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三模】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三模】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三模】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三模】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次裔考模刎测彼彖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世券,又称铁券(q%n).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按照官爵高低分为

九等,外刻其功,中锣(juAn)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

赦减.

B.见字如崎(wU),真情实意地流淌(tWng).书写习惯变得越来越实用,手写逐渐被剥离,也消解着蕴含其中

文化根基.

C.没有一蹒(2)而就的伟业,更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就这个宏观语境而言,从战斗到奋斗是伟大抗美援朝

精神的最好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涉险滩、夺隘(加)口、闯出一条条新路已是长态.

D.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飒(hAn)首、动心;街

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zhu6)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缓缓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人”在旷野蠢字四望之后,向前面的山腰奔去,走近村落时,已夜幕降临,风雪交加.犬听到脚步声,

隔着柴门汪汪地叫个不停,一个精疲力尽、满身是雪的求宿人向白屋走来.[甲]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吠声,

又暗示“归人”的惊喜之情;一个“吠”字,使画面由静变动,清脆有韵的声音仿佛轻轻振动了寂静的山村.

可以想象在风雪弥漫、夜路茫茫之时,在急于寻村觅店之际,突然听到犬声或看到屋舍的灯光,是多么亲切和

激动啊.一身的疲劳,只身的孤苦仿佛都被抛撒一空,急切地向前奔去.诗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描绘了这

样的意境,因此,才使人回味无穷.

[乙]马致远写的“天将暮,雪乱舞,丰梅花半飘柳絮”(《寿阳曲•江天暮雪》)以“天将暮”点明时

风“雪乱舞”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哆当有呼啸之声透出.

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

之猛."雪乱舞"极写雪之动态,[丙]“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

“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廖春旭牛的笔法绘声、

幕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水.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矗立B.隐然C.若说D.虚实相生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品味四讲》中,蒋勋先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美学.他说:“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旨在抵抗

一个‘忙’字为目的,忙就是心灵死亡.”

B.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瞬间,足以定格成心中的永恒,帮助我们去涤荡一切阴霾、实现既定目标、战胜各种

困难.

C.“90后”湖南小伙郑能量每天驾车20小时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免费为医务人员提供无偿接送服务.

D.“两弹一星”的老一代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

想不再凌空蹈虚,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5.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概括报告中的三条主要信息,每条不超过20个字.

“2020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

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

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该报告同时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

的实施以及实体书店转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断推进,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成为2019年实体书

店发展的一个亮点.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

不过,实体书店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虽有增长,利润却在下降.如

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

6.你校在高考前夕将举行成人礼仪式,请你写一段抒情性文字,献给自己的18岁和即将面临的高考.要求: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5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

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体现.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

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

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

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

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骂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

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

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

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

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

在.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

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

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

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

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

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

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

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

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

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

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

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

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

性和特殊意义.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

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

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

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要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

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

喧嚣.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

能.

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

美.

9.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越来越多,我们应如何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请根

据文文意分析.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里,他来到我家的庄园里做客.我们总是将他视作自家人:他已故的父亲曾既是我父亲的朋友,

也是邻居.六月十五日那天裴迪楠在萨拉热窝被杀害.十六日早晨消息从报社传开来.父亲手里攥着莫斯科

晚报从书房走出来,来到饭厅,我和母亲仍坐在茶桌前,说道:“唉,我的朋友们,要开战啦!奥地利皇储太子

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了.这就是战争啊!”

在圣彼得日那天,我们家聚了很多人——那天是父亲的命名日.而就在午饭席间,他被宣布成为我的未

婚夫.但在六月十九日,德国对俄宣战.

九月里他又来到我们家里,总共只待一天一夜,他要上前线去来,所以前来辞行(当时大家认为,这场战

争很快就会结束,因此我们只把婚礼推迟至来年春天).我们的告别之夜就这样来到了.晚饭过后,我们照常

端上茶炊.看了一眼蒙上了从中冒出的水汽的窗户,父亲说道:

“真不寻常,如此早就降临的寒冷的秋天!”

在那晚,我们安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流几句微不足道的话语,过分的宁静,藏匿着各自秘密的心思和感

情.园子里,黑色的天空中,纯净而带着寒气的星星们闪烁着明亮耀眼的光芒.父亲抽着烟,仰卧到圈椅里,漫

不经心地注视着悬在桌子上方的炽热的灯,而母亲戴着眼镜,在这光亮下用心地缝补着小小的丝绸布

袋.——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袋子是做什么的.父亲问道:

"你还是想要大清早就走,就不吃完早饭吗?”

“是的,如果可以的话,一大早就离开,”他回答道,“很是让人忧愁,我还没完全料理好家中的事情.”

父亲轻轻地吸了口气:

“好吧,随便你,我亲爱的.既然如此我和你妈妈也该睡了,明天一定是要送送你的……”

妈妈站起身来,为自己未来的女婿画了个十字祷告;而他则把身子轻轻俯向她,然后同样地向父亲鞠了

一躬.过后饭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们又待了一小会儿:我想摊开纸牌玩弄,他沉默地在一旁来回走动,然

后问我:

“想去散散步吗?”

我心里一切都开始变得有些沉重,冷冷地回复他:

“好吧...”

我在前厅穿外衣,他继续思索着什么,回想到费特的诗句,他露出了可爱的笑颜.

“多么寒冷的秋天!

穿上自己的斗篷和披肩……”

“我没有斗篷,“我说道,“然后呢?”

“我不记得了.或许是这样的:看吧——在开始变黑的松树间,仿佛火焰正在升起.”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升起的月亮,在这首诗里是有着某种乡村秋天的美妙的.披上自己的斗篷和披肩……那是我们

祖父祖母的岁月啊,暧呵,我的天,我的天……”

“你怎么了?”

“没什么,亲爱的.只是依旧很忧愁.但又很快乐.我是如此地爱着你呀……”

穿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饭厅走过阳台,走下来到院子里.起初天色很黑,我紧紧拉住他的袖口.他缓缓停

下来,转过身面向房子:

“看,很奇特,房子的窗户只有在秋天里会如此发着光.只要活着,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夜晚……”

我看向那边,而他抱住披着瑞士披风的我.

“你的双眼是这样的闪耀,”他说道,“你冷么?这空气就和冬天里的一样.如果我死去,你会不会很快

忘记我呢?”

我想了想,''突然就真的死去?难道我终究还是会忘记他?——要知道,任何事物终究还是会被忘记

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仓促地回答:

“不要这样说!我经受不住你的死去的

他沉静了下来,缓慢地开口:

“好吧,要是死了,我会在那儿等着你.你活着,快乐地在这个世上,然后再来找我.”

第二天早上他就离开了.母亲把昨夜缝制的那个小护身袋挂他的脖子上.袋子里有金色的小圣像画,她

的父亲和祖父也曾在战争中佩戴过它——而我们所有人带着阵阵涌动的绝望为他画十字祈祷.随后呆滞地

伫立在长廊中,目送他,这种呆滞常常会在你送别长时间分离的人时发生.我们周围草地上的雾淞闪耀着让

人愉悦的晨曦的光芒,这与我们此时的心境是如此惊人的不协调.站了一会儿后,我们回到了空荡荡的房子

里.

一个月后,他在加利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头.早

在一九一八年春,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已不在人世.我居住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市场里一个女商贩的地下室中,

女商贩总是挖苦我:“哎,公爵夫人,您状况如何呀?”我也在做些小生意,和那时很多人一样,向头戴毛皮

高帽和身着敞襟军大衣的士兵们售卖我剩下的一些物品——或某种样式的指环,或小十字架,或蛾子咬坏的

毛皮衣领,就在阿尔巴特街和市场的角落里摆摊时,遇上了一个心肠好的男人,他是一个退伍的中年军人.不

久之后我就嫁给了他,四月份和他一起离开去了叶卡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两年后的冬

天,在暴风雨之中,我们和剩余不计其数的难民们从新罗西斯克泅渡到了土耳其.在路上,丈夫染上了霍乱死

了.之后在这个世上我的亲人就只剩下三个了:丈夫的侄子,侄子年轻的妻子和他们七个月大的女儿.

但是不久后,侄子和他的妻子乘船去了克里米亚,去了弗兰格尔,把孩子留在我这儿.他们在那儿销声匿

迹.而我又在君士坦丁堡生活了很长时间,靠做粗活养活自己和那女孩.她长大后留在了巴黎,变成了一个地

地道道的法国女孩,十分漂亮,可对我却冷眼相看.她在马特伦附近的巧克力店工作,而我一直在尼斯勉强度

日.

我常常问自己:那个寒冷的秋夜.它真的存在过吗?终究是的.我相信,热忱地相信.

(本文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1.简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2.小说在叙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

13.小说以“寒秋”为题,有何作用?试加以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庠①书

苏轼

轼启.远蒙差人致书问安否,辅以药物,眷意甚厚.自二月二十五日,至七月十三日,凡一百三十余日乃至,

水陆盖万余里矣.罪戾远黜,既多亲友忱,又使此两人者,跋涉万里,比其还家,几尽此岁,此君爱我之过而重

其罪也.但喜比来侍奉多暇,起居佳胜.轼罪大责薄,居此固宜,无足言者.瘴疣之邦,僵仆者相属于前,然亦皆

有以取之.非寒暖失宜,则饥饱过度,苟不犯此者,亦未遽病也.若大期至,固不可逃,又非南北之故矣.以此居

之泰然.不烦深念.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

不可以有加矣.《经说》一篇,诚哉是言也.西汉以来,以文设科而文始衰,自贾谊、司马迁,其文已不逮先秦

古书,况其下者?文章犹尔,况所谓道德者乎?所论周勃则恐不然.平、勃未尝一日忘汉,陆贾为之谋至矣.若

如君言,先事经营,则吕后觉悟,诛两人,而汉亡矣.某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其言之过,故乐以此

告君也.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贽之学,殆不传于世.老病且死,独欲?此教子弟,岂意姻亲中,7有

王郎乎!三复来®15,喜扑③不已.应举者志于得而已.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未必得也.如君自

信不回,必不为时所弃也.又况得失有命,决不可移乎!勉守所学,以千远业.相见无期,万万自重而已.人还,

谨奉手启,少谢万一.

(有删改)

又答王庠书

苏轼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贵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敷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

举者同尔亦有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日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

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疗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

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有删改)

[注]①王庠:苏辙女婿.这封信是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连贬三次,最后落脚惠州,三年后,王庠派两人前往

探视,等到两人返回时苏轼捎给王庠的.②猊(kuAng);赐予,赏踢.③井(biAn):拍手,两手相击.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未厚病也遽:突然

B.陆贾为之谋至矣至:周到

C.以卒远业卒:完成

D.岂晕英俊如此责望邪堪:能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为亲友忧为击破沛公军

B.独欲以此教子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乃有王郎乎?今君乃亡赵走燕

D.但得其所欲求者耳重为乡党所笑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封信文字平凡质朴,情真意切,既对王庠的关心表达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的态

度,还可看出作者对后辈的关切之情.

B.作者指出儒者的缺点在于多空话而少有实用之语,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只是志在考中罢了,所作文章

也是千人一律.

C.第一封信表现了苏轼对于晚辈的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流露出他“得失有命,决不可移乎”的人生感

悟,这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D.在作者看来,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书,所以一定要专心,每次选定一个方面研读,这样与

涉猎者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日皆无有然亦

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章犹尔,况所谓道德者乎?若所论周勃,则恐不然.

(2)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各题

普天乐•湖上废圃

[元]张可久

古苔苍,题痕旧.

疏花照水,老叶沉沟.

蜂黄点绣屏,蝶粉沾罗袖.

困倚东风垂杨瘦,翠眉攒似带春愁.

寻村问酒,无人倚楼,有树维舟.

19.就体裁来说,该作品属于.作者表面上描写废圃之“废”,实则抒发的感慨.

20.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请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作者如何表现湖

上圃之“废”?

(三)(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日:“衣敝缰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枝①不求,何用不臧②?'”子路终身诵之.

子日:“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

[注]①伎(zhl):嫉妒②臧:好,善.

21.材料中,子贡借用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指;“告诸往而知来者”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22.结合材料二,简述孔子对子路前后不同的评价的原因.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孔子日:“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论语》)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桑之未落.于嗟鸠兮!(《诗经•氓》)

(4)可堪回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在央视网络春晚现场,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演唱《少年》刷屏.“少年

感”一度成为热词,它指的是一些人拥有青春感,看起来很阳光、有活力的感觉.

——《新华网》

在互联网社会,年轻文化是主流,不仅商家刻意讨好青年人,整个互联网文化也对年轻人推崇备至.这种

社会环境自然逼迫人们保持“少年感”.即便一些人早已不是少年,却只能刻意保持一种年轻的“人设”.

——《人民日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

作.

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世券,又称铁券(quan).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按照官爵高低分为

九等,外刻其功,中胃(ju&n)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

赦减.

B.见字如瞪(wU),真情实意地流淌(伯ng).书写习惯变得越来越实用,手写逐渐被剥离,也消解着蕴含其中的

文化根基.

C.没有一频(ciO而就的伟业,更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就这个宏观语境而言,从战斗到奋斗是伟大抗美援朝

精神的最好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涉险滩、夺瞬(历)口、闯出一条条新路已是长态.

D.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跳(hAn)首、动心;街

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zhu6)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缓缓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中野(ju&n)其过"读音,应为“中镌(judn)其过”.

C.“长态”字形错,应为“常态”.

D.胡(hGn)首读音错,应为颔(h*n)首.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人”在旷野雅华四望之后,向前面的山腰奔去,走近村落时,已夜幕降临,风雪交加.犬听到脚步声,

隔着柴门汪汪地叫个不停,一个精疲力尽、满身是雪的求宿人向白屋走来.[甲]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吠声,

又暗示“归人”的惊喜之情;一个“吠”字,使画面由静变动,清脆有韵的声音仿佛轻轻振动了寂静的山村.

可以想象在风雪弥漫、夜路茫茫之时,在急于寻村觅店之际,突然听到犬声或看到屋舍的灯光,是多么亲切和

激动啊.一身的疲劳,只身的孤苦仿佛都被抛撒一空,急切地向前奔去.诗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描绘了这

样的意境,因此,才使人回味无穷.

「乙]马致远写的“天将暮,雪乱舞,丰梅花半飘柳絮”(《寿阳曲•江天暮雪》)以“天将暮”点明时

晅L“雪乱舞”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哆将有呼啸之声透出.

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

之猛.若谡"雪乱舞"极写雪之动态,[丙]“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

“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廖委相生的笔法绘声、

幕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水.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矗立B.隐然C.若说D.虚实相生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2.A3.C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A.矗立:一般指某一建筑物立在某一个位置很牢固的样子.此处用在人身上不妥,使用错误.

B.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语境形容隐约听到风的呼啸声,使用正确.

C.若说:如果说.表示假设.语境强调如果认为“雪乱舞”极写雪之动态,那么“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

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

容量.正确.

D.虚实相生:指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语境用来形容马致远的诗歌,有虚有实,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梅花'、‘柳絮’间的顿号去掉.双引号之间不用顿号.

故选C.

[点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品味四讲》中,蒋勋先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美学.他说:“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旨在抵抗

一个‘忙’字为目的,忙就是心灵死亡.”

B.总有一些令人难忘的瞬间,足以定格成心中的永恒,帮助我们去涤荡一切阴霾、实现既定目标、战胜各种

困难.

C.“90后”湖南小伙郑能量每天驾车20小时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免费为医务人员提供无偿接送服务.

D.“两弹一星”的老一代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

想不再凌空蹈虚,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A.句式杂糅,“旨在”和“以……为目的”杂糅.

B.语序不当,“实现既定目标、战胜各种困难”应调换顺序.

C.重复赘余,“免费”和“无偿”用其一即可.

故选D.

5.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概括报告中的三条主要信息,每条不超过20个字.

“2020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

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

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该报告同时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

的实施以及实体书店转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断推进,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成为2019年实体书

店发展的一个亮点.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裁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

不过,实体书店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虽有增长,利润却在下降.如

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

[答案]①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业发展势头良好.

②乡村实体书店正在迅速兴起.

③实体书店存在同质化严重、利润下降等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能力.

先通读这则新闻报道,划分层次.

第一句话为第一层,关键信息为“实体书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三句为第二层,关键信息为“乡村书店迅速兴起”;

四、五句为第三层,关键信息为“实体书店存在的问题为同质化严重,利润下降”.

结合三个层次,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6.你校在高考前夕将举行成人礼仪式,请你写一段抒情性文字,献给自己的18岁和即将面临的高考.要求: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50字.

I答案]十八岁,把信念紧紧握在手心里.没有像但丁一样向往佛罗伦萨;没有像海明威一样遥望乞力马扎罗;

没有像梭罗一样眷恋瓦尔登湖的涟漪.但我的十八岁选择了信念.选择陪伴海子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因眼前的阴云遮住天边的彩虾;选择陪伴顾城一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不因眼前的困难否定明天的灿

烂.给予青春另一季,让信念坚守,为高考助力,让十八岁把信念握紧指引前进的船帆,在高考征途中奋力向

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首先注意题干设定的情境:你校在高考前夕将举行成人礼仪式,因此,学生需要仅仅围绕“成人礼”和即将

面临的高考抒发情感,可以从信心、理想、艰难、乐观等角度进行构思.还应注意以下三点:①两种修辞手

法的正确使用,②抒情表达方式,③“18岁”的年龄特点和高考两结合.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

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体现.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

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

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

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

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骂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

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

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

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

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

在.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

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

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

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

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

就不是文化了.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

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

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

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

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

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

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

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

性和特殊意义.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

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

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

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要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

B.文化的衍生物与附加值过多,会削弱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救赎,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

喧嚣.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C.对人和社会的引导和提升是文化的生命线,一旦离散了这条线,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

能.

D.文化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

美.

9.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越来越多,我们应如何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请根

据文文意分析.

[答案]7.A8.C

9.①不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②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

③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会削弱文化主体功能”,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

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可知I,并未说明会“削弱

文化的主体功能”.

C.“民族的圣哲们……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

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可知,不能说是圣哲们创

造了华夏文明,是他们让华夏文明更灿烂.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不会改变的,是不会变质的",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

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可知,不能理解为不会改变、不会变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喧嚣",错误,根据原文“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

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

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耗,以至于使文化发

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可知,说明文化产品的沦落有个前提,就是放弃守护文化的价值

质点.

B.“没有老子、孔子、曹雪芹,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我们的民族必然形容枯槁,集体失魂”,

错误,根据原文“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

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可知,“老子、孔子、曹雪芹”“《史记》《资治通鉴》《红楼

梦》”在文中是泛指,不能理解为特指.

D.“作家讲究个人利益也就失真、伪善和虚美",错误,根据原文“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

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

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可知,文化中的“真善美”是能够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

促人性更臻完美的,而作家讲究个人正当利益时和“真善美”并不冲突,因此作家也要讲究个人正当的利

益.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

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

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

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可知,要想守护好文化的价

值质点,就应该不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不能把赚钱当成文化的唯一目的;

根据原文“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

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

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

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可知,要想守护好文

化的价值质点,就应该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并且要在不可逆和个

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

综上所述,整理答案即可.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里,他来到我家的庄园里做客.我们总是将他视作自家人:他已故的父亲曾既是我父亲的朋友,

也是邻居.六月十五日那天裴迪楠在萨拉热窝被杀害.十六日早晨涉息从报社传开来.父亲手里攥着莫斯科

晚报从书房走出来,来到饭厅,我和母亲仍坐在茶桌前,说道:“唉,我的朋友们,要开战啦!奥地利皇储太子

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了.这就是战争啊!”

在圣彼得日那天,我们家聚了很多人——那天是父亲的命名日.而就在午饭席间,他被宣布成为我的未

婚夫.但在六月十九日,德国对俄宣战.

九月里他又来到我们家里,总共只待一天一夜,他要上前线去来,所以前来辞行(当时大家认为,这场战

争很快就会结束,因此我们只把婚礼推迟至来年春天).我们的告别之夜就这样来到了.晚饭过后,我们照常

端上茶炊.看了一眼蒙上了从中冒出的水汽的窗户,父亲说道:

“真不寻常,如此早就降临的寒冷的秋天!”

在那晚,我们安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流几句微不足道的话语,过分的宁静,藏匿着各自秘密的心思和感

情.园子里,黑色的天空中,纯净而带着寒气的星星们闪烁着明亮耀眼的光芒.父亲抽着烟,仰卧到圈椅里,漫

不经心地注视着悬在桌子上方的炽热的灯,而母亲戴着眼镜,在这光亮下用心地缝补着小小的丝绸布

袋.——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袋子是做什么的.父亲问道:

“你还是想要大清早就走,就不吃完早饭吗?”

“是的,如果可以的话,一大早就离开,”他回答道,“很是让人忧愁,我还没完全料理好家中的事情.”

父亲轻轻地吸了口气:

“好吧,随便你,我亲爱的.既然如此我和你妈妈也该睡了,明天一定是要送送你的……”

妈妈站起身来,为自己未来的女婿画了个十字祷告:而他则把身子轻轻俯向她,然后同样地向父亲鞠了

一躬.过后饭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们又待了一小会儿:我想摊开纸牌玩弄,他沉默地在一旁来回走动,然

后问我:

“想去散散步吗?”

我心里一切都开始变得有些沉重,冷冷地回复他:

“好吧...”

我在前厅穿外衣,他继续思索着什么,回想到费特的诗句,他露出了可爱的笑颜.

“多么寒冷的秋天!

穿上自己的斗篷和披肩……”

“我没有斗篷,“我说道,“然后呢?”

“我不记得了.或许是这样的:看吧——在开始变黑的松树间,仿佛火焰正在升起.”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升起的月亮,在这首诗里是有着某种乡村秋天的美妙的.披上自己的斗篷和披肩……那是我们

祖父祖母的岁月啊,暧呵,我的天,我的天……”

“你怎么了?”

“没什么,亲爱的.只是依旧很忧愁.但又很快乐.我是如此地爱着你呀……”

穿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饭厅走过阳台,走下来到院子里.起初天色很黑,我紧紧拉住他的袖口.他缓缓停

下来,转过身面向房子:

“看,很奇特,房子的窗户只有在秋天里会如此发着光.只要活着,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夜晚……”

我看向那边,而他抱住披着瑞士披风的我.

“你的双眼是这样的闪耀,”他说道,“你冷么?这空气就和冬天里的一样.如果我死去,你会不会很快

忘记我呢?”

我想了想,“突然就真的死去?难道我终究还是会忘记他?——要知道,任何事物终究还是会被忘记

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仓促地回答:

“不要这样说!我经受不住你的死去的

他沉静了下来,缓慢地开口:

“好吧,要是死了,我会在那儿等着你.你活着,快乐地在这个世上,然后再来找我.”

第二天早上他就离开了.母亲把昨夜缝制的那个小护身袋挂他的脖子上.袋子里有金色的小圣像画,她

的父亲和祖父也曾在战争中佩戴过它——而我们所有人带着阵阵涌动的绝望为他画十字祈祷.随后呆滞地

伫立在长廊中,目送他,这种呆滞常常会在你送别长时间分离的人时发生.我们周围草地上的雾淞闪橇着让

人愉悦的晨曦的光芒,这与我们此时的心境是如此惊人的不协调.站了一会儿后,我们回到了空荡荡的房子

里.

一个月后,他在加利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头.早

在一九一八年春,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已不在人世.我居住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市场里一个女商贩的地下室中,

女商贩总是挖苦我:”哎,公爵夫人,您状况如何呀?”我也在做些小生意,和那时很多人一样,向头戴毛皮

高帽和身着敞襟军大衣的士兵们售卖我剩下的一些物品——或某种样式的指环,或小十字架,或蛾子咬坏的

毛皮衣领,就在阿尔巴特街和市场的角落里摆摊时,遇上了一个心肠好的男人,他是一个退伍的中年军人.不

久之后我就嫁给了他,四月份和他一起离开去了叶卡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两年后的冬

天,在暴风雨之中,我们和剩余不计其数的难民们从新罗西斯克泅渡到了土耳其.在路上,丈夫染上了霍乱死

了.之后在这个世上我的亲人就只剩下三个了:丈夫的侄子,侄子年轻的妻子和他们七个月大的女儿.

但是不久后,侄子和他的妻子乘船去了克里米亚,去了弗兰格尔,把孩子留在我这儿.他们在那儿销声匿

迹.而我又在君士坦丁堡生活了很长时间,靠做粗活养活自己和那女孩.她长大后留在了巴黎,变成了一个地

地道道的法国女孩,十分漂亮,可对我却冷眼相看.她在马特伦附近的巧克力店工作,而我一直在尼斯勉强度

日.

我常常问自己:那个寒冷的秋夜.它真的存在过吗?终究是的.我相信,热忱地相信.

(本文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1.简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2.小说在叙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

13.小说以“寒秋”为题,有何作用?试加以分析.

[答案110.①动作或细节描写,如父亲的“注视着悬在桌子上方炽热的灯”,母亲“戴着眼镜”“用心缝补着

小小的丝绸布袋”这些动作来描述父母的行为,写出我们对他即将远离的担心,也为后来“他”战死沙场,

埋下伏笔.②用“黑色的”“带着寒气的”等词语,既写出寒秋的阴冷,也交代世界大战前夕的冷寂.③语言

具有暗示性.如通过写秋夜里“明亮耀眼的光芒”,暗示(或象征)“我”内心表出来“我”对美好爱情的向

往和憧憬,反衬离别的沉郁.

11.“我”是一个生活在战争背景下经历过年轻时向往爱情,在生活辛酸中仍然坚毅,懂得隐忍,珍视真情的

衰老又贫穷的妇人.

①纯真,向往爱情.“我”与恋人的对话及对恋人离去的不舍与忧虑,可以看出我纯真且向往爱情.②隐忍而

坚强.战争爆发后,“我”经历了战争背景下的各种痛苦,如恋人战死、亲人离世与背叛.在艰难的生活磨砺

下,“我”懂得隐忍,坚强活了下来.③重情重义.虽然生活困苦,但是“我”依然帮忙抚养丈夫侄儿的小孩.

小说结尾的“我”,在生命的尽头,依然“热忱地相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答自己的疑问,在无限辛酸生

活中,仍对那个寒秋有着最鲜活的追念,追寻美好情感.

12.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小说情节既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主要人物,显得真实.②小

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深秋离别的夜晚,突出那个短暂的夜晚给“我”的幸福;略写“他”战死,略写离别后

“我”艰难的余生,深化了小说主题.③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早年家庭爱情温馨与余生的悲惨形成对比.

另外,“总共只待一天一夜”那短暂的爱情,“我”却用一生来回忆,这两者也形成了对比,突出战争给人们

带来的伤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④叙述的平缓.那些经历的磨难,通过“我”平静的叙述道出一

切,而平静的叙述背后却是深重的辛酸,凸显出了一个隐忍而坚毅的女性形象.

13.①小说主要情节发生就在秋天,小说以秋天为背景展开叙述.②点出小说的主色调是阴暗,感情基调是悲

凉的.③交代了当时严酷的战争时代背景.④“寒秋”与主人公内心炽热的爱形成鲜明对比,赞扬了在艰苦

生活中仍然懂得热爱,不放弃对美好的追求的人们.⑤彰显主题,寒秋里有她最幸福的生活,却在如同寒秋般

残酷的战争被摧残,变凄凉,写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斥对美好生活及情感的

向往.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子“园子里,黑色的天空中,纯净而带着寒气的星星们闪烁着明亮耀眼的光芒”,描写环境,用环境中

“黑色的天空”“带着寒气的星星们”写出环境的冷寂,烘托大战之的清寂和人物心情的低沉;“明亮耀眼

的光芒”,写出我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前面的“黑色”“寒气”形成衬托,反衬出离别的忧郁之情.

“父亲抽着烟,仰卧到圈椅里,漫不经心地注视着悬在桌子上方的炽热的灯,而母亲戴着眼镜,在这光亮下用

心地缝补着小小的丝绸布袋”运用动作描写,父亲“抽”“仰卧”“漫不经心地注视”,母亲“戴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