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7篇_第1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7篇_第2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7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索。

2、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能在说话、写话时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洁明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索,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2、弄清晰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如何修改。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索

1、学习第一局部。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五段。我们首先看到第一自然段。

师:请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小熊提出了什么样的疑问?用“——”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生:……

师:读得真好!那什么样的话才叫废话呢?我们带着小熊的.疑问连续看到第2至4自然段。

2、学习第三局部。

学习第2~4自然段,了解猪先生说的话有什么毛病。

师:请大家默读第2~4自然段,用“~~~~~”画出猪先生说的话,再反复朗读。

师:谁来仿照一下猪先生的语气读一读。

生:……

师:听的同学请仔细听,留意思索:从猪先生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小熊明白了什么?

师:你来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小熊明白了什么?

生:……

师:学了这一局部我们都明白了啰嗦就是废话。

3、学习第三局部。

学习第5~7自然段,了解鹭鸶的话有什么毛病。

(1)课间出示自学提示:

师:那鹭鸶的话又有什么毛病呢?仔细听并用用“~~~~”画出鹭鸶当时说的话。想像鹭鸶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

师:从鹭鸶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是废话吗?

生:画蛇添足、自相冲突是废话。师:小熊也明白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

师:说的真不错,你肯定会与小熊成为好朋友的。

4、学习第四局部。

学习第8~10自然段,了解老猴的话有什么毛病。

师:接下来看第四局部(8~10自然段),第四局部我想找三个小演员。谁情愿来当当小演员?

师:你来扮演羊站长,你扮演老侯,你扮演小熊。教师读旁白。

其他同学请认真听。

生:(分角色读)……师:都是合格的小演员。

师:其他的观众们,你们听出了老猴的话有什么毛病吗?

生:……

师:你听的真认真。

6、学习第五局部。

师:最终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三)回忆全文,得到启发

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到了小熊工作干得很精彩,教师更想看到同学们比小熊更能干。假设你是小熊,你能帮忙这些动物修改他们的废话吗?(课件出示画面)

1、我想对喝醉酒的猪先生说——

2、我想对站在湖边的鹭鸶说——

3、我想对翻开院门走进去的老猴说——

(修改老猴的话对一局部学生有难度,师生可以合作完成。

如:“一个老猴归,关门呼呼睡”;或者“老猴单独归,关门呼呼睡”)

师:谁来说说自己想对猪先生说的话?

师:信任猪先生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师:谁来对我们漂亮的鹭鸶说几句呢?

生:……

师:你改的诗句真美,鹭鸶确定特别感谢你。

师:谁再来开动小脑筋,帮老猴也改改?

生:……

师:真会动脑筋,看来老猴要向你学习了。

(三)拓展延长,完成练习

1、依据情景练习。

师:小熊毕业后工作干得很精彩,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这两天,小熊又收购了一些废话。(ppt)想请你们帮助改一改。

(1)我根本上全部完成了作业。

(2)丽丽欢乐地度过了开心的六一儿童节。

(3)操场上飘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2、课后收集你平常听过、看过或说过的废话,想想应怎么改。

3、选做题:续编《收购废话》的故事。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邻居”“懊悔”“劝说”等词语的意思。

3.熟悉“只要……就”,“假如……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根底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提醒课题

1、同学们喜爱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挖苦某种人。寓:寄予、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日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教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丧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缘由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留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索: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其次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沟通: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留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缘由,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邻居劝说,他不听。

(1)“邻居”就是——(邻居),留意“坊”读轻声。

(2)邻居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说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邻居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说。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教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说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刚我们学习的片段,假如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留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邻居刚巧路过,想想邻居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答复?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假如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消失什么后果?

4、提醒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沟通。(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常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地窖”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留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懊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沟通,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沟通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争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依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叙述故事。留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有生动精确的文字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奇异的植物世界的奇妙图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着奇异植物、神奇声音、奇异的植物世界中。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力量,对各种事物有着剧烈的奇怪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肯定的计算机操作力量,能在网络世界中查找更丰富的学问,开拓视野。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奇异的植物世界,理清写作挨次;理解词语,熟悉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究植物世界的神秘,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本篇课文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介绍的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挨次,激发学生的喜爱自然的美妙情感。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奇异”上,抓住这一重点来统领全文,并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展理解和体会植物的奇异之处。

教学方法: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是学生认知课文、体会课文、理解写作思维的一条最正确的途径。在读中学生可以猎取新学问,解决新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我还利用多媒的交互性,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学习测试,使学生能在自主、宽松的学生环境中猎取新的学问。本课主要以“导——扶——放——”为主要形式来培育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为了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他们自身的潜能,在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究者;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入手,激发兴趣

导入:以旧带新,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通过投影出示图片,使学生感知到植物世界的奇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课题:《奇异的植物世界》}在学生读后,抓住“奇异”一词,明确教学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次读文,通过带问题读文、指读课文、快速读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概括全文,为下一步精读课文打下根底。小结中,仍以“奇异”为主线,再一次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交待了学习的难点,是按什么挨次来介绍这6种奇异的植物的。

三、精读课文,品学体会

在精读课文,品学体会这过程中,以李叔叔带我们到植物园去参观,课文的2——7自然段详细写了这一巡游的过程为重点。首先,在教学在这一局部的教学中,我采纳了“导——扶——放”的方法来进展教学。以其次自然段为导学切入点,以第三自然段为连接来“扶”学,以四——七自然段为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在导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学法来。出示学法,以便对学生进展“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在“导——扶”的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语文根本素养的提高,如对字词的理解、熟悉打比方句、对重点语句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等,为学生将来的学生打下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篇课文或学会多少道题,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自学的力量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合。由于2——7自然段的构造一样,积于以上二个缘由,我在后面的学习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的力量和学生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现和调动。在汇报中,采纳循序渐进的方法,导出学法出示学法,依据投影中的学法来引导学生进展汇报,关掉学法让学生自主进展汇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多鼓舞少批判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念和积极性。

全文都以“奇异”为线,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最终水到渠成,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回归主题,总结全文。

四、延长学问、激发情感

板书可以说一个微型的教案,它承载着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写作思路。最终让学生结合板书,来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

五、总结

教师简短、恰当的总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

24、奇异的植物世界

树下花棚旁小路旁

草地上水草地荷花池

哈哈树带电花蜡烛树

醉草捕蝇草水笛荷

出笑声带微电能点亮

含酒精会吃虫可发音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

力量目标

培育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力量和阅读想象力量。

情感目标

从读中感受“俺”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同学喜爱大海、喜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同学们,今日俺们连续来学习11课《赶海》。

过渡:在预习课文,有不少同学对俺说:教师,俺从没见过大海,俺多想去看看啊。今日,教师就满意大家这一要求,带你们去看看海,好不好?

2、播放课件,同时配上歌曲《大海啊家乡》。同学观赏。

3、生谈感受。(大海真美。真壮丽等)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能够发觉美的眼睛。是啊,大海真美啊。今日俺们就在这么美的海边来赶海。

二、初步感受赶海的“趣”

1、回忆课文,想想赶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沟通。教师相机板书;趣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俺”在海边做了哪几件好玩的事?

4、生边读边考虑问题。教师巡察。

5、读后沟通,教师相机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俺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小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四件事。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好玩?好玩在哪?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慢一些,给自身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然后再把你想到的、觉得好玩的地方讲给你的同桌听。

6、同学读、想、说。教师巡察。

三、精读感悟

1、师:教师发觉大家刚刚读得都特别仔细。现在看谁想第一个给大家读他喜爱的句子。

2、指名沟通汇报。(按同学汇报的挨次来讲)

a“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俺兴奋极了,飞跑着追逐远去的浪花。”

师:你为什么喜爱它?看到这得意的浪花,心情怎样?怎样才能把这种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呢?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b“俺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俺抓住了!”

师: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不好摸,摸得仔细,摸得认真)

抓住一只小海星,心情怎样?哪个字最能表示快乐的心情?怎么读呢?

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c、“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查找着什么。俺走过去想看个毕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呢。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的大螯抓住了他的手。”

(1)、师:谁情愿当个小演员,给这段文字配上动作?教师告知你呀,要想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意思读明白了,才能演得更精彩。大家先自身把这一段读一读,揣测揣测该这样来演。呆会儿俺要找三个小演员,一个小,一个小伙伴,还有一个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

(2)、同学自读自悟,教师巡察。

(3)、指名上台扮演。

(4)、教师扮演记者采访三个小演员,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每,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跑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痛叫,都让俺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的好玩,你能通过朗读让全部人感到其中的乐趣吗?

(5)、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d、“咦,怎么俺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俺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俺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俺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这段文中有两个语气次,你发觉了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呢?(奇怪、恍然大悟)

(2)、琢磨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蔽在里面的情感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叫读书。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3)、指名读,相机指导评价。

(4)、师: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大虾呢?俺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虾图片)看,这只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猛吗?把它比做什么?

(5)、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俺的手掌心,瞧,(引读)俺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俺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读到这里,同学们的手里和心里肯定也痒痒的,让俺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来捏大虾吧。

(6)、生边读边做动作。

3、师:俺们可别光临着自身玩,看看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

(1)、生读相关句子。

(2)、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

过渡:刚刚俺们同小一起摸海星、捏大虾、捉螃蟹,感受了其中了乐趣。那么,让俺们一起把体会到的乐趣用最悦耳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4、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俺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欢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境呢?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出示夕阳下的大海画面)假设这时你就站在大海边,吹着凉快的海风,看着夕阳覆盖的海面,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开头和结尾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终一自然段。看有什么发觉。

2、指名汇报。

3、师总结: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相互照顾,这种写法叫首尾照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对大海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示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假设也能用上这种写法,肯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善。

六、总结全文

1、心情小结。

今日,俺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一起到海边赶了海,追逐了浪花,摸了海星,捉了螃蟹,捏了大虾,还观赏了漂亮的海景,真是——谁来帮教师想了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心情。

2、指名汇报。

3、(出示《大海啊家乡》歌词,同时配上音乐)这是最爱唱的歌《大海啊家乡》,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俺们可以在音乐声中,把俺们对大海的喜爱和憧憬,用最美的声音读出来。

4、生唱歌、读歌词。

七、作业自助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唱一唱和大海有关的歌曲。

3、读一读跟大海有关的美文。

4、画一画心中的大海。

5、写一写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依据自身的喜好任选一至两项,课后完成)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父爱,体会父爱。

2、抓重点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唤起学生对父亲爱。

3、通过拓展激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父爱。

教学方法:引读法,感悟法,质疑法,情境法,表演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忆欢乐。

1、(播放课件)师:请看大屏幕,人们是在庆祝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孩子们可以放鞭炮、穿新衣、吃团聚饭。北方的春节还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熬年夜的习俗。有一位叫马德的人,最难忘八岁那年的春节。由于那一年,他的心中也始终留着父亲做灯的那一幕。

2、过渡:今日,我们连续学习课文——《心中那盏灯》

二、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依据学生的提问,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那盏灯指的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

3、过渡: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72页,默读课文,找一找父亲做冰灯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三、细读理解,品尝感悟。

(一)品读父亲的动作

1、指名汇报所画的句子。

2、课件出示:

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面打磨着。我发觉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态很象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温和一会儿。

3、指名读这几句话,其他学生思索:哪些词语描写了父亲做冰灯时的动作?(托着、打磨、擦、捂)

4、(师边演示动作边问):你见过别人打磨东西吗?什么叫打磨?

5、父亲打磨这块冰用的是什么?(手)

用手打磨这块冰会有什么感觉?

这样严寒,为什么用手来打磨呢?

6、难怪,父亲每打磨一阵,(引读):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温和一会儿。

7、想象父亲做冰灯的那一幕,并请一生来演一演。

评一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就是抓住这些动作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写得多传神呀!

9、齐读这几句话。

10、(解决问题,体验欢乐)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心中的一个疑问,大家快乐吗?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

(二)品读父亲的语??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子间的三次对话,并与同桌分角色练读。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体会父亲为什么答非所问。

3、学习其次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比拟两次“爹,你干啥呢?”的语气有何不同,并练习朗读。

4、理解“为难”,并说说从父亲“为难”的样子,我看出了什么?

理解“寻思”,你看出这是个怎样的父亲?

5、学习第三次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问:父亲真的不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四、体会父爱,深化主题。

1、创设情境,屡次引读“父亲刚刚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清楚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2、谈谈是什么缘由使“我”流泪了呢?

3、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课外拓展、欢乐练笔。

1、齐读马德在另一文章中赞美父亲的一段话。

2、观赏《父与子》,练写“父爱就是-----------------------------------------”。

3、:孩子们,父爱如山,父爱如水。从你们稚嫩的笔迹中,我看到了浓浓的亲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爱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登记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其次段,回答下列问题(①一点儿不焦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索: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答复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根据那个人说的方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争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当心掉

不焦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其次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依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熟悉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教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争论。

3、引导争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其次题的其次小题,组织学生争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存词语。

板书设计:

缘由:盼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三年级下册语文漏的教案篇7

教学重点

引导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感。

教学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生字“疏谅询”等6个字,会写“项药稳”等15个字,学习“当心翼翼、热忱洋溢”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空姐的真诚效劳。

3、学习的写作方法。

教具预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因题设疑。

同学们,我们在前边学习了《难忘的八个字》和《心中那盏灯》今日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十二次微笑》,看看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真诚相待换来理解与信任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真诚学习生字

1、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2、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3、读中勾划生字

4、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

2、读后深思:

四、再读课文,粗知词意

1、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学。

1齐读课题。

2、(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