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课件_第1页
中医护理技术课件_第2页
中医护理技术课件_第3页
中医护理技术课件_第4页
中医护理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学必将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它包括针刺法、灸法、推拿、拔火罐、刮痧、熏洗、气功、穴位注射等等。这些技术具有使用器械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易于普及等特点。1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学是我国人民PARTONE前言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2PARTONE2适应范围广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经济简便优点3适应范围广泛优点3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要知识点解析4常用中医护理操作4主要内容一、灸法与护理二、推拿法与护理三、拔罐法与护理四、刮痧法与护理5主要内容一、灸法与护理5灸

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6灸

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6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烧灼

定义概述7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悬置或放置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8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最佳灸料9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艾绒的制作10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功效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11功效温通经络11种类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性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增强针刺的疗效12种类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艾柱的制作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13艾柱的制作将纯净的艾绒,放(一)隔物灸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14(一)隔物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15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15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16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1717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18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2、隔盐灸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

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192、隔盐灸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2020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阳、救逆、固脱21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3、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

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223、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

的薄片,中间以2323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24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2525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二)悬灸26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27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27艾条灸28艾条灸28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29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

温和灸30温和灸30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2、雀啄灸31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雀啄灸32雀啄灸32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3、回旋灸33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回旋灸34回旋灸34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三)、温盒灸35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三)、温盒灸35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36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有调部位艾炷壮数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37部位艾炷壮数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灸法的注意事项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

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二)施灸的禁忌38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二)施灸的禁忌38

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泡内液体,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消毒纱布等,保持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要立即停灸,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三)注意事项39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任其吸收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昏迷、肢体感觉迟钝及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40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过饥、过饱、养生之道小分享温盒灸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可以健康长寿、增强体质;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每次灸20分钟左右,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41养生之道小分享温盒灸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推拿法42推拿法42推拿法概述又称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以及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局部的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43推拿法概述又称按摩。43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按摩手法图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44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按摩手法图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手部准备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冬天施术前要先把手搓热。45手部准备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冬天施术前要先把手搓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调节神经和免疫功能,促进内脏功能皮肤保健与美容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46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推拿按摩的治疗作用解痉止痛消肿散结理筋复位松解粘连调整脏腑气血促进再生47推拿按摩的治疗作用解痉止痛47推拿按摩介质介质是在操作前涂擦在施术部位的药物粉剂或其他功能物质。如红花油、滑石粉、按摩乳、葱姜水等。48推拿按摩介质介质是在操作前涂擦在施术部位的药物粉力度与手法

开始时用力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渐减轻而结束。要求刚柔相济,由浅入深,均匀柔和,连续不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透舒适为度。手法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49力度与手法开始时用力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渐减按摩手法要求(十字决)1、有力:按摩需具备一定的力度,但这种力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按摩手法和患者的体质,部位等不同而变化。2、持久:手法连续做一段时间,保持力度和动作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3、均匀:按摩手法必须均匀而有节奏,平稳而有弹性,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移动的幅度不能时疏时密。4、柔和:按摩手法须轻而不浮沉而不滞,灵活而温柔,和缓不急不躁,切不可生硬粗暴,便不能损伤皮肤和其他组织。5、渗透:持续有力的手法,力达肌肉深层,出现酸、沉、胀、麻疼、放松等得气感。按摩治疗,手法是关键。古人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50按摩手法要求(十字决)50推拿按摩禁忌症肿瘤部位局部皮肤病血友病、紫癜病患者开放性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早期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按摩下腹部51推拿按摩禁忌症肿瘤部位51常用推拿手法分类一:摆动类手法二:按压类手法三:捏拿类手法四:摩擦类手法五:揉搓类手法六:叩击、振动类手法七:动摇关节类手法52常用推拿手法分类一:摆动类手法52一、摆动类手法之——滚法操作方法: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部,在被按摩部位做来回翻掌动作。要领: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尺侧面为支点,手腕放松,做连续不断的旋前、旋后滚动,动作应均匀、有力;(紧贴体表,不可跳跃或摩擦)每分钟来回摆动120次左右。作用: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松解粘连。应用:肩、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53一、摆动类手法之——滚法操作方法: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一、摆动类之——一指禅推法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指面或桡侧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运用腕部及前臂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的手法要领: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关节处。54一、摆动类之——一指禅推法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指面动作要领55动作要领55二、按压类手法之——按法操作方法:以指、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留之的手法。包括(1)掌按法(2)指按法要领: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用力要均匀,速度较慢,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操作部位不能来回移动。作用: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消除疲劳,放松关节和肌肉,对小关节轻微错位有整复作用。应用:用于肩背、腰臀和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以及肘、腕、膝、踝等关节处。56二、按压类手法之——按法操作方法:以指、掌在一定部位或穴5757二、按压类手法之——点法[定义]以指端为着力点,直压于穴位或特定部位,使治疗点产生较强的酸胀痛感,称为点法。[功能作用]具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解除痉挛等作用。[动作要领]点法分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拇指点是一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与食指中节,用拇指端点按治疗部位,逐渐压。屈指点是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侧点压体表。58二、按压类手法之——点法[定义]58按法与点法的区别59按法与点法的区别59三、捏拿手法之——捏法操作方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挤捏起一定部位的手法。要领:着力指腹,动作均匀而有节律性,循序而下。应用:用于头颈部、四肢及背脊处。适宜于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无力、腰腿疼痛、肩背酸痛等病症。60三、捏拿手法之——捏法操作方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三、捏拿手法之——拿法操作方法:(1)三指拿法适用于颈部(2)五指拿法适用于肩部。用手虎口及指面着力,提捏揉慢放,轻重交替而连续。操作要求:拿法手法较重,操作时用劲要灵活。应用:适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等处。61三、捏拿手法之——拿法操作方法:(1)三指拿法适用于颈部(2四、摩擦类手法之——摩法操作方法;用四指指腹或手掌平贴于按摩部位,指、掌着力部分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摩擦。操作要求:力量速度要均匀,指掌自然伸直,每分钟120次左右。应用: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注意:不带动皮下组织。顺摩为补,逆摩为泻.62四、摩擦类手法之——摩法操作方法;用四指指腹或手掌平贴于按五、揉搓类手法之——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四指指腹,手掌、掌根和大、小鱼际紧贴在皮肤上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小部位用拇指或指腹揉,大部位用手掌或掌根揉。要领:揉动时,以肘关节为支点,主要前臂运动带动肘关节。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来回摩擦。120次/分63五、揉搓类手法之——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四指指腹,手掌、五、揉搓类手法之——搓法操作方法:两掌相对,置于被按摩部位的两侧,用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要求动作小而轻快,力量均匀、柔和。作用:消除肌肉和关节的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应用:适用于四肢肌肉、关节等处。

64五、揉搓类手法之——搓法操作方法:两掌相对,置于被按摩部位六、振动类手法之——抖法、振法操作方法肌肉抖动:全手伸掌,五指分开,置于被按摩肌肉上,掌根和大、小鱼际轻轻按住肌肉,五指抓住被按摩肌肉,做左右或上下的小幅度抖动。手腕放松,动作柔和、均匀、连续。肢体抖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的指、掌,一手握住腕以上部位,或双手握着被按摩者的踝关节,进行上下的快速抖动,最后做顺势轻度牵引。抖动时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65六、振动类手法之——抖法、振法操作方法65七:动摇关节类手法

操作方法:一手固定被摇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被摇关节的远侧端,使关节在生理运动范围内,顺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进行屈伸、环转等运动。作用: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增强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消除关节疲劳。应用:按摩结束时用于关节部位,以活动肢体和关66七:动摇关节类手法操作方法:一手固定被摇关节的近侧端,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准确取穴,并应用适宜的手法及刺激强度。3.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4.施术有序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手法强度应遵循先轻后重、由重转轻进而结束的原则。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感觉。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的处理。67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67拔罐法68拔罐法68概述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罐的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定义特点69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

工具:罐

燃烧拔罐法

方法→形成负压→吸附皮肤抽气

作用:负压、温热等刺激

目的:治疗疾病70工具:罐70

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玻璃罐

用具: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抽气罐

电拔罐

方法:燃火排气→煮水排气→抽气排气拔罐法的演进

单罐→多罐拔罐形式闪罐

留罐→形式:走罐

药罐

单独拔罐→综合运用针罐

刺血拔罐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兽角拔血治疮疡的记载。唐代出现清代71拔罐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

玻璃罐

陶罐

抽气罐72第一节罐的种类罐的种类主要有:727373

第二节拔罐的方法操作要领:

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常用方法:

①罐具的大小与深度;②罐内燃火的时间;③扣罐的速度。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贴棉法

投火法、架火法轻、快、准、稳74

留罐法

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然后在罐内中段绕1~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出,留罐5~10min。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75留罐法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然后在罐内中段绕1~2圈走罐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和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取下。76走罐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和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闪罐法

用镊子挟住95%乙醇

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绕1~2圈,迅速退出将罐拔住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77闪罐法用镊子挟住95%乙醇77刺血拔罐法

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留罐10~15min。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78刺血拔罐法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贴棉法

将直径约为2厘米的95%乙醇棉球,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注意棉球上的乙醇量要适中,以免滴下烫伤皮肤。本法多用于侧面横向拔罐。79贴棉法将直径约为2厘米的95%乙醇投火法

将折叠的软质纸卷(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本法多用于身体侧面拔罐。80投火法将折叠的软质纸80架火法

取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95%乙醇棉球,放在应拔的部位上,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上。81架火法取一不易燃烧及81抽气法

(1)连体抽气罐:将连体抽罐扣在施术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产生负压,吸附于皮肤。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拔罐。

(2)分体抽气罐:将抽气唧筒与罐的活塞嘴对接,连续抽拉唧筒至适宜的负压为止。82抽气法82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口边缘的皮肤,或将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若罐吸附过强时,不可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第三节起罐的方法83第三节起罐的方法83第四节

拔罐法的运用1.单罐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2.多罐多罐并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3.闪罐将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适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症等疾患。4.留罐将罐留置于施术部位5min~15min。此法一般疾病及单罐、多罐皆可应用。5.走罐先在皮肤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将罐拔住后,往返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具有按摩、刮痧相类似的效果。6.药罐(1)煮药罐(2)贮药罐7.针罐即留针拔罐,此法针罐配合,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8.刺血拔罐刺血后拔罐,适用于热病、痛证、瘀血证及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84第四节拔罐法的运用1.单罐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

第五节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拔罐法的作用

中医: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现代医学:(一)负压作用(二)温热作用(三)调节作用85第五节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拔罐法

促进血液循环温热作用加强新陈代谢促使疾病

提高免疫功能

疾病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调节作用调节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好转

加强淋巴循环,提高淋巴细胞

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

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良性刺激机体负压作用

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产生内组织胺物质促使功能恢复正常

86促进血液循环

二、拔罐法的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100多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87二、拔罐法的适应范围适应范围较为广泛8888第六节注意事项1.选择体位:体位要舒适,拔罐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2.拔罐部位: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处。3.禁忌部位:皮肤有毛发、皱纹、溃疡、疤痕、骨骼凹凸、水肿、过敏处。外伤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4.禁忌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皮肤病,高热、抽搐等。

89第六节注意事项1.选择体位:体位要舒适,拔罐时不要4.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准确,注意安全。不能灼伤或烫伤皮肤。使用多罐时,罐距不宜太近,以防互相牵拉产生疼痛或脱罐。刺络拔罐时,出血量不宜过多。5.拔罐后局部呈红晕或紫绀色为正常现象,1~2天即自行消退。若烫伤或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防止擦破,任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药水,敷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904.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准确,注意安全。不能灼伤或烫伤皮肤91919292刮痧法93刮痧法93刮痧法概述是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牛角、玉石、火罐)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下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痧斑、痧点的一种治疗或保健的方法。具有疏通腠理、开泄毛窍的作用,使秽浊之气通达于外,解表祛邪、清热解毒、调畅气血、扶助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痧疹、痧证)94刮痧法概述是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牛角、玉石、火罐)在皮肤相关9595刮痧板的选择1.椭圆形:适宜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2.方形: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形,适宜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治疗疾病多用薄面刮拭皮肤,保健多用厚面刮试皮肤)。3.缺口形:适宜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4.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适宜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5.梳形:适宜于头部。96刮痧板的选择1.椭圆形:适宜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刮痧介质——刮痧油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解肌发表、缓解疼痛等作用,适宜于成人,或者刮痧面积大,或皮肤干燥者。97刮痧介质——刮痧油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刮痧介质——刮痧乳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适宜于儿童,或者面部刮痧。98刮痧介质——刮痧乳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持板方法用手握住刮板,刮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另外四个手指呈弯曲状,分别放在刮板两侧。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和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99持板方法用手握住刮板,刮板的底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另刮拭要点(五度一方向)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度—90度进行刮痧。长度:刮痧部位刮拭时应尽量拉长,如背部每条6—15厘米力度:力量适中均匀速度:适中程度:一般刮拭20次左右,以痧痕为度,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强求。100刮拭要点(五度一方向)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度—90度总原则: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不宜来回。尽可能拉长距离。刮好一部位(经络),再刮另一部位(经络)1)头部:一般采用梳头发,由前向后。2)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3)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4)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张。5)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刮痧的方向101总原则: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不宜来回。尽可能拉长颈部

大椎穴刮痧时力度宜小、轻,左右两侧刮痧时手法尽量拉长。颈项部项三线102颈部颈项部项三线10腰背部较瘦的患者刮痧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脊柱。太阳刮夹脊行腰背部太阳刮夹胸腹部

胸部刮痧时,避开左右两侧乳头。

104胸腹部104肋間隙腹部五线刮胸腹部

胸部刮痧应取肋间,不宜在肋骨上刮痧;饭后30分钟刮,肚脐应避开及不可擦油。肝硬化、腹水、胃出血或腹部手术不久禁刮。肋間隙腹部五线刮胸腹部胸部刮痧应取肋间,不宜在肋骨四肢

刮痧部位尽量拉长,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宜采用倒刮,即从下往上刮。肘窝刮委中三带四肢肘窝刮委中三带刮痧的补泻方法按压力度小、作用浅、速度慢、刺激轻、顺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长,对皮肤细胞、肌肉有兴奋作用。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按压力度大、作用深、速度快、刺激重、逆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短,对皮肤细胞、肌肉有抑制作用。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介于补法与泻法两者之间:按压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适宜于虚实夹杂体质者,尤适宜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107刮痧的补泻方法按压力度小、作按压力度大、作介于补法与泻法两补刮痧的时间治疗时间

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min,全身刮痧宜20-30min。

治疗刮痧时,汗孔开泄,消耗正气。为有利于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损正气,故治疗时间一般限制在25分钟之内,每次宜治疗一种病症。如采用泻刮手法超过25分钟时,正气消耗过多,会出现疲劳反应。治疗刮痧应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进行。

108刮痧的时间治疗时间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刮痧的时间间隔时间

第一次治疗刮痧完毕,出痧部位应待痧消退后,方可进行第二次治疗。痧消退的时间与患者体质、病情、出痧部位以及刮痧次数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约3至7天。因此两次治疗刮痧应间隔3至7天。为促进痧的消退,在两次治疗刮痧之间可进行保健刮痧。如需连续治疗,可选其它部位的全息穴区刮拭。

109刮痧的时间间隔时间第一次治疗刮痧完毕,出痧部位应待痧刮痧的时间疗程

刮痧治疗无严格的疗程之分。在治疗刮痧时,为便于观察治疗反应及疗效,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大致确定疗程如下∶急性病2次治疗为一个疗程(痊愈为止)。慢性病7-10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110刮痧的时间疗程刮痧治疗无严格的疗程之分。在刮痧的时间保健刮痧时间保健刮痧刮拭力度较轻,每个部位刮拭时间短,无痧出现,因此保健刮痧不受时间限制,亦无间隔之说,每天都可以进行。111刮痧的时间保健刮痧时间保健刮痧刮拭力度较轻,每个部位刮拭时间刮痧的程度1.刮拭的力量强度: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出痧程度: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112刮痧的程度1.刮拭的力量强度: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刮拭手法按力量大小分类1)轻刮法: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适宜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以及辩证属于虚证的患者。2)重刮法: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适宜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壮以及辩证属于实证、热证者。113刮拭手法按力量大小分类1)轻刮法: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刮拭手法按移动速度分类1)快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适宜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辩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2)慢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适宜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辩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疾病患者。114刮拭手法按移动速度分类1)快刮法: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刮拭手法按刮拭方向分类1)直线刮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2)弧形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形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适宜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115刮拭手法按刮拭方向分类1)直线刮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刮拭手法1摩擦法2梳刮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宜用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以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与头皮呈45°,动作轻柔和缓。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116刮拭手法1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刮拭手法3面刮法4角刮法用手持刮板,刮拭时用刮板的3分之1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至60°,以45°应用最为广泛,利用腕力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有一定刮拭长度。这种手法适用于身体比较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刮板面与刮拭皮肤呈45°用倾斜。这种刮法多用于肩部肩贞穴、胸部中府、云门穴。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117刮拭手法3面刮法用手持刮板,刮拭时用刮板的3分之1边缘接触皮5点按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猛然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这种手法适用于无骨骼的软组织处和骨骼凹陷部位,如人中穴、膝眼穴。6拍打法用刮板一端的平面拍打体表部位的经穴。拍打法多在四肢特别是时窝和膝窝进行,拍打时一定要在拍打部位先涂刮润滑剂,拍打法可治疗四肢疼痛、麻木及心肺疾病。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118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猛然7按揉法8厉刮法用刮板角部与穴区呈90度角垂直,刮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作短距离(约1寸长)前后或左右摩擦。这种手法适用于头部全息穴区。用刮板角部20度角倾斜按压在穴位上,作柔和的旋转运动,刮板角平面始终不离开所接触的皮肤,速度较慢,按揉力度应深透至皮下组织或肌肉。常用于对脏腑有强壮作用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内关穴以及后颈背腰部全息穴区中痛点的治疗。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119用刮板角部与穴区呈90度角垂直,刮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9疏理经气法

按经络走向,用刮板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循经刮拭,用力轻柔均匀,平稳和缓,连续不断。一次刮拭面宜长,一般从肘膝关节部位刮至指趾尖。常用于治疗刮痧结束后或保健刮痧时对经络进行整体调理,松弛肌肉,消除疲劳。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120按经络走向,用刮板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循经刮拭,用力轻柔均匀,头面胸腹

腰背颈项肩胁

头面四肢

肩颈项

肩颈项

臂刮痧法常用体位121头面胸腹腰背颈项肩胁头面四肢肩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

3、精神分裂、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4、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5、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三阴交、合谷等穴禁忌刮痧治疗。刮痧禁忌症122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刮痧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清新,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瞩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123刮痧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清新,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123刮痧实例图片124刮痧实例图片124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ng

and

asking.125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一件,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会!126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感谢观看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127感谢观看127

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学必将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它包括针刺法、灸法、推拿、拔火罐、刮痧、熏洗、气功、穴位注射等等。这些技术具有使用器械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易于普及等特点。128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学是我国人民PARTONE前言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129PARTONE2适应范围广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经济简便优点130适应范围广泛优点3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要知识点解析131常用中医护理操作4主要内容一、灸法与护理二、推拿法与护理三、拔罐法与护理四、刮痧法与护理132主要内容一、灸法与护理5灸

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133灸

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6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烧灼

定义概述134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悬置或放置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135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最佳灸料136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艾绒的制作137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功效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138功效温通经络11种类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性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增强针刺的疗效139种类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艾柱的制作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140艾柱的制作将纯净的艾绒,放(一)隔物灸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141(一)隔物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142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15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143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

厚约0.3~0.414417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145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2、隔盐灸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

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1462、隔盐灸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14720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阳、救逆、固脱148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3、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

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1493、隔蒜灸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

的薄片,中间以15023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151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15225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二)悬灸153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154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27艾条灸155艾条灸28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156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

温和灸157温和灸30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2、雀啄灸158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雀啄灸159雀啄灸32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3、回旋灸160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回旋灸161回旋灸34

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钟,一次可灸数穴。(三)、温盒灸162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三)、温盒灸35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163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有调部位艾炷壮数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164部位艾炷壮数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灸法的注意事项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

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二)施灸的禁忌165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二)施灸的禁忌38

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泡内液体,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消毒纱布等,保持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要立即停灸,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三)注意事项166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任其吸收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昏迷、肢体感觉迟钝及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167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过饥、过饱、养生之道小分享温盒灸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可以健康长寿、增强体质;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每次灸20分钟左右,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168养生之道小分享温盒灸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推拿法169推拿法42推拿法概述又称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以及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局部的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170推拿法概述又称按摩。43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按摩手法图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标题171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按摩手法图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文本点手部准备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冬天施术前要先把手搓热。172手部准备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冬天施术前要先把手搓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调节神经和免疫功能,促进内脏功能皮肤保健与美容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173推拿按摩的保健作用(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推拿按摩的治疗作用解痉止痛消肿散结理筋复位松解粘连调整脏腑气血促进再生174推拿按摩的治疗作用解痉止痛47推拿按摩介质介质是在操作前涂擦在施术部位的药物粉剂或其他功能物质。如红花油、滑石粉、按摩乳、葱姜水等。175推拿按摩介质介质是在操作前涂擦在施术部位的药物粉力度与手法

开始时用力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渐减轻而结束。要求刚柔相济,由浅入深,均匀柔和,连续不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透舒适为度。手法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176力度与手法开始时用力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渐减按摩手法要求(十字决)1、有力:按摩需具备一定的力度,但这种力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按摩手法和患者的体质,部位等不同而变化。2、持久:手法连续做一段时间,保持力度和动作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3、均匀:按摩手法必须均匀而有节奏,平稳而有弹性,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移动的幅度不能时疏时密。4、柔和:按摩手法须轻而不浮沉而不滞,灵活而温柔,和缓不急不躁,切不可生硬粗暴,便不能损伤皮肤和其他组织。5、渗透:持续有力的手法,力达肌肉深层,出现酸、沉、胀、麻疼、放松等得气感。按摩治疗,手法是关键。古人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177按摩手法要求(十字决)50推拿按摩禁忌症肿瘤部位局部皮肤病血友病、紫癜病患者开放性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早期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按摩下腹部178推拿按摩禁忌症肿瘤部位51常用推拿手法分类一:摆动类手法二:按压类手法三:捏拿类手法四:摩擦类手法五:揉搓类手法六:叩击、振动类手法七:动摇关节类手法179常用推拿手法分类一:摆动类手法52一、摆动类手法之——滚法操作方法: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部,在被按摩部位做来回翻掌动作。要领: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尺侧面为支点,手腕放松,做连续不断的旋前、旋后滚动,动作应均匀、有力;(紧贴体表,不可跳跃或摩擦)每分钟来回摆动120次左右。作用: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松解粘连。应用:肩、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180一、摆动类手法之——滚法操作方法: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一、摆动类之——一指禅推法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指面或桡侧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运用腕部及前臂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的手法要领: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应用: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关节处。181一、摆动类之——一指禅推法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指面动作要领182动作要领55二、按压类手法之——按法操作方法:以指、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留之的手法。包括(1)掌按法(2)指按法要领: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用力要均匀,速度较慢,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操作部位不能来回移动。作用: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消除疲劳,放松关节和肌肉,对小关节轻微错位有整复作用。应用:用于肩背、腰臀和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以及肘、腕、膝、踝等关节处。183二、按压类手法之——按法操作方法:以指、掌在一定部位或穴18457二、按压类手法之——点法[定义]以指端为着力点,直压于穴位或特定部位,使治疗点产生较强的酸胀痛感,称为点法。[功能作用]具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解除痉挛等作用。[动作要领]点法分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拇指点是一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与食指中节,用拇指端点按治疗部位,逐渐压。屈指点是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侧点压体表。185二、按压类手法之——点法[定义]58按法与点法的区别186按法与点法的区别59三、捏拿手法之——捏法操作方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挤捏起一定部位的手法。要领:着力指腹,动作均匀而有节律性,循序而下。应用:用于头颈部、四肢及背脊处。适宜于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无力、腰腿疼痛、肩背酸痛等病症。187三、捏拿手法之——捏法操作方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三、捏拿手法之——拿法操作方法:(1)三指拿法适用于颈部(2)五指拿法适用于肩部。用手虎口及指面着力,提捏揉慢放,轻重交替而连续。操作要求:拿法手法较重,操作时用劲要灵活。应用:适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等处。188三、捏拿手法之——拿法操作方法:(1)三指拿法适用于颈部(2四、摩擦类手法之——摩法操作方法;用四指指腹或手掌平贴于按摩部位,指、掌着力部分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摩擦。操作要求:力量速度要均匀,指掌自然伸直,每分钟120次左右。应用: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注意:不带动皮下组织。顺摩为补,逆摩为泻.189四、摩擦类手法之——摩法操作方法;用四指指腹或手掌平贴于按五、揉搓类手法之——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四指指腹,手掌、掌根和大、小鱼际紧贴在皮肤上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小部位用拇指或指腹揉,大部位用手掌或掌根揉。要领:揉动时,以肘关节为支点,主要前臂运动带动肘关节。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来回摩擦。120次/分190五、揉搓类手法之——揉法操作方法:用拇指或四指指腹,手掌、五、揉搓类手法之——搓法操作方法:两掌相对,置于被按摩部位的两侧,用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要求动作小而轻快,力量均匀、柔和。作用:消除肌肉和关节的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应用:适用于四肢肌肉、关节等处。

191五、揉搓类手法之——搓法操作方法:两掌相对,置于被按摩部位六、振动类手法之——抖法、振法操作方法肌肉抖动:全手伸掌,五指分开,置于被按摩肌肉上,掌根和大、小鱼际轻轻按住肌肉,五指抓住被按摩肌肉,做左右或上下的小幅度抖动。手腕放松,动作柔和、均匀、连续。肢体抖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的指、掌,一手握住腕以上部位,或双手握着被按摩者的踝关节,进行上下的快速抖动,最后做顺势轻度牵引。抖动时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192六、振动类手法之——抖法、振法操作方法65七:动摇关节类手法

操作方法:一手固定被摇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被摇关节的远侧端,使关节在生理运动范围内,顺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进行屈伸、环转等运动。作用: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增强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消除关节疲劳。应用:按摩结束时用于关节部位,以活动肢体和关193七:动摇关节类手法操作方法:一手固定被摇关节的近侧端,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准确取穴,并应用适宜的手法及刺激强度。3.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4.施术有序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手法强度应遵循先轻后重、由重转轻进而结束的原则。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感觉。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的处理。194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67拔罐法195拔罐法68概述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罐的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定义特点196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

工具:罐

燃烧拔罐法

方法→形成负压→吸附皮肤抽气

作用:负压、温热等刺激

目的:治疗疾病197工具:罐70

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玻璃罐

用具: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抽气罐

电拔罐

方法:燃火排气→煮水排气→抽气排气拔罐法的演进

单罐→多罐拔罐形式闪罐

留罐→形式:走罐

药罐

单独拔罐→综合运用针罐

刺血拔罐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兽角拔血治疮疡的记载。唐代出现清代198拔罐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

玻璃罐

陶罐

抽气罐199第一节罐的种类罐的种类主要有:7220073

第二节拔罐的方法操作要领:

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常用方法:

①罐具的大小与深度;②罐内燃火的时间;③扣罐的速度。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贴棉法

投火法、架火法轻、快、准、稳201

留罐法

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然后在罐内中段绕1~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出,留罐5~10min。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202留罐法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然后在罐内中段绕1~2圈走罐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和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取下。203走罐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和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闪罐法

用镊子挟住95%乙醇

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绕1~2圈,迅速退出将罐拔住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204闪罐法用镊子挟住95%乙醇77刺血拔罐法

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留罐10~15min。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205刺血拔罐法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贴棉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