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精选17篇)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1
语默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挨次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会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心声,与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遣词用字的高妙。
3.争论释疑法多组织争论,引导同学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动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学校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精确 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同学已有了肯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深厚的学习爱好,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喜爱和对闲适舒适的田园生活的憧憬,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实真实,清爽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非常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乐观参与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扬,闪耀着剧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与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勇敢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布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毁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同学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解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同学依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2详细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安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加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逝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同学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老师应使同学明确这一点。)(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同学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决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同学的解答应多加确定、鼓舞。)
3.观赏品尝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毕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由于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奇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退”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观赏品尝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同学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力量。)(2)往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给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分的,要指导同学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懊悔,而是布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把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尝,有很大的收获。课下盼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其次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许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说:由李白的诗歌导入,自然地由诗歌的学习过渡为对词的学习,并明确了两首词的主题,使同学的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二、解题
词,是一种协作乐曲用来唱歌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泥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规定着词作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毁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
合解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预备。)
2详细研习,突出重难点。
(l)《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望月思人,不免孤独孤独 ,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解说:对作品从整体与细节上做分析评价,切实感受作品特色,了解风格。)
(2)《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诗,但字面上却未出现一个如“思”“忆”“盼”之类的词语.只在结尾点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传达出了孤独与怀念这一主题的?
天气的沉闷难过,白昼的漫长难消,夜半的凉透惊觉,这一切又恰逢重阳佳节,喧闹喧腾的节日气氛更增加了女词人的孤独 惆怅,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词中所说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黄昏季节,东篱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难以安慰这位形影相吊的.。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结尾三句真实地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推悴”的状况,相思之伤人正如西风吹落花。词句写尽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满怀的离愁写得含蓄深婉。
(解说:学习词作中借环境烘托与人物行动来渲染、示意心理的写法。)
3.观赏品尝及课堂训练。
1)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妙祝福的句子,这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妙祝福的句子是:“但愿人长期,千里共蝉娟。”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妙祝福,对生活的信念也更坚决。
(解说:词风的豪放正是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品性。)(2)对《醉花阴》首句中“薄雾浓云”的意思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是写天气,“雾”与“云”都是天空中真实存在的;有人说“雾”与“云”
实际是写焚香而生的烟气。你同意哪种说法,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解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老师不用统一的观点作限制。)
四、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优美的。将本文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老夫聊发少年狂)作比较阅读。
2.唐代金昌绪的《春怨》也写相思:“打起黄草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写相思的方式与《醉花阴》有何不同?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2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制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精确 词义,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唱歌的。诗的最终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同学试读。
(四)指导同学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同学分析,再由老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其次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屹立,是静态,相互衬托,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武;再写草木,仍旧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气和雄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终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感到海的宏大。这首诗毕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同学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依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同学评析诗句。
重点争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解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详细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白什么?
(三)背诵指导。
其次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老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同学评析课文,理解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常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同学试背后,老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亮。
(五)连续争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缘由没有?
3.什么时候发觉“误入”的?
4.既误人,渐渐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老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常常行经风景美丽的黄沙进中。
(三)老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育同学的节奏感,也可让同学试读。
(四)指导同学解析课文,理解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头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焦急么?
7.词人此刻肯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识么?
8.再看最终两句,解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经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由同学制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设计思想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3
第一部分:
1.原文填写。(4分)
⑴大漠孤烟直,。
⑵,蜡炬成灰泪始干。
⑶无可奈何花落去,。
⑷,千里共婵娟。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字词。(4分)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笼:)
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殷勤:)
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
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恨:)
3.常识填空。(3分)
⑴《水调歌头》选自是朝闻名诗人。
⑵杜牧是(朝代)诗人,与并称“小李杜”。
⑶《浣溪沙》的是,他是(朝代)闻名词人。
4.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4分)
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下面对《望岳》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遂宁试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
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c、颔联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全部山峦应有的\'神秀\',而后句则形象的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d、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亮,格调昂扬,气概磅礴,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其次部分:
(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6.说说词前小序的作用。(2分)
7.词中表现健康乐观的情结和美妙愿望的句子是哪一句?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什么思想?(3分)
8.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是什么?(3分)
9.词中表达时间变化的句子是。(2分)
10.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2分)
⑴
⑵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3题。(2022年宾州试题)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赞扬春雨的缘由。(3分)
12、这首诗的其次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3分)
1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三)
品读下列古诗,按要求答题。(2022年泸州试题)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3分)
15、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亮、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的?(3分)
16、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对。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3分)
(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7、这首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有哪些?选出正确的几项()(2分)
a、残阳b.真珠c、江水d、弓e.夜月f、露珠
18.“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假如把“铺”改成“照”好不好,为什么?(3分)
19.这首诗描写的是从到这段时间里的景物。(2分)
20.诗的前两句描写,诗的后两句描写。(2分)
21.为诗中“可怜”一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a、可爱b.惋惜c、值得同情d.怜爱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假如你留心,就会发觉,那些不朽的诗作,都是对当时生活和自己心态、思想的反映,正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受很深,所以才能有感而发。请你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诗。(不少于20行)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4
设计:张瑛
一.目标设计
1.学问与技能
(1)教会同学诵读,让同学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同学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关心同学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概充足、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留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支配: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同学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同学标出节奏、韵脚,留意语速。
2.同学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尝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争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依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索:你从今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索: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芜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争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的难受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奇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状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索: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站在长安城头,究竟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终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出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非常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究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留意节奏。
3.指名读,思索: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由于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白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知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尝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简介。
2.题解:论诗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争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见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同学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索,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争论:文学创作(学习)究竟应当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丽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伴侣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奇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详细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覆盖着怎样的思想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依据《春望》加以合抱负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概充足,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5
《诗词五首》
了解诗歌学问:
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文学角度分,诗、词、曲都是诗歌。按体裁上分类,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辞赋、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流畅地朗读各诗,归纳每首诗的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凄惨境况,表现“天下寒士”的苦痛,借以暴露当时人民大众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抱负。
《南园》:此诗以国事发端,直抒胸臆,淋漓酣畅地表达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却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
《梦江南》:此诗以淡远清爽、明快自然而别具一格。抒写一个思妇的惆怅、绝望、凄楚、哀怨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是在他六十八岁时在家乡所作。抒写自己深夜听得风雨之声,触景生情,抒发剧烈的爱国热忱。
《己亥杂诗》: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让人体会出他对京都的依依留恋,也隐含了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诗人心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思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无私的献身精神的语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南园》中,表现急欲投笔从戎,杀敌建功的诗句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语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如何理解《梦江南》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本词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倚楼待人、形神兼备的思妇形象。
测试
1、下列词语,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怒号(hào)挂罥(juàn)
B、林梢(shāo)塘坳(ào)
C、倚杖(yǐ)俄顷(qǐng)
D、布衾(qīn)僵(jiāng)卧
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老杨同志》一文的是赵树理。
B、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终一课》中的人物。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春夜喜雨》,是白居易。
D、“海内存知已,天际若比邻”是唐朝诗人王勃写的诗句。
3、选出与课文完全全都的一项是()
A、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B、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友人。
C、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D、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B、诗中的茅屋是指在陕西所建的草堂。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中“丧乱”的意思是“战乱”,指安史之乱。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个抒情句,抒发虽身处漏雨屋舍仍关怀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妙感情。
5、默写
《己亥杂诗》中最能够体现主旨的两句是“,。”
参考答案
1、A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一要留意书下的解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A中“号”应当读háo,“怒号”就是大声吼叫的意思。
2、C
解析: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只能靠平常的记忆、积累,这样才能做到精确 无误。《春夜喜雨》的应当是杜甫。
3、D
解析:对于一些名句名篇,只能靠平常的记忆、积累。此题具有肯定的迷惑性。
4、B
解析:诗中的茅屋是指在成都所建的草堂。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此题除了考查诗歌背诵外,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
中考解析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南园》的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的诗人。
2.《梦江南》的是________,他的诗与________齐名,时称“温李”。
3.《己亥杂诗》的是__________,近代_________,文学家。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是_______,字_______,自号________是______朝闻名诗人。平生做诗近万首有《_________》和《________》传世。
5.《梦江南》中的“梦江南”是_________名,又名___________。
解析:对古代名家和诗歌常识的把握依靠平常的积累和记忆。可采纳作卡片或记笔记的形式积累这些常识。并不断加强记忆和巩固,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坚固扎实。
答案:
1.李贺唐
2.温庭筠李商隐
3.龚自珍思想家
4.陆游务观放翁南宋《剑南文集》《剑南诗稿》
5.词牌“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
二、默写出下列古诗句的上下句: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4、男儿何不带吴钩,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默写中的错误有时是马虎大意,有时是对诗意的误会。因而背诵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并且留意“背音背字”,记住字形。
答案:
1、尚思为国戍轮台
2、安得广夏千万间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收取关山五十州
三、对下列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宁苦身以利人”。
B、《梦江南》写的是江南女人的幽幽离情、怀人之痛。
C、《南园》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D、《己亥杂诗》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顽强性格与献身精神。
解析: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中。要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要留意通过形象去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在诗中描绘特定的环境,细加体会,多加联想定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
答案:C
课外拓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绍熙三年(1192),山阴(今浙江绍兴),农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声雨声叩响了陆游这位六十八岁老诗人的心弦。前此二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劾罢官,归隐山阴三山故居,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此刻,诗的灵感,诗的.又随风雨而至。
此时的诗人境遇不佳,罢官时两袖清风,归居后祠禄时断。经济上已是捉襟见肘,身心上又见衰瘁交迫。但诗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仍发出高亢之音。“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境况也属困难。但是诗人“不自哀”,并未沉湎于一己之否泰荣辱而顾影自怜,诗人系心.的是“为国戍轮台”。“轮台”原系汉代西域地名(在今.轮台东南),这里借指宋代北方边疆。“尚思”针对“僵卧孤村”而言,意含转折。诗人以穷困衰病之身,犹不失当时渴望马革裹尸的“平胡壮志心”,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
上两句是叙述,诗是要形象的,诗人之所“思”应有详细可感的内容,下两句就是以形象的方式展现诗人的忧国之“思”。陆游长于以梦境表现自己一生孜孜追求而又终不获酬的报国抱负。关于“梦的解析”可以演绎出很复杂的理论,但就陆游这首诗而言,却完全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对“为国戍轮台”的思念是深沉的。“夜阑”,即夜深,这标志了“思”的时间长度。夜深而不寐,不是由于老年人的夜长少眠,也不是由于风声雨声的烦扰。原来诗人是在专注地倾听那风吹雨打,在诗人的视听里,这恰如沙场杀伐之声,诗人是把它当作沙场交战的赫赫军威来体验的。只是这触景生情的联想,使诗人在思寐之际,恍然入梦,风吹雨打之声立时化作诗人置身其境的“铁马冰河”之势。从专注的“卧听”到梦境的出现,有着感情的深化。思之深,才有梦之真;梦之真,正见思之深、情之切。以梦写情,虽是陆游诗歌惯用的构思,但在这首绝句中仍不失为奇特之笔。
全诗顺势而下,一笔呵成,情感镇静,气概鼓荡。尤其是不说梦到“铁马冰河”,而是化宾为主,说“铁马冰河”闯入梦境,愈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选自《爱国诗词鉴赏辞典》,南京高校.1992年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6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同学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受、思想倾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同学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敏捷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支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同学试读。
要求同学结合解释将这五首诗词扫瞄通读一遍。
2.老师范读。
3.同学分小组朗读。
4.同学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同学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老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学问,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服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远眺。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丽。尾联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人的思索、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奇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非常愤慨地重又开头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多次地重复,由于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照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疼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看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得意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欣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状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盼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乐观主见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患病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见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二人常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丽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喜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仍非常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白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受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吗?所以最终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布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争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奇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爽秀丽,深为李白所宠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雄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接受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终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肯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行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奇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担心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行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假如写成“昨日不行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季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落,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间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间,以及随时间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劝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特别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4)一声浩叹凝聚着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心情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为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3.同学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认真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竞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篇7
教案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知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同学补充,老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知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假如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日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老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同学)
师:谁情愿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同学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简单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依据解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相互争论沟通。
生:争论沟通。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觉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分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唱歌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日,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依据状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爱的背诵)(延长)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日,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盼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同学阅读和观赏诗词的爱好,引导同学初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育同学整体感悟作品的力量。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悟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育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同学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肯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欣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会了它特有的风味。今日我们连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漂亮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观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同学学习的爱好,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支配,同时引发大家的思索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孤独 ,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盼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反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心情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同学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精确 。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同学快速读背的爱好,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同学一般能较快背出。)
(2)老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同学留意老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同学共背一遍。
(解说:老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爱好,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同学留意老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同学听得更仔细。)
(3)补充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同学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解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熟悉。
(5)打出课件d、e,让同学的理解与熟悉跟
[1][2]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课件展现的画面相对比,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熟悉。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宽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气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终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终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方: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终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盼望做一个垂钓者,盼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终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简单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宽阔浩大之后,奇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沟通[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的政治抱负与理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出名篇传诵于世。曾保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见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着有《.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竞赛沟通]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攻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当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害,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观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争论,理解词中意境:
3、争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制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呈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同学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相互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芜,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芜,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芜,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周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咆哮,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如同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急气氛,可见战事紧急,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保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芜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唯恐无心观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或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勾股定理教案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大理宾川县高平第一完全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 金融行业平台价值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专题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目标评估指标调查表
-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2024-2025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卷(苏教版)
- 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8 Section B 随堂练习
- 2023年(输电专业)安全准入考试题库(附答案)
- 房车营地规划设施方案
- 胎儿四维报告
-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 水泥市场调研报告模板
- 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智能监护与预警系统
- 移植物抗宿主病科普讲座课件
- 《可靠性管理》课件
- 2024精美体育主题班会
-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件
- 《营养卫生》-《烹饪中减少营养素损失的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