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期末总结_第1页
混凝土期末总结_第2页
混凝土期末总结_第3页
混凝土期末总结_第4页
混凝土期末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29第六章尺寸要求:方形柱:截面尺寸≥250×250mm;有抗震要求时≥300×300mm。矩形柱:l0/b≤30;l0/h≤25→避免柱长细比过大;h≤800mm,采用50mm的倍数,h>800mm,采用100mm的倍数;箍筋1.形式:封闭式→箍住纵筋,防止纵筋压屈;可以焊接或绑扎。2.间距:绑扎骨架≤15d(纵筋最小直径)且≤400mm;≤截面短边尺寸b。3.直径:≥(1/4)d(纵筋最大直径);≥6mm注:当纵筋ρ>3%时,箍筋直径≥8mm,间距≤10d(纵筋最小直径)且≤200mm4.箍筋弯钩: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5.复合箍筋:b>400mm且一边钢筋>3根;或b≤400mm且一边钢筋>4根需设置。通常由于施工制造的误差、荷载作用位置的不确定性、混凝土质量的不均匀性等原因,往往存在一定的初始偏心距。为何规定受压钢筋最小配筋率?防止偶然偏心破坏,承担可能不大的弯矩;减小砼的收缩和徐变,改善延性;承受砼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箍筋的作用与纵筋形成骨架;防止纵筋受压后外凸(压屈);改善构件延性;短柱的破坏过程①短柱轴压下,截面的应变基本均匀。由于钢筋和砼的粘结力,使钢筋和砼能够共同变形。②轴力较小时,钢筋和砼均处于弹性阶段,ε与N成正比,σc,σs'也与N成正比;③随N增加,进入弹塑性阶段,这时砼的塑性变形增加速度快于N的增加速度,同时钢筋的压应力比砼的压应力增长快。此时钢筋与砼之间存在应力重分布。④当N继续增加,在σc=fc之前,钢筋屈服,但柱未破坏;继续加载,砼被压碎,柱破坏。2.长柱的破坏过程长柱的长细比较大,加载过程中除了压缩变形外,还存在弯曲变形,即侧向挠度,原因是初始偏心距。轴压初始偏心距→附加弯矩→侧向挠度→偏心距加大→弯矩增大→柱在N和M的共同作用下破坏长柱的破坏一侧受压,产生竖向裂缝;另一侧受拉,钢筋压屈外凸,砼产生横向裂缝。螺旋箍筋的作用普通箍筋的作用;对核心砼形成约束作用,提高砼的抗压强度,增大构件的承载力,提高构件延性。受力特点试验表明:螺旋箍筋能约束核心砼的横向变形,同时箍筋中会产生相应的拉应力,当加载到一定程度时,箍筋达到其屈服强度,不能继续约束砼,构件破坏。4.适用条件(注意的问题)①《规范》规定:按螺旋箍筋计算的承载力不应大于按普通箍筋柱受压承载力的50%。原因:如螺旋箍筋配置过多,极限承载力提高过大,则会在远未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保护层产生剥落,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考虑间接钢筋的影响而按式(5-4)计算构件的承载力:②对长细比l0/d>12的柱不考虑螺旋箍筋的约束作用。原因:长细比过大,纵向弯曲变形大,截面不是全部受压,螺旋箍筋的约束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③承载力:按(5-9)算得的小于按(5-4)时,按(5-4)计算④螺旋箍筋的换算面积Ass0不得小于全部纵筋A‘s面积的25%。原因:螺旋箍筋太少,套箍作用不明显。5.构造要求螺旋箍筋的间距s不应大于dcor/5,且不大于80mm,同时为方便施工,s也不应小于40mm。原因:间距s太大,套箍作用不明显;间距太小,与砼的整体性不好。形成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的条件是:偏心距e0较大或M大,N小;且As配筋合适。大偏压破坏的过程:①截面受拉侧砼较早出现横向裂缝,As的应力随荷载增加发展较快,首先达到屈服强度。②横向裂缝迅速开展,受压区高度减小;③受压侧钢筋A's受压屈服,压区砼压碎而达到破坏。破坏类型:具有明显预兆属延性破坏,相似于有受压钢筋的适筋梁,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受拉侧钢筋。(1)偏心距e0较小的情况轴向力N近侧砼和钢筋的受力较大,而远侧钢筋应力较小破坏时,N近侧砼(压应力较大一侧)达到极限压应变而被压碎。同侧的受压钢筋应力也达到了屈服强度;而另一侧纵向钢筋可能受拉,也可能受压,但应力较小,均未达到屈服强度。(2)偏心距e0较大而AS较多的情况受压区砼先压碎,AS不屈服。类似于超筋梁,脆性破坏,设计中应避免。因此受压破坏一般为偏心距较小的情况,故常称为小偏心受压。注意小偏心受压可能发生反向破坏偏心距e0很小,N较大,N近侧钢筋A'S远远多于远侧钢筋AS时。由于截面的实际重心和构件的几何形心不重合,重心轴向N作用线方向偏移,且越过纵向轴向力N的作用线,导致远离N一侧砼先压碎,这种现象称为反向破坏。①短柱:长细比l0/h≤8侧向挠度f与初始偏心距ei相比很小。柱跨中弯矩M=N(ei+f)随轴力N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长。直至达到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产生破坏——材料破坏。对短柱可忽略侧向挠度f影响。②中长柱:长细比l0/h=8~30f与ei相比已不能忽略。f随轴力增大而增大,柱跨中弯矩M=N(ei+f)的增长速度大于轴力N的增长速度。即M随N的增加呈明显的非线性增长。最终在M和N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但轴向承载力明显低于同样截面和初始偏心距情况下的短柱。因此,对于中长柱,在设计中应考虑侧向挠度f对弯矩增大的影响。③长柱:长细比l0/h>30侧向挠度f的影响已很大在未达到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之前,侧向挠度f已呈不稳定发展即柱的轴向荷载最大值发生在荷载增长曲线与截面承载力Nu-Mu相关曲线相交之前这种破坏为失稳破坏,应进行专门计算考虑附加偏心距ea的原因?①施工中的问题,会使几何尺寸、钢筋位置和设计规定有偏差;②荷载的作用位置和计算位置会有偏差;③砼的质量不均匀。Nu-Mu相关曲线Mu=0时,Nu最大;Nu=0时,Mu不是最大;界限破坏时,Mu最大。小偏心受压时,Nu随Mu的增大而减小;大偏心受压时,Nu随Mu的增大而增大。对称配筋时,如果截面形状和尺寸相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级别也相同,但配筋数量不同,则在界限破坏时,它们的Nu是相同的(因为Nu=α1fcbxb),因此各条Nu-Mu曲线的界限破坏点在同一水平处。裂缝出现前的性能1.开裂前符合材料力学的规律;2.开裂前受扭钢筋的应力很低,一般忽略钢筋影响;3.矩形截面在扭矩T作用下,τmax在长边中点;4.混凝土即将开裂时,材料进入弹塑性阶段。当T=Tcr时,扭转角和钢筋应力显著增加。5.钢筋砼构件:Tcr=1.1~1.3Tcr(素混凝土)第七章轴心受拉构件从加载到破坏,其受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加载到砼受拉开裂前,砼开裂后到钢筋即将屈服,受拉钢筋开始屈服到全部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大偏心受拉破坏当轴力N处于纵向钢筋As与A's之外,发生此种破坏。小偏心受拉破坏当轴力N处于纵向钢筋As与A‘s之间,发生此种破坏。大偏心受拉破坏特征破坏时距纵向拉力近的一侧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开裂后不会形成贯通整个截面的裂缝,最后,N近侧钢筋屈服,而离N较远一侧的混凝土被压碎,同侧钢筋屈服。小偏心受拉破坏形态当轴力处于纵向钢筋之间时发生此种破坏。全截面均受拉应力,但As一侧拉应力较大,As一侧拉应力较小。随着拉力增加,As一侧首先开裂,但裂缝很快贯通整个截面,破坏时混凝土裂缝贯通,全部纵向钢筋受拉屈服。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接头。偏心受拉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轴拉力的存在,增加了构件的主拉应力,使构件更易开裂。小偏拉构件斜裂缝贯通全截面,从而不存在剪压区,降低了斜截面承载力。因此,受拉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公式是在受弯构件相应公式的基础上减去轴拉力所降低的抗剪强度部分,即0.2N。第八章1.适筋破坏当构件纵筋和箍筋都配置适中时,在外扭矩作用下,纵筋和箍筋首先屈服,然后砼被压碎。破坏要经历较长时间,有较明显预兆,属延性破坏,类似适筋梁。2.部分超筋破坏当纵筋或箍筋其中之一配置过多时出现此种破坏。破坏时配筋率小的纵筋或箍筋达到屈服,配置过多的钢筋达不到屈服,破坏过程有一定的延性,但较适筋破坏的延性差。3.超筋破坏当纵筋和箍筋都配置过多时出现此种破坏。破坏时混凝土被压碎,而纵筋和箍筋都不屈服,破坏突然,因而延性差,类似于梁正截面设计时的超筋破坏。设计中通过规定最大配筋率或限制截面最小尺寸来避免。4.少筋破坏当纵筋和箍筋配置不足时,斜裂缝一旦出现,钢筋便会被拉断,使构件突然破坏。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类似于梁正截面承载能力时的少筋破坏。设计中通过规定抗扭纵筋和箍筋的最小配筋率来防止少筋破坏;变角空间桁架模型的基本假定:(1)混凝土只承受压力,具有螺旋形裂缝的混凝土外壳组成桁架的斜压杆,其倾角为α(2)纵筋和箍筋只承受拉力,分别为桁架的弦杆和腹杆(3)忽略核心混凝土的受扭作用和钢筋的销栓作用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计算公式与试验值比较1.该理论假设构件开裂后混凝土完全失去作用,而由于混凝土骨料之间的咬合力,只要裂缝的开展受到钢筋的制约,混凝土就仍具有一定的受扭承载力。因此,对于配筋较少的构件,计算值较试验值偏低。2.当配筋较多时,由于纵筋和箍筋有时不能同时屈服,计算值又会比试验值高。(1)T对Mu的影响扭矩T使纵筋产生拉应力,与受弯时钢筋拉应力叠加,使钢筋拉应力增大,从而会使受弯承载力降低(2)T与V的相互影响而T和V产生的剪应力总会在构件的一个侧面上叠加,因此承载力总是小于剪力和扭矩单独作用的承载力。(1)弯型破坏当M较大,V和T均较小时,弯矩M起主导作用;裂缝首先在弯曲受拉底面出现,然后发展到两个侧面;底部纵筋同时受M和T产生拉应力的叠加,如底部纵筋适当时,则破坏始于底部纵筋屈服,终于顶部砼压碎,承载力受底部纵筋控制。*受弯承载力因扭矩的存在而降低。即T存在→Mu↘(2)扭型破坏当T较大,M和V较小,且顶部纵筋小于底部纵筋时发生(As顶<As底);T引起As顶的拉应力很大,而M引起的压应力很小,所以导致拉应力:ss顶>ss底,构件破坏是由于顶部纵筋先达到屈服,然后底部砼压碎,承载力由As顶所控制;由于M对顶部产生压应力,抵消了一部分T产生的拉应力,因此:M存在→Tu↗。注:对于顶部和底部纵筋对称布置情况,总是底部纵筋先达到屈服,将不可能出现扭型破坏。(3)剪扭型破坏当M较小,对构件的承载力不起控制作用,构件主要在T和V共同作用下产生剪扭型或扭剪型的受剪破坏。裂缝从一个长边(剪力方向一致的一侧)中点开始出现,并向顶面和底面延伸,最后在另一侧长边混凝土压碎而达到破坏。如配筋合适,破坏时与斜裂缝相交的纵筋和箍筋达到屈服。第九章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其使用功能及外观要求,按下列规定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1对需要控制变形的构件,应进行变形验算;2对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混凝土拉应力验算;3对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应进行受力裂缝宽度验算;4对有舒适度要求的楼盖结构,应进行竖向自振频率验算。变形限值f≤[f][f]为挠度变形限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保证结构的使用功能要求。2.防止对结构构件产生不良影响。3.防止对非结构构件产生不良影响。4.保证使用者的感觉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M—φ的关系曲线第Ⅰ阶段:M—φ曲线为线性关系;砼未开裂,但受拉砼出现了塑性变形,弹性模量E有所降低,但I值不受影响。这时梁的抗弯刚度EI近似取为0.85EcI0,此处I0为换算截面对其重心轴的惯性矩,Ec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第Ⅱ阶段:正常使用时的截面弯曲刚度EI↘★梁的抗弯刚度的主要特点:①随荷载的增加而减少,即M↗,抗弯刚度EI↘。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带裂缝工作阶段)验算变形和裂缝时,截面抗弯刚度选择在第Ⅱ阶段;②随配筋率ρ的降低而减少。对于截面尺寸和材料都相同的适筋梁,ρ小,变形大些;截面抗弯刚度小些;③沿构件跨度,弯矩在变化,截面刚度也在变化,即使在纯弯段刚度也不尽相同,裂缝截面处的小些,裂缝间截面的大些;④随加载时间的增长而减小。构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会加大,在变形验算中,除了要考虑短期效应组合,还应考虑荷载的长期效应的影响,故有短期刚度Bs和长期刚度B。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总结:三个参数h、z和y中,h和z为常数,而ψ随弯矩增长而增大;②ψ反映了裂缝间混凝土参与受拉的程度;弯矩增加,混凝土参与受拉的程度减小,平均应变增大,y逐渐趋于1.0,抗弯刚度逐渐降低。对受拉钢筋应力不均匀系数的讨论①系数ψ的物理意义:表明了裂缝间受拉混凝土参加工作,对减小变形和裂缝宽度的贡献。ψ愈小,说明裂缝间受拉混凝土帮助纵向受拉钢筋承担拉力的程度愈大,使εsm降低得愈多,对增大截面弯曲刚度、减小变形和裂缝宽度的贡献愈大。ψ愈大,则效果相反。当系数ψ=1.0时,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完全退化,混凝土不再协助钢筋抗拉。②ψ还与有效配筋率ρte有关,当ρte较小时,说明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参与受拉的有效相对面积大些,对钢筋应变影响也大些,ψ值也小些。对受弯构件短期刚度Bs的讨论(影响因素)①弯矩Mq:Mq↗→σsq↗→ψ↗→Bs↘②配筋率ρ:ρ↗→Bs略有增加③截面形状:有受拉、受压翼缘时,Bs有所增加④砼强度:当ρ=1%~2%,提高砼强度对Bs影响不大⑤截面有效高度h0:ρ和材料给定时,h0的影响最大;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抗弯刚度B1.荷载长期作用下刚度降低的原因:①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由于混凝土的徐变,会使梁的挠度随时间增长;②钢筋与混凝土间受拉混凝土的应力松弛和粘结滑移徐变;③受拉区和受压区混凝土收缩不一致;④裂缝不断向上发展,使内力臂减小,曲率增大。2.长期刚度B的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的长期刚度B进行计算,采用荷载长期作用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θ来考虑荷载长期效应对刚度的影响。配筋率对承载力和挠度的影响配筋率对于提高承载力效果显著,但不能超过最大配筋率。配筋率对于提高截面刚度,减小挠度,作用不明显;设计时可能出现承载力满足而挠度不满足的现象,因此必须验算。受弯构件截面尺寸初选——跨高比:一般讲,跨度越大则挠度越大;梁高越大,挠度越小;适当的选择跨高比,可控制挠度;应用在设计中,对于受弯构件,如梁、板,通常由高跨比或厚跨比,初选截面尺寸。裂缝的成因:①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②非荷载因素引起的裂缝(不均匀变形、温差、砼收缩、碳化)。凝土裂缝开展过宽的影响:①结构的外观,在心理上给人一种不安全感;②结构的耐久性,过宽的裂缝易造成钢筋的锈蚀。如何限制裂缝宽度?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验算裂缝宽度(ωmax≤ωlim)非荷载因素产生的裂缝→通过构造措施来控制5.裂缝特性由于砼的不均匀性、荷载的可变性以及截面尺寸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开展宽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它们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从平均意义上讲,裂缝间距和宽度具有以下特性:1.裂缝宽度与裂缝间距密切相关。裂缝间距大→裂缝宽度大;间距小→宽度小。2.裂缝间距和宽度与受拉区砼有效面积有关。裂缝间距和宽度随受拉区砼有效面积Ate增大而增大,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大而增大;3.裂缝间距和宽度与受拉钢筋有关。裂缝间距与钢筋表面特征有关:变形钢筋裂缝密而窄,光圆钢筋裂缝疏而宽。裂缝宽度与受拉钢筋用量相关:随受拉钢筋用量增大而减小;与钢筋的直径和根数有关:在钢筋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钢筋直径细根数多,则裂缝密而窄,反之裂缝疏而宽。4.裂缝宽度与荷载作用时间长短有关。分析公式讨论减小裂缝宽度的主要措施:①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若r较小,d较大,会出现f满足,而w不满足,主要措施→减小钢筋的直径d,必要时增加配筋率r②承载力较大时:f,w均不满足,措施→施加预应力要求构件具备延性的目的(1)吸能、抗震;(2)防止脆性破坏;(3)超静定结构中适应非直接荷载的作用(如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温差);(4)使超静定结构能充分发生内力重分布;延性系数影响因素(1)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r:r↗→k↗→xa↗→延性系数↘→延性↘。如图9-19(2)受压钢筋配筋率r':r'↗→k↘→xa↘→延性系数↗→延性↗(3)混凝土极限压应变ecu:ecu↗→延性系数↗→延性↗(4)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砼强度提高,钢筋强度适当降低,延性有所提高提高截面曲率延性系数的主要措施(1)限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r≤2.5%;x≤(0.23~0.35)h0(2)规定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最小比例:A's/As=0.3~0.5(3)在弯矩较大处适当加密箍筋。偏心受压构件截面曲率延性的分析偏压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轴压比:N↗→x↗→延性↘;μN=N/(fcA)。μN↗→延性系数↘;抗震规范规定框架柱:μN=0.65~0.95(2)配箍率:rsv↗→ecu↗→延性↗,工程中采用:加密箍筋,复合箍筋和螺旋箍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的严重性: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缩短工程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维护和维修费用;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拆除费用和建筑垃圾处理费用;加速资源枯竭,加速国土破坏,加重环境污染;关乎可持续发展,关乎节能减排;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工程耐久性设计标准过低;工程施工进度不适当的追求;缺乏正常的检测和维修;构件强度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过低减小碳化的措施a.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限定水泥最低用量,规定水比灰最高限值,合理采用掺合料;b.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抗渗性c.规定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d.采用覆盖面层(水泥砂浆或涂料)混凝土的碳化和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最主要因素。第十一章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优点:整体刚度好、抗震性强、防水性能好,缺点:模板用量多、施工作业量较大。装配式楼盖:预制梁、预制板组合而成优点:便于机械化生产施工,可以缩短周期缺点:整体性、抗震性、防水性都较差,不便于开设孔洞。装配整体式楼盖:

在预制板上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形成整体楼盖。优点:具有现浇整体楼盖和装配式楼盖的优点。缺点:施工复杂。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步骤为:①结构平面布置,并初步拟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②荷载计算;③确定梁、板的计算简图;④梁、板的内力计算;⑤截面计算,配筋及构造处理;⑥绘制施工图。结构平面布置方案(1)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特点:横向刚度大,房屋整体性好,可布置较大门窗;有利于采光通风。(常用)(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特点:横向刚度小,但室内净高大;(3)只布置次梁,不设主梁特点:适于中间设走道的砌体体承重墙混合结构。注意的问题(1)受力合理梁宜拉通,主梁间的次梁最好≥2根。(2)满足建筑要求(3)方便施工梁的布置规则,截面最好统一。主梁一种截面,次梁一种截面简化假定(1)支座可以自由转动,但无竖向位移;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和柱对主梁的扭转刚度;忽略了次梁、主梁和柱的相对竖向变形;由此带来的误差通过“折算荷载”加以消除。(2)不考虑薄膜效应(即假定为薄板)由于支座约束作用将在板内产生轴向压力,称为薄膜力或薄膜效应,它将减少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这种有利作用在计算内力时忽略,但在配筋计算时通过折减计算弯矩加以调整。(3)在确定板传给次梁的荷载和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时,忽略板和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目的:简化计算,误差很小(4)实际跨数≤5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实际跨数>5跨且跨差小于10%时,按五跨计算目的:放便查表计算折算方法:板:折算恒载g’=g+q/2,折算活载q’=q/2;

次梁:折算恒载g’=g+q/4,折算活载q’=3q/4。注:①主梁不作折算;②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结构上时不折算;超静定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1.钢筋砼连续梁、板按弹性方法设计时,存在的问题:(1)当计算简图和荷载确定以后,各截面间弯矩、剪力等内力的分布规律始终是不变的;(2)只要任何一个截面的内力达到其内力设计值时,就认为整个结构达到其承载能力。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的区别①理想铰不能承受任何弯矩,塑性铰则能承受定值的弯矩(My~Mu);②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可产生无限的转动,而塑性铰却是单向铰,只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作有限的转动;③理想铰集中于一点,塑性铰则是有一定长度的。塑性铰的分类①钢筋铰:对于配置具有明显屈服点钢筋的适筋梁,塑性铰形成的起因是受拉钢筋先屈服。→大偏压构件②混凝土铰:当截面配筋率超过rmax,此时钢筋未屈服,转动主要由受压区混凝土的非弹性变形引起→超筋梁和小偏压构件钢筋铰转动能力较大,延性好,连续梁板中允许出现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内力重分布的过程:(1)受拉混凝土裂缝出现,到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以前,主要是由于结构各部分抗弯刚度比值的改变而引起的内力重分布;→弹塑性内力重分布(2)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以后直到结构破坏,由于结构计算简图的改变而引起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1)充分的和不充分的内力重分布①充分的内力重分布:若超静定结构中各塑性铰均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保证结构加载后能按照预期的顺序,先后形成足够数目的塑性铰,以致最后形成机动体系而破坏。②不充分的内力重分布: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受到材料极限应变值的限制,如果完成充分的内力重分布过程所需要的转角超过了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则在尚未形成预期的破坏机构以前,早出现的塑性铰已经因为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而“过早”被压碎。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①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取决于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钢筋的品种和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值;②斜截面承载力:在出现足够的塑性铰之前不能产生斜截面破坏,否则不能形成充分的内力重分布;③正常使用条件: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幅度,一般要求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应出现塑性铰,以防止出现裂缝过宽或挠度过大。下列情况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下列情况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1)裂缝宽度和挠度要求较严格的构件;(2)直接承受动荷载和重复荷载的构件;(3)预应力和二次受力构件;(4)重要的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构件。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考虑结构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能正确估计结构的裂缝和变形;(2)能合理调整钢筋用量,方便施工;(3)可人为控制弯矩分布,简化结构计算;(4)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提高经济性。调幅原则5.4.1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可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分析。重力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现浇梁以及双向板等,经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可对支座或节点弯矩进行适度调幅,并确定相应的跨中弯矩。5.4.2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设计的结构和构件,尚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5.4.3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的负弯矩调幅幅度不宜大于25%;弯矩调整后的梁端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应超过0.35,且不宜小于0.10。钢筋混凝土板的负弯矩调幅幅度不宜大于20%。调幅法的步骤①按弹性理论计算出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Me;②支座弯矩调幅:M=(1-b)Me;③跨中最大正弯矩宜调整,应取下面二者中较大者A.按弹性理论计算弯矩包络图的该跨跨中最大正弯矩B.M=1.02M0-(Ml+Mr)/2(Ml,Mr:调幅后支座负弯矩)④校核:调幅后支座、跨中弯矩均应不小于M0/3⑤各控制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最不利布置及调整后的支座弯矩值,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并有足够抗剪能力。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单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1)设计要点:①板厚要求(9.1.2条):A.《规范》→最小板厚B.刚度要求:≥l/30②配筋率:0.3%~0.8%③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120mm→满足锚固长度要求④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板一般不进行抗剪计算,因混凝土的能力足够且板上仅考虑均布荷载;⑤计算方法:一般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即调幅法。⑥弯矩值折减:A.板四周与梁整体现浇,其跨中,支座弯矩可折减20%→主要考虑拱作用。B.其他区格板,弯矩不折减。(2)配筋构造①受力筋:A.分类:正筋:6mm,8mm,10mm,12mm,置于板底,且端部180°弯钩(1级钢);负筋:≥8mm,直钩支撑于底模。B.间距(9.1.3):h≤150mm,s≤200mm;(h为板厚)h>150mm,s≤1.5h且≤250mm②板中构造钢筋:A.分布钢筋:(9.1.7条)作用:a.浇筑混凝土时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b.抵抗收缩或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内力;c.承担并分布板上局部荷载引起的内力;d.对四边支承的单向板,可承担在长跨板内实际存在的一些弯矩。布置:垂直于受力钢筋的方向布置;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间距≤250mm,φ≥6mm。一般取φ6@250当集中荷载较大时,间距≤200mm(2)配筋构造①受力筋:A.分类:正筋:6mm,8mm,10mm,12mm,置于板底,且端部180°弯钩(1级钢);负筋:≥8mm,直钩支撑于底模。B.间距(9.1.3):h≤150mm,s≤200mm;(h为板厚)h>150mm,s≤1.5h且≤250mm②板中构造钢筋:A.分布钢筋:(9.1.7条)作用:a.浇筑混凝土时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b.抵抗收缩或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内力;c.承担并分布板上局部荷载引起的内力;d.对四边支承的单向板,可承担在长跨板内实际存在的一些弯矩。布置:垂直于受力钢筋的方向布置;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间距≤250mm,φ≥6mm。一般取φ6@250当集中荷载较大时,间距≤200mmB.温度钢筋:(9.1.8条)作用:抵抗温度和收缩应力——比如屋盖,工作温度湿度大的楼盖布置: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双层双向具体做法:原有钢筋贯通布置;特别是支座负筋贯通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间距≤200mm,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