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课件_第1页
信息管理课件_第2页
信息管理课件_第3页
信息管理课件_第4页
信息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管理导论第一章信息资源第一节资源第二节信息第三节信息资源概说第一节资源一、资源的涵义从生产投入的角度限制资源的范畴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受到当时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制约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资源—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能够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量的客观存在形态。二、资源的分类

1、从经济学角度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2、从学科角度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三、资源的属性质量规定性有效性有限性多宜性时空性第二节信息

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也不存在;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发生;没有信息,就什么东西也无意义。这就是信息。——安东尼·G·欧廷格

信息就象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同是国家资源。精确的有用的信息,就如同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氧气,是国家和个人的幸福。我们整个国家的一半以上的成果是来自有关的信息活动。快速的信息,是我们经济中的主要货物和商品。——卡特一、信息的概念1、使人们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的东西;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申农)。2、信息是与外界相互交换的内容;

信息这个名词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来交换的东西(维纳)。3、信息是事物变化和差异的表现;4、信息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二、信息的特性

——存储性

存储是将信息保存在一定的存储媒介上。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有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存储媒介才能保存下来。存储媒介本身不是信息,认识主体首先接触的是载体,然后才是感知载体上承载的信息内容。语言、文字、符号、声波、光波、网络、纸张、磁带、光盘等都是无形或有形的信息载体人们可以通过感官、仪器和检测手段识别信息,而识别的基础在于信息以某种载体形式存在。

信息

(信息内涵)

(信息载体)信息载体

(体外载体)

(体内载体)

体外载体

(信息第一载体,信息媒体:通过光波、声波、电磁波等存载的文字、符号、图象、声音)

(信息第二载体,信息载体:纸张、磁带、唱片、胶片、缩微平片、磁盘、磁鼓等物化形式)

———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性借助于信息载体的时间和空间转移实现,从而促进信息的扩散和利用。时间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存贮,使信息随时间的流逝而传递下去。空间传递: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地方。

———共享性不分国家民族,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长幼,人们都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只要人们愿意;人们在传递信息和扩散信息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失去原有的信息,相反可以继续拥有并不断发展。这是信息与物质、能源的一个显著区别。物质从一方传递给另一方,受方得到物质体,传方将失去物质体。但是,信息经传递后,不仅受方获得了信息,而传方并不会失去该信息。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开发性信息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从而为自己或他人服务。

———价值的不定性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同量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也不一定有相同的价值。因此,信息价值是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程度的量度。第三节信息资源概说一、信息资源提出的背景二、信息资源的内涵广义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内容本身,又包括有关提供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等,也就是信息资源及与它有关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狭义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就是信息内容本身所构成的信息有序化集合,是广义的信息资源的基础和主要构成信息资源三要素信息生产者:对他人生产信息的劳动者。信息:信息本身信息技术:信息搜集、加工、贮存和传递技术的集合三、信息资源的特性1、无穷尽性信息资源是无限资源,永不枯竭2、可共享性信息资源是隐性资源,为人类共享3、对象的选择性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并产生不同的效果。据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对信息资源的作用方向作出选择,有目的、有选择地配置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这就是信息资源的可选择性。

4、驾驭性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支持、指导利用其他资源的能力。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越高,人们利用信息资源驾驭其他自然资源的能力越强,则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就越高。信息的驾驭能力与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

四、信息资源的测度信息资源丰裕度五、信息资源与生产力

1)生产力发展阶段与信息资源的作用

原始社会:无作用农业—手工业社会:微小作用工业社会:局部作用信息社会;巨大作用2)信息资源的生产力功能

联结功能:信息能把生产力的诸要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运动整体,生成相应的整体功能。

调节功能:生产力系统调节的纽带与手段,它通过信息流通与反馈,排除各种干扰,使系统始终保持有序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

决策功能:信息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其作用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选择方案,从确定目标到具体实施,每一步骤都离不开信息。六、信息资源与财富1)人类财富观的演变

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人们来说,只有在卖掉它时才是财富,而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色诺芬古代农业生产力时期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威廉·配第农业财富观:农业社会基本生活资料是土地,劳动对象是有生命力的动植物,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们把土地视为最重要的财富,谁占有了土地,谁就得到了权力、地位和财富。货币财富观: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在交换物质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种职能,货币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财富的化身。近代工业生产力时期

对于那些拥有财富和想用财富换取某些新产品的人来说,财富的价值精确地等于获得或支配这些产品所要耗费的劳动数量。——亚当·斯密物质劳动财富观:批判了重商主义者关于只有对外贸易才是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批判了重农学派关于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性,指出财富是一切生产部门创造的。人们不仅要寻求财富的生产和积累,而更重要的是要使全体居民都能参加财富的享受。——西斯蒙第福利财富观:政治经济学应当考察一个国家大多数人如何依赖政府以获得最大程度的物质福利。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得到补偿。——李斯特生产力财富观:生产力是全部社会条件的综合,科学与工业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现代信息(知识)生产力时期正如工业革命使金钱取代暴力成为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一样,正在到来的变革使知识正在取代昔日金钱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成为权力的主要象征。知识将成为财富的源泉,知识就是财富。人们本能地意识到,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们的权力。——阿尔温·托夫勒信息(知识)财富观:信息对生产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谁占有信息并善于开发信息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古代生产力时期以土地为中心农业财富观货币财富观近代生产力时期以资本为中心物质劳动财富观福利财富观生产力财富观现代生产力时期以人为中心信息(知识)财富观2)信息创造财富运用信息资源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运用信息资源部分替代其他资源运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品和服务运用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运用信息资源扩大经济增殖空间运用信息资源制订有效的发展策略第二章信息社会第一节信息社会与信息环境第二节中国信息化道路第三节信息文化与现代社会第一节信息社会与信息环境一、社会信息环境社会信息环境:与社会信息交流和管理活动有关的社会因素的集合,是促进或制约社会信息交流和管理活动的具体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社会信息管理与信息环境变化的具体状况具有互动性;社会信息管理与信息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向保持同一性。社会信息环境具有相应的结构性,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科学因素4、文化因素5、教育因素6、技术因素二、信息社会与信息社会化信息社会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包括前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等阶段。

信息社会的提出:1963年柳卓忠夫的《论信息产业》1917年彭蒂的《对后工业国家的研究》1973年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1980年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3年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1988年W·J·马丁的《信息社会》1996年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开始探讨信息社会问题,并首次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指出,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工业社会是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并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这反过来又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结构。并将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几个方面: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

经济上,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就业结构上,专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在技术上,生产技术和生活技术逐步朝着有计划和有节制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上,日益依靠智能技术。

1963年,日本社会学家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其后又有多位学者提到“信息社会”。1979年贝尔认为“信息社会”的概念比“后工业社会”更确切,“后工业社会”概念太含糊。

第三次浪潮说(A·托夫勒):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规格化、专业化、同时化、集中化、大规模化、中央集权化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多样化、综合化、非同时化、分散化、最优化、分权化信息社会说(J·奈斯比特):

知识和信息是主要的资源和财富;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是美国职业发展史的必然趋势;信息业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的发展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方向发展;信息流动的时间加快,全球信息化已经到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由农业社会的向过去看,工业社会的注重现实发展,到信息社会的向未来学习。信息社会的五个标准(W·J·马丁):

一是技术标准:信息技术必须是这个社会的关键性能动力量。二是社会标准:信息必须保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要有广泛而强烈的信息意识。三是经济标准:信息必须成为关键的经济因素,是资源,是服务活动,是流通的商品,也是就业和增殖的源泉。四是政治标准:信息能够增强民主和自由,加强人们的各种参与和妥协。五是文化标准:信息具有文化价值。

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的最根本特征)社会信息化是对社会以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态势向以信息、材料、能源并立而信息更具有基础性的发展态势转变的一种描述和表征。

基本点: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不断普及化基础上,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诸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强化的变化过程和管理结果。

社会发展机制:反映了信息不断进入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发展态势:反映了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大作用。

物质形态(硬信息化):以信息基础设施(XII)建设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全面推广;现实价值(软信息化):以信息服务发展为标志的信息资源与社会活动的深度融合。信息化的特征

——信息数量的激增CN下注册的域名数(2003-03)

ACCOMEDUGOVNETORG行政区域名合计数量

1728133796162977962023495874774179544百分比1.0%74.5%0.9%4.3%11.3%5.3%2.7%100%CN下注册的域名数我国WWW站点数(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

AC.CNCO(.CN)EDU.CNGOV.CNNET(.CN)ORG(.CN)行政区域名.CN合计

425291323略614854156178311717371600百分比0.1%78.3%

1.7%14.6%4.8%0.5%100.0%WWW站点数网页数及网页字节数网页数全国网页总数157,091,220个其中:静态网页数104,593,217个

动态网页数52,498,003个静动态网页数比例1.99:1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423个网页字节数全国网页总字节数2,877,754,095KB每个网页平均字节数18.319KB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字节数7744.2KB

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为:9380M

中国科技网(CSTNET):55M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5147M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59M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1093M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2469M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M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355M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我国大陆IP地址总数为:29002240个

台湾地区IP地址总数为:7851264个

香港特区IP地址总数为:3420672个

澳门特区IP地址总数为:36864个在线数据库数量及分布情况

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科研机构网站个人网站其它非盈利机构网站其它类型总体数据库数量(个)66050656241654026164180397882929所占比例(%)0.861.0829.144.851.980.971.18100

——信息应用的泛化

1)信息用户的广泛性

2)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信息加工程度、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手段、信息服务途径等)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以NII为基础的新服务的特点:与距离无关;与地点无关;与时间无关;突出交互性,按需提供服务;人与人的通信趋于个人化,即具有个人通信的一切属性;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动作变得更加自然化

3)信息工具的大众化

信息服务的基础以传送图文、视像和多媒体信息为主;联网的计算机能力;先进的音频、图文和视像处理能力;个人移动性和不受限制的通信;各种各样的新型信息服务形式;智能化的宽带网。

4)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信息意识的强化美国上网用户状况一教育水平百分比高中及以下27大专32大学毕业23研究生毕业18美国上网用户状况二年龄百分比18-241825-291430-392340-492650-641465+5我国上网计算机数(2003-01)上网计算机总数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2083万403万1480万200万我国上网用户人数(2003-01,按上网方式划分)上网用户总数专线上网用户数拨号上网用户数ISDN上网用户数宽带上网用户数5910万2023万4080万432万660万上网用户人数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美国1999年,已经有超过7千万人通过e-learning方式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超过60%的企业通过e-learning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美国大部分的学校已经接入了因特网,有关学习的专业型网站不断涌现,在Yahoo搜索引擎上可以查找到291万个与e-learning相关的网址。

e-Learning: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e-Learning的目标:

要普遍提高年青一代的“21世纪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e-Learning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e-Learning中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e-Learning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e-Learning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e-Learning(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而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并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e-Learning的三要素: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e-Learning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e-Learning提供先进的有利于建构理想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深化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是e-Learning的最终目标。

兰卡斯特:无纸信息系统(PaperlessInformationSystem)

eBook:从广义角度来说,任何可以阅读电子信息的设备其实都可以称之为电子书,甚至软件阅读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书。出于对书的传统理解,我们认为只有与传统的书籍最相近的设备才能称之为电子书。特色和优势:轻巧,可以在黑暗中阅读,可以随意增大或缩小字体,便于做书签和读书标注,更加经济划算局限和不足:内容的限制,屏幕对眼睛的损害,在图书馆中尚未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对电子书籍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版权问题,标准化问题

eBook发展简史:采用login授权从远程登录到存放书的服务器去取,无法进行版权保护;应用各种阅读器软件(如Adobe公司的AcrobatReader、微软公司的Readerforwindows和华康公司的Dynadoc等),将符合格式的书下载到PC上阅读,能够保持书本的版式和色彩,又可以限制拷贝打印;真正意义的电子书,一个书本大小的带脑子图书阅读器硬件,支持网上购买和下载电子书。电子墨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oseph

Jaconson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开发。使用电子墨水,可以创造一种看来象真的纸

,但却是数字化呈现且可随时更新的效果。电子墨水含有极细微的粒子,这些粒子一面是黑色的,一面是白色的。从「书」的背脊中传出的电流,将会通知这些粒子转向哪一面,藉此能创造出一页的文字。因为这种墨水能打印在任何材质之上,未来的电子书支持的书页,将决定于你想要阅读的内容。这种新科技也可以被使用来创造一份无线传输的报纸,可以接收最新的消息,也因此随时都保持在更新的状态。

——信息职业的扩大

信息职业:从事信息市场工作的劳动者(信息商品生产和销售)提供市场信息的劳动者(信息加工和服务)从事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的劳动者(信息技术开发和操作)

美国的两个2%:今天占美国2%的人口生产足够的粮食;到了2020年再以2%的人口生产所需的冰箱、彩电、汽车等工业产品,即少数人用少数时间生产出人类所需的足够的物质产品,多数人用多数时间生产和传播信息和知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1.1职业名称:企业信息管理师。1.2职业定义: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1.5职业能力特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沟通与协调,合作意识强;语言表达清楚。2.1职业道德2.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1.2职业守则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团结合作,热情服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尊重知识,诚信为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2.2基础知识

2.2.1信息技术(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2)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3)数据管理基础知识(4)管理信息系统知识2.2.2企业管理(1)企业管理概论(2)财务会计基础知识(3)市场营销基础知识(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5)生产与运作管理基础知识2.2.3法律法规(1)经济法基本知识(2)知识产权法基本知识(3)WTO相关知识

信息职业的扩大:信息职业本身的扩大,即信息职业占社会总职业比重的扩大(职业构成、就业人数),信息职业增长率超过社会平均增长率;非信息职业中信息成分的增加

——信息经济的存在

信息经济:

制造业所雇佣的人数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次于服务业(知识性信息性服务业)。相对于物质经济,信息经济中信息成分的产品和服务将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是依靠更多的知识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而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的经济。知识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劳动力以信息工作者为主体的经济,信用信息的流动作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基本上是跨国经济,主要是制度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使个人和公共部门都变得空前富裕的经济社会经济变化速度加快的经济。国别19701980199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美国335622.733.663.732572英国238601.937.360.813267阿根廷1245478.837.953.3134145巴西829631128.860.2104145印度尼西亚47183525.737.836.5224038埃及3126431934.446.6172953印度43203733.223.143.7312940埃塞俄比亚521335411742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各国就业人数的部门结构国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6519811965198119651981美国5236325966英国3246425156阿根廷493017243446巴西181334284859印度尼西亚71589122030印度747111131516埃塞俄比亚818067813

信息经济的特点:

全天候运作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速度型经济创新型经济信息产业:

波拉特:知识生产和发明性产业,信息交流和通信产业,风险经营产业,调查和协调产业,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产业,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与信息市场有关的部分政府活动,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产业,软件产业,提供信息媒介产业),信息商品化产业(报道产业,出版产业,数据库产业,咨询产业,代理人型产业,教育产业,教养产业)马费成等:信息开发经营业,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流通分配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基础设施业

——信息功能的硬化

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关键三、社会信息化测度

1、日本信息化指数综合性评价指标,相对性评价指标

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大类11项指标信息的社会测度或宏观测度SocialMeasurementMacroMeasurementofInformation国家地区时间指数

日本19651001977221美国19652421977378中国198537.882000145.33

西德19651041977249

英国19651171977229湖北198638.13

广东198892.1珠江三角洲1988150.2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家庭收入增加→各种消费增加→食物支出比重下降→其他支出增加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信息系数=信息消费额/消费总额×100%=1-衣食住消费额/消费总额×100%

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一,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在这一区间,该数值越小,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反之越大,则表明社会收入的差距正在不断地扩大。国家年份居民范围货币单位消费总额信息消费相关项目消费额占总消费百分比美国1992全国美圆29846医疗、娱乐、阅读、社交、人生养老、人寿保险等922230·90日本1993全国日圆11680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阅读、娱乐等3327628·49韩国1993城市韩圆986193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28685729·09中国1994城市人民币圆2851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466·3216·35农村1016131·2012·902、马克卢普-波拉特信息经济规模测度识别信息部门、区分信息职业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专题性评价指标,绝对性评价指标

查尔斯·C·琼森切尔: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过渡时期,信息劳动力占整体劳动力的50%左右,这个比例即“50%墙”国家地区时间生产总值比重就业结构日本196029.521197935.438美国195842.742196748.545委内瑞拉197820.2526.3中国1982158.8北京198628.230.9上海198219.9121.64198521.923.9江苏198618.7410.49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知识经济测度测度知识投入;测度知识存量;测度知识网络;测度知识和学习。4、知识社会评价指标判断“知识社会”的指标,反应一个国家相对专业化水平四、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管理和服务观念的更新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强化管理和服务技术的深化管理和服务形式的扩展五、信息化的不同发展模式目前,世界各国都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和道路在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息模式,概言之,西方学者对信息化的模式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主要观点和看法。信息社会的结构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始进入信息社会阶段,信息社会的特征日益显露出来。由于各国进入信息社会的时间、基础、手段、规模等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信息社会模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曼纽尔.卡斯泰从职业结构的差异出发,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总结出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的模式有两种:1).服务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其特征是: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迅速下降,同时农业就业日益萎缩,并由此奠定了一种全新的就业结构,即资本管理服务占支配地位,社会服务方面所占的比例继续增大。2).信息-工业模式。这种模式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其特征是: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尽管制造业人数的比例也在减少,但还是保持较高的比例(约占25%)。在强化制造业活动的同时却减少了制造业的岗位,积极扩大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生产服务要比金融服务更重要,而且生产服务与生产公司的联系更加密切。信息化的科技发展模式

科技式信息化的最根本动力,世界各国在向信息化社会过渡过程中创造了多种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俄罗斯学者西蒙尼科在“从个人社会到信息社会”一文中曾将这些发展模式归结为六种类型,这些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发明与技术全新相结合,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社会相结合。南京师范大学的崔保国博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归纳成以下七种基本的信息化科技发展模式。高科技园区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范围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SiliconValley)。这种高科技园区的形成并成为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源泉,必须具有四大要素,即发达的科学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提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化设备装备起来的多专业的企业、大量技术高度熟练的工程师和工人、巨额的资本。跨国公司开发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由跨国公司引发创新,并将创新引向技术和生产当中。这些跨国公司通常要求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生产流程以及技术高度熟练的专家,并且有自己的科技开发研究中心,或者向大学中的最新研究提供资金。

国家保护制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对外国公司关闭国内市场的条件下,政府积极支持本国私营公司的技术创新。例如,日本和韩国在其信息产业发展初期,先是在国内鼓励本国公司发展,然后帮助它们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开放—竞争模式该模式是指当国家经济处于开放时,技术进步就在于国际市场直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以实现。例如,法国根据这一模式理论,在世界信息市场的国际竞争中支持本国公司,确保其竞争力。军事高科技模式该模式的代表是美国和前苏联,它使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技术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该模式也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来制造武器本身很不道德,二是军事技术具有保密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高科技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应用。欧盟协作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欧盟各国政府和私营公司之间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出现了移到本国范围之外的“科技创新园区”。该模式的典型范例就是“尤里卡”计划,该计划的基础就是参与国的公司以联合团体的一般方式在技术领域内制订重大计划,执行拨款决定的是国际评审委员会,它力图成为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典型,政府只出少部分钱开拓和示范,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资金由企业承担。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经推出,其他国家纷纷响应,由此可见该模式的影响。第二节中国信息化道路

一、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1)INTERNET在中国初期发展阶段(1993年前)完整连通阶段(1994年—)全面起步阶段(1995年—)逐步成熟阶段(1996—)快速增长阶段(1997年—)2)中国四大互联网络:CSTNET(中国科学院)CHINANET(邮电部)CERNET(国家教委)CHINAGBN(电子部)

3)“金”字系列工程自1993年以来,中国陆续启动了以“金”字命名的一系列国家级信息应用工程,主要包括: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税工程、金教工程、金卫工程、金宏工程、金企工程、金农工程、金蜂工程、金房工程和金图工程等。金桥工程:原电子工业部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工程;金关工程:对外经济贸易部负责组织实施的对外经贸信息系统工程;金卡工程:全国金卡工程领导小组领导的自动化支付系统及电子货币工程;金税工程: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组织实施建设的全国增值专用发票的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工程;金卫工程:国家卫生部主持实施的医疗保健电子信息应用系统工程。4)中国社会信息化道路立足国情(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把握功能协调关系(信息化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信息化与社会现代化;中国信息化与国际信息化;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管理与市场行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信息产业与社会产业结构;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非均衡发展与整体发展)二、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非均衡发展策略核心:以社会信息化均衡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社会信息化非均衡发展为策略手段,通过一定时期、范围和程度的非均衡发展达到最后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其强有力的社会功能。1、社会信息化的地区非均衡发展思路:1)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并以此作为基础确定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广度和重点。2)科学地选择社会信息化重点发展地区,在非均衡发展中式重点发展地区率先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水平,使之具有重点示范和重点突破作用。3)在重点地区的发展中要突出两个重心、四项原则.4)在重点地区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要利用非重点地区的局部优势,并稳妥的提高这些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2、社会信息化的结构非均衡发展3、社会信息化的阶段非均衡发展第三节信息文化与信息社会一、文化与信息文化文化的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理性化广义信息文化作为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作为社会规范的信息文化作为行为方式的信息文化作为精神观念的信息文化狭义信息文化物质化信息文化的构成

二、信息文化的特征

——基本特征

全球数字化赛伯空间(Cyberspace)

信息共同体(InformationCommunity)

数字化“地球村”(DigitalGlobalVillage)

从世界范围来讲,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依赖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吸收或与之相关的技术、产品、经济和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之中,并使得世界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数字地球”(TheDigitalEarth)最早提出于1997年下半年。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ALGOR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DigitalEarth:Understandingourplanetinthe21

stCentury)”的讲演。

数字地球: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包括构成体系的数字形式的所有空间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所有的文本数据,及其涉及到的把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并可方便地获得它的一切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数字地球”核心思想: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的特点1)数据具有无边无缝的分布式数据层结构,包括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的、历史和现时的、矢量和栅格格式的数据。2)具有一种可以迅速充实的、联网的地理数据库,以及多种可以融合并显示多源数据的机制。3)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这几种形式分别提供免费或收费的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

4)数据和信息同时也按普通、限制、保密等不同保密等级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数据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5)用户可以以多种方式从中获取信息。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实时调用,无论生产者是谁,也无论数据在什么地方。国际互联网上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其中的信息;运用具有传感器功能的特制数据手套,还可以对其进行各类可视化操作。

“数字地球”的主要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球变化、高效农业、环境、资源、人口、灾害(水灾、旱灾、火灾)、城市建设、商贸、科研与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新闻媒介和军事等几十个领域。具体作用:1)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中又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重大的作用2)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3)知识经济社会中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4)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5)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背景下保护我国根本利益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性(VirtualReality)

一种立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受的高级人机界面,利用各种传感器把人在某种真实情景中所能感受到的各种信号记录下来,或利用其他手段来产生这些信号,并把这些信号的次序、位置、强弱、彼此间的组合搭配关系制成计算机软件,将这些信号、软件及有关的设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系统。2、现实特征交往快捷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组织分散化网络条件下,道德的拉动和技术的支持是生活个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结构复杂化的趋向更为明确

三、信息文化的现代意义1、文化的冲突2、新文化的构建“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互通互补、共享共荣”第三章信息交流第一节信息交流原理第二节社会信息交流

第一节信息交流原理信息的基本属性是可传递性,信息运动过程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生命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群体之中的客观过程。信息交流是信息管理的基础,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物质基础,交流是信息管理的基本方式和运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手段,其信息交流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口语时期、文字时期、电子时期。在每一时期,信息交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同步协调性。一、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点

——基本含义个人或团体主要是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信息交流是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信息交流:社会活动中信息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的不同时空中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传输和交换行为。

——效用积极:了解生存环境,促进系统开放,传播社会文明,提供文化娱乐,发展知识共享,巩固社会秩序,引导社会舆论消极;疏离人际关系,形成信息污染,误导社会大众,产生信息爆炸——特点信息交流的物质性信息交流的实义性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二、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1.模式研究的重要成果:

模式研究的意义:用简明、具体、科学、明晰的方式来展示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通过对事物发展的次要因素的有意识的忽视,梳理事物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具有明确的简化、解释、启发和预测功能,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系统结构、要素关系和联结方式。

——传播学模型

1)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公式,5W公式)意义:模式研究的开山之作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2)布雷多克公式(7W公式)意义:信息交流环境的把握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

3)申农通讯系统模型意义:信息交流通讯过程的直观反映;讯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还原过程;信道中的噪音干扰问题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来源讯息信号信号讯息

4)德福勒模式意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信息干扰的多途径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讯息信号信号讯息讯息信号信号讯息2.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意义:借助大众传播模式研究成果,强调信息交流的结构性和双向性;

强调信息交流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性,尤其是信息干扰的多向性;强调信息接受者的能动性

社会信息环境信息用户接收装置信息状态信息再生信息渠道

转换装置流动空间转换装置信息源

信息生成信息状态发送装置噪音常规非常规个别模式:在基本模式基础上分别以S、U、C等信息流核心要素和E\N等信息交流环境要素活这些要素的组合为对象的一般规律的分析。

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E(N)—SCU模式):社会信息环境(E)中在各种信息噪音(N)干扰下进行运作的“信息源(S)—信息渠道(C)—信息用户(U)”三者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三、信息交流基本结构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公式”布雷多克将其扩展为“7W公式”基本结构:信息、信息环境、信息噪音、信息发送体、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体。

1、信息源信息源:能够产生、持有或载有各种信息并能通过一定手段加以传递的任何事物

信息源与信息特征

——结构多样性信息物体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信息人类源:个人信息源机构信息源混合信息源

传统信息源观的不足:见物不见人;重文献来源轻其他来源;重被动接受轻主动出击综合信息源观的特点:全面把握信息源;科学评价信息源;主动开发信息源——功能互补性类型特点图书内容成熟,论述全面期刊知识新颖,反映灵活科技报告专题性强,水平高深政府出版物范围广泛,指导性强专利文献技术性强,内容正规会议文献动态性强,内容及时标准文献可靠性强,内容规范产品样本直观性强,不断更新学位论文参考性强,水平较高档案资料历史性强,提供借鉴缩微资料含量丰富,易于贮存视听资料动态信息,声像俱佳机读资料高密高效,高速高能网络资料传递及时,更新频繁2、信息通道信息通道:各种信息得以交流和传递的物理过程和渠道

自然通道:由人类自身的信息器官来传递信息人工通道:以各种人工的信息中介体传递信息电信通道: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和传递信息特征

——信源关联性特定的信息和信息源的有效传递需要运用特定的信息通道,特定的信息通道适合特定的信息和信息源的有效传递

——效率差异性不同的信息通道具有不同的传递效率,因而具有不同的信息交流效果信息通道传递时间受益范围电话、谈话1-5小时1-5人电报3-8小时1-5人广播、电视3-8小时105-108人报纸8-12小时105-108人信件2-7天1-5人期刊7-30天1000-105人图书3-6月1000-105人

信息渠道传递效率评价:传输率——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传输成本——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传递失真度——信息由发送端到接受端的内容一致程度信噪比3.信息用户信息用户:社会中一切可能直接利用信息或利用某种信息传递渠道获取信息的个人和组织.正确认识信息用户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满足信息用户需求,促进信息广泛利用信息交流的过程和手段——适应信息用户特征,强化信息服务意识信息交流的效果和效率——信息用户的认可和评价是最终要因特征

——类型多样性信息用户的广泛性(团体用户和个人用户)和现实性(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

——需求多元化差异性(环境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变异性(阶段变异性、发展变异性)正反馈性(罗宾汉效应、马太效应、摩尔斯定律)层次性

维克利社会传播模型社会成分S→社会渠道C→社会成分R1·人际交往,面对面的传播;2·阅读或以其它方式接受符号信息;3·写出或以其它方式记录符号信息;4·由于人的介入而产生的文献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正文与其文摘、目录的编制、译文或修订之间的关系;5·符号信息的机器输出,如打印件,显示,以及一般的印刷;6·对机器的符号输入;7·机器系统内部的数据传播;8·人与机器的直接交互作用,或者给出指令(揿下开始器),或者接受一份报告;9·监控环境;10·机器对环境的动作;11·动物间的传播;12·人类对环境的行动;13·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启示:信息交流的复杂性,信息交流的广泛性,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四、信息交流基本类型1、按信息交流途径区分——直接信息交流和间接信息交流

直接信息交流:

单线式: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接收体,信息依次由信息发送体传向最后一个信息接收体。

流言式:信息发送体不加选择地迅速地、主动地向可能的信息接收体传输信息。

偶然式:信息发送体和信息接收体在偶然条件下传输和交换信息。

集束式:信息发送体有选择地向特定信息接收体传递信息,后者同样有选择地向其它信息接收体传递信息。

看不见的学院或无形的集体(InvisibleCollege):

一种自发形成、自发解体的不稳定的非正式科学交流形式,通常由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知名人物为核心的、对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感兴趣的人们采用聚会方式进行,在聚会中人们进行科学实验,讨论得到的成果,就科学和哲学论题进行争辩。这些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常常被记录下来,其副本以书信形式分发给其它有意者。由于参加这种活动的人起初并不是宫庭或大学的教授,而是大地主、商人、医生、律师和牧师等人,因此被称为“看不见的学院”,以示与正规学院的区别。

间接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中介体:出版发行机构等以信息编辑为核心的信息传输型中介体,图书馆等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利用型中介体,信息中心和网站等兼具信息开发和服务的信息综合型中介体。

多向主动型:信息中介体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将信息传递给事先没有完全确定的信息接收体。

单向主动型:信息中介体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信息接收体。

多向被动型:信息中介体根据事先没有完全确定的信息接收体的选择和判断传递信息。

单向被动型:信息中介体根据事先确定的信息接收体的选择和判断传递信息。

正确认识直接信息交流和间接信息交流:

直接信息交流和间接信息交流各具优势(直接信息交流具有时间间隔断、交流者选择性强、信息反馈迅速、感情色彩浓郁等特点,但又有适用范围有限、缺乏评价机制、信息准确性差、交流随意性强等不足之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种信息交流方式的作用,二者具有互补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是与信息源的结构多样性和信息源的功能互补性相适应的;信息交流方式的选择受到信息交流方式的易用性(用户友好性)和信息可获得性等因素有关,因而直接信息交流和间接信息交流两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应用有其自身的条件和作用。

2、按信息交流范围区分——个人信息交流和组织信息交流

三分法:人际传播(个人信息交流)组织传播(正式与非正式、横向与纵向、口头与书面等)大众传播(组织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形式语言传播世界语言约2000种(西方学者估计4000-8000种)传播条件:习惯(约定俗成),语境(1)格赖斯合作原则:质,努力向对方提供真实信息;量,符号充分而不冗余;关系,与主题相关;方式,清楚明白而有条理。(2)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观点的不一致;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非语言(副语言)传播:特性:持续性、情境性、直观性、真实性、隐喻性功能:情绪功能和暗示功能身体语言:动作(动态体语,眼神),姿势(静态体语),类语言(人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视觉符号:诉诸于人的视觉的身体语言以外的非文字符号听觉符号:音乐时间和空间距离:时间,空间

密切区域(0.15-0.46米):只有感情相近的人才允许彼此进入,适于密谈。个人区域(0.46-1.2米):私人远距离接触时所保持的距离间隔,也是鸡尾酒会、办公室集会、社交场所和友谊聚会时彼此应该保持的距离。社交区域(1.2-3.6米):近社交区域(1.2-2.1米),社交中近距离接触时所保持的距离间隔,是办公室内同事之间交流信息一般应保持这样的距离;远社交区域(2.1-3.6米),同陌生人、不熟悉的人、一般交往的人所保持的距离,也适用于经理与职员的正式谈话、高级政府官员的会谈、较正式的双边会谈;公共区域(3.6米以上),在较大的公共场所保持的间隔距离,常用于作报告、发表演讲和讲话等场合。

第二节社会信息交流一、社会信息交流的矛盾分析社会信息交流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相对滞后社会信息交流的具体矛盾1、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

信息质量相对贫困:信息数量增长与信息老化同时增长信息中有用无用信息混杂不同质量信息增长速度不同

2、信息不虞现象和信息相对过剩;信息不虞现象:在人们利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合理和科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获得的信息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人们需要的信息不能有效获取,这样一种矛盾的信息利用现象。

N=a*L/VN信息不虞率a信息增长率L失控信息率V受控信息率

信息相对过剩:由于信息利用意识的缺乏、信息传递手段的不足、相似信息的互相干扰等原因,人们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同时,大量的信息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利用而形成的信息提供过剩的虚假状况。

3、信息空间的广域和信息壁垒的存在;

信息传递空间广域性信息利用空间广域性信息壁垒:社会信息交流障碍,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多极影响性和功利性等因素形成的社会信息交流环境障碍。4、信息分布无序性和信息利用有序性。

信息分布无序性:信息自然形成的形态无序性,即缺乏控制或未经控制的一种自流状态。

信息利用的有序性:主要是由信息需求的有序性决定的(一定的主题或学科领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一定的形态和方式)。

最基本的解决手段:对来源不同,形态不一,水平不齐,内容不等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信息整序活动,精化信息,序化信息,组织信息,有效地连结“特定信息”和“特定用户”.

二、社会信息交流的障碍分析1.社会信息交流障碍的基本含义

——含义:在社会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社会、人为、经济、自然等多种原因而产生的阻碍信息交流合理流动、导致信息交流效果偏差的一切现象和行为。

——特征:原因复杂性(社会发展的原因、交流中的原因等)形态多样性(直接或间接、隐性或显性)表现全域性(体现在信息交流的全过程)

——具体表现1、信息交流环境障碍(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科学角度,文化角度,技术角度,教育角度来看)2、信息交流发生障碍(从信息产生,表征,状态的角度来看)3、信息交流渠道障碍4、信息交流接收障碍(需求差异性)(用户评价)

——部分障碍分析信息语言障碍:自然语言障碍专业语言障碍人工语言障碍信息变异障碍:信息失真(物理失真,信息传递所依赖的物质系统发生失真;语义改变;语用衰减,需求信息存在饱和定律或边际效用递减问题)信息附加(附加信息与原始信息一起被传递)技术信息需求类型价值观念信息行为革新者innovators投机同信息源接触频繁,对非人际信息源利用较多早期采用者earlyadopters遵从同各种技术普及推广者接触频繁早期采用者earlymajority慎重同各种技术普及推广者和早期采用者接触较多后期追随者latemajority怀疑主要从同事和早期采用者获取信息迟钝者laggards传统把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作为信息源第四章信息管理第一节信息管理概说第二节信息管理者的职业地位第三节信息管理的理想和发展趋势第一节信息管理概说一、信息管理的涵义狭义: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使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从传播到利用的过程。广义: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管理,是湘鄂中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交流全过程的所有要素实施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资源实施的数据管理、文件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合理化过程。

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广义的信息管理大致对应,而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与狭义的信息管理大致对应。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更强调和突出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资本、资产的功能和作用。认识框架相近的概念主题发源领域管理特征基本功能与目标传统框架图书馆管理文献工作图书馆文献管理手工管理信息保存网络框架图书馆网络信息基础结构标准化图书馆通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社会传递微观框架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办公事务统计操作事务管理信息有序系统框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社会服务应用系统政策框架信息政策信息法律知识产权法律技术政策人文管理协调控制资源框架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管理商业行政管理集成管理经济管理信息战略利用

——信息管理流派1)“管理对象派”

传统流派:源于图书馆界,其实质是将以纸作为媒介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并试图将图书馆数据纳入到更大范围。

网络流派:源于图书馆和通信网络技术领域“资源共享”和“标准化”的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其实质是对网络资源和数据的管理。

系统流派:源于计算机领域,即以计算机系统为手段和研究对象,其实质是系统内数字化信息和软硬件资源的管理。

微观流派:源于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强调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具体的加工和储量,包括数据处理、文献处理、情报处理、档案处理、办公事务处理等。

政策流派:源于行政管理和法律领域,其思想是国家参与信息活动的宏观调控,管理手段相应为法律、行政、规则、办事等。

资源流派:源于管理和经济企业界,其主导思想是将信息作为一种生产力,即从经济的要素来进行管理。

2)“管理思想派”

管理哲学派: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对改进组织的生产率和效力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既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升华又是这种活动的指南。

管理过程派:信息资源管理是与信息相关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过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一种具体体现。

系统方法派: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规则和实施程序。

管理活动派: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二、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邮政:埃及公元前1991-前1786,驿站—中国周代,唐驿1600处,宋称急递铺,明称民信局;图书馆与档案馆同源:AssurbanipalLibrary,殷墟;通讯社:1835年巴黎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专利制度:1474年威尼斯颁布专利法,1624年英国《垄断法》;电报:1835年美国摩尔斯,1844年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电话:1876年美国专利局批准贝尔的电话发明权;

传真机:1903年德国人科恩;复印机:1938年美国卡尔森发明静电复印机;电视机:193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在1919年美国茨沃雷金基础上发明;

GallupPoll:1935年盖洛普美国舆论研究所进行的民意调查;数据通讯:因计算机联网而发展起来的通信方式;通信卫星;1962年美国“电星一号”;光纤通讯:1966年华裔高锟等人提出用石英玻璃纤维传输信息,1970年美国试制成功,1976年日本藤仓电线公司使之实用化;电子出版物:1967年美国化学文摘社使用照相排版用磁带共计算机阅读,19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磁带文摘,80年代CD出现;

ISDN(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通过标准接口传送电话、电报、电视图象、计算机数据、传真图文等多种信息(模拟电话网—综合数字网IDN—窄频ISDN—宽频ISDN);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等行业的信息,以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处理,完成整个贸易过程;

INTRANET(企业内部网):利用internet技术即网间网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手段,通过“防火墙技术”构造的可以与因特网连接的组织和单位内部的信息网络,它具有网络安全性、应用方便性、投资经济性和平台无关性等特点,发展前景看好。1、手工管理时期(古代~20世纪40年代)2、技术管理时期(20世纪中叶~80年代)数据处理:数据库诞生;系统管理:以信息系统为信息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网络管理:将分散的信息系统联结成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3、资源管理时期(20世纪80年代~)第二节信息管理者的职业地位一、信息管理者职业地位的变化

在手工管理时期,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手工操作性的劳动,其地位是一般工作人员。

20世纪50年代,信息管理进入数据处理阶段,信息管理对本部门的业务工作有一定影响,信息管理人员开始进入管理层成为基层管理者。60和70年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出现,信息管理在单位和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管理人员在中层管理层次已占有一席之地。80年代,到了资源管理阶段,信息管理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致使一些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设置首席信息官的职位,信息管理人员进入高级决策层。二、首席信息官的设立

首席信息官的职位(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的设立,标志着信息管理进入资源管理时代,使信息管理人员职业地位提高。

CIO主要工作职责是:代表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参与组织最高管理决策层;准确把握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和任务;统筹规划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系统结构和运作;协调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及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关系等。

信息经理的职业标准:一般来说,其工作包括规划、设计、完善、安装、运行、维护和控制人工信息系统和自动化信息系统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上为团体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对工作的主要要求是:具有广阔的多学科和交叉领域的职业能力,能运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各种层次的管理者和用户服务;一种或多种信息技术的专长;具有经济方面的、规划预算信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产品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各种竞争的组织资源之间及内部进行权衡的其它能力。

CIO的要求:良好的智力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飞机型知识结构:以信息管理知识为“机头”,以信息管理技术为“机身”,以语言能力(包括本国语言及外国语言)和计算机能力为“机翼”,以经济知识、一般管理知识及其它知识为“机尾”.第三节信息管理的理想和发展趋势“信息管理五法则”1.从“图书馆学五法则”到“信息管理五法则”阮冈纳赞与“图书馆学五法则”

第一法则:书是为了用的(Booksareforuse)

第二法则:每个读者有其书(Everyreaderhisbooks)

第三法则:每本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reader)

第四法则:节省读者的时间(Savethetimeofthereader)

第五法则:图书馆是生长中的有机体(ALibraryisagrowingorganism)。高尔曼的“图书馆学新五法则”第一法则:图书馆服务于人类(LibrariesServeHumanity)

第二法则:图书馆尊重一切知识交流形式(RespectAllFormsbyWhichKnowledgeisCommunicated)

第三法则:明智地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UseTechnologyIntelli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