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课件 1.模块一美与美育 第一章 关于美_第1页
《大学美育》 课件 1.模块一美与美育 第一章 关于美_第2页
《大学美育》 课件 1.模块一美与美育 第一章 关于美_第3页
《大学美育》 课件 1.模块一美与美育 第一章 关于美_第4页
《大学美育》 课件 1.模块一美与美育 第一章 关于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关于美目录第一节什么是美第二节审美第一节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的”与“什么是美”01美的本质02一、“什么东西是美的”与“什么是美”美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什么东西是美的”:探讨的是对象的美感,着眼于美感产生的根源。“什么是美”:美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美感的内涵也分为广义和狭义。随着思考的范围越大,对象越来越多,美便由个别的对象属性中抽离出来,上升为对事物普遍属性、规律的描述。要想在性质各异的各类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美本身”(即“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是有区别的。由于美的内涵复杂性,要想对其本质进行明确的描述十分困难。(大漠苍凉之美qj6781195569)(湖泊静谧之美qj6830238662)二、美的本质美是客观的01美是主观的02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03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04美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05美存在于实践06(一)美是客观的这一思路主要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探讨美的本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第一次大讨论时,美学家蔡仪先生的观点就是美是客观的。(二)美是主观的这类是从精神世界或主观心理探讨美的本质,将其归结为客观的理念、绝对精神,或精神现象、主观意识。柏拉图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认为在美的事物和现象背后还有一个美的本质。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均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他指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英国经验派美学家重视主体的感觉经验,认为美不是事物的属性,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第一次大讨论时,吕荧和高尔泰也都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三)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说,以朱光潜为主要代表。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对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四)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即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性指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只对人、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表面上看,李泽厚与朱光潜的观点具有相似性,但二者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立足于现实审美活动,侧重于个体性、直觉性,是一种心理学思路;而李泽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立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根源,重视群体性、理智性,是一种人类学思路。(五)美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这一观点认为美既与人的主观心理相关,也与事物的客观属性相关。美在关系,不是说关系就是美,而是指美产生于关系中。美在于人们感觉到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关系,“对关系的感觉创造了美”。美的根本特征便是和谐,和谐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内容与形式、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六)美存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从人的本质的角度来思考美的本质问题。审美就是通过感性形式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精神活动。美的本质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的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也是本教材坚持的立场和观点。第二节审美审美的构成01审美特性02一、审美的构成就构成元素来说,审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一)审美客体审美客体也叫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观对象和现象。依据组成成分的差异,可以将审美对象划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大类。自然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美妙绝伦。(自然美qj6377545852)审美更加普遍必然地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依据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摄影、绘画、建筑、园林)和时空艺术(书法、舞蹈、戏剧、影视、新媒体)。(艺术美

qj8104974178)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一般而言,社会美的主要对象包括人物(形式、风姿、精神)、人情、民俗节日,以及各类生活方式(生产活动、饮食起居、闲暇娱乐等)。(社会美

qj6824284363)(二)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的特殊性的对象性关系。人与世界建立了多种关系,而审美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在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的不是一种单向、单维度的关系,而双向的、多维度的立体性关系。首先,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超越关系。其次,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最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存在关系。(三)审美主体审美的主体是人。正是由于人的参与与推动,才能将客体纳入观照活动中,建立审美关系。人的需求和契机是审美得以发生的前提,人的素养、能力、趣味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具体展开、结果和目的。审美是以感性为基础的精神活动,这里的感性与精神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直接相关。人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是审美活动的建立者、推动者。要想顺利完成审美活动,主体需要具备以下三个主观条件。一是健全的审美感官。感官至关重要,它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基础。二是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这里的修养包括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等方面。三是特定的审美心境。审美心境指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状态。审美心境分为两部分:审美态度和具体心态。以上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需要具备的主观条件。进入审美活动后,主体便会经历一系列复杂、动态的感知和精神体验过程。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和感受构成了审美经验,它构成了审美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审美特性形象性01直觉性02情感性03超功利性04(一)形象性美的事物均具有感性的外观,是人用感知器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文学作品虽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但可以在头脑中通过想象生成审美意象。抽象的概念或间接的经验不具有可感知的外观,无法成为审美对象。形象性是审美的独特性之一。没有形象,也就没有美。(二)直觉性审美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觉能力。审美不需要抽象思考,不需要逻辑推理,而是在触物的瞬间变完成了对对象的美的感知。审美不是不存在理性,但理性已经融合在直觉中。(三)情感性审美诉诸于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审美主体观照意象,耳目愉悦,心有所感,进入动情。情感的感染性正是审美的魅力之所在。感的升华过程,也正是人生境界的升华过程。(四)超功利性不同于其他活动,审美并不追求直接的实用性。它不以占有对象,不用考虑对象的实用价值,无需把情感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审美对事物的现实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