艺术和外语等课程中,要求学生认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等等)8优化了课程实施,进一步增强了整体性和指导性。为突出整体性,避免割裂学科内在联系,新课程以单元、任务群(主题)、模块等多种方式呈现学科内容,加强了学科间的配合和学段间的衔接(如,物理课程强调了学习内容与医疗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的联系,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了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数学设置了与大学相关专业衔接的内容)。为突出指导性,每个模块都设计了“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环节,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以及命题建议等,进一步充实了学校课程规划、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要求,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目标,切实增强了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指导9为适应实施选课走班对学校办学条件提出的新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增设了“条件保障”等内容,明确了相关配套措施,强化了各级教育部门的保障责任和学校的组织实施责任。在加强教师队伍保障方面,强调要调整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标准,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同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加强教学设施保障方面,强调要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与技术装备标准,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在加强经费保障方面,强调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在加强管理监督保障方面,强调要切实加强省级统筹责任、明确地县指导责任和落实学校课程规划责任,进一步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课程实施监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分管负责同志要直接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督促校长担负起作为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10要结合普通高中教研工作特点,进一步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加大教研经费投入,创新普通高中教研活动形式和教研工作运行机制,有效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使普通高中教研工作焕发生命力,点亮教师教学智慧、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唤醒教师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有力支撑。另外,要充分发挥高校、专业机构的作用,就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研究,为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专业支持推进教学改革•办不一样的学校,培养不一样的人才——适合才是最好的好学校:学生喜欢的;没有陪读生——课程领导力•重新解构学科:结构化、大概念、大观念知识后面的价值观、品格、能力•基于学生视野:前知识;矛盾、困惑、冲突;重构解决真实任务:生活化、情景化、任务驱动增加实践环节:课题、社团、志愿者、实践基地创设宽松环境:选择、试错、遐想、休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