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课件第三章_第1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三章_第2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三章_第3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三章_第4页
《社会理论》课件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会冲突理论第一节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第二节科塞的冲突功能论第三节柯林斯的微观冲突论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在所有对帕森斯的研究方案与功能理论的指责与批评中,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夫的无疑是最严厉的。达伦多夫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一中,在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阶级冲突论,并从权力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群体及其冲突。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达伦多夫认为,就哲学层面而言,社会既具有稳定、和谐与一致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变迁、冲突和压迫的另一面。我们对社会学问题的解释同时需要社会均衡模式与社会冲突两种模式。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达伦多夫主张一种社会辩证冲突论,并以此作为比帕森斯功能主义更为准确地描述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研究方案。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达伦多夫说:“冲突理论必须回答三个主要问题:(1)相冲突的群体如何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结构?(2)这些群体之间的斗争有什么形式上的诉求?(3)这些群体间的冲突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达伦多夫提出了强制性协作联合体概念,并以此作为其辩证冲突论研究方案展开的全部基础。在达伦多夫看来,社会不是一个基于共识的均衡系统,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权力、权威与可分辨的角色结构,人是处在强制性协作联合体之中的,或者说整个社会组织就是一个强制性协作联合体。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达伦多夫的冲突论从马克思那里汲取了有关冲突的思想营养,但又与之相区别并力图实现对它的超越,;达伦多夫认可马克思矛盾的普遍性观点,认为对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相比于马克思将冲突的根源归结为阶级基本利益的对立,把经济因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视为阶级结构划分的依据,达伦多夫更看重使用权或者支配权,社会冲突的条件与机制依据达伦多夫的观点,普遍存在的对立并不必然显化为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形成是有条件的。达伦多夫接受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两个阶级划分,认为权威的分配是阶级形成的基础。社会冲突的强度与暴烈度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结构越难以满足社会群体组织化的技术、政治与社会条件,社会冲突的程度就越大。他引入了冲突的强度与暴烈度作为衡量冲突程度的指标。强度,是指冲突双方的能量消耗及其卷入程度。达伦多夫认为,缺少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合法的进入权威体系上层结构的流动机制,也会提高利益冲突群体情感卷入的程度,易于加剧客观利益的对立,从而增强社会冲突的强度对比冲突强度的概念,暴烈度更多地与冲突的具体表现相关,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社会冲突发生的原因,而是冲突双方所选择的表达敌意的武器,选择区间从和平谈判到罢工、军事斗争。他认为,冲突的暴烈度与是否缺乏组织性和明确的利益表达机制密切相关,组织化的技术、政治和社会条件越难以满足,冲突的暴烈度就越大、越暴力,而相对剥夺感的骤然提高也会增强冲突的暴烈度。冲突的暴烈度还与社会的冲突调控能力有关,冲突群体发展正式契约的能力越低,冲突的暴烈度就越大。但达伦多夫没有对强度、暴烈度指标做进一步具体的、规范的界定,更没有试图把它们变成明确的、可操作化的变量,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冲突的强度、暴烈度的因果链条的说明上。变迁模式与冲突模式的共变达伦多夫指出,阶级结构的变迁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一样可以在规范、思想观念与事实、制度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而强制性协作联合体的任何结构的变迁都涉及处于统治地位的人员的变动。依据强制性协作联合体当中统治人员的变动情况,达伦多夫区分了三种社会结构变迁的模式:统治人员全部变动模式、统治人员部分变动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模式。统治人员的全部变动模式又称为革命式变迁,属于突发性社会结构变迁,在这一模式下,强制性协作联合体中的政府内阁、高官及现任政治官员大换血,统治人员全部或近乎全部被换掉。统治人员部分变动模式更为常见,它更多地被看做一种进化式变迁,属于渐变性社会结构变迁。多数党联合少数党执政,从而使被统治者代表有机会进入统治群体并影响政策与决策的制定。第三种模式几乎不涉及人员的变动,从而被视为一种更加稳定的模式,它意味着统治群体与被统治群体区别明显且结构稳定,但被统治者的主张、利益也会吸纳进法律或政策之中。这一变迁模式无论是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还是教会组织当中都更为常见,它是一种结构变迁最为缓慢的类型,并需要一些特殊的调控技巧。达伦多夫认为,三种结构变迁的模式可以作为衡量变迁突发性的中心尺度。但突发性强并不一定意味着更激进,结构变迁的突发性与激进性是可以自主变化的两个测量维度,就好像冲突的强度与暴烈度一样他指出,从冲突论来看,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工业中的统治集团同时也是政治上的统治集团,而工业中的隶属团体被排除在政治权威之外。工业是社会的优势条件,它的权威结构和冲突模式因而延伸到整个社会。结果,工业中的准群体也因此延伸到政治的层面评价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研究既是经验性的,又是现实性的。他强调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的普遍性,因此给强调社会整合和稳定的功能主义观点以有力反击,使社会学家的社会观具有更强的现实感,也使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第二节科塞的冲突功能论社会冲突及其类型科塞把冲突定义为“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致伤害对方”科塞具体从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封闭的社会和开放的社会等不同方面分析了冲突的过程、强烈程度、持久性等问题。科塞认为,在结合紧密的团体中,敌意的情感易于积累从而加强了它的强烈程度,而与其他群体或外群体的冲突,或有利于增强内部的凝聚力,或有利于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但是,专制主义的发生与内部团结的加强却有反相关关系,在冲突开始时内部团结不够和冲突未能带来一致行动所必要的团结的地方就会发生专制。而群体或国家间的冲突常常导致混乱而不是内部团结的加强。关于冲突的类型,科塞首先区分了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现实性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得所做的估价而发生的冲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没有达到的目标的冲突”而非现实性冲突指的是冲突的目的不在于达到现实的、有竞争性的目标,冲突更多地表现为释放冲突双方或一方紧张状态的需要。在这里,非现实性冲突的核心价值是释放紧张的一种需要,冲突本身成为目的,与谁发生冲突则成为相对次要的问题,在这里仅仅存在着关于对象的功能替代,冲突自身则成为效能评价的中心。此外,科塞还对群际冲突与群内冲突做了区分。群际冲突是指群体之间出于对价值或对稀缺资源、权力的追逐而发生的争斗形式;群内冲突则是指群体内部成员或子群体基于价值观念或群内稀缺资源而发生的争斗形式。就冲突的承受程度而言,不同结构的群体是有差别的。科塞指出,外部威胁能否促进并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群体凝聚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外部威胁的性质,更与群体内部的结构高度相关。群体的数量规模以及群体成员的参与度两个结构性指标被提及。群内冲突也不完全都是反功能的,群体内对抗、紧张或消极情绪的宣泄可以使群体重新获得平衡,甚至更高水平与层次的整合。科塞指出,是否存在公开的冲突不构成群体基础稳固的标志。群内冲突的功能发挥还有赖于冲突群体的内部结构。弹性的结构较之刚性的结构在面对冲突时有更大的灵活性,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较有弹性的群体结构由于允许冲突的发生而使得破坏群体价值一致性的危机变小。同时,科塞指出,群体中人们情感卷入的程度也是影响冲突的重要变量。当冲突产生于坚定关系的时候,更容易动感情,冲突也就更为激烈。“在关系紧密的群体的冲突中,一方对另一方恨得越切,它对这个群体的团结和一致的威胁也就越大。”社会冲突的功能贯穿《社会冲突的功能》这部著作始终的问题就是社会冲突的功能,而且科塞特别强调社会冲突的正功能,即积极功能,而不是它的反功能。也就是说,科塞关心的是社会冲突增强特定社会关系或群体的适应和调适能力的结果,而不是降低这种能力的结果。科塞主要分析了社会冲突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对冲突各方的功能;二是对冲突所发生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安全阀制度”科塞说,冲突对其发生于其中的关系并不总是反功能的,冲突经常是维护这种关系所必需的。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也许会用逃避的手段做出反应。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而社会系统可以提供排泄敌对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这就是“安全阀制度”。科塞在强调安全阀制度正面的、积极的功能的同时,也提醒到,安全阀制度的作用是敌意的宣泄,而不是消除敌意产生的根源与机制,令人不满的状况依然保持甚至变得更加严重,社会仍然埋藏着巨大的隐患。冲突是使社会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科塞说,冲突可以有助于消除某种关系中的分裂因素并重新统一。在冲突能消除敌对者之间紧张关系的范围内,冲突具有稳定的功能,并成为关系的整合因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对群体关系有积极功能,而只是那些目标、价值观念、利益及相互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不相矛盾的冲突才有积极功能。社会冲突是一个调整规范适应新环境的机制一个弹性的社会从冲突中受益,因为这种行为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了它在新条件下继续存在。这种重新调整规范的机制在一个僵化的社会中几乎是办不到的。此外,科塞认为内部冲突也能在结构中充当查明对抗的利益双方相对实力的工具,由此成为维护或不断重新调整权力平衡的机制。科塞指出,与某些人的冲突产生了与别人的联合或联盟,通过这样的联合或联盟,冲突在成员之间提供了一个契约,从而减轻社会孤立程度或把在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团体联合起来。科塞强调,在一个冲突根本没有或有但不够充分容忍、不够制度化的社会结构中,冲突易于导致机能失调。冲突导致的分裂的强度和对社会体系的公认基础的破坏程度,与这个社会结构的僵化程度有关。综述总之,科塞主要是从理论角度探讨了社会冲突的性质、形式、功能(尤其是正功能),他把强调冲突的功能看做是对传统社会学研究,特别是功能主义研究的有益补充。因此,科塞的冲突论跟其他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不是直接面对社会冲突的现实性研究,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探讨。对冲突功能论的评价冲突功能论发端于对功能主义的批评,但科塞在纠正达伦多夫理论的偏颇方面了不少工作,冲突功能论不是对功能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功能主义的扬弃和补充。科塞从他的老师默顿那里借鉴了正功能、反功能概念,区分了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群际冲突与群内冲突,明确提出冲突的性质取决于冲突的问题及冲突发生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的观点“安全阀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安全机制,是科塞冲突功能论直接有助于社会管理与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科塞的冲突功能论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社会学理论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正如乔纳森·特纳所指出的,科塞在力图纠正以往理论偏颇、弥补辩证冲突论与结构功能论之不足时出现了另一种分析上的偏向:“科塞在谈到权力、强迫、制约和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其分析很快又转向了这些过程的整合性和适应性的结果。其分析强调的重点很容易把冲突的整合性和适应性功能转变到冲突的功能性需求或必要条件上,把它们看做是冲突发生的要件或原因。”第三节柯林斯的微观冲突论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通过提出所谓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试图把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统一起来。他认为,社会学应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切社会现象,但微观现象是基础,宏观过程是由微观过程构成的。而在微观过程中,互动仪式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柯林斯提出,微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情境结构及其动力学。人们的一切互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其中包括至少由两个人组成的际遇,故局部情境是社会学分析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但柯林斯指出,微观情境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指经由个人所形成的社会关联或网络。具体来说,柯林斯认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互动仪式链”。他提出,这一互动链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际遇过程,并使这些际遇发生的自然空间扩展之后,社会结构就变得更为宏观了柯林斯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宏观的和长期的社会结构是由他所称的“互动仪式”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互动仪式”经由时间延伸以复杂的形式而组合起来,宛如一条“链”,这就是他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社会学意义:第一,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第二,互动仪式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静力学的理论,也是一种社会动力学的理论第三,互动仪式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个体动机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变化的理论。情感能量就是个体所寻找的东西;情境对他们有无吸引力,取决于互动仪式是否能成功地提供情感能量。第四,互动仪式理论纲领将采用我们已有的学术工具去加以应用:应用于所有情境、所有情感、所有符号、所有思维、所有的主观性和互为主体性方面评价其实,柯林斯试图运用其理论解释一切社会现象,通过对已有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批判,建立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尤其是在社会分层和冲突理论方面,柯林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微观冲突论观点传统的冲突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它们仅是关于冲突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的全面的理论。第二,它们侧重于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社会现象。第三,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性。柯林斯在其《冲突社会学:关于一门解释性的科学》一书中,从微观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性的冲突理论观点。柯林斯明确指出:以往的“冲突理论”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偏颇的。故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理论并不是一种关于冲突的理论,而是一种关于社会、人与群体的行为的组织的理论。冲突现象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公开的冲突毕竟是有限的。冲突往往是力图打破组织的制约而不是要进行实际的毁坏。柯林斯的冲突理论并不排除社会团结、社会理想,道德意识和利他主义。柯林斯提出,人类是既具有合群性又具有冲突性的动物。为什么会存在冲突呢?他说这是因为在暴力强制后面始终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力量,暴力强制总是以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为结局。这虽然并不意味着存在一种固有的驱使人们取得支配地位的欲望,但被强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具体来说,柯林斯致力于发展一种综合性的冲突理论。但与达伦多夫和其他人的宏观冲突理论相比,柯林斯的理论更具有微观倾向。柯林斯提出了冲突分析的如下基本原则:(1)关注从抽象表达到具体真实生活的互动事例。(2)关注影响互动的物质性安排:地理位置、沟通方式、武器供应、决定公众印象的手段、工具和物品。(3)运用这样一条基本假设,即资源的不平等会导致主导一方努力取得情境优势。(4)思想和观念等可以通过那些拥有资源的人致力于取得其观点优势来加以解释。(5)比较不同的经验案例,通过分析某些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而在另一条件下不会发生的情况去验证假设。柯林斯后来又提出了“情境分层”理论。他指出,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只重视宏观因素,因而没能抓住当代分层的现实,柯林斯指出:“我的论点不单单是指,宏观结构只在历史上占主导,而现今微观情境秩序已经松离了宏观秩序。宏观结构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总是由微观情境构成的。我要说的是,现今微观情境是根据极不同于20世纪早期或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