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人教版古代中国经济史高考专题复习_第1页
专题二 人教版古代中国经济史高考专题复习_第2页
专题二 人教版古代中国经济史高考专题复习_第3页
专题二 人教版古代中国经济史高考专题复习_第4页
专题二 人教版古代中国经济史高考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历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调整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劳动力、资金、市场、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劳动者的地位和素质“以农为本”思想产生的根源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粮食种植与人的生存关系密切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整合]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变革: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革命性进步。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2)过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北魏: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沿用。补充: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北魏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亩为永业。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限4头。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隋朝均田制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亩,妇人40亩。“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20亩。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头,每头60亩。“屯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实质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大量的土地荒芜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两税法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改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杨炎传》一条鞭法“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共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府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摊丁入亩(地丁合一、

地丁银、丁随地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1334口、丁银335万余两),作为永久定额。今后再滋生人丁,不增加丁银额。租(庸)调制: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唐朝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叫做两税法。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越窑的青瓷盛名全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C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天下无贵贱通行之。D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E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诗文用于瓷器装饰。(3)宋代陶瓷业的成就: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闻名天下。(4)清代:粉彩和珐琅彩瓷器1、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⑥易足性:即容易满足小农经济的特点:①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②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④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⑤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成因:

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其发展,小农经济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的原因: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农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的原因: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离不开土地,安土重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聚族而居;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中,男子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劳动力。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国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兼并土地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私有制和买卖制度的存在。

土地兼并的后果: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恶化农民的生存条件。

古今中外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中国:封建政府实行均田制,农民的均田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世界各国: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法国的君主立宪派的赎买和雅各宾派的小块分期付款出售,俄国的赎买,美国的《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

,日本废除土地买卖禁令。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表现“男耕女织”的家族(家庭)内部分工劳作“自给自足”的家族(家庭)生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4.农田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1)大禹治水2《河渠书》、《沟洫志》等水利学专著3

李冰——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4

郑国——郑国渠5、汉代关中地区的“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6、东汉治理黄河——王景7、唐代设立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8、宋代对兴修水利工程有功的官员有明确的奖赏制度。9、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水利的兴修。10、主要的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马均的翻车,唐朝——筒车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一直在手工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正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并且少量投放市场。(2)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很长时间内,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管理落后,逐渐走向衰落。官府专用,皇帝私用,不投放于市场。(3)私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三种手工业形态比较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不在市场流通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在市场流通民间消费的产品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剩余部分出售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农户的副业位。有些规模大的手工业作坊逐渐扩展为工场手工业,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投放于市场。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一)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2、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例证:甲骨文中记载祭祀参神的内容;《周礼》中,“妇功”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3、汉代时——纺织技术相当发达(例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传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4、唐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5、宋代规模更大——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6、明代——桑蚕、棉花种植普遍扩大,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A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B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2)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时代遗物;

战国时锻铁和铸铁技术及炼钢和淬火技术;(3)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汉武帝时推铁业官营制度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C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三)陶瓷业的主要成就(1)原始陶瓷;商中期至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度阶段。(2)唐代陶瓷业的成就:A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汉代——“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唐代——“俞大娘航船”宋代:海外商云发展——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地区;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商帮(晋商、徽商势力最大)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3、主要的商业城市(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出现柜坊和飞钱(4)宋代:汴京(开封)(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五、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时代特征城市发展的规律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2、城市布局逐步打破坊市界限。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战国、唐朝、明朝(中后期)城市发展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一般都是封建诸侯国的政治中心发展为商业中心。交换的商品大多是奢侈品,与人们日常生活不很密切。各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经济特征。2、唐朝:长安市坊分立,商品经济活动受到空间、时间上的严格限制。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有统一的货币。后期的一些大城市里有了夜市。说明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3、明朝中后期:城市不再是封建统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贸易的内容已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南方个别城市已出现手工工场。说明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市”的形成与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考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商周以后,商业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的问题;小农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关系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2)含义:重视、鼓励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的发展。(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重农”的思想和政策“重农”的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公元前658年,齐国“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卷8《务农》“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通典》卷一《田制》“重农”思想的实质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强化国家统治基础稳定国家统治秩序使民习劳苦,善劳作“抑商”政策的提出“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外内第二十二》“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史记•货殖列传》“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盐铁论本议》“抑商”政策的实质绝非不准商人从事商业交易活动堵塞商人生财之道重征商税稳定农业生产秩序(4)具体表现:战国:商鞅变法首倡。西汉——汉武帝: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管控物价;加重商税。“贱商令”(抑制了富商的发展)明清——明太祖、雍正帝: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经营;加重私商税费;“贱商令”(5)评价: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清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海禁原因:主观:是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太祖担心勾结敌对势力危及封建统治客观: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根本原因)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含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允许官方进行。(2)清:闭关锁国原因:主观: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天朝物产丰盈,无需进行贸易客观: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根本原因)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目的:巩固封建统治表现:乾隆帝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消极:(1)强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时间:明中后期地点:江南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其物质技术条件基本特征: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国家政策劳动力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资金大量商业资本流向农村,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农民极端贫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