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落可可 新古典19-20世纪欧洲美术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1.gif)
![巴洛克落可可 新古典19-20世纪欧洲美术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2.gif)
![巴洛克落可可 新古典19-20世纪欧洲美术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3.gif)
![巴洛克落可可 新古典19-20世纪欧洲美术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4.gif)
![巴洛克落可可 新古典19-20世纪欧洲美术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7f18b2ca3f135cf191a91f021d08648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巴洛克艺术(Baroqueart)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艺术(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巴洛克风格建筑与雕塑特点1.巴洛克建筑具有强烈的庄重、对称的特征;2.巴洛克建筑具有强烈的凹凸感,用大量曲线代替直线,使形象产生强烈的扭曲感;3.巴洛克建筑多繁复的装饰,用许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产生丰富的运动感;4.巴洛克建筑用不完整构图代替完整形象,如断山花、重叠山花和巨型曲线等,以突出个性。罗马耶稣会教堂: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被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更加简洁刚挺(巴洛克艺术本身具有雄浑的气势)另外还有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起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波罗米尼(1599~1667年)是一位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他与自信开朗的贝尼尼相反,性格乖戾li、沉郁,最后自杀身死。圣卡罗教堂是他设计的第一个重要建筑物,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新建筑语汇。比如它的立面,不是平面一块,而是呈波浪式凹凸起伏的曲面,好像是随时都可被挤压、变形的。这也是一种与雕塑手法结合的建筑,它将整座教堂看做是一件雕像,在设计时作了大胆的处理。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当时一个教堂管理人说,这一创造使建筑家赢得了很大声誉,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各国都有人前来学习、仿造,这种型制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流传出来。罗马的这座纳沃纳广场,是城里最著名的巴洛克式广场。纳沃纳广场拥有三座著名的喷泉,多数游客都是为它们而来。四河喷泉:位于广场中央,贝尼尼作品。四座雕像分别代表世界四大洲的四条河流——尼罗河、恒河、多瑙河、拉布拉多河,环绕着一座方尖碑。尼普顿喷泉:位于广场北端,博尔塔作品。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即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
摩尔人喷泉:位于广场南端,贝尼尼作品。
圣阿格尼丝教堂:位于广场中段,波罗米尼作品。教堂正立面可称为巴洛克风格装饰艺术的典范。
贝尔尼尼著名的四河喷泉.意大利雕塑大师貝尔尼尼的代表作,也是巴洛克艺术高峰期的代表作.四河喷泉雕塑代表四大洲的四条大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四个巨人象是随便坐在假山上,神态自然,水柱从各个假山缝隙和泉眼中不规则地流出,有的急剧,有的舒缓,在日光照射下,色彩璀璨夺目,使整个喷泉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圣特列萨的沉迷传说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尔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於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龛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或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罗马圣彼得广场:罗马教廷的广场,也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用来从事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住和88根方柱组合而成。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
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用了11年时间建成。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则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比利时北部说荷兰语的地区)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以《玛丽.美第奇生平》为标题完成的第6幅历史画(共计21幅),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美第奇家族是法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玛丽•德•美第奇曾为法国摄政皇后。这件作品描绘玛丽的宫船刚刚抵进赛富港,她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船头上戎装的姑娘,身着古罗马的服装,伸开双臂,表示了法兰西的欢迎。豪华的宫船下面,许多海中女仙在拽着绳。圣乔治斗恶龙,题材源于《圣经》,也是欧洲古代壁画常用的题材之一。据基督教史所述,圣乔治原是一殉教者,约活动于公元3世纪。自6世纪起,传说他曾因从一条恶龙爪下拯救过一个女郎而被后世颂扬。约从8世纪起,便被神化为圣者,还成了英格兰的保护神。鲁本斯在这里表现了一个威武的骑兵来充当圣乔治,与拉斐尔的画上或者后来法国画家安格尔的同名画上的圣乔治迥异其趣。战士正在马上左顾右挡地刺杀这条恶龙,笔法具有速写性质,发挥了画家善于以热烈的色调描绘动乱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使这场战斗充满激情。尤其是圣乔治的那匹马,画得极有精神。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玛琮之战》画面一样,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三美神是指贞洁女神、美神和爱神。也有人说是指美神维纳斯、温柔女神塔利亚和欢喜女神阿格莱亚。在鲁本斯的笔下这些女神都有着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有着秀丽俊美的面孔,整个形象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埋葬基督》,卡拉瓦乔突出了其绘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藉由光线,表现出人物个性和形象以及物体之质量感;二是与之紧密联系的揭示显现基督的光。
卡拉瓦乔的作品其实只有「追求光线效果」的特点,光的表现几乎构成了揭示世界物象的唯一手段,因为它是在事件极具意义和表现力的瞬间被摄取下来专注于物品和人物身上的。在伴随着基督身体入葬动作的整体运作中,画中的六个角色呈现了纪念碑似的戏剧性效果。构图根据螺旋形下降的动作,从右边举起双臂的女人开始,到下垂于画之底部的床单边缘的褶皱止,把这六个角色连成一个整体的群组。
而从高处直下的光停在人物身上,又把他们逐一照清。他们是:把双臂伸向天空、表情绝望的女人;面孔在阴影中、弯身抹泪的另一个女人;伸出一只手要最后一次抚摸她儿子的圣母;扶着基督身体、脸部线条陷在阴影中的一个男人;前景中缓慢转身对着我们的另一个男人,他的目光把绘画的表现和现实联系起来,似乎在说,像我们一样的人正把为救赎我们罪过的上帝之子基督的身体放到墓中;最后,是要安放的、似乎滑动的、处在整个光线中的基督的身体。
由于垂落在墓地长条石上的布单的柔软的褶皱,显得十分突出,顺着从右上往下的弧线,似乎要伸出画面之外。从右边高处向左边低处下降的对角线和向下的节奏被基督呈弧形的身体打断,使我们从上而下的注意力和悲哀完全集中在上帝之子为救赎人类罪过而亡的痛苦但无怨无尤的脸上。《占卜者》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占卜,在为一个贵族子弟看手相。这是一个街头常见的风俗场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对,那个头戴羽帽的贵族青年以轻蔑挑逗的目光看着女占卜者,而她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诚又含智慧,对比之下,贵族青年却显出华而不实的肤浅。
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构图风俗画,这种布局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简洁突出,由于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描绘,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目光和手势更加引人注目。社会底层的流浪人第一次作为主人走进绘画,这在意大利以往的绘画中还不曾见过。论勃朗
(Rembrandt,1606~69),巴洛克时代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作品题材极广泛,举凡动物、乡村景色、暴风雨和人物,什么都画,而其创作的素材则包括素描﹑版画和油画。最关心的主题是「人」,他曾研究各式各样的人物,男女老幼,快乐痛苦生病疲劳的形象都有,其中又以自画像最多。他的画大半属于暗调子,层次分明,又有部份用戏剧性的强光,来呈显主题的旨趣,画中无明确光源,只是一个引起注意的焦点,但光影有韵律感。《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此画作于1632年,其时画家才26岁。伦勃朗的创造性肖像风格已风靡整个阿姆斯特丹。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之一。画面上右侧那个主要人物,即是医学博士杜普教授,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实的人物。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我们今天习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则与众不同,他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这种风格是深深被画者所欢迎的,于是伦勃朗的订件应接不暇了。《夜巡》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画家也因此生活陷入窘迫。此画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于是招致有些没有放入险要位置的射手的不满。画家采用情节性历史画构思构图,人物活动于一个真实的环境,每个战士都在作符合自己身份的军事动作,有的击鼓传令、有的装火药等等生动的姿态。表现了英勇战士为国家效劳的场面。画家采用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使人物处在不同的明暗层次中,使画面有主次、有深度、有运动感。伦勃朗常使用较暗的棕色调与局部的明亮的颜色作对比,从而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画中光亮部分在对比之下显得格外刺目,这种用光目的,加强了情节的戏剧性效果。这幅画原来描绘的是白天情景,因年久而呈现深棕色调,被后人误为夜晚,故名《夜巡》。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令人惊叹的。但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它引发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与画家个人追求之间微妙的关系。伦勃朗自画像伦勃朗的晚期,自画像有了鲜明的个性表现.在这幅画像中,他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并着意于其中蕴涵着的内在语言.画中的伦勃朗,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严肃着思考着什么,背景被淡化了,画家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那严肃的神情,正是他生活重压日益加剧的外在反映.哈尔斯(F.Hals,1580/85~1666),荷兰画家,哈尔斯一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荣誉,也从未加入艺术家团体。由于他性格豪爽不羁,生活上放浪形骸,几乎没有被人尊重过。运用如印象派那样大胆明快的笔触,巧妙地画出人物瞬间的表情,有如拍「快照」。作品大部分是肖像画,笔下的肖像画人物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可以感到有吵闹声、玩笑声和愉快的气氛,被称为「笑的画家」。《吉普赛女郎》是他的代表作。维米尔(J.Vermeer,1632~75),是荷兰风俗画家中最杰出者,作品里一切显得宁静、祥和,画面有秩序感,如普桑。表现明净的大气及光线的稳静,安详的市民家庭生活气氛。画中色彩和光线是有节制的,画里每一件事物都受一个整体秩序的控制。代表作《倒牛奶的女佣》《花边女工》是维米尔的优秀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维米尔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极端、甚至颤抖的感光度来表现光线,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他的作品中特别的光感,实际上是借由一种新的技巧而达成的。这种技巧部分依靠光学实验,但主要是依靠着观察,以及对色彩微妙的渗透反映的直觉。他捕捉色彩光亮的方法相当特别,以微小的如珍珠的亮点构成物体轮廓,作品中的焦距平均分配,因此显得平静与客观。维米尔的绝大部分绘画的内容是他周围的日常生活。这一幅《倒牛奶的女佣人》作于1685年,构图不很复杂,轮廓较清晰,环境纯朴。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观者产生不同的怀旧心理。女佣人是个健壮如牛的村妇,她塞起了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窗户,一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所有人和物的质感都很强烈。委拉斯贵兹(Velazquez,1599~1660),是西班牙当时最著名的宫廷画家,虽以画贵族像闻名,但他对任何题材都予以同等的关注,儿童、乞丐、军人、矮子、国王、主教等,都同样具有个人的尊严。画中色彩丰富而调和,善于表现各种布料的质感及人的肌肤感。代表作《内廷供奉的宫女们》(1656,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宫)、《教皇英诺森十世》(1650,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教皇英诺森十世: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话:“过分像了”。最有趣的是描绘他作为宫廷画家的生活片断的《宫娥》:《宫娥》这幅作品的中心人物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小女儿玛格利特公主,她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摆出端仪的姿态。左边的一个宫女跪下来,向她奉上一些茶点,但小公主全然不理会,似乎比较任性。玛格利特右边的一个宫女正鞠躬行礼,是在祈求公主用膳还是另有原因?画面的右下角,是两个供宫廷取乐的侏儒和一条打瞌睡的狗,而公主后面站着的两个年长的仆人可能是玛格利特日常生活的监管者,他们好像正在议论着什么又被突然打断。整个画面最为有趣的是委拉斯贵支将自己安排在了画面之中,他手持调色板站在巨大的画板后,无比神奇,俨然就是他为自己画的一个肖像。委拉斯贵支刻意突出了自己胸前佩戴的爵士勋章,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以显示出自己的尊贵。大厅的出口站着守卫的士兵,他并没有挺直自己的身躯,他的一只脚站在了更低的一层台阶上。而此时,整个画面中人物的眼神都指向了他们的前方,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透过画面墙壁上的镜子显现出来的人物,我们知道,正是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王后玛丽安娜,他们吸引了现场所有的眼神。但是,是委拉斯凯兹在给国王夫妇绘制肖像,由于玛格利特公主的突然出现为画家的创作带来了麻烦呢,还是画家为玛格利特绘像,由于小公主的任性难以配合,而此时国王和王后突然到来,使整个画面的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尊贵的玛格利特小公主旁每个人物都流露出慌张的神情,只有画家是那么镇定自若。而此时,从侧窗打入室内的光完全把画面定格在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迅速按下的快门,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洛可可家具的最大成就是在巴洛克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优美的艺术造型与功能的舒适效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工艺作品。家具的形式和室内陈设、室内墙壁的装饰完全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的新概念。通常以优美的曲线框架,配以织锦缎,并用珍木贴片、表面镀金装饰,使得这时期的家具,不仅在视觉上形成极端华贵的整体感觉,而且在实用和装饰效果的配合上也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洛可可风格服装,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如威尼斯、罗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让-安托万·华托华托一生画了许多耽于享乐的贵族生活题材作品,大多描绘求爱、嬉戏和音乐歌舞等,再现了上流社会无聊的生活,但画家本人的生活并不愉快,自从登上法国画坛以后,逐渐体弱多病,曾赴伦敦休养,因病情日渐严重,回巴黎不久即去世,终年37岁。华托在年轻时画运不济,加上他生性高傲,所以历经坎坷。25岁时为争取参加罗马大奖赛而名落孙山,贫病交加,走投无路,后来幸得巴黎画商西鲁瓦的帮助,始渐生活稳定,这时创作了《西泰尔岛的巡礼》,一举成名于巴黎画坛。《西泰尔岛的巡礼》。
画中描绘了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而西泰尔岛正是希腊神话中爱神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小岛,于是华托就尽情描绘一群贵族男女结伴乘船前往西泰尔岛去寻求幸福。人物组合的各个细节很有生活情趣。
画家以写实的前景和人物与抽象的虚无飘渺的远方景色,构成一幅世外桃园式的、只有欢乐与爱情共存的幻境。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景色,人物组合的情节与整个大自然都充满诗意,人们称华托是位诗人画家。由于这幅画的成功,他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从此声望日隆。《热尔森画店》,华托来到巴黎时走投无路,幸亏结识了画商西鲁瓦,才使他有个安身立命之地。华托成名之后,他就给这位患难相助的朋友、画商热尔森画了这幅《热尔森画店》作为店铺的装饰相赠,据说只画了一个星期就完成,轰动了当时的巴黎。
这是一幅画店的真实写照,并寓含深刻的时代精神。在画店的墙上挂满了名家名作,我们可以从中认出鲁本斯,凡·代克和当代的一些名家作品,画中名画模仿逼真。画中有意安排了两个细节,一是画面左边工人在向箱子里装画,从露出的肖像认出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肖像,现在已装箱收起来,这暗示路易十四时代已经过去。另一个情节是画的右侧中间,在一幅大圆形画幅前,有两位头戴假发的青年,似女性打扮,正跪在画前有滋有味地欣赏画中众多裸女情态,这一细节表现出那个时代的贵族精神追求,无聊的时代才产生这无聊的社会现象。画家把这幅画视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
画家使用一种最好的稠性颜料,色泽丰润,画中男女身着华丽衣裳,光泽耀眼,那是画家运用光色的高超技巧,由于明暗处理巧妙,使画面呈现空间真实感。越看这幅画,越会让人反思人的内心世界。无怪乎有研究者认定,华托的这幅画属于“心理写实主义”,从而完成了华托对鲁本斯的最后敬意和超越。梳妆画中的裸女神态具有典型的罗可可卖弄风骚特点,以迎合追求行乐的贵族子弟的审美情趣。这类造型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所作裸女那种端庄、典雅、高尚而神圣大相径庭。在这幅裸女的神态中,就含有挑逗的意味,这正是法王路易十六快要上断头台之前时代精神的反映。意大利喜剧演员画家所描绘的这位专门供人取乐的喜剧演员,身着白色丑角衣裤。画家没有表现他在舞台上的表演,而毕恭毕敬地立正在画面中央,像座顶天立地的纪念碑,周围是他的同行和贵族男女。环境像一个舞台,主持人拉开帷幕在向人们介绍这位喜剧演员,画家以横竖曲直线构成浮雕式的背景,统一在暗色调中借以突出前景人物形象。色彩配置讲究呼应和均衡,红色帷幕和前景人物红色衣着构成呼应;左右人物的黄色衣服对称均衡,白色居中,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纯洁美好。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他以高超的造型技巧和色彩表现力塑造有血有肉的人体,极富理想美和感官刺激。
画中裸女丰润艳丽而富有弹性的肌肤被描绘如真,被揉皱形成繁杂褶纹的环境与光滑细腻且单纯的人体形成对比衬托,人体的血肉色彩变化精妙,布歇不愧是位色彩大师。戴安娜的休息在这幅人体作品中媚俗的格调一目了然。这幅女神出浴图,与其说是描绘神话中的女神,不如说是路易十五后宫美人出浴图。画家竭力描绘的是裸女的形体美,纤小的手足,柔嫩白皙的肌肤,躯体坚实丰腴,裸体姿色性感而诱人,由颈项下延至肩臂胸部的曲线,圆润如珠,光彩夺目。中国皇帝上朝18世纪欧洲社会痴迷于“中国风”布歇并没有来过中国,画中的形象有的是合乎事实的,有的则纯粹出自他的臆想,令人不解的是,画家既然没有来过中国,又要画中国,必然要有所凭据,画中的形象具体是从哪里来的呢?据说这可能和当时东印度公司频繁的商务活动有关、该公司把丰富的商品从东方带到了欧洲,布歇在巴黎可以轻易买到中国的物品。想组合成一幅符合东方情调的画面,《秋千》一画描绘的是浮华贵族少年藏在树丛里偷看小姐荡秋千的场景:这时秋千上的小姐一只高跟鞋不慎脱落并甩了出来,这位浪荡公子准备伸手去接。尽管画得十分细致,比如,花园的景色与树丛画得很美,画意的格调却极其低俗。这幅画代表了当时贵族的艺术趣味。以调情为内容,在弗拉戈纳尔的全部作品中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无论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比起他的老师布歇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弗拉戈纳尔的进步的艺术思想与颓废的贵族趣味是并存着的。后者在为显贵们订购而作的那些幅画上,表现得非常露骨,轻佻的内容与高超的色彩技巧,是弗拉戈纳尔继承布歇"向妇女献殷勤"的一种绘画"传统"。现实主义风俗画家—夏尔丹夏尔丹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他的大量静物画都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所描绘的均为市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如《铜水箱》等。他的风俗画受小荷兰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善于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市场归来》是夏尔丹的代表作之一。它抓住一个家庭主妇刚从市场购物归来,正靠着油亮的旧橱柜喘气的瞬间,展示了当时法国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品格情操。除了主妇流露的自然表隋之外,值得注意还有作者对一些细节部分的描绘,如放在地下的食钵、主妇左手刚放下的大面包、右手尚未放下的沉颠颠的购物布袋等,因笔调自然和质感逼真,使人很容易地感受到画中的温暖、生命和时代的气息。《米德尔哈尔尼斯大道》
荷兰画家霍贝玛在这幅画中采用了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置景布势,使画面空间具有深远感和空气感,令观者如临其境。由于它的真实意境和乡土气息,使之成为世界著名风景画。
大卫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雷卡米埃夫人像》
朱利埃特·雷卡米埃夫人(1777-1849年)15岁时嫁给银行家雷卡米埃,以貌美和善于交际闻名巴黎,她组织的沙龙是法国文化界的中心,作家大仲马常出入其间,她与浪漫派作家夏多布里昂相好多年,也是达维德的好友。时年23岁的雷卡米埃夫人请达维德为她画肖像,画家深为少妇的优雅魅力所吸引,运用古典和写实手法相结合塑造形象,以古典的道具相配,企图创造古典美人意境。作画过程中夫人觉得画家忠于写实而没有美化她而不满,尤其对赤脚的描绘甚不乐意,私下里夫人又请达维德的学生、善赶时髦的画家热拉德为她另外画一幅,达维德得知后即中止画下去,这是一幅没有完成的肖像画。正由于没有画完才避免了古典画法的那种过于细腻工整、没有生气的毛病,反而更真实、更有生气盎然之感。
画中夫人神情仪态端庄大方,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古典的美感。她那善良的性格配合着随意的连衣长裙,半躺转首的姿式,沙发和灯架的造型配置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古典美学原则,加上柔和的色调,空荡抽象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简练和典雅,古典与写实相结合,天衣无缝。后来画家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大卫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贺拉斯兄弟宣誓》。画面所描绘的是贺拉斯三兄弟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贺拉斯宣誓效忠祖国的庄严场面。构图以老贺拉斯为中心,其他人物分列两边成视觉对称式均衡。老贺拉斯高举宝剑,三个儿子伸出有力的手臂作接纳状,人们手脚相对;在老人身后是一组陷入悲痛的女子,她们低首相依、无可奈何。人物的动势和组合都以直线和金字塔式构成,造成视觉上的单纯、沉着、稳定和强健的冲击力,全部人物被置于罗马圆柱式建筑大厅,这更增加了画面庄严神圣的气氛。
画家精心选择了英雄出征前的宣誓和妻儿哭泣的情节,造成一种戏剧性的精神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女人的眼泪也不能动摇英雄们尽忠报国的决心。达维德为了强调这个瞬间情节,着重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力,集中刻画贺拉斯三兄弟的强健体魄、坚毅面貌、宽大步伐和伸向前方的手势,鲜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气概。女人们的情态是一组不可缺少的陪衬,她们的悲痛更加烘托出画面的悲壮气氛。作为画面中心人物的老贺拉斯,他是国和家的象征,他的庄严举止制约着三个儿子的行为,指示着他们履行国民的神圣义务、报效祖国。画家在人物造型上使用雕刻手法,形象坚实有力,重视素描的体积感,设色很单纯,可与雕刻相媲美。
人物的背景建筑采用多立克柱式和厚重朴实的拱门,简单沉着、稳定、不可动摇,在精神和形式方面与前景人物相呼应,并突出主体人物。这幅画虽然是达维德早期作品,但表现出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已逐渐成熟。
当这幅英雄主题的作品在罗马问世时,立刻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美,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最好的代表作品。不久达维德回巴黎参加了1785年举办的沙龙展览,获得了革命热情高涨的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马拉之死》以肖像的形式,描绘了大革命的杰出领导人马拉被害的悲剧情景,
大革命前大卫描绘的是历史题材,借古喻今;大革命开始后他就转向直接描绘现实题材。达维德在塑造马拉的形象时,加强了面部的刻画,从那镇定而又坚毅的遗容中,揭示了马拉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他那不顾疾病缠身的痛苦而紧张忘我工作的坚强意志。画面上的马拉躺在浴盆中,露出了上半身,他侧垂着头,右手还握着笔,左手拿着刺客留下的字条,上书致公民马拉的言词。浴盆边的木箱上压着一张字条上写着:“请将这份钱转交给一位有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已为革命牺牲了。”所有这些细节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还在工作,只不过太疲劳暂时休息片刻。在这里,画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
。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肖像画构图庄重、严谨,意境崇高,造型单纯而鲜明,用笔深沉而有力度,人物形象突现在抽象的背景上,犹如一尊浮雕。为使马拉的形象具有英雄气质,画家采用庄严的古代墓碑形式,把人物的肖像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和革命领袖的悲剧性结合起来,使画面沉浸在肃穆、深沉的哀悼气氛中。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1867)出生于法国的蒙特庞省。17岁,他拜HY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模板学校食堂承包经营合同范本
- Unit2 He's cool(说课稿)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四年级下册
- 2025合同模板工程的变更范本
- 2025江苏:安全责任写进集体合同模板范本
- Unit1 School(说课稿)-2024-2025人教版(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上册
-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
- Unit5 I'm cleaning my room(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下册001
-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孔乙己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下学期第20周 常见气体的制备说课稿
- 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 Reading for writing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动物检疫技术-动物检疫处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 英语经典口语1000句
- 进模模具设计
- 完整,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单词表
- 2021年高考化学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20工业流程题含解析
- 2023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优秀、满分作文
- 2023年大唐尿素投标文件
- 缩窄性心包炎课件
- 《工程电磁场》配套教学课件
- 职位管理手册
- 东南大学 固体物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