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二基础知识教案七篇_第1页
化学高二基础知识教案七篇_第2页
化学高二基础知识教案七篇_第3页
化学高二基础知识教案七篇_第4页
化学高二基础知识教案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高二基础知识教案七篇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七篇

化学是高校本科专业,是化学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位。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学问亲密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学问的延长,更是进一步讨论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同学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学问、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学问联系起来的一个学问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识,并且把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高二同学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奇怪   心理,同时具备了肯定得试验探究力量和合作学习力量,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力量,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力量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同学熟悉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把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同学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挨次。

(3)综合分析设计试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学问动手试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试验、观看等手段猎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试验与争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试验的操作,现象的观看、记录和分析,培育同学试验操作、观看和分析力量,感受试验方法在化学讨论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讨论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挨次推断

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

六、教具预备

老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2】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亲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肯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常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同学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熟悉。此前,同学也具备了肯定的问题探究力量,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讨论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同学参加自主学习时担当责任的意愿和力量有所不同,需要老师赐予肯定的关心。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详细事例,熟悉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展的亲密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打算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熟悉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同学自主试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育同学的试验探究力量。

(2)通过争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争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详细事例,熟悉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展的亲密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同学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育同学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力量。

(2)提高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育同学科学探究力量,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纳试验探究法,根据提出问题—试验探究—观看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争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同学的思维活动由熟悉学问到熟悉方法,由书本学问拓展到课外学问,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同学的共性得到的张扬,同学的学习爱好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试验的探究的内容许多,同学的思维又特殊活跃,同学主动参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同学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育合作意识,使创新力量逐步得到进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老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学问,今日我们要讨论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现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同学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亲密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同学对金属材料的爱好和奇怪   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老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许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打算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同学利用试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老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同学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看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用力试试它们是否简单被弯曲、折断;分别用小刀割一下;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同学汇报自己的试验结果,介绍试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同学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现物理性质图

老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力量目标:

1.培育同学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同学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力量和思维力量。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同学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讨论,培育同学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同学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熟悉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开头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同学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争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支配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关心同学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同学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同学有了这两点熟悉之后,就能比较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同学推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连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看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转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同学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争论。

2.为了消退同学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叙述。

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劝说力的,老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争论时肯定要向同学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试验、边分析、过争论、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启发他们乐观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老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同学分析,逐步培育同学分析思维力量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

难点:

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育同学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_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老师活动]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转变?水的量是否转变?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目的:为同学观看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同学分析试验结果。]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_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同学活动]观看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

[同学活动]同学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

[目的:培育同学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

[同学活动]分析争论并总结该试验。

[老师活动]参加争论并答疑,引导同学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值。

[目的:加深同学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看现象。

[同学活动]观看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

[目的:培育同学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投影)供应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_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老师活动]引导同学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老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推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肯定温度下,向_钾溶液中加入少量_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转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连续溶解_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4】

【学问归纳】1、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试验室制法比较(装置从下图选)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药品(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高锰酸钾(加棉花)(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1)稀盐酸和大理石

(2)稀盐酸和石灰石锌与稀硫酸

锌与稀盐酸

化学方程式

(1)

(2)

发生

装置

选择

依据固体+固体反应

需要加热固体+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收集

装置

选择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溶于水氢气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检验

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则该气体为氧气。把气体通入中,若,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验满

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集气瓶,若,则氧气已经集满。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若木条,则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ABCDEF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2、不同(固体+液体)发生装置的优点

(1)图一:仪器简洁,简单检查;

(2)图二:便于添加,操作便利;

(3)图三:节省药品,;

(4)图四:节省药品,。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一(图三类似):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假如水中消失气泡,则气密性良好。

图二:用止水夹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内倒水,若长颈漏斗内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图四类似,只是将“用止水夹夹住导管”改为“关闭活塞”)

4、多用途瓶

(1)收集气体

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CO2,用图1装置,a进b出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NH3,用图1装置,b进a出

排水法:收集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用图2装置,b进a出图1图2

(2)干燥气体、检验气体、除杂质气体:用图2装置,a进b出,使气体充分与溶液混合接触。

5、干燥和除杂的挨次是:先,后。

气体的检验挨次是:先检验,后检验。

6、常见的干燥剂介绍(能用来干燥的打“√”)

酸性气体:

CO2、SO2、HCl等

碱性气体:NH3等中性气体:

H2、O2、N2、CO等

浓H2SO4

NaOH固体

生石灰(CaO)

【课堂训练】

1、在试验中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进行的试验是()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②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

③用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有下列如图收集装置,请回答。

ABCDEF

(1)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试验室收集NH3可选用装置。收集有毒气体SO2时,常采纳D收集装置,则气体应从端通入。还可用E收集,气体应从端通入。

(2)试验室制取H2、O2、CO、CO2、NH3等五种气体,可用装置C来收集的有____________。

(3)假如要选用D收集氢气,气体应从端通入。假如用F收集氢气,应从端通入。

3、依据下列装置,结合所给化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补充写出其他你熟悉的仪器名称)

(2)试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应选用。

如需随时掌握反应速率并节省药品,发生装置选用。(填编号)

(3)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填编号);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如用E装置收集O2,检验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4、请依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试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不用Na2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的缘由是

不用CaC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O2的缘由是

不用CaCO3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O2的缘由是

(2)用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O2,可选择发生装置C,其优点是。

(3)你认为试验室制取气体时要留意的是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和;

②选择合适的;

③需所制得的气体;

④选择收集装置时,必需考虑气体的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

5、某化学爱好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O2、CO2的试验室制备和有关性质的讨论。

(1)用A制氧气时,若所用试剂是一种混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将B装置产生的气体通入C装置中,C装置的现象为,导致该现象的缘由有。

(3)制取并收集纯洁干燥的CO2气体,D、E装置按导管字母连接的正确挨次是:b→()→()

→()→()→F装置。

(4)D瓶中NaH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6、某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收集氢气,并试验氢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的仪器有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和;

(2)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装置产生的气体包括,B装置用于除去杂质气体,应在其中装入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为什么?

(4)C装置中的紫色石蕊溶液的作用是,当观看到溶液变红,证明。还可将紫色石蕊溶液换成(写化学式)溶液,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5)图中装置(填字母)有明显错误,F装置中应装。

(6)假如将A装置中的浓盐酸换成,则B和C装置是多余。

(7)本试验设计试验了氢气的性和性,试验装置分别是和,现象分别是和。

(8)试验前,为了安全起见,应先滴入浓盐酸,还是先加热氧化铜?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的第一章着重讨论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讨论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属于热力学讨论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同学已经把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学问,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学问预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有用性,和宽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学问在实践中的延长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关心同学进一步的深化熟悉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进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将来有着美妙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概念。同时向同学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同学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肯定的感性熟悉并且具备了肯定的理论学问。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实行由同学分组进行课前预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信息搜集处理力量及团队合作精神。老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乐观性,激发他们的爱好鼓舞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仆人和主体。

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学过程

【课前预备】

同学预习本节教材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信息收集处理力量和合作精神。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学问。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原电池的学问。

【复习回顾】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前提: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条件:有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构成了闭合回路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过渡】

原电池装置尽管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乏有用性。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人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牢靠、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使用维护便利的各种有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如何推断一种电池性能是否优劣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各类电池。同学们留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使用范围。

【同学活动】

1同学代表上台介绍一种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学问。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沟通、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老师进行引导

【老师小结】老师就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进行小结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同学活动】

1同学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学问。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沟通、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老师进行引导

【老师小结】老师就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进行小结

铅蓄电池在全部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最多,电压稳定,使用便利,安全牢靠,价格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同学活动】

1同学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学问。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沟通、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老师进行引导

【老师小结】老师就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小结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0%,远高于一般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很少,有利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将来有着宽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6】

1.概念及结构特点:

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设问】①饱和一元脂肪醛的结构式的通式应如何表示?

②醛类的分子式通式应如何表示?

(同学争论,分析,推想)

【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追问】③醛类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团?它对醛类的化学性质起什么作用?

④醛类物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示】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及性质分析。

(同学热闹争论后回答,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赐予评价并板书)

【板书】2、醛类的主要性质:

①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打算作用。

②推想出醛类物质可能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联想启发】

⑤假如醛类物质有这些化学性质,则体现了醛基有什么性质?

(同学乐观思索,猜想应当是氧化性和还原性。)

师:在醛类物质中还有另一种比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日我们来学习甲醛的结构及性质。

【板书】

3.甲醛

(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结构式:

【强调】结构特点为羰基两侧是对称的氢原子,与其它醛类物质不同,甲醛分子中相当是含有两个醛基。

【板书】(2)物理性质

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提示】依据乙醛的化学性质思索甲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同学争论、回答)

【提问】谁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书】(4)用途

师:甲醛在工业上,可制备酚醛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维尼纶等,也用于制福尔马林。

【小结】以上学习的是醛类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补充】丙_的官能团是羰基,主要化学性质: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但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

【总结】指导同学对这节的学问进行总结,归纳。如:醇、醛、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启发同学的思维。

化学高二基础学问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力量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试验,培育同学试验探究力量。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育同学分析推断力量。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学问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试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试验。

问题争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肯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肯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肯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