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朔州市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材料二: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材料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嘛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这样滥用的结果,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B.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C.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D.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二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合法、合理;材料三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反对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B.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C.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评论的写作特点。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9.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C

8.D

9.利:①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②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③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弊: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②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③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④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7.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错误,材料一属于调查报告,只是客观陈述调查事实并得出结论;B项,“三则材料……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错误,从材料来看,材料一中并没有讨论“‘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D项,“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材料三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错误,材料三中并没有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态度”,作者批评的只是“滥用字母词”。8.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够合理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够合理的”“一项”。D项,“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有误,“说服力”与语言的通俗性有关,但更倚重于论证的逻辑性,而材料二的逻辑性要强于材料三,所以此项表述错误。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整合内容要点。筛选信息,可以先通读原文进行筛选两个方面,利:据材料一第一段:“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材料二第二段:“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由此得出“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据材料一第三段概括“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第二段:“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据材料三开头:“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由此得出: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据材料一第三段: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得出: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这些都利。弊:据材料一第四段“字母词使用频次高低中接受度不如汉语词的字母词”的分析。得出: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据材料三“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文章标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生态”。得出: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据材料二第一、二段内容归纳。得出: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据材料三“看不懂”“招人反感”归纳。得出: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槐树的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也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频频在这些古老的典籍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中国古代一般把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槐还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政治道德含义,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据说汉宫中即多种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唐诗中有很多描述槐树种植地点的诗句。例如,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有“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之句;白居易《寄张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有“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之句。从上述诗人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不仅是宫观旁的驰道才种槐树,似乎所有的官道两旁都是可能种植槐树的,而且李贺诗中的“官槐”一词,把“官”字与“槐”字直接并列,更能体现槐树与政治的关系。由于“槐”与“怀”同音,槐树逐渐还具有了怀来人才的寓意。郑玄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人才是国君治国理政的助手,必须德才兼备,槐树作为招揽人才的象征,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道德蕴含。槐树能够“怀来人”同理也就能“怀来神”。《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槐树竟然还具备了评判神之有益无益的神奇功能,这可能是其招揽人才寓意的延伸。正因为如此,槐树后来与科举文化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也是因为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从举子的角度看是官运亨通,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满意的人才。唐宋文学中对槐树的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绘,如武元衡《酬谈校书》有“篷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之句,杨万里《槐》有“阴作宫街绿,花开举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树的这层寓意。(摘编自黄金灿《槐树历史文化意蕴趣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槐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所以它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等。B.随着历史发展,槐树逐渐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槐鼎”喻“三公之位”。C.槐有崇高、庄重等政治道德含义,与政治相关的场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D.中国古代君主在学士院第三厅种植巨槐,是为了招到满意的人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诗,意在论证槐树在宫廷里种植普遍。B.本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故事,论证了槐树与科举文化的密切关系。C.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了槐树与政治、科举等方面的密切联系。D.本文引经据典,用大量丰富的论据,证明了槐树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槐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休憩、游戏等常在槐树下进行。B.周代,槐有代表政治地位的象征意义,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说法。C.槐有鉴别神的有用无用、有益无益的功能,可能是其怀来人才寓意的延伸。D.在中国古代,槐树与科举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有“花开举子忙”的说法。参考答案:1.B

2.A

3.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可知,是因为“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所以“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C选项篡改文意,“与政治相关的场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错误,由原文“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可知,是“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所以不是“所有场所都会种植”。D选项曲解文意,“是为了招到满意的人才。”错误,由原文“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也是因为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可知,是学子们认为槐厅吉利。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选项“意在论证槐树在宫廷里种植普遍。”错误,根据原文“据说汉宫中即多种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可知,意在证明在唐代槐树种植普遍。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可知,“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说法不是周代的,而是《宋史》里说的。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

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参考答案:1.B(偷换概念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2.A(所答非所问)3.D(A“全体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进关系颠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也。琛谨确不尚浮华,起家州从事,驸马都尉,奉朝请。元嘉七年,太祖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后太祖宴会,有荒外归化人在坐,上问琛:“库中仗犹有几许?”琛诡答:“有十万人仗。”旧武库仗秘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琛诡对,上甚喜。大明元年,吴县令张闿坐居母丧无礼,下廷尉。钱唐令沈文秀判劾违谬,应坐被弹。琛宣言于众:“闿被劾之始,屡相申明。”又云:“当启文秀留县。”世祖闻之大怒,谓琛卖恶归上,免官。琛母老,仍停家。琛及前西阳太守张牧,并司空竟陵王诞故佐,诞待琛等素厚。三年,诞据广陵反,遣客陆延稔赍书板琛为征南将军,牧为安东将军。时世祖以琛素结事诞,或有异志,遣使就吴郡太守王昙生诛琛父子。会延稔先至,琛等即执斩之,遣二子送延稔首启世祖曰:“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忽以今月二十四日中获贼诞疏,欲见邀诱。臣即共执录伪使,并得诞与抚军长史沈怀文、扬州别驾孔道存、抚军中兵参军孔璪、前司兵参军孔桓之、前司空主簿张晏书,具列本郡太守王昙生。臣即日便应星驰归骨辇毂,臣母年老,身在侍养,辄遣息宝素、宝先束骸诣阙。”世祖所遣诛琛使其日亦至,仅而获免。上嘉之,召琛出,以为西阳王子尚抚军司马,牧为抚军中兵参军。太宗泰始初,与四方同反,兵败,奉母奔会稽。琛寻丁母忧,服阕,起为员外常侍、中散大夫。后废帝元徽三年,卒,时年八十六。

《宋书?列传第四十一》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B.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C.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D.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臣等预荷/国恩特百常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文中大明、太宗、元徽等都是。B.辇毂,皇帝的车驾,常用以指代天子。辇,用人推挽的车。秦以前,卿大夫皆可乘辇。秦以后,唯天子才得乘辇。C.诣阙,谓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代指京城。D.丁忧,指遭父母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文中丁母忧即遭逢母亲的丧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琛知道国家武器库的武器数目一向隐秘,他在有外国投诚的人在座的情况下回答了文帝的问题,很是后悔说错了话。但文帝听了非常高兴。B.顾琛为人严谨而坚定,喜仗义执言。他曾因帮获罪的吴县县令张凯和钱塘县令沈文秀说话而触怒皇帝被免官。C.司空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城造反,顾琛是刘诞的老部下,世祖因此认为顾琛大概也有反心,便派人准备杀掉顾琛父子。D.顾琛在朝廷使者到来之前杀掉了刘诞的信使,派儿子带着信使的首级向朝廷告密和谢罪,从而获得了世祖的谅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祖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2)大明元年,吴县令张闿坐居母丧无礼,下廷尉。参考答案:10.B

11.A

12.A

13.(1)太祖派到彦之进攻魏国黄河以南,大败,把所有的武器都丢弃了,武器仓库因此很空。(2)大明元年,吴县县令张凯因为在母亲去世期间不守礼节,被逮捕到廷尉。【10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该句中,“遂构衅逆”省略的主语是刘诞,前面要断开;“莫不骇惋”的意思是没有不震惊的,这个“莫”指的就是前面的主语“凡在含齿”,因此“莫”前面要断开;“臣等”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特百常愤”的主语承前省,是“我们”,前面要断开。因此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太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后悔说错了话的人是文帝,而不是选项中的顾琛。【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河南,黄河以南;委,丢弃;空虚,空。第二句中,坐,定罪;无礼,不守礼节;下,被交给……处治。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顾琛,字弘玮,是吴郡吴县人。顾琛为人严谨而坚定,不喜欢浮华的东西,最先官职是州中从事,驸马都尉,奉朝请。元嘉七年(430),太祖派到彦之进攻魏国黄河以南大败,把所有的武器都丢了,武器仓库因此很空,之后太祖曾举行宴会,正好有外国投诚的人在座,文帝突然问顾琛:“兵器库中还有多少件武器?”顾琛答道:“有十万件武器。”顾琛知武器库的武器过去一向隐秘,外人不知多少。文帝既发了问,后悔说错了话。等听到顾琛的对答,便非常高兴了。参考译文:大明元年(457)吴县县令张凯因为在母亲去世时期不守礼节,被抓到廷尉,钱塘县令沈文秀因为判案错误,应该受到弹劾。顾琛在众人面前说:“张凯被弹劾,开始时曾多次说明他的情况。”又说:“我要上奏留沈文秀在县令任上。”世祖听说这话大怒。以为顾琛把罪过归于皇上,便把他的官职免去。因为顾琛的母亲年老,仍然让他呆在家里。顾琛和前西阳太守张牧都是司空竟陵王刘诞的老部下。刘诞待顾琛等人一向不薄。三年(459),刘诞占据广陵城造反,派他的手下陆延稔带着书信任命顾琛为征南将军,张牧为安南将军。当时世祖认为顾琛一向与刘诞结交很深,大概也有反心,便派人叫吴郡太守王昙生杀掉顾琛父子。恰遇陆延稔先到,顾琛等人便先抓住陆延稔并将他斩首。派两个儿子送陆延稔的人头密告世祖说:“刘诞发疯,竟敢造反,当世人士,无不震惊,我们蒙受国家的大恩,特别感到愤恨。忽然在本月二十四日得到刘诞的书信,想邀请我们参加,我们便马上抓住他的伪使者,并得到刘延稔,抚军长史沈怀文,扬州别驾孔道存,抚军中兵参军孔..,前司兵参军孔桓之,前司空主簿张晏的书信,都一同列上献给本郡太守王昙生。我今日马上亲赴京师投身皇上。我母亲年老,我自己亲自奉养,这里派儿子宝素、宝先绑住自己到皇宫门前谢罪。”世祖派的杀顾琛的使者当日也到了,顾琛勉强免除祸患。世祖肯定了顾琛,叫他出来做官。让他当西阳王刘子尚抚军司马,张牧当抚军中兵参军。太宗泰始初年,他和四方同时反叛朝廷,最后失败了。携带母亲跑到会稽,官军一到便前去投降。顾琛因为母亲去世,守礼三年后,又出来做员外常侍、中散大夫。后废帝元徽三年(475)逝世,当时他八十八岁。5.参考答案:5.A

6.A

7.A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桐城文录①序【清】方宗城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yuán):于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

胜:尽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

矜:崇尚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

仲伯:难分上下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

敝:疲惫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B.而于文则未尽雅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相与取诸先辈文

因宾客只蔺相如们谢罪D.而不集其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桐城文风虽自唐代开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确立了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地位。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还有几十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有的擅长经术或政事,有的擅长论述学问、记载忠孝。C.作者认为,整理乡邦文献是后辈人的职责所在,选文原则,大约已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同时兼顾文采修辞。D.作者认为乡邦文献相当重要,据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等例子作为事实证据予以说明。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2)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3)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参考答案:9.D

10.B

11.C

12.A

13.(1)到了我朝,文学于是成为全国的引领者,是理所当然的。(2)是后面的人看了有所感悟而学习它,那罪行难道不是加重了吗?(3)他对于祖国的文献这样用意恳切,这也是学习的人所应当学习的。9.节选自:《桐城文录》

作者:方宗城

朝代:清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中的“敝”应该解释为“衰微”。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B均为介词,对于。A介词,凭借;介词,把。C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点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C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进行判断。正确断句为“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断句抓住关键虚词“也”“则”。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讲究文采修辞”也不正确,应是“还没有完全讲究文采修辞”。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是犯曲解文意的错误。13.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逮”“宗”“然”;(2)“俾”“效”“顾”(3)“惓惓”“是”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桐城文学的兴起从唐朝曹孟徵、宋朝李伯时兄弟,凭借诗词书画,名声传扬千年。等到明朝三百年。彪炳史册的人写也写不尽。但是这时风气初开,人心淳古朴实厚道。凭着文章出名的读书人,大多崇尚经世济民,崇尚气节,穷究事物之理,便是了解各种事物,而对于文章还没有完全讲究文采修辞,而恢复以前的习气。积郁时间长了,浓厚了,就畅快的书泄。到了我朝,文学于是成为全国的引领者,是理所当然的。大概从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位先生相继出众,评论的人认为方望溪侍郎凭借学文胜出,刘海峰学博凭着才华胜出,姚惜抱郎中凭借见识胜,向华山的三座山峰矗立在云外。虽然成就的面目各不相同,但是都能够继承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正道,和明代归有光不相上下。哎,兴盛啊!但是我要曾经总观同城先辈的文章,三位先生之外,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的人,大约五六十人。虽然不能全部登上作者之列,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收获,又有几个人堪称名家。其他有的擅长经术,有的擅长政事,有的论述学问,记载忠孝,也足够来扩大见闻,完备前人事迹传说。以前,康熙年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几十卷,大多是名人的文章。咸丰壬子年春天,我和友人戴存庄讨论我们同城的文章,认为我朝文学兴旺。但是是五星圣,就一定复归本源,这样以后可以长久而不衰败。天地之间的气数流动,不能自己停止,储存久了就一定兴盛,兴盛久了就一定衰退,也是理所当然的。阻止它的衰退,来挽救它的衰败,难道不是同乡的后辈人的责任吗?于是共同拿各个先辈的文章,精选得到几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而都一定属于讲究文采修辞的。那些空洞没有道理,或者虽然有事理,但是文章浅陋背理的,不选录。按照时代来分卷子,那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