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步练习1.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2.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邓小平:“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B.外交政策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C.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政策,随着国际形势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变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也随之终结。这反映出A.“一边倒”政策未能真正落实 B.我国已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D.我国所处国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4.“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分别指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D.辛亥革命《共同纲领》5.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外交上既充分维护了国家主权,又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在世界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其主要原因是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制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6.1954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提出后的几个月里,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说明1954年宪法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是新中国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C.得益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7.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为此,实施了(

)A.银元之战 B.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 D.三大改造8.195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50.战下降为40.3%,第二产业由20.%上升为29.7%。第三产业由28.成上升到30.1%.由此可见,此时A.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 B.工业布局得以优化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产业结构趋于协调9.“面对与会各国在利益、制度与文化方面的分歧与冲突,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政府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简洁话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这次国际会议()A.使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C.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0.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大会和营造会议气氛的标语口号可能有A.“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现”B.“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C.“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1.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12.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中所获得的有效信息是A.强调工业化在建立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由此开始D.强调宪法的社会主义属性13.土特产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解放以前,我国各种土特产曾长期滞销,在广西,农民把桂皮当柴烧,在河南,石绵被弃如砂砾。为扩大土特产购销,1950-1951年,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土特产交流会、展览会,发动私商及群众参与土特产运销。这一做法(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旨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有助于工农业生产恢复1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5.1953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中,工人53人,占比30.11%,街道居民42人,私营工商业者13人,民主党派6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C.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D.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期设置“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的原因。材料二

西方法制史的核心是围绕着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建立而展开的。在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数百年来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深受启蒙运动时期法学家思想的影响。而卢梭的思想就如同一座灯塔,一直指引着人们前进。——秦肖楠《西方法治中的民主制度源泉初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美国为例,列举西方法制史上“围绕着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建立而展开”的典型史实,并指出卢梭的主要政治思想。材料三

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举前、选举中、选举后的协商,克服西方民主的缺点。——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克服西方民主的缺点”而采取的民主制度有哪些?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代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D2.B3.C4.B5.C6.D7.C8.D9.C10.A11.C12.D13.D14.C15.C16.(1)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在避免决策失误的同时可以提高行政效率。(2)举例: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卢梭的主要政治思想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