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薛荣久自考_第1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薛荣久自考_第2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薛荣久自考_第3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薛荣久自考_第4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薛荣久自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要素的交换。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其特点如下:1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了运输方式、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3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三)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特点主要如下:1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4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1,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是:()A、国际分工B、国际资本流动C、国际价值D、国际商品流动

2,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的标志性时期为:()

A.第一次产业革命

B.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

C.第二次产业革命

D.第三次产业革命

3,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是:()A、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B、国际资本的形成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D、国家服务贸易的兴起4、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新国际分工体系的发展,使其进入:()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

发展阶段

D.深化阶段

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第一,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产业分工更加细化。第二,发达国家通过“工厂外迁”等方式,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殖民地体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第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第五,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第六,世界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1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2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3)出现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流动。世界性移民,人才跨国培养,公开和隐蔽性流动在加大。(4)建立起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和机制。3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4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垂直型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2.水平型指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其表现形式如下;(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3)工艺过程的分工3.混合型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分工是(

)A.替代型国际分工 B.混合型国际分工 C.水平型国际分工 D.垂直型国际分工判断:战后国际分工从水平型分工为主过度到垂直型分工为主。()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间的分工,如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在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他们内部的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居于世界服务业分工的主导地位。第二,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金融、信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分工。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条件*一、自然条件:(一)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二)自然条件制约的作用在下降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绝对的。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二、社会生产力:(一)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二)决定国际分工地位(三)影响国际分工参与度(四)提高国际分工层次。如高科技为核心的要素:第一,科学技术具有不断创新的潜力和可能性;第二,人类掌握科学技术,并把它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上,自然资源才得以为人所用。第三,科学技术使一部分天然原材料得以用人工合成原材料所代替。第四,科学技术使新产业、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而原材料含量则不断降低。第五,科学技术使生产工艺日益改进,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日益减少。判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目前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强,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三、人口与市场:人口、生产和市场规模影响参与国际分工的张力。(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二)生产规模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将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三)市场发育度与规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分工向纵深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愿望强烈。*四、交通和通讯业:第一,较高的运输成本减少了初级产品出口所得到的收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它们还会抬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抑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第二,如果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则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分投在贸易上,不大可能吸引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难于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第三,运输影响一国与他国的国际分工的形成,运输成本制约着国际分工伙伴的选择。第四,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五、资本流动:第一,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把子公司所在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第二,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产和营销体系。*六、国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既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因此,社会的生产关系也会超出国界而形成国际生产关系。一方面,它节约了社会劳动,使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发挥分工国家的比较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世界范围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有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即国际分工的利益不能平等地、合理地被分工国家共享,并形成了经济发展上的片面性和依附性。*七、经济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执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国家高度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倾向于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本身的变化,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和政策,即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混合型和自由贸易型。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资本国际化C国际生产关系D社会生产力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A自然条件B资本国际化C国际生产关系D社会生产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有()。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自然条件C.上层建筑D.国际生产关系的改变E.资本国际化目前,世界成立了覆盖欧洲、北美、拉美、大洋洲和亚洲等区域的20多个区域性集团,包括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大的三个区域性集团是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的欧盟,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包括中国、日本、东盟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因。这表明,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世界市场呈现出(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B.商品结构复杂化的特点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特点

D.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特点第四节国际分工理论*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英国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扣针制造的例子原因是:“第一,劳动的技巧因专业而日益熟练;第二,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予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予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都普遍富裕。

*分工产生的原因:分工的产生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首先,受市场狭窄的限制。其次,分割的发展受制于产业领域发展的影响,第三,分工的发展还受制于商品经济和交换媒体的发展。*国家之间如何分工:如果外国能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绝对优势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李嘉图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为此,李嘉图在进行废除“谷物法”的论战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以英国和葡萄牙各生产酒和毛呢为例。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根源于资本和劳动在国家之间不如国内容易转移和流动。哪种货物具有比较优势三、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主张要把它们纳入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以明确它们的性质与影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发展的深化过程。“由于机器与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出现了工业与原材料生产,即工业国与农业国和矿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首先,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生产工业国(宗主国)需要的原料,销售工业国(宗主国)生产的消费品,进行不平等贸易。第三,发动商业战争,靠先进的武器、铁舰打败落后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它们沦为工业国的原料来源地和消费品的销售市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的专业化。第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普及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文明。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使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又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甚至带来灾难。

四、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禀赋分工说形成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危机使当时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各国争夺市场加剧,超保护贸易主义兴起。瑞典是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因而对超保护贸易主义深感不安。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原理(H-O原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生产要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1.深化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2.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3.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据要素禀赋学说,形成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此考虑产品的竞争力,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五、当代国际分工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对奥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以对赫—奥原理进行验证。里昂惕夫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数字表明,当我们以平均价值100万美元的国内出口去置换相同数额的竞争性进口品的时候,出口品含有资本要少得多,而劳动则相对多一些。因此,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这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它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理论:(1)劳动熟练说: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2)人力资本说:美国经济学者凯南:以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3)技术差距说:波斯纳认为,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因而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发展进行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但是,由于各国对技术的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这样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奥林的应对他只考虑了两种生产要素。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根源于要素模型的简化。(二)产业内贸易说1.提出背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前者是指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后者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例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输出汽车。2.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1)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2)产业内贸易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3.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指出李嘉图、奥林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生产因素的比较利益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如韩国、美国。2.李嘉图、奥林国际分工理论的前提不切实际

不考虑经济规模、国家资源也被设定,它只强调企业影响政府政策的企图,却未考量到在企业活动中,改善技术、发展产品差异性等策略的角色。3.影响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技术的变迁。(2)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