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2015整理版本_第1页
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2015整理版本_第2页
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2015整理版本_第3页
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2015整理版本_第4页
江苏省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2015整理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文档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份。 1、动机 指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2、需要 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3、兴趣是进行探索认知的需要。4、世界观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基本方向。 (二)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1、认知过程 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情绪过程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三者在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三)心理状态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地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除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通过对意误用和无意误用研究,能全面把握人的心理现象。㊣?2.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三个方面。3.心理学各流派及其基本观点:1903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独立科学。㊣(14)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或潜意识 现象,通过自由联想及梦境分析等手段;㊣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研究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在研究方法论上,反对内省法,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认知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其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形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大势力”的流派,马斯洛、罗杰斯,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主张“人化”反对把人“神化”或“兽化”或“病态化”。㊣心理学家卢钦斯的水罐实验揭示出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定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固着。㊣皮亚杰倡导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柯尔伯格倡导以道德两难故事的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动机属于心理现象中的心理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动机,称为认知动机。中学偏难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最佳的动机强度是中等偏弱。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的价值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因素的乘积,这种动机理论被称为期望理论。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倾向,即力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心理学家奥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附属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家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气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性格)。气质类型一般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类型。对人的性格特征分析,一般是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产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从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信、自强分别属于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定自我感,这种我称为投射自我。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等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道德)的健康。在心理学里,一个人个性中具有岛的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即为人的品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的学习四大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07、08)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导致学习者产生社会学习或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替代强化)。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理论是尝试错误说。维纳提出根据学习的结果探寻导致结果成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叫归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也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通过图片、图表、模型、幻灯、教学录像、电影、电视等方式)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种知识感知称为模象直观。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象称为言语直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变式。㊣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1分钟。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力超常,则其智商必须超过130。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记忆术。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将输入大脑的一些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做法被称为(组块化策略)。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群集策略是指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将输入大脑的一些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极其有限的,大约为5或9个组块。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意义识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飞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社会懈怠作用。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从众。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舆论。㊣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使知党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剌激零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才能保证知觉效果的提高。这是利用了知觉规律中的差异律。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它由在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两个分量表构成。㊣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两大类。㊣促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相似吸引、互补吸引、外貌吸引和人格吸引等。㊣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包括动作的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练习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等几个阶段。技能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动作的有意识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10、08、04简答)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心理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以哲学、社会科学观点作指导、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为内容的应用性学科。教材把心理学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这里的学习,不仅指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指技能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学习。在学习和教育两个方面,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并以此作为教育研究的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1)学习理论;(2)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迁移;(3)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4)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5)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6)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育、学习、发展三者的关系。6(09、08、04论述)论述★⑴建立教师威信的必要性。教师的威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这种威信,只要是教师,人人都有。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这种威信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有。教师威信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而令学生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教师的人格威信是由教师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因素决定的。从本质上讲,它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它一经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形成和维护教师良好的威信,既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⑵教师要形成自己的威信(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信,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威信呢?①要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②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③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④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⑤要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⑶教师威信(包括职业威信、人格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1.(12简答)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两个人宣传同样的内容,由于他们在听众中的威信不同,效果也不同);?2.(10简答)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效应的存在);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11简答)好感效应 (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 )。以上几种情况启示我们,要使学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提到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⑷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③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④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7.(09、05、03简答)教师的三种教育水平: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07简答)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因循式教学(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和策略式教学。(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尝试式教学:1.由于教师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②教师由于不能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常规,只知道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导致教学效果是少、慢、差、费时,学生学习负担重。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3.策略式教学:教师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做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懂得如何有效地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8.简述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②了解学生规律,进行有效性教学;③把握学生学习风格,进行个别化教学;④根据教学内容性质,进行针对性教学;⑤适应教学情境变化,进行灵活性教学;⑥改善自己教学风格,进行创造性教学;⑦反思教学过程与结果,调控教学策略。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的智力和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智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注意分配力。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和教育机智。10.(13简答)教师成长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14简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①教学观摩: 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分析; ②微型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教学过程摄制为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③教学反思:通过反思训练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体验阶段、觉察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验证阶段。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14、12、11、09、05、02简答)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⑴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大多数学生在报考高等学校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他们进入高等学校后也是在相应的院系学习某个专业。他们所学的专业与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为未来的职业作准备的。 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很多课程都安排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查等环节。 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大学生学习的内容起点高、视野宽、很多内容已经处于学科领域的前沿。⑵学习方式上的特点: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一般每周的课堂教学只有 20课时左右,其余时间都是自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受到时间限制,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书,要求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需要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选题,自己查阅有关书籍,自己设计研究主案、独立撰写研究报告。 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很多学习活动是由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大学生愿意意与老师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同学之间往往也激烈争论,各抒己见。 ③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需要在课堂之外和学校围墙之外进行,例如参加学术报告会、老师的科研课题、参观工厂企业、访问街道社区等,从中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试误说):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律包括:1.准备律(学生在学习前作好学习的准备)2.练习律(反应重复,学习知识牢固)3.效果律(反应效果令人愉快,学习就会产生)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学习过程即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a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第一个条件实际上就是这个含义,条件刺激 (铃声)呈现时或呈现后给予五条件刺激 (食物),这就是强化。为了产生学习,强化 (喂食)是必需的。b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假如条件刺激(铃声或灯光)重复多次出现而不能得到强化(喂食),条件反应(唾液分泌)便逐渐减弱至消失。c自然恢复。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这并非是永久的或一次完成的。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之后,虽然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出现某种自然的恢复。但如果继续消退这一反应,这种自然产生的恢复效果也即消失。 d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这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文案大全实用文档似刺激范围内。e分化。是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f高级条件反射。一旦狗对条件刺激建立了巩固的条件反射(如铃声),以后仅单独运用这一条件刺激,也可与另一中性刺激(如黑方形)建立条件反射,这被称为二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发现,有时也能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由于高级条件反射的实验成功,相信所有学习全由条件反射构成,习惯即由连串的条件反射所养成。㊣认知主义学习理论:4(05、03论述)★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理论的主要观点为:(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懂得了基本原理,就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容易产生学习迁移,就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2)强调学让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的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重要,他认为,体现著作和课程中的知识都是先辈们的成果,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在脑子里,而应要求学生参与认识过程中去。我们教一个科目,要使学生自行思考,就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认识是一个过程,并非一个产物。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获得智慧的过程。(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①动机原则。动机是推动人行为的动因,学习动机是激发人去学习的动因,要使学生具有爱好学习的内部状态。②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学习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结构,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年龄等结构。学生掌握知识就是理解知识结构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及其结构。③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心智的发展不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很像一座很陡的楼梯,很像有多次“冲刺”和“歇息”的长跑赛。④反馈原则。布鲁纳认为为了达到对某门课程的掌握,要给学生以反馈,使他们了解自己掌握得怎样了。(4)?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担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法的一般步骤:①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要回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③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推测出各种答案。④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资料,引出结论。⑥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布鲁纳确信发现说有四点好处:①能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智慧并发挥其潜力。②因为学习有所发现,就会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③学会发现的试探法。他说:“人们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和努力发现,才能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④能巩固对知识的记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要据预先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证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他说: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做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5.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学习方式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是意义学习论的创始人。他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也有研究。(一)学习方式的分类。奥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而发现学习的特片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在学生能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发现之后再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去。奥双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中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划分,不能简单地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两个维度的结合,可以将学习分为机械地接受学习、机械地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四种类型。(二)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尤其在中国。原因有三:第一、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较高,而学生发现学习费时太多。第二、尽管意义接受学习受到学生认知结构水平,或在某一学科方面还不熟悉等方面的限制,但事实上,有意义地获取知识本身并不一定要有发现过程。只要把有关的具体经验结合到讲授教学中去,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现学习的目的,它不是学习教材的主要目的。(三)学习的实质。奥认方,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四)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心须具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1)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备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3)学习者必须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五)教学原则。奥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就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是指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对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要素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先于所要学习的文案大全实用文档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作用就是先行组织者。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促进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6.(04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等。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①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惟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②知识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③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知识给我们提供的方法不可能对任何活动和任何问题都适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2)学生观,每个人头脑里有不同的知识经验。①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②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③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3)学习观,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传授,双向性。①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 ②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③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主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的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1)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 2)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3)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4)强调学生自己评价 5)学生自我引导 6)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总之,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1.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奥苏伯尔对动机(内驱力)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14、04简答)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⑴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程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05简答)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揭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关系的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⑵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尝试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动机期望理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50%的成功率),避免失败者会选择非常简单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回避50%的成功率)。㊣?5.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系统探讨,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6.(07简答)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①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②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③归属和爱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④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⑤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14、13、11、06、05、03、02论述)★7.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结合教育体会阐述:⑴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①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适中,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③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④要教育学生将时间、精力、资源等投入到为实现目标的学习之中。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做到: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深而有趣,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第四,根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文案大全实用文档⑶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首先,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否则,学生总是不能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由难到易,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第三,如果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上失败了,可让他们先学习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方面获得成功感,然后再在学习新课程方面逐步体验到成功感;第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在遵循一定客观标准的前提下,要掌握评分的艺术。尤其是在第一、二次测验或考试中,千万不能给学生搞“下马威” 。⑷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大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一般都希望自己胜过别人。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所谓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既要看到竞赛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因此,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⑸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及时告诉他们,使他们及时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以便进一步努力。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已经掌握了的要给予表扬、鼓励、肯定,否则给予批评。但是,奖惩要讲究艺术、科学、合理。一般而言,以奖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⑹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都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以争取今后成功。第四章知识、技能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感知实际事物 ]、模象直观[教具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言语直观[教师书面或口头语言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感知到 ]、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组合律[时空形态上一致或相关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他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效果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理论型思维占主导地位 2.创造性思维的高速发展 3.思维的元认知开始形成 4.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增强,思维的社会性扩展、思维的批判性加深、思维的深刻性加强。大学性知识理解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1.运用正例和反例 。一般来说,知识的正例传递了有利于概括的信息,而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提供丰富的变式 。(变式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 。知识学习只有通过比较,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才能巩固旧知识,获取得新知识。 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有效概括,可以使学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经验,从而顺利掌握科学知识。㊣记忆的实质: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的类型:要据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情景记忆。㊣要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保持在0.25—2秒之间的记忆。瞬时记忆的信息是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如视后像就是这种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表。和瞬时记忆中的信算了容量相比,短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组块。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上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记忆大都是指长时记忆而言。一般来说,它是由短时记忆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留下来的信息储存的方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逻辑记忆能力显著提高、各种记忆品质全面发展、有效掌握多种记忆方法。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视觉编码、语间听觉编码、语义编码。影响信息编码与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1、识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提高知识识记效果的主要方法是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充分利用有意识记,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2、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材料的性质、数量、长度和部位等属性都会对信息纺码与识记过程产生影响。一般说来,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效果较好,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材料效果好。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的次数就越多。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研究表明,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的最重要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识记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4、编码组块化。在识记过程中,应注意将信息编码组块化。如果能够对识记材料进行合理组块,不仅能增加识记容量,而且还有助于长期的保持。5、识记的信心。学生的信心对识记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比较自信,他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材料,进行意义识记,这样,识记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6、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采用多种感觉通道和多种识记途径,可以提高识记的效果。知识遗忘的过程:知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脑所储存的信息在数量和内容上都会发生变化。识记内容在量与质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再现。从信息加工的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观点来看,遗忘就是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错误。遗忘和保持是相反的过程,没有保持就无所谓遗忘,遗忘得越多,保持得越少;反之,遗忘得越少,保持得越多。㊣★艾宾浩斯曲线(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以时间间隔作为横坐标,将保持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标到坐标图中,并按顺序用线段连接,这样就得到了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有所减慢,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则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知识遗忘的特点:1)遗忘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记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识记和保持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会遗忘一些知识。2)遗忘与记忆材料性质和长度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3)遗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蓝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从学习的程度上看,相对而言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从学习方式上看,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引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知识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1)及时复习。及时复习对知识学习活动而言意义重大。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式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组织复习一定要及时,即当天学的课程一定要在当于就安排复习。及时复习可以有效阻止或减缓学习结束后的急速遗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复习时间的适宜。集中复习的优点是知识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缺点是因为学习时间较为集中,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容易形成超限抑制,而且可能会造成中间部分的知识难以记忆。3)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完全掌握程度基础上的附加学习。4)反得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超限抑制,不利于知识联系的巩固。多种感官协同参加的感知活动比单一感官进行感知活动的效果要好得多。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1)、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口头或书面作业问题。2)应用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操作的问题。3)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动作技能形成过程4阶段,理解含义:1.认知阶段,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或接受指导,来了解和认识动作的基本要求2.动作分解阶段,将完整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局部的,个别的动作,然后理解每个分解动作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对各个分解动作进行逐个的练习3.动作联系阶段,经过反复练习使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整体动作4.自动化阶段,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主要特点是各个动作相互协调,动作能够按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2.利用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4.运动图式的形成、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1.知识学习过程包括:①知识学习的准备(动机、基础知识、生理心理发展水平)②知识的感知(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③知识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④知识巩固(记忆、编码、存储、保持)⑤知识应用(审题、题目归类、知识重现、找出答案)㊣?2.(06简答)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各自含义:(1)审题:(分析课题)。需要对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需要抓住课题的关键,确切的理解题意。(2)课题归类: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或所经历过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3)重现知识:对课题进行归类后,需要到长时间记忆系统中去寻找解决这一类课题的有关知识,提取出来,使它们从原来的长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中来,为下一步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4)解题:根据重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的涵义及其构成1.涵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2.构成:(1)认知。对学习目标、人物、要求、学习条件、个人学习能力及其特点、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有效性及其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等加以认识。(2)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在上述认知的基础上,从已掌握的众多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种选择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采取最适当的学习心态(情绪紧张程度、动机焦虑水平)投入实际的学习过程。(3)元认知。对刚刚进行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加以再认知,反思其利弊得失。(4)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通过元认知,若发现已经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心态非常有效,则继续使用原有的方法,保持原有的心态进行学习;若发现已有的方法和心态效率不高,或存在某些问题,则对之进行调控,或采用新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更适当的心态,以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记忆编码的策略: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含义:1.组块:指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2.替换: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3.联想: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使人由一事物回想起另一事物的编码方式;4.理解:记忆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需要时又提取出来的过程;5.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4.学习迁移含义、作用和分类: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分类:(1)按照迁移的性质分正/积极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和负/消极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按照迁移的层次可分为纵向/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和横向/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3)按照迁移的顺序分顺向迁移(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4)按照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特殊迁移(在一种学习中掌握的具体内容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但学习者的技能、态度等普遍性的东西未能发生变化)和普遍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5.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迁移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2)相同要素说:学习的情境和迁移的情境具有共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3)经验概括说:在先期学习中对一般原理或经验进行了概括,这一概括可以全部或部分运用的到后期的学习之中。(4)关系转换说:顿悟关系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5)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强调以前的认知结构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学生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概括性、可辨别性、巩固性)★6.(13、10、09、05、04、03简答,02论述)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布鲁纳所强调的学科基本结构]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创造性: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分类:真创造(首创性):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独创性):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2.?(13简答)创造过程或者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并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意识地致力于创造问题的解决。②酝酿阶段,头脑中关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却在无意识状态中得到加工,即背景加工。③豁然开朗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④验证阶段,验证、核对问题解答的各种细节,最终证实问题已经解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造过程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3.(08、05简答)创造力和智力发展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创造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4.(11、10、06、05、04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1.问题表征(表征是指问题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2.情绪状态(个体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会抑制大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适度的愉快高兴等积极情绪状态则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3.动机强度(动机虽不直接调节人的思维活动,但会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保持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些);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而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做原型。)★5.?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型大学生是创造性教育的产品,也是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培养目标。这里从创造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创造型大学生的特点。创造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1)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2)目标专一,有毅力。这主要表现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顽强地克服困难;敢于冒犯错误的风险而标新立异。(3)独立性强。创造型大学生往往喜欢独立行事,很少依附众议,热爱生活,有抱负,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4)自信心强。深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即使受到别人的嘲讽也不改变信念。(5)情感丰富。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创造型大学生办事热心,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感情易冲动,有时比较调皮,甚至放荡不羁,似乎精力过盛。(6)一丝不苟。创造型大学生总是用严厉的眼光审视周围,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创造型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6.(02简答)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教学要求。1)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2)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3)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鼓励他们动脑、动手、动口。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力求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学习。5)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以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6)教学评价应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此外,对大学生的意见或作品,不立刻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师生再共同评估。7)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8)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促进大学生多从事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并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7★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创造性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思维角度来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①思维的流畅性训练,体现了思维的丰富性,包括用词、联想、表达和观念的流畅性训练。②思维的变通性训练,包括物体功能、遥远联想和问题解决的变通性训练。③思维的独特性训练,包括命题、后果推测和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④思维辩证性训练,包括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七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的内在信念发生作用的,其中人的内在信念起支撑作用。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品德的概念:品德也称道德素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道德和品德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6.(07论述、06简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及教育意义:社会学习论: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②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③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研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忽略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社会学习过程经历的四个阶段:注意观察、保持、动作的再现、动机。对教师的启发意义:教师本人必须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为学生选择的榜样应是可亲可敬可信的;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1)模仿学习实验的理论前提是:学习除了使学习者掌握行为反应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间接学习,即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须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这就是模仿学习。2)抗拒诱惑实验的理论前提是: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在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可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3)言行一致实验的理论前提是:成人把社会道德准则传递给学生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说教,另一条是在儿童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尤其是后者效果更为明显,如果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是有影响的。社会学习论在研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究其理论的实质仍然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则是明显的不足。★7?.(14、10、09、08、05、04、03简答,02论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考过1次论述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此间涉及众多的心理因素。(1)态度定势的形成: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如赞成与反对、喜爱与厌恶、趋向与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态度定势的作用较为明显,个体所持有的某种状态直接影响对外在信息的接纳以及对事物的预期和评价。(2)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①了解道德规范。②进行道德评价。?简答(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品德心理结构中道德情感起到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12、11简答)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①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②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③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4)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一旦道德信念形成就会使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从而形成品德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形成途径主要有①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②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③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5)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时道德意志的体现。道德意志的锻炼包括①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②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③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也是重要的。(6)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从教育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①掌握道德行为技能。②训练道德行为习惯。★8.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1)过矫正:这一方法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 ,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恢复行为环境的原有状况 ,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好; 二是坚持适当的练习 ,训练与原有不良行为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行为。 前者带有惩罚的性质 ,后者则是一种行为训练。2)防范协约:教育合同。这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就像缔结条约那样,订立者双方均应严格遵守,其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有效控制。协约的制订与实施旨在提高不良行为者的积极性,通过协约控制和自我控制来矫正其不良行为。在运作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协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事,应充分发挥教育者参与制订、协商、咨询、执行、监督的作用;第二,协约内容应详细,对条文应有详细说明,避免产生歧义,所订条文应无条件执行;第三,为发挥条文的强化与监督作用,执行情况应作详细记录;第四,注意及时修订有关内容和要求,既要关注当前的矫正效果,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3)强化暂停:不良行为者不良行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不良刺激不断强化的结果,方法之一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个体暂时不予强化,或者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的频率。方法的使用应注意:第一,在执行方法前,要向不良行为者说明强化暂停方法的基本内涵,即如果你有X(不良行为),那么Y(强化刺激)将绝对不会发生;第二,强化暂停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造成不良行为者失去应有的受教育机会,应根据预先约定的时间执行,时间一到即告终止,或者根据不良行为者行为矫正的具体状况来控制强化暂停的时间;第三,强化暂停的场所应精心设计,通常应选择空间狭小但通风良好,不易分心的地点;第四,在执行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某种言语的,非言语的暗号暗示不良行为者终止不良行为;第五,如果发现不良行为者愿意呆在”暂停”的情境中,就需要重新考虑是否使用该方法。(4)表征性奖励:这一方法也称代币制,它是通过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代币)来奖励不良行为者在矫正过程中的良好行为反应。表征性奖励是对强化原理的一种运用,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所揭示的强化观点,个人的行为既需要及时强化,也需要延时强化,在社会生活中后者更显重要,不良行为者的许多问题就是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及时强化),而没有考虑长远的利益(延时强化)。表征性奖励系统中的行为者既可以由于表现良好获得及时奖励,又需要耐心等待一定时间才能按有关部门规定兑现成强化刺激物,这说明表征性奖励系统的使用可使行为者从及时强化过渡到适应延时强化,对矫正不良行为是富有建设性意义的。(5)榜样示范:榜样示范形式多样,最基本的是直接行为示范,教育着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间接行为示范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影视作品、图片资料等传递教育内容,影响受教育者的品德;抽象行为示范则是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进行的,这一形式虽没有前者直观,但简单易行,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参与性行为示范则是一种互动式榜样示范,让行为不良者参与经过设计的活动,把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结合起来,在互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大学生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2)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较符合实际3)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又复杂,容易波动4)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发展。2.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结构: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体验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自我调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与控制等。它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卫、自律、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教育等层次。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文案大全实用文档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三种类型。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它是个体对自己现实的观感。理想自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达成理想中的个人自我。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但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距离。当距离加大时,个体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因此而产生。3.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表现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4、13、11、08、06简答)大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1)全面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人类从古到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准确的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通过认识他人和和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个体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来认识自我表现,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来进行。所以,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在其中不断的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个体对自我表现的认识,不是孤立的进行,它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才能实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目标是否恰当等。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他人的态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测自己,求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当然,就象镜子有优劣一样,别人的态度中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