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考点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考点二:翻译句子考点三:断句方法考点四:内容理解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一、方法策略点拨:1、温故迁移法:
课内学过,学会迁移:先回忆温习我们课内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几种意思,再迁移套用到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示例一: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008年)
称: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示例二:“奏欲置酒延众侍从”(2009年)
延: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
示例三:适巨绅家将嫁女(2010年)
适:正好,刚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满井游记》
示例四:“赵且伐魏”(2013年)
且:将要----“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2.互文见义法: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已知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示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穷”与“绝”相对,根据“穷”(尽,止)
可推断出“绝”也可作“尽,止”讲。成语“殚精竭虑”“怨天尤人”也是此种用法。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3.通假寻义法:(因声寻义法)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示例:(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都。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4.组词联想法:文言文中多为单音词,解释词语含义时,我们可以先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组词),再着眼语境联想,根据上下文推断。示例:“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见:拜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明察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008年中考)法:效法
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5、成语求义法:借助成语来推断词语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期而遇”中的“期”。推断实词含义时,如果能够恰当地借助我们已经理解的成语,问题可能就化难为易。
示例一:“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2009年中考)---(不速之客,不请自来)
速:邀请
示例二:“皆足取祸也”
(2011年中考)----(咎由自取,自取其辱)取:招致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6、语法分析法:借用语法,注意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示例:1.以敝大众
敝:使……劳苦(贫困)(2013年中考)
2.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认为……美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命名4.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险:险峻的大山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二、中考考题回放:1.2014年广东中考: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答案:B(A.任用/行为。B.你。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2.2015年广东中考: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答案:A(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仿真训练(一)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②,秦军氾南③。佚之狐④言于郑伯⑤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⑧,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⑨戍之,乃还。
子犯⑩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注释】①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②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③氾南: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县南。④佚之狐:郑国大夫。下文中的“烛之武”亦为郑国大夫。⑤郑伯:郑文公。⑥执事:办事人,实际上指秦穆公本人。⑦东道主:东方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⑧焦、瑕:晋国城邑,在今河南陕县。⑨杞子、逢孙、扬孙:都是秦大夫。⑩子犯:晋国大夫。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1.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且贰于楚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何厌之有/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D、国危矣/去国怀乡答案:C(A.因为/用;B.并且/将要;C、满足;D.国家,指郑国/国都)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蒙辞以军中多务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人恒过
D.今急而求子/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案:B(A.如果/你;B、推辞;C.过错/犯过错;D.您/儿女)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3.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焉用亡郑以陪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吾其还也。”亦去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答案:C(A.派/出使;B.消灭,灭亡/逃跑;C、已经;D.离开/距离)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4.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B.许之/高可二黍许
C.越国以鄙远/习先帝不以臣卑鄙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答案:A(A、凭借,依靠;B.答应/左右;C.把……当边邑/目光短浅;D.况且/好像)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解释下列句中蓝色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吟咏等到担心才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患记问不若人/故患有所不避也
B、迨能倍诵乃止/见渔人,乃大惊C、或在马上/或以钱币乞之
D、温公尝言/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答案:D(A.担心/祸患;B.才/竟然;C.有时/有的人;D、曾经)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3.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D.京中有善口技者答案:D、题目的“倍”通“背”,背诵。属通假现象,A、“祗”通“只”;B、“见”通“现”显现;C、“坐”通“座”。只有D,没有通假现象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三)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①,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②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③而不能答,请④洪仲,洪仲深让⑤之而不为报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⑦经史,兼有才干。帝每⑧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⑨,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傅永: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②过:超越,胜过。③书:写书信。④请:请求。⑤让:责备。⑥报:回复,回答。⑦涉猎:广泛阅读,博览群书。⑧每:常,经常。⑨露布:公开的文告。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1.解释下列句中蓝色的词。①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②有气干,拳勇过人.③唯傅修期耳.2.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寻复南奔/未果,寻病终
B、能手执马鞍/将军身被坚执锐C、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余幼时即嗜书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但当涉猎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只有责备超过答案:C(A.不久;B.拿;C、写书信/读书;D.广泛阅读)3.与“下马作露布”中“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宗善者
B、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C、属予作文而记之
D、作则飞沙走砾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答案:C(A、做;B、工作;C、写;D、兴,起)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四)魏文侯从谏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③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③趋: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1、解释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语。(3分)①亲下堂迎之(
)
②克之(
)
③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同“返”,返回亲自攻占,攻克2.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既克,公问其故
B、次问翟璜/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C、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固国不以封疆之界
D、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伐竹取道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答案:A(A、攻占,战胜;B.又,接着/编次;C.封赏/疆域;D.讨伐,攻打/砍伐)3、下列各组句子中,蓝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君得中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向者任座之言直/便扶向路C、臣是以知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闻君仁则臣直/不能称前之闻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答案:C(A.得到/施行;B.刚刚/原来,旧的;C、因此;D.听说/名声)译文:
魏文侯派乐羊子攻打中山,攻破了它;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仁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文候发怒了,仁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仁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仁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仁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力求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实词,应注意是不是准确翻译出来了。(2)要注意特殊句式,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翻译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信: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考点二: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的一般步骤:(1)首先给每个文言词语找出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节词往往可以用双音节词对译。(2)再推敲疑难的字句,联想一些重点词语在课内是否出现过,若有课内出现过的词语则与课文中的例子一一比较,找到用法相同的语句确定其意思。考点二:句子的翻译具体方法:1、逐字对应翻译,“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一、留:保留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翻译: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考点二:句子的翻译
(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翻译: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翻译:“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考点二:句子的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翻译: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如考点二:句子的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你太不聪明了。2、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是:以何战?)翻译:(你)凭什么作战呢?3、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是:有何陋?另如“何罪之有”等同于“有何罪?”)翻译:(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什么简陋呢?考点二:句子的翻译4、(1)躬耕于南阳。[正常语序:躬于南阳耕(划线词为谓语,动词)。];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正常语序: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谓语,动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正常语序: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谓语,动词)。]《出师表》。翻译:(我)亲自在南阳耕种土地。我只希望在动乱的年代中姑且保全自己的姓名,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吴国)。考点二:句子的翻译(2)能谤讥于市朝,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序:能于市朝谤讥,受中赏。(划线词为谓语,动词)。]翻译:能够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受中等奖赏。(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正常语序: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划线词为谓语,动词)。]翻译:至于背东西的在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底下休息。分析:以上句子有个共同处,都属状语后置,又可叫“于”字状语后置现象,翻译时必须把“于”及后面所带的语意移到句子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考点二:句子的翻译四、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翻译: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考点二:句子的翻译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翻译: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3、句子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考点二:句子的翻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翻译:(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翻译: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考点二:句子的翻译六、删:删去不译。(一)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二)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翻译: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2.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在这里“为”多次重复,不一一译)(三)“夫”字用在句首,表议论,无义,可不译:例:1.夫战,勇气也。翻译:作战,靠得是勇气。考点二:句子的翻译(四)“之”字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补充音节时,无义,不译。如: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不译)翻译:我只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但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濯却不显得妖艳。2、怅恨久之。(“之”字用来补充音节,无义,不译)翻译: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考点二:句子的翻译总结:课外文言翻译方式方法: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抓住关键字词。3、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4、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可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考点二: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口决,供大家参考。
首览全篇
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一)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①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②。”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③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注释:①爨:烧火做饭。②馈:向尊长进食。③煤炱:黑煤灰。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仿真训练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
(2)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3)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并不一定可信;我们可以依仗的是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有不可以相信的时候。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是非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考点二:句子的翻译
(二)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考点二:句子的翻译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2)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考点二:句子的翻译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考点二:句子的翻译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考点二:句子的翻译(三)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考点二:句子的翻译1、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3)众狙皆伏而喜。
猴子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恐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的。考点二:句子的翻译译文:
宋国有个好养猴子的人,爱猴子,养了许多。(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恐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猴子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猴子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四)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②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②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考点二:句子的翻译1、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1)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荫。
(2)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考点二:句子的翻译(李惠)对着他的下属官吏说:“拷问这个羊皮可以从而知道它的主人?”有二人一个背盐一个背柴,一起放下沉重的担子在树荫下休息。译文:
有二人一个背盐一个背柴,一起放下沉重的担子在树荫下休息。过了一会儿,两个人将要走了,争夺一张羊皮,都说这张羊皮是自己垫背的东西。争吵了很久还是没有结果,于是就告上了官府。当时雍州的长官是李惠,对着他的下属官吏说:“拷问这个羊皮可以从而知道它的主人?”下面的群众都没有应答的。李惠派遣争吵的人出去,令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用棒子击打羊皮,看见少许盐屑,李惠说:“知道实情了!”让争抢的人看这个情况,背柴的人就俯首认罪了。考点二:句子的翻译
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增强语感,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断句的方法基本如下。1.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明白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考点三:断句方法2.借标志,明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看虚词,找位置:文言文多用虚词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句子开头。考点三:断句方法(2)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常用于句尾。(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面前要断开。考点三:断句方法(5)其他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动词,明句意: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考点三:断句方法5.标名(代)词,定主宾: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常见的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考点三:断句方法6.用语法,辩句式(1)判断句:“……者,……也”。“……者,……”“……,……也”等。(2)反问句:“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岂……哉”等。(3)被动句:“为……所……”,“受……于……”等。(4)固定句式:“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如……何”,“得无……乎”等。考点三:断句方法7.明修辞,巧判断:
文言中常有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8.有对称,好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有些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或间隔反复断句,可综合运用。考点三:断句方法1.利用上述介绍的方法,用“︱”为以下句子断句,使其语意畅通。
(1)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
(2)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考点三:断句方法仿真训练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3)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4)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考点三:断句方法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5)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
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6)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考点三:断句方法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2.下面各项中,断句正确的是(
)A.上好俭︱则国有余财︱不下僭︱则家有剩赀︱如此︱则天下自然富寿矣。B.上好俭︱则国有余财︱不下僭︱则家有剩赀︱如此则天下自然富寿矣。C.上好俭则国有余财︱不下僭则家有剩赀︱如此则天下自然富寿矣。D.上好︱俭则国有余财︱不下︱僭则家有剩赀︱如此则天下自然富寿矣。考点三:断句方法C3.下面各项中,断句正确的是(
)A.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B.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C.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D.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考点三:断句方法B4.下面各项中,断句正确的是(
)A.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B.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C.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D.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考点三:断句方法D5.下面文段没有停顿,请仔细阅读,用所学知识为其合理断句,用“︱”标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考点三:断句方法5.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考点三:断句方法6.下面文段没有停顿,请仔细阅读,用所学知识为其合理断句,用“︱”标识。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司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考点三:断句方法6.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司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考点三:断句方法7.下面文段没有停顿,请仔细阅读,用所学知识为其合理断句,用“︱”标识。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考点三:断句方法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8.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悦。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用所学知识为其合理断句,用“︱”标识。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考点三:断句方法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考点四:内容理解(内容的概括、评价人物、文章思想内容)一、语段阅读的关键:1、根据不同的文体理清基本要素。2、从文段中摘录概括出试题所要求的回答的内容。3、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情等信息。考点四:内容理解二、解决这类题的步骤及方法:步骤:先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短文的大致意思。
如:《刘宣苦读成才》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内容理解这个考点上,有一问是“用一短语或一句话评析刘宣”,如能扣住标题答题既省时又准确。(参考答案为“苦读成才”)。考点四:内容理解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焦竤《玉堂丛语》)【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考点四:内容理解译文: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白天晚上都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认为这必定是饱读诗书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大了。考点四:内容理解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评价人物题)(1)刘宣:
。(2)卫使:
。(3)刘铉:
。方法:第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的翻译)考点四:内容理解苦读成才爱惜人才慧眼识才例文一: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③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④。世人患⑤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⑥不必待人指擿⑦,多做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⑧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人名。③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④自工:自然就精妙了。⑤患:毛病、弊病(在于)。⑥疵病:指文章毛病。⑦指擿(tǐ):批评指正。⑧《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考点四:内容理解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在休息时间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孙莘老曾经用这个道理告诫别人,所以更加有意味。《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旧时说梅圣俞每天作一首诗,寒暑天气都没变过(一直坚持).”梅圣俞的诗名气满天下.大概是亲自试验这种方法的效果了。考点四:内容理解请你说说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通是什么.(概括要点题)答案可从文中找(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第二,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一)内容理解之思想内容1.谨记启示应准确把握原文主旨,扣住中心回答,切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2.很多课外文段,无论是寓言还是人物传记,往往文末有一两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故事的寓意或文章的中心往往蕴含其中。考点四:内容理解例文1、
罴①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考点四:内容理解【注释】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罌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楸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译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考点四:内容理解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考点四:内容理解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章思想内容题)答: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的人、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急关头,难免原型毕露,以致害了自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及最后一段的议论,答案不难得出。考点四:内容理解三、内容理解考察要点(一)内容理解之评析文章人物
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结合人物在文中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具有的心理,旁人的感受以及最后的结果等方面;归纳分析某一方面的内容,关键要分清说话的人物,抓住描述的对象,着眼于评价的重点,理清事情的因果。1.从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分析人物
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如《口技》,大量描摹声音,直接描写了口技人表演的内容,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考点四:内容理解2.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分析人物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人物。又如《口技》,文中有几处听众的反映描写及对道具的交代,目的是从侧面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可以是文中人物的评价,更要注意作者的评论。《狼》一文中,最后一段作者的评论,抓住“黠”“止增笑耳”等词句,可概括出狼的特点:狡猾、愚蠢等。4.通过事件分析人物
考点四:内容理解例文:
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译文:
我说辛弃疾本来是中州才华出众的人,讲信义,在南方十分有名,他在张安国叛国时,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出来,就好像撬开巉岩逮住兔子一样容易,(之后)考点四:内容理解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他威武的英雄气概,懦弱的人因为这而奋起!天子召见他再三赞叹,因此被重用,位列九卿,(后面是本有的但你不要的)(担任两路转运使,四次任安抚使。不久赖文政叛乱,势力由潭州蔓延到江西,两地震惊,(但)辛弃疾谈笑间就把他们扫平。【解析】通过以上文段,写了辛弃疾两件事:一是勇擒叛徒张安国,二是平定赖文政武装暴动。结合以前的知识,可看出辛弃疾不仅是个气吞山河的诗人,还是个跃马横戈的武将,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考点四:内容理解(二)内容理解之分析观点文章观点包括作者的观点和作品中人物的观点。1.作者的观点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一般有两种形式:(1)直接观点: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2)间接表达: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词来表现,或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考点四:内容理解2.人物观点也有三种:①通过人物语言直接表现;②通过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表现;③通过作者的语言来揭示。【例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问: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考点四:内容理解【解析】作者开篇表明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见,在作者看来,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因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即使有,也会被埋没。【例2】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考点四:内容理解
公曰:“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种,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译文:
齐景公要出游,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名山上去游览然后沿着海边南下一直到琅琊山,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古代圣王的外出巡游相比呢?”
晏子说:“问得太好了,我听说天子到诸候那里视察叫巡狩,诸候去朝拜天子叫述职。所以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穷困的人家,考点四:内容理解叫巡视,秋天视察收获情况补助歉收的农户,叫检查。夏朝时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休息,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帮助,君王出来巡视检查,是诸候的法度。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来,就兴师动众,从百姓身上筹集粮草,使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劳作者得不到休息。顺着水流泛舟而下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流,逆着水流而上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连,整天外出打猎追逐野兽不知满足的叫作荒,毫无节制大饮其洒的叫作亡。古代的圣贤君王都没有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考点四:内容理解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叫官吏查点粮食,和老幼穷人数目。官吏照数目分发粮食。给予贫困穷苦的人三百斤的粮食。齐景公又亲自见了七十个老者病人,给了他们一些钱财,然后回到了齐国。1.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认为,真正的圣君之游应该是怎样的?考点四:内容理解君王出去是为了了解民生疾苦,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难题,而不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2.概括下列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考点四:内容理解人物(作者)篇目人文思想核心晏子《景公出游》体恤民生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民同乐曹刿《曹刿论战》取信于民考点四:内容理解【解析】1.问人物的观点。通过人物转述的事件来表明人物的观点,即:“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由此可看出,晏子认为:君王出去是为了了解民生疾苦,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难题,而不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2.问人文核心,实则是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通过写出游之事,告诫君王要体恤民生。考点四:内容理解【例3】怎么理解《狼》(蒲松龄)的主旨?【解析】抓住最后一段议论性的句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究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考点四:内容理解(三)内容理解之概括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要求学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归纳,或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一、原则1.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2.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考点四:内容理解二、步骤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1)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3)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考点四:内容理解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点四:内容理解4.以题干解题,将题目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此类题在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做是对原文采取意译的方法进行叙述、转述和分析。分析是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结果,以及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本考点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考点四:内容理解三、方法1.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2.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3.自写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考点四:内容理解【例文】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èn):皇帝自称。考点四:内容理解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考点四:内容理解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简述短文所记述的宋廉做的几件小事?(概括要点题)答:①如实回答与客人饮酒;②向皇帝举荐贤能之人;③劝皇帝广开言路。考点四:内容理解(一)魏王欲攻邯郸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⑤,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⑥,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⑦。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⑧,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仿真训练:考点四:内容理解【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魏策》。②季梁:魏国的大臣。③中道:半路,中途。④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木材防蛀防腐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光电控制薄膜制袋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边大异径插三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纯棉时装面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彩钢活动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硫酸储存与运输安全协议
- 2025年岳麓版高三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葡萄浓缩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住宅翻新工程合同模板
- 构建学校健康教育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 2024年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计划例文(6篇)
- 副总经理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国企)2024年
- PDCA循环提高护士培训率
- 2024年工程咨询服务承诺书
- 青桔单车保险合同条例
- 车辆使用不过户免责协议书范文范本
- 《狮子王》电影赏析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DB13-T 5673-2023 公路自愈合沥青混合料薄层超薄层罩面施工技术规范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5届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哈尔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