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_第1页
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_第2页
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_第3页
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_第4页
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主义的发展抗议电击!要求食物!大约从1930年开始,早期的行为主义逐渐为新行为主义所取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本身已包含不同的理论体系,新行为主义则更是一个复杂的派别。较为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有三个: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这三个人物的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无论如何,它们的产生都为共同的因素所制约,在理论特色上也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1行为主义的演变自华生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以来,行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1早期的行为主义,其特征是:(1)客观主义

(2)以刺激反应的术语解释心理与行为

(3)强调联结学习

(4)外周论

(5)环境决定论1.2新行为主义,时间大约从1930-1960,其特征是:(1)以学习理论的研究为核心

(2)以操作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3)接纳间接证实原则,即允许在可观察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和假设

(4)强调中介变量的研究1.3新的新行为主义。它是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认知过程解释人的行为,时间大约从1960年至今,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Bandura,A),其特征是:(1)大胆的使用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拒绝的概念,如认知、思维、表像、意识等等

(2)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3)坚持可观察性原则,以行为的研究为根本点2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心理学的背景

早期的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把意识和心理还原为行为,又把行为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刺激和反应最终又被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这种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受到大部分心理学家的批评。一位著名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S--R公式过于简单化,认为人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驱力,二是机制。

机制是联结的结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如S--R,它是回答“怎么样”,但在机制之外,还有推动机制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驱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所以行为的研究应兼顾内在的条件,S--R应改为

S--O—R

这里的O指的是有机体。伍德沃斯提醒行为主义者考虑有机体内部条件。这一修改的行为公式启发了那些不满早期行为主义的简单化倾向,而又试图坚持行为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家。许多新行为主义者受到这一公式的启发,从而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2.2哲学背景

逻辑实证主义的间接证实原则影响了新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早期行为主义受到实证主义观点的影响,强调直接的经验证实,即强调可观察行为的研究。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而间接证实的命题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行为主义受到这种观点的启示,以间接证实的方式探讨有机体的内部因素,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加入了有机体(O)。S-R变成了S-O-R。在哲学方面,新行为主义的兴起受到操作主义的影响。操作主义的目标是使科学语言和科学术语更客观、更精确,使科学摆脱那些“虚假问题”,即那些不能进行实际观察和物理验证的问题。操作主义认为,任何科学发现和理论概念的效度依赖于达到那个发现的操作的效度。任何概念都只是一组操作,概念与相应的那一组操作是同义语。操作主义的倡导者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布里奇曼。他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布里奇曼1927年出版了《现代物理学的逻辑》一书,坚持认为,概念应该得到精确的界定,任何缺乏物理参照的概念都应该被抛弃。PercyW.Bridgman布里奇曼坚持抛弃虚假问题,即那些不能进行任何客观测试的问题。这一点对行为心理学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些不能进行实验测试的命题,如灵魂的存在和灵魂的性质等,对于科学是没有意义的。什么是灵魂?怎样才能在实验室里观察它?它能在控制条件下进行测量和操纵,以便于测定它对行为的影响吗?如果不能,那么灵魂的概念对于科学来说没有意义或用处,也没有任何关系。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托尔曼最初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后来转向了心理学,1915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到德国跟从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KurtKoffka)学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观点对他产生深刻影响。(EdwardC.Tolman)1918年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贝克莱分校。讲授比较心理学,对白鼠进行学习的实验研究,观察白鼠走谜津的行为。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产生了对华生行为主义的不满,并开始建立他自己的行为主义。在1932年出版的《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一书中,托尔曼论述了他的行为主义方法。赋予有机体的行为以目的似乎意味着意识,而意识在行为主义中没有它的位置。然而,托尔曼清楚地指出,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他绝对是个行为主义者。他并不是在敦促心理学家接受意识。他拒绝内省,对那些无法进行客观观察的内部经验没有丝毫兴趣。1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对于托尔曼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指向某种目的的,但是,行为的目的性可以用客观的行为术语来加以界定,而不必求助于内省或求助于主观感受的报告。目的行为是一种整体行为,而不是分子行为,其特征是:

①指向一定目的,总是趋向某些目标或回避另一些目标。每一种行为都有它的目的性。

②具有选择性的特征。为了达到目标,行为总会对达到目标方式和手段进行选择。③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即总是选择最佳、最简便、最省力的。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加以改变。作为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相信无论是行为最初的原因,还是作为结果的行为,都必须能被客观观察和进行操作定义。他列举了5个自变量作为行为的原因:-----ROS---中介变量行为变量

环境刺激生理驱力遗传以往的训练年龄

(自变量)2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在自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托尔曼假设了一组不可观察的因素,即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这些因素是联结刺激情境和可观察反应的内部过程。中介变量就是发生于有机体(O)内部,使得有机体对特定情境产生行为反应的所有一切。但是,由于中介变量不能进行客观观察,因而除非它们可以与实验变量(自变量)和行为变量(因变量)相互联系,否则它们对心理学就没有意义。中介变量的经典研究范例是有关饥饿的研究。托尔曼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一类是需求变量,主要是驱力和动机等,另一类是认知变量,指知觉、回忆和技能等等。认知变量决定行为的知识和能力、行为的方向;需求变量发动行为,决定着行为的动力。3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根据指向目标的一些符号,认识到达到目标的途径,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组织,即认知地图,或称为“符号-格式塔”。Cognitivemap观察迷津中的饿鼠:白鼠在迷津中跑动,在正确的胡同和死胡同中进行着探索。最终,白鼠发现了食物。在随后的尝试中,目标(发现食物)给白鼠的行为提供了目的和方向。在每一个选择点上,白鼠都会产生期待。白鼠逐渐了解了与选择点联系的某些线索可以导致食物,而另外一些线索不能使它获得食物。

托尔曼提出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来支持他的符号学习理论。

(1)期待期待是对未来事件的一种假设或信念。期待有三种类型,即记忆性的期待、感知性的期待和推理性的期待。我们以记忆性的期待为例,看看托尔曼是怎样研究期待的。。托尔曼以白鼠为对象安排了记忆性期待的实验:实验者使一群白鼠在干渴的状态下跑迷津,在最初的九天里,出口处放着水,在第十天的时候,把水换成食物,白鼠此时跑迷津出现的错误和花费的时间都明显增多。这说明白鼠跑迷津的行为是受到对水的记忆性期待所调节的。这也说明期待是影响学习的因素之一(2)位置学习位置学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动物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类似于现场的认知地图,知道目标的所在,从而改变行为,适应环境的要求。与之对应的是反应学习,是动物以某种反应应对某种刺激。托尔曼以实验证明位置学习优于反应学习。托尔曼把白鼠分成反应学习组和位置学习组,两组白鼠跑一个十字型的迷津。反应学习组的白鼠有时从S1

处开始,有时从S2

处开始,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在转弯处向右转才能获得食物。位置学习的白鼠无论从何处开始,总是在同一地点得到食物。S1S2S2S1反应学习位置学习

实验持续了12天。托尔曼所设置的学习标准是连续10次跑迷津不出现错误。结果反应组的8只白鼠仅有3只达到了标准,而位置学习组的白鼠全部达到了标准。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学习优于反应学习。学习在本质上应该是位置学习而不是反应学习。动物在跑迷津时是受内在的认知和目的指导的,而不是受特殊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指导的。(3)潜伏学习托尔曼把学习与操作相区别,认为学习的结果可以不表现出来,而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学习的结果才通过行为的操作表现出来。他称这种现象为潜伏学习。他设计了一项白鼠跑迷津的实验,用以证明潜伏学习的存在:在实验中,白鼠被分为强化组、非强化组、和实验组。强化组:每天给予食物的强化非强化组:没有食物的强化实验组:在第十一天开始才给食物的强化。结果表明,强化组的进步比非强化组要快得多,但这两组同实验组相比,在前十天里,实验组不如强化组,但是,从第十一天开始,实验组的进步要优于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实验组非强化组强化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托尔曼认为,尽管实验组的白鼠在前十天里得不到食物强化,但在跑迷津的过程中已了解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对迷津的路径形成了一种“认知地图”,当强化物介入以后,这种处于潜伏状态的认知地图就发挥了作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跑迷津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这说明潜伏学习是存在的。4.评价

托尔曼是一个行为主义者,但是他不是华生式的行为主义者。他吸收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强调行为的整体性与认知特性,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改变了行为主义忽视人的内部因素的错误倾向。他的认知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心理学产生影响,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但是托尔曼的基本立场是行为主义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是操作主义的。他的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白鼠实验上。以动物的行为推论人的行为,显然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而大部分新行为主义者都具有这种特征。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

赫尔(1884---1952)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公开宣称要把行为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但是他认为早期的行为主义过于简单化,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无法解释目的、内驱力等心理现象。因此他试图对早期的行为主义进行改造,以使行为主义摆脱这种困境。从40年代到60年代,赫尔及其追随者支配了美国心理学。赫尔熟悉数学和形式逻辑,他把这些东西应用于心理学理论,在这一方面赫尔的行为主义比华生的行为主义更精致、更复杂。他喜欢告诉他的学生说,“华生太朴素了,他的行为主义过于简单和粗糙”。赫尔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假设,对这些假设作明确的或操作性的定义;其次,从这些假设出发,用最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定理;然后以实验验证这些定理,如果这些定理与经验事实一致,则证明假设是真的,反之则是虚假的。从这种思路出发,赫尔提出了十几条假设,并推演出一百余种定理和附律。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在这里,我们只介绍他的基本观点。学习理论赫尔认为把行为归结为S---R过于简单,他认为外部刺激S激发了感觉神经冲动,当外部刺激停止以后,这些感觉神经冲动仍然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可以从假定有所谓的刺激痕迹s的存在,当感觉神经冲动传入以后,又引起运动神经反应r,导致了一个外部反应R,因此行为公式可以改写为

S--s--r--R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在强化情况下的刺激与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接近、强化和内驱力降低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是行为很少是一个刺激所引起,实际上行为是多种刺激同时作用的结果。多种刺激同与之相关的刺激痕迹共同决定了行为的产生。赫尔的行为公式从整体上讲并没有超出S--R公式的圈子。因为刺激痕迹和神经反应只是一种生理的中介物,并不包含任何心理因素。而且把行为的决定因素看成是生理的,无疑是还原论的做法。由于一定的心理状态一般有多种原因和多种结果,因而赫尔认为有必要公设一些中介变量介于行为的因果之间。尽管无从观测这些中介变量,但赫尔认为可以从有机体以前的行为和一组现在的反应中推论出来。如公设渴的内驱力为一个中介变量,由经验我们知道,有几种使动物产生渴的方法,如咸食、断水等。这样就可以确定渴作为行为的中介变量是存在的。因而渴的假设也就是合理的。在所有的中介变量中,赫尔最重视的是内驱力。行为的动力:内驱力(drive)赫尔把内驱力界定为一种由身体需要引起的刺激,其功能是引起或激活行为。在赫尔看来,内驱力的减低或满足是强化的唯一基础。内驱力的力量可以由剥夺时间的长短来经验地进行测定,或者通过相应行为的强度、力量和能量耗费进行测定。赫尔认为剥夺时间的长短是一个不完善的量度,他更强调行为反应的力量。内驱力的功能有三:第一,内驱力具有激活功能,没有内驱力,有机体没有反应的需要,因而不会产生行为反应。而内驱力的存在激活了行为反应,使行为反应得以发生。第二,内驱力规定了行为的方向,有机体在不同的内驱力状态下,产生不同的行为。第三,内驱力的满足具有强化的功能,使有机体重复导致满足的行为,增强了有机体重复同一行为的倾向。行为的抑制或消退赫尔认为一个习得的行为反应,如果没有强化相伴随,就会逐渐削弱以致于完全消失,这就是行为的消退现象。消退是由于行为反应被抑制作用的偶发因素抑制的结果。零星期待目标反应动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的每一刺激既是对前一反应的强化,也是引发下一反应的刺激,由此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为链。4.5评价赫尔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顶梁柱。但是这一理论有着深深的缺陷:其一是还原论的倾向,把内部的心理因素还原为生理因素;其二是以动物的学习类比人类的学习。我只有一个错误……然而,赫尔对心理学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由他的工作所激起的研究的数量和范围,以及受他影响的心理学家的数量,都确立了他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赫尔守护、扩展、论证着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其投入的精力是他人不可比拟的。一位心理学史家写道,“任何领域出现一个真正的理论天才并不是常有的事,而在心理学极少这样的人物中,赫尔必定可以排列在第一位”

5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几十年以来,斯金纳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1990年斯金纳逝世时,《美国心理学家》杂志的主编称赞斯金纳是“我们学科的巨人之一,在心理学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行为科学史杂志》上的讣告描述斯金纳为“这个世纪行为科学的领头人物”。B.F.Skinner(1904-1990)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斯金纳成为美国行为心理学的具体体现。他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和狂热的追随者,创立了一种社会行为控制计划,倡导了行为矫正技术。他的小说《沃登第二》即使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受到欢迎。他1971年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成为美国的畅销书,让斯金纳有机会在电视节目上阐述他的观点。他成为名人,不仅心理学家熟悉他,普通公众也熟悉了他的名字。1972年,《今日心理学》杂志指出,“在美国历史上,或许第一次一位心理学的教授获得了影视明星那样的知名度”。5.2斯金纳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

斯金纳的观点在某些方面再现了华生的行为主义。一位心理学史家写道,“华生的精神是不灭的,这种精神得到净化和纯化,通过斯金纳的作品而继续存在”。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研究的是行为反应。他关心的是描绘,而不是解释行为。他的研究涉及的仅仅是可观察的行为。他相信科学研究的任务是确立刺激条件和有机体随后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斯金纳不关心有机体体内发生了什么,他不愿意对此进行推测。他的研究规划中不包含内部实体的假设,不管这种假设涉及的是中介变量、内驱力还是生理过程等。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是斯金纳行为主义关注的那种客观数据。因此,斯金纳的这种纯粹描述行为主义被人们称为“空洞有机体”的方法不是没有理由的。有机体是被环境中的力量所控制的,是受外部世界决定的,而不是它们自己的内部力量所决定的。

心理学是致力于行为研究的自然科学。客观的行为分析方法同许多同时代的人相比,斯金纳并不认为有必要使用大量被试,或者对被试群体的平均反应进行统计比较。他的方法是对单一被试进行综合研究。根据平均数得出的预见,对研究一个特定个体价值极小或者根本就没有价值……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的规律是针对个体的时候,它的规律对个体才有帮助。仅仅关心群体行为的行为科学对于我们理解特定案例是不可能有帮助的。(1)应答型行为与操作型行为斯金纳把条件反射分为两种: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被一个特殊的刺激所引起,换句话说,反应是由先行刺激所引发的,是一种应答型行为(respondentbehavior)

。经典条件反射★5.4操作行为主义原理铃声而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没有明确的刺激,有机体行为是自发操作的(操作型行为,operantbehavior),有机体自发地作用于环境,这种自发的操作受到结果的控制。操作条件反射应答型行为和操作型行为的一个区别是操作型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应答行为则没有这个特点。当实验者呈现刺激(食物)时,巴甫洛夫实验室中被固定起来的狗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应答(即分泌)。狗不能自己产生某种行为去获得食物。然而,斯金纳箱中的白鼠的操作行为对于获得刺激(食物)是工具性的,即有用的。当白鼠揿压杠杆时,它就获得食物,且只有揿压杠杆才能获得食物,这样一来,它就作用了环境。斯金纳相信,操作型行为能更好地代表学习情境。由于行为大多是操作类型的,因而对于行为科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研究操作行为的形成与消除。他的经典实验涉及白鼠在斯金纳箱中揿压杠杆。一只剥夺食物的白鼠被放进箱子中,让它在里面自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白鼠最终偶然压到了杠杆,释放出一个食物丸到了食物盘上。获得一些食物丸(强化物)之后,条件反射通常很快就形成了。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刺激是最重要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则是最重要的,没有强化,则自发的反应就不能巩固。(2)操作条件反射的习得律

若要获得一种操作条件反射,则必须强化自发的操作反应。任一反应如有强化刺激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斯金纳把操作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律(习得律)概括为:若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白鼠按杠杆得到食物,它就可能再一次按杠杆,强化使动物形成了一种反应的储备。人类的学习过程也遵循操作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婴儿偶尔发出“妈”音,得到母亲的爱抚,爱抚就是一种强化刺激,学会叫妈妈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人格特性同个人的强化史是一致。社会规范的连续性也同操作的强化有关。(3)操作条件反射的消除律操作条件反射既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除。强化操作行为可以建立条件反射,停止强化则可以消除操作条件反射。不过,停止强化并不能立即停止操作行为,操作行为在强化停止以后还会继续一段时间。斯金纳把从停止强化到反应不再出现的时间看成是计算操作条件反射的力量的指标。消除的时间越长,则表明条件反射的力量越强,消除的时间越短,则条件反射的力量越弱。(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所谓分化,就是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其形成选择性反应的过程,其关键因素也是强化。(5)强化的模式斯金纳箱最初研究论证了强化对操作行为的作用。白鼠的每一个揿压杠杆的行为都得到强化。换言之,每一次正确的反应之后,白鼠都会获得食物。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强化不会总是持续的。但即使强化是间歇的,学习还是会发生,行为也持续下来。斯金纳写道:当我们去滑冰或者滑雪时,并不总是遇到好的冰或雪……在餐馆里,由于厨师的行为总是在变化,我们并不总是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当我们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并不总是能找到朋友,因为朋友并不总是在家……工业和教育的强化特征几乎总是间歇性的,因此强化每一个反应对于控制行为是不可行的。考虑一下你自己的经验。即使你持续不断地学习,你也不可能每一次考试都得到A。在工作问题上,即使你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你也不能总是受到赞扬或者工资每天都能晋升。因此,斯金纳想了解行为究竟怎样受到不同强化模式的影响。一种强化模式在决定有机体的行为方面是否好于另外一种模式?强化作用的模式有四种:

固定时距模式:在固定的时间距离上实施强化,缺点是在时距的起点处反应速率较慢,甚至不反应。如学期末的考试等。

变异时距模式:在固定的时间里,强化的次数是固定的,但间隔的时间却不固定,有时间隔的时间长,有时短。优点是反应的速率比较稳定,不会有大起大落。

固定比率模式:以反应的次数为标准,在一定次数的反应出现以后才给予强化。缺点同固定的时距模式。变异的比率模式:强化的平均次数不变,但两次强化之间的反应次数不固定。每次反应之后都有可能被强化,每次反应之后也都有可能没有强化。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操作稳定而持久,难以消除。赌博行为所依赖的就是一种变异的比率模式的强化。强化特征说明实例1.固定时距(Fixed-interval)固定时距到时所做的反应才给予强化每月测验一次,学生通常在考前效率增加,之后则懈怠。2.固定比率(Fixed-ratio)达到特定反应次数后才给予强化工厂里的工人以按件计酬的方式支薪,理论上,工人将尽可能多生产来增加工资3.变异时距(Variableinterval)两次强化间的时距不固定渔夫到河里捕鱼,平均每隔四、五分钟就会捕到鱼,但有时五分钟才捕到鱼,而有时候要两天才捕得到鱼4.变异比率(variableratio)平均某特定的反应次数之后会有强化比如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是一定的,但有时一买就中,有时买了许多也没中。最能维持行为

(1)言语行为以操作强化原理来解释言语。还原色彩太浓。5.5斯金纳行为原理的应用(2)教学机器教学机器是20年代发明的。当引入这种装置时,发明者向人们许诺,这种机器的教学速度将更快,而且不再需要那么多老师。然而,那时教师是过剩的,也不存在公众压力要求改善学习过程。但是50年代的时候,当斯金纳推广类似的装置时,学生过多,教师太少,且存在着公众的压力,要求改革教育,以便于使美国在空间探索中与苏联竞争。斯金纳依据积极强化原理,设计了教学机器。在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行为矫正斯金纳所推崇的这种以积极强化为基础的社会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但是对于人类行为的控制与矫正,无论是针对个体的,还是小群体的,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积极强化而进行的行为矫正在脑科医院、工厂、监狱和学校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改变不称心的行为。行为矫正对人起作用的方式同操作条件反射改变鸽子和白鼠的方式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因为强化理想行为和不强化非理想行为。5.5斯金纳行为原理的应用有这样一个儿童,他通过发脾气而得到食物或吸引注意。当父母顺从他的要求,那么父母就强化了他不愉快的行为。在行为矫正情境中,踢打、尖叫这样一些行为从来都不会受到强化,只有那些社会接受的行为才能得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儿童的行为就会产生变化,因为发脾气不再能导致奖赏,而更和善的行为才能获得奖励。

(4)社会控制以这种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斯金纳设计了一种行为技术。他尝试把实验室中的发现应用于整个社会。在1948年的小说《沃登第二》一书中,斯金纳则详细地描述了这些社会的操作方法,他描述了一个有1000个成员的社区生活。在这个社区中,行为是通过积极强化而受到控制的。/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真实生活社区,1967年开始开办,这个社区遵循斯金纳的小说所倡导的原则。斯金纳的贡献是:第一,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确定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机制与规律,并把它们应用到学习和教学中去,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行为分析理论得以建立。行为分析是一种矫正不良行为的理论与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由于应用上的成功,斯金纳的理论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新的新行为主义:社会认知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及其追随者本身都是一些行为主义者。但是这种行为主义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质疑那种对心理的或认知过程的拒绝,而倡导了一种社会学习的或社会行为主义的方法。这反映了心理学中认知运动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标志着行为主义思想学派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新的新行为主义阶段。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相比,班杜拉的行为主义显得不是那么极端,它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心理学家对认知因素重新产生了兴趣。然而,班杜拉的观点依然是行为主义的。因为他的研究焦点在于观察互动中的人类行为。他从不使用内省,强调了奖赏或强化在获得行为和矫正行为方面的影响。除了是一种行为理论外,班图拉的体系也是认知的。他强调信念、期待等思维过程对外部强化模式的影响。根据班图拉的观点,行为反应并不象机器和木偶那样是由外部刺激自动引发的。对刺激的反应是自我激发的,是由被刺激的人决定的。外部强化物之所以能改变行为,是因为这个人意识到反应获得了强化,预期到在同样情境中,下一次的行为反应可以获得同样的强化。

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主体称为观察者,榜样通过观察者的观察活动而影响观察者的过程,称为示范作用。

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有:(1)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的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观察学习属于这种类型。(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在模仿榜样所示范的某一具体行为表现的过程中,获得有关这一行为的抽象规则或原理,并在相应的情境条件下以某些变化了的形式产生性地表现出这一行为。(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假定了我们具有预期的能力,可以理解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即使我们自己对结果并没有亲身体验。通过想象一个特定行为的结果,决定是否象他人那样做还是不象他人那样做,从而调节了自己的行为。班杜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或者行为与强化之间,并不象斯金纳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直接的联结。实际上,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介机制,这个中介机制就是人的认知过程。因此,认知过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理论明显区别于斯金纳的观点。对于班杜拉来说,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不是实际的强化模式,而是人们怎么看待强化模式。不是通过对强化的直接体验进行学习,而是通过“示范作用”而进行学习,即观察其他人,模仿他人的行为。对于斯金纳来说,谁控制了强化,谁就控制了行为;但是对于班杜拉来说,谁控制了社会的榜样,谁就控制了行为。6.2有关攻击行为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把儿童分为三组,观看一段攻击行为的录像。录像的结尾处:

第一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奖励第二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惩罚第三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既没有受到惩罚,也没有受到奖励。接下来给儿童提供一个表现攻击行为的环境,观察三组儿童的表现。结果会如何呢?实验结果同人们预期的那样,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惩罚的那一组儿童表现出最少的攻击行为。实验继续进行,给儿童提供表现攻击行为的诱因(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

),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结果三组儿童几乎表现出同样多和同样质量的攻击行为。奖励组惩罚组无强化组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交互决定论班杜拉指出,行为、环境、人的内部因素(自我知觉、观念、信仰等)三者并不能独立的发挥作用,而是彼此相互联结、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自我效能班杜拉对自我效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自我效能被描述为自尊、自我价值感,指的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