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
--母系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三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四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五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婚姻状况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
--母系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1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1.女娲(补天、造人、媒人、笙簧)《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輹,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一2《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泥中,举以为人。”《路史·后纪二》:“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32.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穆天子传》2.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43.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华胥--伏羲简狄--商祖契姜嫄--周祖弃女修--秦、赵祖先大业女登--炎帝女嬉--禹3.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华胥--伏羲5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姬:黄帝之姓 姜:炎帝之姓嬴:秦、赵 妫:舜之姓,陈国姒:夏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62.妇女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3.财产由氏族集体继承4.从母方居住5.女性是氏族的管理者柳湾裸体女像陶壶2.妇女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柳湾裸体女像陶壶7考古学常识文化:第一发现点,代表性,含多个类型类型:也称文化,含多个遗址遗址:单个发掘地点考古学常识文化:第一发现点,代表性,含多个类型8三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一)众多文化遗址1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2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 甘肃临洮马家窑3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4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 马家滨文化 浙江嘉兴马家滨5江汉地区: 大溪文化 四川巫山大溪6东北地区: 红山文化 内蒙赤峰7北部和西部:细石器文化三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一)众多文化遗址91仰韶文化前仰韶文化①河北:磁山文化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距今约10000-7500多年。1仰韶文化前仰韶文化10磁山文化发掘现场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距今约10000-7500多年。1972年冬发现房基、灰坑及粮食窖穴外,还出土了约五千件陶、石、骨、蚌器与筒形直壁盂,鸟头支架等器物和大量的家禽、家蓄骨骸,碳化粟、核桃。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研究的空白,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原始文化类型。磁山文化发掘现场11磁山文化陶器磁山文化石刻人头磁山文化陶器磁山文化石刻人头12磁山文化复原陶器磁山文化复原陶器13②甘肃、陕西:大地湾文化(原称老官台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距今7800年—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大地湾文化发现了居住房屋、墓葬、彩陶等,房址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②甘肃、陕西:大地湾文化(原称老官台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4彩陶三足钵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陶三足钵15老官台遗址三足钵老官台遗址三足钵16③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8、9000年)裴李岗遗址:1977年郑州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裴李岗村西发现了面积2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属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特点:1陶器有壶、钵、鼎、盆、碗、盘及陶塑猪头、羊头等,多为泥质或沙质红陶或褐红陶,均为手制,火候较低。打磨光滑,彩绘与素面共存,器形特殊。贾湖遗址: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鹤骨笛、卜骨、文字③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8、9000年)裴李岗遗址:197717裴李岗遗址现场裴李岗遗址现场18红陶双耳壶
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高18cm,口径5.5cm
壶体呈球形,直口,圆唇,短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两月牙形竖耳,耳中部各有一圆形穿孔,圜底,素面。壶为泥质红陶,系手工捏制而成,烧成的温度较低,陶质松散,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但就其历史时代来说,还是一件制作较为细致的器物。
红陶双耳壶
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高119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20贾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贾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21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0年)得名: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黄河中游的渭水、汾水、洛水为中心。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类型:半坡(较早)、西王村、庙底沟、秦王寨、后冈类型(较晚)等参考书: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版。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0年)得名:1921年瑞典人22①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重要遗址:半坡遗址(距今6、7000年)一文化遗址和聚落形态(房子)二文化遗物和生活情况(陶器:红陶彩绘,动物纹样以鱼为主。磨制石器)三公共墓地和埋葬习俗(单人葬和儿童瓮棺葬)①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重要遗址:半坡遗址(距今6、7000年)23半坡房子半坡房子24(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发掘年代:1954年~1957年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上,高16.5厘米)
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下,高17厘米)指甲纹陶壶:盛器(右,高15.8厘米)(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25半坡尖底瓶之迷半坡出土捕鱼工具半坡尖底瓶之迷半坡出土捕鱼工具26人面纹鱼纹盆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彩绘人面纹陶器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在1954—1957年的发掘中,共发现7件绘有人面纹的陶器,5件均为残片,人面鱼纹盆便是完整的一件。“人面鱼纹盆”于1955年被发现,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这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
人面纹鱼纹盆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高16.527半坡瓮棺葬半坡瓮棺葬28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中后期,繁盛时期。主要炊食具:圜底陶釜、灶、甑、曲腹盆、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几何纹样则可能是由鸟类动物纹演变而成,应与太阳神崇拜有关。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29庙底沟陶器庙底沟遗址(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
发掘年代:1956~1957年
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仰韶文化彩陶碗:食器(高7厘米)庙底沟陶器庙底沟遗址(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302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得名: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分布:东至泾、渭河上游,西到黄河上游的龙平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流域汶川县地区。特点:1农业生产为主; 2彩陶发达,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2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得名:31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距今5000-4000年)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距今5000-4000年)高3732彩陶蛙纹双系罐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42cm,口径13.1cm
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此罐上的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彩陶蛙纹双系罐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433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彩陶钵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9.6cm343大汶口文化得名: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时间:前4300-前2400年,分早、中、晚三期。分布:黄河下游,鲁中、鲁南、胶东半岛、苏北地区特点:1经济:农业为主,渔猎为辅。2骨雕业发达3墓葬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反映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
参考书:高广仁:《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3大汶口文化得名: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35大汶口遗址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发掘年代:1959年
大汶口文化命名地镶嵌绿松石骨雕筒:装饰品(右,高7.7匣米)獐牙钩形器:装饰品(左,高10.5匣米)大汶口遗址(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364河姆渡文化时间: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分布:长江下游,浙江宁绍平原东邻地区特点:第一: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发达的稻作农业(籼稻、耜耕、水牛)第二:木构干栏式建筑和木构水井第三:发达的骨角器和最早的木胎漆碗参考书:刘军:《河姆渡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版。4河姆渡文化时间: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37河姆渡遗址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发掘年代:1973年是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发观。
骨耜:工具(下,长16厘米)河姆渡遗址(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38猪纹陶钵猪纹陶钵39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40刻花陶盆(河姆渡文化)刻花陶盆(河姆渡文化)41河姆渡文化木胎漆碗河姆渡文化木胎漆碗425马家滨文化(距今6000多年)
得名: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址主要分布地区:太湖地区,包括浙江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特点:白陶;墓葬盛行俯身葬,有些尸身头骨用陶器覆盖。
5马家滨文化(距今6000多年)得名: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43马家滨文化白陶盉和簋马家滨文化白陶盉和簋446大溪文化得名:因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时间:距今约6000多年至5000多年。分布: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湖北中部,南到洞庭湖周围。特点:第一,磨光石器,红陶。第二,屈肢葬。6大溪文化得名:因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45大溪彩陶壶和石器大溪彩陶壶和石器46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课件47屈肢葬屈肢葬487红山文化时间:公元前4000~前3000年。得名: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分布: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特点:第一,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兼有细石器第二,玉器;第三,积石冢;第四,宗教。凤形杯7红山文化时间:公元前4000~前3000年。凤形杯49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全貌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全貌50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祭坛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祭坛51红山文化红陶罐和之字形陶器红山文化红陶罐和之字形陶器52红山文化陶器红山文化陶器53玉猪龙玉勾龙玉猪龙玉勾龙54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1981年发现。距今大约5500年。遗址内涵: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1981年发55牛河梁遗址中心大墓牛河梁遗址中心大墓56“积石冢”
“积石冢”57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牛河梁女神庙遗址58红山文化圆形祭坛红山文化圆形祭坛59女神庙遗址女神像正面及侧视图女神庙遗址女神像正面及侧视图60东山嘴女神像东山嘴女神像61红山文化陶筒形器之迷红山文化陶筒形器之迷62
(二)母系氏族公社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 从距今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五谷(稻、黍、稷、麦、菽)、六畜(猪、马、牛、羊、鸡、犬)基本上都有了(图:生产工具)。
(二)母系氏族公社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63生产工具生产工具642原始手工业(制陶)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顔色:陶胎,陶衣(白、红等),纹饰图案:几何形,象形彩陶双连壶之迷?仰韶文化彩陶双连壶(距今7000-5000年)
高20cm,口径6.4cm
2原始手工业(制陶)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彩陶双653建筑业建筑:巢居和穴居两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图片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瑶寨干栏木构建筑)。穴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木合筑的混合结构(图片土木合筑结构建筑、陕北窑洞)。两者都成为了后世中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图片阿波罗神庙、古罗马竞技场)。3建筑业建筑:巢居和穴居两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展为干66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干栏式木结构建筑67瑶寨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瑶寨干栏式木结构建筑68西安半坡房址西安半坡房址69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课件70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课件71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课件72土木合筑结构建筑土木合筑结构建筑73陕北窑洞陕北窑洞74阿波罗神庙阿波罗神庙75古罗马竞技场古罗马竞技场764艺术和宗教绘画:在古籍中归公于史皇和颗首。今见为原始壁画和彩陶图案。如贺兰山岩画(图片贺兰山岩画)、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图(图片仰韶人面鱼纹图,西安半坡博物馆藏)、鹳鱼石斧图(图片鹳鱼石斧图,河南省博物馆藏)。4艺术和宗教绘画:在古籍中归公于史皇和颗首。今见为原始壁画77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78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79鹳鱼石斧图陶缸鹳鱼石斧图陶缸80雕塑:有骨雕、牙雕、陶雕和石雕,分装饰性和写实性两种。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后世中国艺术影响深远。(图片河姆渡陶猪、磁山石雕人头、红山玉龙、红山玉鸮)。雕塑:有骨雕、牙雕、陶雕和石雕,分装饰性和写实性两种。具有艺81河姆渡陶猪河姆渡陶猪82磁山石雕人头磁山石雕人头83陶人面陶人面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3900年)高5厘米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出土陶人面为泥质灰陶捏塑而成,以阴线刻出五官、胡须、用泥球拈出鼻子,线条简洁夸张,具有典型的早期雕塑风格,是研究汇总国原始雕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陶人面陶人面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384红山文化玉鸮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玉鸮红山文化玉龙85音乐:声乐和器乐。声乐已经人去曲消。乐器则时有出土。《路史》记载,“疱羲灼土为埙”,“伏羲削桐为琴”,“伶伦造磬”,《世本》称“夷作鼓”。
舞蹈:原始人语言交流有限,所以音乐和舞蹈特别发达。有彩陶舞图和壁画舞图为证。如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图(图片马家窑舞蹈纹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音乐:声乐和器乐。声乐已经人去曲消。乐器则时有出土。《路史86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600-86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年代:1960年至今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刻符龟甲:(左上,长16.2厘米)
七孔骨笛:乐器(右,长22.7厘米)炭化稻谷:(左下)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600-86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87马家窑舞蹈纹陶盆马家窑舞蹈纹陶盆88刻划符号和图像的陶罐--石棚山遗址出土(红山)刻划符号和图像的陶罐--石棚山遗址出土(红山)89四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女儿氏族(若干)母系氏族(若干)胞族(若干) 部落四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女儿氏族(若干)90柳湾裸体女像陶壶柳湾墓地(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氏族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发掘年代:1974年~1979年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墓葬形态,对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彩陶人像陶壶:水器(高34厘米)柳湾裸体女像陶壶柳湾墓地(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91
五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婚姻状况
对偶婚
五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婚姻状况
对偶婚92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
--母系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三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四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五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婚姻状况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
--母系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93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一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1.女娲(补天、造人、媒人、笙簧)《淮南子·览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輹,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一94《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泥中,举以为人。”《路史·后纪二》:“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952.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穆天子传》2.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963.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华胥--伏羲简狄--商祖契姜嫄--周祖弃女修--秦、赵祖先大业女登--炎帝女嬉--禹3.神圣母感天而生子华胥--伏羲97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姬:黄帝之姓 姜:炎帝之姓嬴:秦、赵 妫:舜之姓,陈国姒:夏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标志1.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982.妇女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3.财产由氏族集体继承4.从母方居住5.女性是氏族的管理者柳湾裸体女像陶壶2.妇女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柳湾裸体女像陶壶99考古学常识文化:第一发现点,代表性,含多个类型类型:也称文化,含多个遗址遗址:单个发掘地点考古学常识文化:第一发现点,代表性,含多个类型100三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一)众多文化遗址1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2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 甘肃临洮马家窑3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4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 马家滨文化 浙江嘉兴马家滨5江汉地区: 大溪文化 四川巫山大溪6东北地区: 红山文化 内蒙赤峰7北部和西部:细石器文化三母系氏族公社取得的成就(一)众多文化遗址1011仰韶文化前仰韶文化①河北:磁山文化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距今约10000-7500多年。1仰韶文化前仰韶文化102磁山文化发掘现场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距今约10000-7500多年。1972年冬发现房基、灰坑及粮食窖穴外,还出土了约五千件陶、石、骨、蚌器与筒形直壁盂,鸟头支架等器物和大量的家禽、家蓄骨骸,碳化粟、核桃。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研究的空白,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原始文化类型。磁山文化发掘现场103磁山文化陶器磁山文化石刻人头磁山文化陶器磁山文化石刻人头104磁山文化复原陶器磁山文化复原陶器105②甘肃、陕西:大地湾文化(原称老官台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距今7800年—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大地湾文化发现了居住房屋、墓葬、彩陶等,房址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②甘肃、陕西:大地湾文化(原称老官台文化)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06彩陶三足钵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陶三足钵107老官台遗址三足钵老官台遗址三足钵108③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8、9000年)裴李岗遗址:1977年郑州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裴李岗村西发现了面积2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属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特点:1陶器有壶、钵、鼎、盆、碗、盘及陶塑猪头、羊头等,多为泥质或沙质红陶或褐红陶,均为手制,火候较低。打磨光滑,彩绘与素面共存,器形特殊。贾湖遗址: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鹤骨笛、卜骨、文字③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8、9000年)裴李岗遗址:1977109裴李岗遗址现场裴李岗遗址现场110红陶双耳壶
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高18cm,口径5.5cm
壶体呈球形,直口,圆唇,短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两月牙形竖耳,耳中部各有一圆形穿孔,圜底,素面。壶为泥质红陶,系手工捏制而成,烧成的温度较低,陶质松散,表现出较多的原始性,但就其历史时代来说,还是一件制作较为细致的器物。
红陶双耳壶
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7000年)
高1111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112贾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贾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113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0年)得名: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黄河中游的渭水、汾水、洛水为中心。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类型:半坡(较早)、西王村、庙底沟、秦王寨、后冈类型(较晚)等参考书: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版。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0年)得名:1921年瑞典人114①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重要遗址:半坡遗址(距今6、7000年)一文化遗址和聚落形态(房子)二文化遗物和生活情况(陶器:红陶彩绘,动物纹样以鱼为主。磨制石器)三公共墓地和埋葬习俗(单人葬和儿童瓮棺葬)①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重要遗址:半坡遗址(距今6、7000年)115半坡房子半坡房子116(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发掘年代:1954年~1957年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上,高16.5厘米)
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下,高17厘米)指甲纹陶壶:盛器(右,高15.8厘米)(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117半坡尖底瓶之迷半坡出土捕鱼工具半坡尖底瓶之迷半坡出土捕鱼工具118人面纹鱼纹盆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彩绘人面纹陶器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在1954—1957年的发掘中,共发现7件绘有人面纹的陶器,5件均为残片,人面鱼纹盆便是完整的一件。“人面鱼纹盆”于1955年被发现,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这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
人面纹鱼纹盆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高16.5119半坡瓮棺葬半坡瓮棺葬120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中后期,繁盛时期。主要炊食具:圜底陶釜、灶、甑、曲腹盆、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几何纹样则可能是由鸟类动物纹演变而成,应与太阳神崇拜有关。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121庙底沟陶器庙底沟遗址(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
发掘年代:1956~1957年
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仰韶文化彩陶碗:食器(高7厘米)庙底沟陶器庙底沟遗址(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1222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得名: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分布:东至泾、渭河上游,西到黄河上游的龙平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流域汶川县地区。特点:1农业生产为主; 2彩陶发达,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2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得名:123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距今5000-4000年)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距今5000-4000年)高37124彩陶蛙纹双系罐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42cm,口径13.1cm
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此罐上的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彩陶蛙纹双系罐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4125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彩陶钵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9.6cm1263大汶口文化得名: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时间:前4300-前2400年,分早、中、晚三期。分布:黄河下游,鲁中、鲁南、胶东半岛、苏北地区特点:1经济:农业为主,渔猎为辅。2骨雕业发达3墓葬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反映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
参考书:高广仁:《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3大汶口文化得名: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127大汶口遗址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发掘年代:1959年
大汶口文化命名地镶嵌绿松石骨雕筒:装饰品(右,高7.7匣米)獐牙钩形器:装饰品(左,高10.5匣米)大汶口遗址(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1284河姆渡文化时间: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分布:长江下游,浙江宁绍平原东邻地区特点:第一: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发达的稻作农业(籼稻、耜耕、水牛)第二:木构干栏式建筑和木构水井第三:发达的骨角器和最早的木胎漆碗参考书:刘军:《河姆渡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版。4河姆渡文化时间: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129河姆渡遗址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发掘年代:1973年是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发观。
骨耜:工具(下,长16厘米)河姆渡遗址(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130猪纹陶钵猪纹陶钵131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132刻花陶盆(河姆渡文化)刻花陶盆(河姆渡文化)133河姆渡文化木胎漆碗河姆渡文化木胎漆碗1345马家滨文化(距今6000多年)
得名: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址主要分布地区:太湖地区,包括浙江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特点:白陶;墓葬盛行俯身葬,有些尸身头骨用陶器覆盖。
5马家滨文化(距今6000多年)得名: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135马家滨文化白陶盉和簋马家滨文化白陶盉和簋1366大溪文化得名:因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时间:距今约6000多年至5000多年。分布: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川东鄂西,湖北中部,南到洞庭湖周围。特点:第一,磨光石器,红陶。第二,屈肢葬。6大溪文化得名:因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137大溪彩陶壶和石器大溪彩陶壶和石器138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课件139屈肢葬屈肢葬1407红山文化时间:公元前4000~前3000年。得名: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分布: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特点:第一,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兼有细石器第二,玉器;第三,积石冢;第四,宗教。凤形杯7红山文化时间:公元前4000~前3000年。凤形杯141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全貌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全貌142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祭坛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祭坛143红山文化红陶罐和之字形陶器红山文化红陶罐和之字形陶器144红山文化陶器红山文化陶器145玉猪龙玉勾龙玉猪龙玉勾龙146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1981年发现。距今大约5500年。遗址内涵: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1981年发147牛河梁遗址中心大墓牛河梁遗址中心大墓148“积石冢”
“积石冢”149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牛河梁女神庙遗址150红山文化圆形祭坛红山文化圆形祭坛151女神庙遗址女神像正面及侧视图女神庙遗址女神像正面及侧视图152东山嘴女神像东山嘴女神像153红山文化陶筒形器之迷红山文化陶筒形器之迷154
(二)母系氏族公社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 从距今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五谷(稻、黍、稷、麦、菽)、六畜(猪、马、牛、羊、鸡、犬)基本上都有了(图:生产工具)。
(二)母系氏族公社特点
1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155生产工具生产工具1562原始手工业(制陶)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顔色:陶胎,陶衣(白、红等),纹饰图案:几何形,象形彩陶双连壶之迷?仰韶文化彩陶双连壶(距今7000-5000年)
高20cm,口径6.4cm
2原始手工业(制陶)制作方法:捏塑、泥条盘筑、慢轮彩陶双1573建筑业建筑:巢居和穴居两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图片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瑶寨干栏木构建筑)。穴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木合筑的混合结构(图片土木合筑结构建筑、陕北窑洞)。两者都成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济仲裁协议书格式
- 小区门头购买协议书
- 企业履约监管协议书
- 土方完工结算协议书
- 租赁轮椅使用协议书
- 景观小品转让协议书
- 集体农田转让协议书
- 舞蹈老师合伙协议书
- 消防装备评估协议书
- 临时简易购房协议书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答案
- 蔬菜水果食材配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效能NLP沟通技巧》课件
- 电力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试题及答案
- 【语文】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圈点、批注、做笔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新目录监理规划2025
- 2024年天翼云认证运维工程师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储能项目竣工报告
- 《伟大的友谊》(配套PPT)课件
- 松脂采割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