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汇总_第1页
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汇总_第2页
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汇总_第3页
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汇总_第4页
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主要内容一、焦虑和应对策略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焦虑:担心、惊慌、害怕、恐惧…一、焦虑和应对策略Freud一生中几次改变对焦虑的看法,最后划分出三种焦虑:现实焦虑/客观焦虑/客体性焦虑

:觉察到真实世界中的危险时做出的反应。能意识到产生焦虑的原因。

-原发的客体性焦虑:由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

-继发的客体性焦虑: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如恐狗)神经性焦虑:当不受欢迎的本我冲动快要侵入意识的时候,我们体验到~。它是导致自我启用防御机制的那种焦虑。道德性焦虑:当本我冲动违背了超我的严格道德规范时,超我的反应是产生~。一般来说,这是一种内疚体验,可体验为耻感和罪感。(如让座)新弗洛伊德理论家的观点:1、对Freud关于焦虑的观点吸收(如一些焦虑源于潜意识)并修改(更强调人际关系与文化的作用)如霍妮赞同潜意识冲动经常引发焦虑,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潜意识冲动与文化标准发生了冲突。否则,就没有产生焦虑的必要。一、焦虑和应对策略2、焦虑应对策略:扩展了防御的概念。如安娜·弗洛伊德、阿德勒等把人们有意识的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处理焦虑的方法也纳入其中,但保留了潜意识防御机制的名称。如今天当人们完全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努力不去理睬它时——否认应对策略: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研究发现,人们应对焦虑的方式相对稳定,不因时间和引发焦虑的情境而改变。应对风格:指个体处理压力或焦虑的一般方法。一、焦虑和应对策略应对焦虑的策略:早期:压抑-敏感后期:问题中心策略(男性)积极回避情绪中心策略(女性)一、焦虑和应对策略运用回避应对策略的人是通过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处理焦虑的。如否认应对策略的效果:

积极策略优于回避策略(如医学院大一学生,积策∝健康)回避策略有时可在短期内有用(如考前不理会人际关系问题)但有效性很局限,最多只是延缓了对问题的处理。且过度运用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如酗酒、网瘾)。一、焦虑和应对策略应对策略的效果:-问题关注策略和情绪关注策略哪种更有效?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情境。-应对焦虑的关键是什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哪种策略,这种能力称为应对的灵活性一、焦虑和应对策略让我有耐心去接受一些我不能改变的事物,让我有勇气去改变一些我能够改变的,让我有智慧去知道两者的区别!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yFreud对攻击的解释:1、攻击是力比多受挫的结果当寻求快乐的冲动受到阻碍时,就会体验到想要攻击障碍物的“原始的反应”。有时自我会迁移攻击对象。2、攻击是死本能的体现每个人都有一种毁灭自己的本能欲望。由于自我在充分发挥着作用,它不允许自我毁灭,于是这种本能就转向他人。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y1.挫折与攻击挫折-攻击假说: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y1.挫折与攻击挫折-攻击假说:——间接表达的攻击(1)替代性攻击把挫折引发的愤怒迁移到更安全的、不该承受的对象上。(2)用间接的方式去攻击如不敢直接打老板,在工作中作梗或散布有关他的谣言。(3)升华如受挫后运动把紧张消耗掉。即挫折导致的攻击不应用明显的方式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y1.挫折与攻击实证性研究:最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多数是那些在家里经历过高压和挫折的学生。丢了工作的成人出现暴力行为,如殴打配偶,比工作者多6倍。当失业压力增加时,暴力犯罪增长。较接近目标的人更容易遭受较大的挫折。如插队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y1.挫折与攻击反对“挫折-攻击假说”的观点:挫折仅是导致攻击的原因之一,挫折引起攻击是因为它是令人不愉快的。任何不愉快情绪都可能导致攻击,如高温、噪声。即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挫,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不是所有的挫折事件都导致攻击。一些想法会增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如对问题讨论意见不一致)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y2.宣泄与攻击-宣泄减少攻击行为。因为紧张被释放后,攻击就停止了!?(宣泄室)-表面的宣泄反应增加了将来攻击的可能性!Why?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A.攻击行为可能导致一种放纵,使人冲破克制约束。B.“攻击产生攻击”很可能由于攻击性情境的存在,如观看与暴力有关的事物会加强攻击倾向,且暴力情节会激发与攻击有关的记忆和情绪。C.紧张的宣泄使人感觉良好,攻击行为可能会被强化。赵承熙(韩)卢刚1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理论和依恋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依恋理论的出发点。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理论代表人物:克莱因、温尼克特、马勒、科胡特共同观点:1、强调早期经历的作用。但不关注内部冲突和驱力,而对婴儿与他身边重要人物(主要指父母,尤其母亲)的关系感兴趣。2、孩子对他的环境中重要的客体会产生无意识的表象。当父母不在时,这种对父母的无意识的表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与自己有关的客体。孩子内化父母形象的方式影响到孩子在今后建立的关系中对他人的看法。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状况影响到孩子在成人后与重要他人建立有价值的依恋关系的能力。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z1、客体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安全型依恋1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他们所需要的爱和照料不会失去,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2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其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焦虑—矛盾型3孩子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妈妈对孩子也不很敏感。回避型鲍尔比和爱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研究范式,区分出三种依恋风格z1、客体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认为,在安全依恋逐步形成后,孩子会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感,可以离开母亲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鲍尔比认为归属感(即安全依恋)促进了掌控感(探索环境的意愿)的形成。回避型婴儿可能形成掌控感(因为他们愿意探索环境),但是他们缺乏归属感。他们没有表现出和母亲很强的情感联系。焦虑和不安全的婴儿可能表现出归属感,但却不太可能形成掌控感。他们容易悲伤也不愿意接触世界。只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才会同时表现出很强的归属感和很强的掌控感。因此,也只有这些孩子才可能形成高的自尊。这个推断得到了研究的支持。不同的依恋类型能够预测学前和幼儿园儿童的自尊水平,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最高的自尊。在青少年和青年人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模式。依恋和自尊——自尊的情感模型自尊产生的根源可能就在于不同的依恋类型。

“一个不被人喜欢的儿童不仅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也认为自己非常讨厌,没有人会喜欢他。相反,特别招人喜欢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对父母的情感非常自信,同时也相信他人也会喜欢他。虽然逻辑上无法证明,这种天生的过度泛化却是一个规则。一旦形成并植入工作模型中,很少会受到严肃的质疑。”——鲍尔比鲍尔比借用了“内部工作模型”来解释。在儿童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依恋关系的认知表征或者工作模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认为自己很棒,也值得别人爱。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会认为自己很差,也不值得爱。这些想法推及到其他人和情境中,从而形成了自尊发展的基础。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期为什么早期的依恋关系具有持久的效应?依恋和自尊——自尊的情感模型2.成人的依恋类型2.成人的依恋类型z3、其他的模型和测量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无定向型/恐惧型低高害怕背弃/焦虑(反映个体内化的自我价值感)低高害怕亲密/回避(反映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z4、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安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结婚率更高,离婚率更低。安全依恋者更倾向于认为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中有很多爱、承诺和责任,能忽略同伴的缺点,接纳并支持同伴,与人交往时令人感觉更温暖更亲切。回避依恋害怕亲密及怀疑他人,不相信深爱的存在,更少表露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