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社会行为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四节责任分散理论

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动物不同,它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2、麦独孤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他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

弗洛伊德甚至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的生存,不适应的则被淘汰。爱克曼(Ekmam)等人确实也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不同国家、地区基本一致)、内在性(自然产生的过程)及一致性(儿童与成人一致)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普劳明(Plomin1987)指出不论基因性影响的大小如何发生变化,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三、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家庭中,孩子也面临着不同的对待方式。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2、文化环境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按照文化进化的观点,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内容,而且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三种形式:被动型: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如家里的藏书量和父母对读书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唤起型:孩子在遗传基础上作出某种反应后,这些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如爱笑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比消极的孩子多,而受到关注本身又会强化笑的行为;主动型:人们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遗传和环境影响行为,它们的相对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行为遗传学为了区分二者的相对影响,提出了两个前提:一种心理或行为(智力分数),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行为遗传学认为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以身高为例,来自父母的遗传和环境中的营养因素同样重要。

家系研究

发现在亲属当中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9—13倍。

双生子研究通过对同卵双生子(Monzygotic)和异卵双生子(Dizygotic)的研究来区分二者的影响。例如,同卵双生子之间智力相关为0.75,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力相关系数为0.50,也就是说,智商差异的50%源于遗传。指出在人格特质上遗传的作用占50%,大于环境的影响。而在分裂症与情感异常上,环境的影响大一些(约为20—50%)。智力的50—80%基于遗传,15—25%与后天环境有关;酗酒则主要由遗传决定。3、概率渐成论认为是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在有机体的发展中,基因起了一部分作用,环境则起着另一种作用,二者的协作是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前提。

弄清遗传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作用问题对心理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个清楚的认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与遗传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生物遗传因素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受到重视,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特征都与遗传有关,都有它的生理基础,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与一定的脑功能相联系。

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侵犯行为的界定(教材更正)1.必须是一种行为,不是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意图。2.效果上,可能是反社会的,也可以是亲社会的。如3.侵犯必须伴有侵犯的情绪,比如愤怒。二、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1)“杏仁核”,刺激活跃--暴戾;神经受阻--温顺。2)复合胺,本身对侵犯有抑制作用;当这种物质的生成受阻,侵犯行为增加。3)遗传关系与童年期受虐。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兴奋转移-挫折—侵犯理论(挫折是对行为后果的阻碍)玩具实验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结论: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替代性侵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两种类型:侵犯对象的替代---侵犯类型的替代(二)文化与侵犯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媒体暴力、视频游戏

四、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1、人格特质A型人格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研究发现:A型人格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B型人格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2、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把他人的动机归因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可能是情境不明确,信息不清晰。

3、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五、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1、天气1)空气污染、夏季,暴力犯罪最佳2)温度38-41度侵犯行为增加,超过41度,降低。2、线索武器效应、黑色等3、《乌合之众》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如,新疆暴乱。4、社会赞许与模仿--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通过强化习得侵犯行为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表扬、奖励、关注),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六、愤怒情绪与侵犯行为七、侵犯行为的分类1.方式,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2.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间接侵犯、心理欺负-离间、造谣、威胁。)八、减少侵犯的方法1、惩罚威慑作用。《犯罪心理学》惩罚抑制明显侵犯,刺激隐性侵犯。2、减低挫折感受3、替代性攻击(宣泄),日本--情绪宣泄室4、教育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6、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7、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包括: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助人行为更宽)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动机性质,分为两类:一类助人行为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即利他行为;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

二、对利人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原因)(一)社会生物学-进化论达尔文: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二)社会交换论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三)交互利他行为理论交互利他行为理论认为,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四)社会规范论观点(学习理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五)社会契约理论人类已经进化出5种能力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确保交换活动得到保障,包括:人类必须识别其他的个体;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和愿望;识别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

三、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1、帮助需求觉察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对方的困境。

2、助人意图的确定紧急情况---情感因素;-年轻非紧急情况---认知因素:-成年责任意识--责任越明确助人得可能性越大;平衡得失--有责任,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1、受助者特点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魅力:长相,穿着打扮人格特征善良、友好的人;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不是咎由自取。2、助人者特征年龄与性别

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认知特点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人际责任归因风格;自我的认知个性特点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移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心境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有负罪感、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道德推理与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3、情境因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社会环境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匆忙与助人代价达利-(1973)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情境性的内疚-补偿①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道歉);②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③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

第四节责任分散理论一、责任分散假设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