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2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单元提能
单元知识整合与学科素养培优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主旨概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调整中不断发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探索,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八字方针的提出、“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历史广角]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一方面要求集中力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原料、资金和市场,从而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历史广角]
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赎买政策有两个阶段: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即把企业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份。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实行对私股定息的办法,统一规定年息为5%,共计10年。这时资本家除了领取定息外,整个企业已经归国家所有。[历史广角]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严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单一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否定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加上苏联断绝经济援助,三年自然灾害,使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为什么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教你读史]材料从多角度分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注意关键信息“基础”“帝国主义”“苏联”等涉及国内、国际和历史、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然后结合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材料一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投资总额为427.4亿元。其中工业的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根据所给两则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有哪些特点?
[教你读史]材料一中的数字表明,在“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中,以重工业最高,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但同时也注意了在其他方面的配套投资;材料二表明“一五”计划是把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历程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大跃进”运动的危害材料一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材料二
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大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据材料分析“大跃进”运动产生了哪些危害?
[教你读史]材料一中不符合实际的高产纪录反映了浮夸风的盛行;材料二中“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反映了“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归纳“大跃进”运动的危害
(1)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3)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夸风盛行,破坏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材料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明确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在轰轰烈烈地办了一两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很快走向反面,“干不干,三餐饭”“出工不出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教你读史]材料中“干不干,三餐饭”“出工不出力”反映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与“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相比,“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去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名师归纳·清理过关]归纳指出二十年(1956~1976年)探索中党和政府主要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及其探索失误的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典例1]
(2012·天津高考)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60年代的中国二明考点:新中国的经济体制三抓关键:介绍信“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说明
粮票在当时经济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有关但不全面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之一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携带通用粮票”“1963年”可以判断出,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有关但不全面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D与题无关国家人员遵纪守法与题意无关[典例2]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_____________二明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抓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8年的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对外关系关键是了解1958年后,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比美国对中国的评估,以及中苏关系的变化第二步析选项1958年后中美关系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美国依然敌视中国美国的判断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不断恶化1958年是中国的“大跃进”时期,“浮夸风”营造了虚假的繁荣,美国的判断不符合发展的实际选项对应度理由A说法错误B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D正确[课堂感悟高考]1.(2012·浙江高考)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武汉工人”与“鞍山钢铁厂工人”进行艰难的生产,产品主要是军用物资。抗战时期这些地方由日本控制,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由国民政府控制,所以可以排除A、B两项。“大跃进”时期,国家工业化有了初步发展,所以不会太艰难,且主要产品并非军用物资,排除D项。抗美援朝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水平极低,且正在进行援朝战争,所以答案是C项。答案:C2.(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与这一地区靠近苏联有一定关系,故选A项;易错选C项,东北靠近朝鲜,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这样的布局对中国是不利的;B、D两项不成立。答案:A3.(2012·海南高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解析:注意“1960年”这一时间信息。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商品极其短缺,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节约商品供应市场,故选A项。B、C、D三项与196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答案:A4.(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
5.(2012·东营模拟)1958年2月《人民日报》指出:“不断的提高落后的指标和定额,使它适应于先进的指标,向先进的定额看齐,这是积极的平衡。”这一观点 (
)A.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
B.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存在急躁冒进倾向
D.之后并未付诸实践解析:“大跃进”就是这一精神的实践,所以排除D项,从后期的实践看,这个精神造成了经济的挫折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可以证明其不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由此可以排除A、B两项。从材料中“1958年2月”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历史史实可以直接选出C项。答案:C
6.(2012·江西丰、樟、高、宜四市联考)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使工业总产值提高,而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导致了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答案:D课下演练提升见课时跟踪检测
(十九)[高效学法集锦]1.用口诀记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定方针,积极发展稳步进。互助组,合作社,自愿互利低到高。定赎买,推合营,工商改造稳步行。三大改造喜完成,生产资料大变更。
2.运用漫画理解“大跃进”运动漫画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破坏。3.运用图示法理解1956~1966年的探索及其启示4.图解三大改造[相关资料选编]一、民主革命遗留问题
(1)含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过程中,还要继续反对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称为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2)具体斗争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取缔旧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3)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与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关系:①是同时进行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②但要注意的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很多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如没收官僚资本等。抗美援朝战争属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但不属于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二、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1)定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例如在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存在。其中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概括和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2)社会性质及其特征。其性质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临时和常年)。特点:不改变个人所有制,共同劳动,有少量公共财产。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特点: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公共财产,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特点: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取消按股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在1952年底以前,主要是发展互助组;从1953年春开始,发展初级社;从1955年冬开始,进入高级社阶段。四、国家资本主义
(1)定义: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存在的,同国营经济相联系、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建国初期的中国私营工商业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2)从生产目的上看: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3)从性质上看:这种经济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成分。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性质上有很大区别的两种经济,不能混为一谈。
(4)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但主要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中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的原因马克思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也曾提出过实行这种政策方案的设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列宁的方案没有能够很好的实施。可见,和平赎买是革命导师解决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基本思路。原因: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的创造性运用;②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者;③从现实需要看,有利于整个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缓解矛盾。
六、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50年~1953年):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1950年开始,国家通过调整工商业政策,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等形式,从货源、产品销售等方面把私营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资本主义企业基本上失去了与市场的联系,失去了独立性。这就是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保证他们获得10~30%的利润。1952年,这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产值占私营工商业产值的56%。(2)第二阶段(1954年~1955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合营企业是国家对私营企业投入资金(入股),派去干部参加企业的领导,公方、私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居领导地位。(1954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公私合营)。这种合营企业获得的利润实行利润分配制,即“四马分肥”:资本家的红利占20.5%,国家所得税占34.5%,工人福利费占15%,公积金占30%。分给资本家的红利部分,我们把它称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赎买”政策。资本家仍拥有部分生产资料(资本),获取部分利润,是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第三阶段(1955年秋~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原企业内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核定后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支配;资本家失去对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人事调配权;资本家按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股金领取定息,定息为年息的5%,共领10年。这种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企业了,国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七、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作出后发动起来的。在《决议》作出之前的1958年上半年,各地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为适应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需要,先后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并自发地把扩大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称为“共产主义公社”“大社”“人民公社”“集体农庄”等。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一些农村,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同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这些消息在报刊上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仿效。8月17日至30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决议的下达,把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参加公社的农民就有一亿两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地发动组织人民公社,超越了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要求,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从而使“一平二调”、共产风盛行起来。公社化初期实行的政社合一,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取消了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制度也完全被抛弃,严重地损害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发现这个情况后,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起,陆续作了一些纠正。但许多问题纠正得不彻底。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从根本上纠正了这个错误,使我国农村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八、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同年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铁路新建8000多公里,原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农村用电量增长70多倍等等。但是也出现了重大失误,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1958年确立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的“文革”浩劫。教训是深刻的,警醒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还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经典习题备选]1.(2012·上海高考)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解析: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以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出现负增长。答案:D2.(2012·上海高考)下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解析:从图中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以判断,图片反映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项出现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A项出现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答案:B3.(2011·北京高考)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C.1966、1976 D.1978、1982解析:本题为图表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读图表中的数字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由表中全民、集体、公私合营制企业总产值的迅速增加及私营企业、个体手工业总产值的锐减,可以判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0·江苏高考)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跃进”时期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以股息发放工资的说法错误,且由图片时间可知也不是“大跃进”时期,排除A项;“股金证”“装订生产合作社”等信息说明B项错误;C项中贷款与图片中的“股金证”说法不一致,C项错误。答案:D
5.(2010·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数据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单位GDP能耗”峰值出现的时间在1958~1960年,显然这与该时期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有关,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建立人民公社属于生产关系领域,排除C项。答案:D6.(2011·海南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解析: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优化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所以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而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等地的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以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选C项。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C7.(2011·海南高考)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解析: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项符合题意。所有制结构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项。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项。答案:A
8.(2011·山东高考)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治,“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张文襄公全集》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1)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解析:本题以汉阳铁厂和武汉钢铁厂为代表,考查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第(1)问,首先明确汉阳铁厂属于洋务企业的军事工业,然后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一方面便于对企业管理,减少办厂阻力;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带有较大的封建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第(2)问,实际考查武汉钢铁厂建立的历史背景,注意“1955年”这一关键信息,这个时期正是“一五”计划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都是武汉钢铁厂建立的背景。答案:(1)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2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
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历史广角]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背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中心受挫。第二次:三大战役结束后,革命即将胜利。第三次:“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被否定。标志:第一次: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次: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第一次: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次: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第三次:从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广角]
“第二轮土地革命”所谓第二轮土地革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而第一轮土地革命指的是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性质,使土地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历史广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主题一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材料一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材料二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根据材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教你读史]材料一中“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强调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材料二中“实行统一核算”“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说明旧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材料一过去购物要凭票购今日商品任意挑选材料二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1990年1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从购物凭票到商品任意挑选体现了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转变是怎样实现的?
[教你读史]材料一从过去购物要凭票到今日商品任意选,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材料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特点:(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名师归纳·清理过关]归纳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实质
(1)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目标和实质:①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实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题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材料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依据所给材料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必要性?
[教你读史]材料一中“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等信息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从而说明中国吸取了闭关锁国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材料二中“把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摸索经验”等信息说明实行对外开放是为了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分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材料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他实践形式不断发挥着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陈亚联《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经济特区的“特”和历史意义怎样理解经济特区的“特”?设立经济特区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你读史]从邓小平的论断中可以看到特区之“特”主要在于实施特殊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两段材料都涉及了其设立的意义,即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方面。经济特区的“特”和历史意义
(1)特区之“特”,主要是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2)意义:①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②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③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④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⑤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典例1]
(2012·安徽高考)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明考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抓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79~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第二步析选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从数据看,这期间农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城镇,联系1979~198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已经启动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具体的消费水平理由选项对应度A说法错误B正确C说法错误D说法错误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2]
(2011·山东高考)右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1980年12月沿海二明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三抓关键:关键信息:(1)1980年12月沿海,某市颁发营
业执照
(2)图片信息“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说法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21世纪初初步建立,与“1980年”时间不符B说法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1980年”时间不符C正确观察图片中“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表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D说法错误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才设立,也与“1980年”时间不符[课堂感悟高考]1.(2011·江苏高考)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农业生产合作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化,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国家;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产品的分配权属于人民公社(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可以排除。答案:A
2.(2012·大纲全国高考)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80年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表明我国开始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体现了我国原来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选择D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5年,排除B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于1987年,且企业承包经营与个体工商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C项错误。答案:D
3.(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上缴的税利增长了,工资可以随之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缴税利的增长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择C项。题目强调上缴税利增长才能使工资增长,所以A项不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
4.(2012·江苏高考)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析:1969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及外交政策均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经济领域开始适当引进外资,邓小平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答案:C
5.(2011·福建高考)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示意图强调了1980~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1979年我国设立了“出口特区”,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排除A项;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图中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原因,故选B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均不符合示意图的时间要求,排除C、D两项。答案:B
6.(2012·南通、泰州、扬州三市一模)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D.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并带动内地开发解析:可用排除法,A、C两项指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排除B项。答案:D
课下演练提升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高效学法集锦]1.运用图示法理解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运用图示法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3.用数字记忆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4+1)——沿海开放城市(14)——沿海经济开放区(4+1)——内地解释:(1)1980年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的海南岛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可用字头记忆法记忆: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海)。
(3)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最初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开放的上海浦东。4.运用图示法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相关资料选编]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1)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49年至1952年,追剿残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在抗美援朝的同时,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发展农业生产;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化到公有制的转变,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至此,用社会革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曲折探索(1956~1978年)(1)有益探索: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同时又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成为这种探索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
(2)连续失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和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也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左”倾错误开始恶性发展。连续出现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党内“反右倾”斗争的严重错误,到1966年,在恶化的国际形势直接刺激下,最终发展成“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3)力挽狂澜:①1960年底到1965年,进行经济建设的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行“三自一包”;召开七千人大会。②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上万言书”,力图纠“左”;③1967年“二月逆流”;1971年以后周恩来提出批极“左”思潮和进行经济整顿;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对“左”倾错误极力抑制和纠正。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一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实质是坚持实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面否定了“两个凡是”。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1978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从国情出发,党和国家开始了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中心环节,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1.第一次(建国初~1956年)(1)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由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向单一公有制。
(2)原因: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3)评价: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转变的速度太快,公有化的程度太高,出现了一些问题。
2.第二次(1956年底~1978年)(1)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
(2)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3)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次(1978年到1992年)(1)由计划经济转向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由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
(2)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4.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计划经济体制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五、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1)特区的经济性;(2)政策的特殊性;(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和海南特区。六、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内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其目的主要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即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在开发区内对投资者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内的经济成分以中外合作、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企业一般技术水平较高、工艺先进、管理科学、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各沿海开放城市已不同程度地筹建或建成了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地区大多是濒临港口的新开发区,多以老市区为依托,发展港口加工工业较为有利。其基本特点是:①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②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③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④产品以外销为主;⑤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七、沿边开放城市
1992年3月以来,中国先后开放了吉林的珲春,黑龙江的绥芬河、黑河,内蒙古的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的塔城、博乐、伊宁,云南的河口、畹町、瑞丽,广西的凭祥、东兴13个沿边城市,又进一步开放了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长春、石家庄7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具有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地理优势。现在,它们都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大力开展边境易货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13个边境开放城市可以兴办边境经济合作区,实行类似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八、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时期的重大举措。其具体措施为: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投资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2)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要更有力地开展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又在当时形势下,有针对性地重申和发挥了他许多一贯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20多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2)谈话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谈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4)谈话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谈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85-2024电子营业执照数据规范
- GB/T 34430.5-2024船舶与海上技术保护涂层和检查方法第5部分:涂层破损的评估方法
- 《普通物理实验2》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出售杀鸡厂屠宰场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记账合同范本可修改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含答案)
- 爱国敬业团课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挺柔西服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爆蓄电池式电机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营养液用输液器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SMT电子物料损耗率标准 贴片物料损耗标准
- 王阳明心学课件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湖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环境影响评价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2023年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1
-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日语真题试卷及答案
- GB/T 3280-2015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 GB/T 28655-2012业氟化氢铵
- 氧气(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第一章膳食调查与评价
- GB 5606.3-2005卷烟第3部分:包装、卷制技术要求及贮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