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核舟记导学案导入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顺序。3.积累文言词语,品味本文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品格素养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预习资料速查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诗文家。著有《茅檐集》。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江苏常熟人,一名毅,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浙江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这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较明显的“明”字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器皿(mǐn) 壬(rén)戌(xū) 峨冠(guān)虞(yú) 一楫(jí) 髻(jì)贻(yí) 黍(shǔ) 箬(ruò)篷多髯(rán) 衣褶(zhě) 篆(zhuàn)章通假字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相对)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炉上有壶[表示领有(跟“无”相对)]可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东西的)头]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末语气词)此中人语云(动词,说)古今异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转折。“许”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3.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4.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5.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姓;曾经。)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文言句式◎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语后置,“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省略句(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2)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居”“隐”后均省略介词“于”)◎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意思为“是”。)名句积累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预习思考问题1.核舟上共有几个人物?各有什么情态?2.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什么结构?3.文章结尾为什么概括叙述核舟雕刻的内容?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本文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全文节奏舒缓。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读时节奏要缓慢;介绍佛印的句子“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更要读出舒缓的语气,因为它表现的是佛印悠闲的神态;最后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要读出惊叹的语气,以表达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称赞。文章脉络第一部分(①):总说,简要介绍王叔远的技艺和核舟的由来。第二部分(②—⑤):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姿态,用事实说明了雕刻者技艺的精湛。第三部分(⑥):总写核舟上雕刻的人及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了王叔远的精巧技艺。总写核舟:人、物、字→技艺精巧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运用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匠心,是一种时代精神;传承,是一种使命。以匠人之心,啄时光之影。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第二课时课文细读品味1.“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集中说明了什么?明确:从以下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之内容丰富;③雕刻的人、物等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2.作者强调小窗上刻的字有什么作用?明确:既体现出雕刻者技艺精湛,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具,还增强了文学情趣。3.第④段文字对于表现核舟的主题是否多余?为什么?明确:不多余。两个舟子的神情、动作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和船头的情景相呼应。4.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明确:结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物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②呼应前文,“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③点明中心,“嘻,技亦灵怪矣哉”突出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课文全篇探究1.[重点]课文是如何描写舟子的?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重点描写了两个舟子的神态,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大声呼叫,显得悠闲自在,另一个“视端容寂”,仿佛是在专注听“茶声”,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创造出一种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同于没舟子的放任船随波漂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境遥相呼应,实现对船头氛围的烘托。2.[发散思维]《核舟记》一般被视为说明文,但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描写。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明确:探究一说明文是现代文体分类中的一种,而古时的文体分类中并无“说明文”一类,《核舟记》这类记物之文和记游、记亭台楼阁之文都属于“杂记”。探究二描写放在说明性文章中,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它本身可以视为一种说明方法,即“摹状貌”。探究三本文大量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或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是与对象特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核舟的精雕细琢,赞叹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要描摹得足够细致才可以。归纳总结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①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②至⑤段,详述核舟之“奇巧”。第⑥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雕刻技艺的精湛,“技亦灵怪矣哉”。从局部来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采用了空间顺序,先介绍核舟正面中间部分的结构布局,再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和姿态,最后介绍核舟背面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2.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本文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外貌,如“峨冠”“多髯”,又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子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生动,把两个舟子的不同特点鲜明地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