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_第1页
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_第2页
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_第3页
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_第4页
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1、读、背、诵本诗。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题解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写作背景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写作背景1839年,正是鸦片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一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一读读懂诗意,口头翻译。二读读懂诗意,口头翻译。二读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而是化成了泥土来滋养新花,我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离别的忧伤归途的轻松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喻明志(以落红自比),虽然离开朝廷,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崇高的献身精神。三读己亥杂诗离别的忧伤归途的轻松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喻明志1.本诗开头两句,以“

”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达标训练浩荡白日斜或天涯1.本诗开头两句,以“”修饰离愁,以“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达标训练D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达标训练D3、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达标训练3、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拓展积累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古代诗人描写落花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拓展积累古代诗人描写落花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背诵默写背诵默写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走走。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山居秋暝>><<赤壁>>、<<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春望>><<山居秋暝>><<过故人庄>>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驻的理由。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

故人具鸡黍⑵,邀我至田家⑶。绿树村边合⑷,青山郭外斜⑸。开轩面场圃⑹,把酒话桑麻⑺。待到重阳日⑻,还来就菊花⑼。

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

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田园诗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田园诗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英)济慈蝈蝈与蛐蛐(英)济慈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

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等。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等。自读,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自读,思考: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请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请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中是怎样体现

这一主旨的?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

问题探究

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问题探究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这是一曲对大自然的颂歌,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合作探究: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合作探究: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通过联想巧妙联系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仅仅写了夏冬两篇小景,仅仅描写了两种昆虫的鸣唱,但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再次点明主旨)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前后呼应联想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夏)蝈蝈的音乐(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主题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夏)蝈蝈的音乐(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主题构思:短小精小结

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与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这个真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地赞美。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配乐诵读

让我们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那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诵读让我们美读诗歌,放飞心灵,诗歌创作:1.寻找动听的歌声。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2.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中。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诗歌创作:1.寻找动听的歌声。2.感受大自然的活力。3.学生夜【俄】叶赛宁夜【俄】叶赛宁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2.带问题自读《夜》。(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读一读:1.配乐朗读课文。2.带问题自读《夜》。读一读:1.配乐朗读课文。静谧美丽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第二节写在夜的静谧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静谧美丽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在夜的静谧之中,潺潺的溪(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态。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3)比较阅读:《夜》与《蝈蝈与蛐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内容上:同: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异:《蝈蝈与蛐蛐》重在表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而《夜》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与美丽。表现手法上: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造成了诗歌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在写景时,两首诗也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异:《蝈蝈与蛐蛐》以静衬动,而《夜》以动衬静(3)比较阅读:《夜》与《蝈蝈与蛐蛐》内容上:表现手法上:写一写:如果说叶赛宁是大地的歌手,你们也是大自然的歌手,用你们手中的笔把你心灵的感悟写出来。1.用散文的笔法,描写诗中的美丽景色。2.听小施特劳斯的《森林圆舞曲》,写出听曲时的感受。写一写:1.用散文的笔法,描写诗中的美丽景色。2.听小施特劳画一画:1.用手中的画笔,结合自己的想像,描绘出“夜”的美丽。可以描绘三幅图画:林边河水流,明月松间照,原野银辉耀。2.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大自然,你心中最美的画是什么样的?用美图渲染出来,并配以抒情的文字说明。画一画: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学习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课堂小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布置作业: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布置作业: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下课啦!下课啦!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济慈蝈蝈的乐音夏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

蛐蛐的歌儿冬夜叶赛宁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板书设计外己亥杂诗己亥杂诗1、读、背、诵本诗。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题解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写作背景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写作背景1839年,正是鸦片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一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一读读懂诗意,口头翻译。二读读懂诗意,口头翻译。二读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而是化成了泥土来滋养新花,我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离别的忧伤归途的轻松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喻明志(以落红自比),虽然离开朝廷,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崇高的献身精神。三读己亥杂诗离别的忧伤归途的轻松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喻明志1.本诗开头两句,以“

”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达标训练浩荡白日斜或天涯1.本诗开头两句,以“”修饰离愁,以“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达标训练D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达标训练D3、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达标训练3、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拓展积累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古代诗人描写落花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拓展积累古代诗人描写落花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背诵默写背诵默写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走走。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山居秋暝>><<赤壁>>、<<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春望>><<山居秋暝>><<过故人庄>>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驻的理由。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

故人具鸡黍⑵,邀我至田家⑶。绿树村边合⑷,青山郭外斜⑸。开轩面场圃⑹,把酒话桑麻⑺。待到重阳日⑻,还来就菊花⑼。

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

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田园诗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田园诗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英)济慈蝈蝈与蛐蛐(英)济慈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语文八上第28课《己亥杂诗》课件1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

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等。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等。自读,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自读,思考: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请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请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中是怎样体现

这一主旨的?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

问题探究

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问题探究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这是一曲对大自然的颂歌,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合作探究: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合作探究: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通过联想巧妙联系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仅仅写了夏冬两篇小景,仅仅描写了两种昆虫的鸣唱,但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再次点明主旨)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前后呼应联想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夏)蝈蝈的音乐(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主题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夏)蝈蝈的音乐(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主题构思:短小精小结

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与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这个真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地赞美。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配乐诵读

让我们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那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诵读让我们美读诗歌,放飞心灵,诗歌创作:1.寻找动听的歌声。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2.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中。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诗歌创作:1.寻找动听的歌声。2.感受大自然的活力。3.学生夜【俄】叶赛宁夜【俄】叶赛宁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2.带问题自读《夜》。(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读一读:1.配乐朗读课文。2.带问题自读《夜》。读一读:1.配乐朗读课文。静谧美丽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第二节写在夜的静谧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静谧美丽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在夜的静谧之中,潺潺的溪(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